• 2020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创新

      2020, 29(3):255-2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1

      摘要 (508) HTML (1020) PDF 1.09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后,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之一。这期间,此术式经历了一个长期摸索、改变、创新的过程,使其手术适应证得到扩展、术后并发症得以降低,流程更加优化。笔者结合世界各大医学中心及所在中心经验,阐述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理念与技术上的创新。

    • 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2020, 29(3):260-2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2

      摘要 (482) HTML (1164) PDF 1.15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一类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始终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随着对胰腺癌研究的深入,胰腺癌的治疗理念也正从单纯外科学向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转化。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方兴未艾,希望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其在临床策略制定、放化疗方案选择、治疗周期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仍需通过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客观评价新辅助治疗在改善胰腺癌患者远期生存中的作用。

    • >专题研究
    • 机器人辅助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效果与安全性比较

      2020, 29(3):268-2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3

      摘要 (645) HTML (1126) PDF 1.76 M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微创外科以切口小、创伤轻、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外科各专业领域得以推广应用,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微创外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且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的理念。本研究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实用性与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1月—2019年5月间61例行微创PD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PD术(RPD组),37例行传统腹腔镜下的PD术(LPD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LPD组比较,RPD组中转开腹率降低(4.2% vs. 8.1%,χ2=4.565,P=0.033)、术中出血量减少(255.0 mL vs. 380.0 mL,Z=-5.813,P<0.001)、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增加(17.0枚vs. 11.0枚,Z=-6.133,P<0.001),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466.5 min vs. 375.0 min,Z=-6.568,P<0.001)。两组患者术后病理回报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术后病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引流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术后拔尿管时间及术后拔伤口引流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PD组的住院花费明显多于LPD组(114 154.84元vs. 86 749.59元,Z=-5.863,P<0.001),但RPD组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LPD组(14.0 d vs. 18.0 d,Z=-5.930,P<0.001);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PD组21例与RPD组33例术后随访22个月,两组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20.8% vs. 24.3%,P>0.05)。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能够显著提高PD手术质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安全可行,符合ERAS理念,但治疗费用较高,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家庭经济情况。

    • 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0, 29(3):276-2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4

      摘要 (301) HTML (1179) PDF 1.52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胰肠吻合技术与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尚未确定哪种胰肠吻合方式在降低术后PD的发生率上具有绝对优势,本研究探讨笔者团队设计的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PD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1月55例PD术中采用传统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的患者(传统组)与2017年2月—2019年8月53例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的患者(改良组)行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以及胆瘘、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改良组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改良组生化漏4例(7.5%),B/C级胰瘘3例(5.7%);传统组生化漏12例(21.8%)、B/C级胰10例(18.2%);改良组术后无发生腹腔出血和腹腔感染的病例,且无死亡病例,而传统组腹腔出血8例,腹腔感染7例,死亡4例。 
      结论: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这一结论仍需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作进一步评价。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单中心73例经验总结

      2020, 29(3):284-2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5

      摘要 (364) HTML (1107) PDF 2.39 M (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操作复杂,是普通外科领域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PD(LPD)已逐渐普及,并日趋成熟。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单位LPD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该手术的疗效与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同一团队开展的73例行LPD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
      结果:73例患者中,男31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66±11.70)岁。平均手术时间(601.3±100.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48.6±313.3)mL。术后胰瘘27例(36.9%),其中生化漏16例(21.9%),B级胰瘘6例(8.2%),C级胰瘘5例(6.8%);胃排空延迟发生46例(63.0%);术后出血6例(8.2%)。术后再手术者4例(5.4%),均为术后出血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1.4%)。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63例(86.3%),其中十二指肠乳头癌31例,胆总管下段癌13例,壶腹部恶性肿瘤14例,胰头癌5例;良性占位10例(13.7%),其中胰腺实性加乳头状瘤6例,胰头部黏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1例。随访时间4~35个月,平均11.5个月,期间未出现死亡病例。
      结论: LPD安全、可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可以达到根治性的手术要求。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设备和器械不断改进,可广泛推广应用。

    • 联合腹腔干切除胰体尾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胰体尾癌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0, 29(3):291-3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6

      摘要 (276) HTML (1205) PDF 1.33 M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联合腹腔干切除胰体尾癌根治术(DP-CAR)是一种复杂的外科手术,与传统胰体尾癌根治术(DP)相比,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体尾癌时,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如可以提高R0切除率,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然而,DP-CA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诸多争议。本Meta分析目的是评价DP-CAR治疗局部进展期胰体尾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通过相关检索词在多个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6月的中英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研究数据,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了13篇文献,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1篇为前瞻性研究,12篇为回顾性研究;2篇为多中心研究,11篇为单中心研究。共涉及1 219例患者,其中DP-CAR组237例,DP组9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DP-CAR组与DP组在术后1、2、3年生存率(RR=0.86,95% CI=0.63~1.18,P=0.36;RR=0.70,95% CI=0.45~1.10,P=0.12;RR=0.93,95% CI=0.51~1.70,P=0.82),术后胰瘘的发生率(RR=1.12,95% CI=0.92~1.36,P=0.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DP-CAR组R0切除率明显低于DP组(RR=0.78,95% CI=0.68~0.90,P=0.000 6),术后近期病死率(RR=4.91,95% CI=1.90~12.67,P=0.001)、再次手术率(RR=10.96,95% CI=3.27~36.74,P=0.000 1)、临床相关性胰瘘(RR=1.57,95% CI=1.19~2.08,P=0.002)和胃排空延迟(RR=2.78,95% CI=1.33~5.81,P=0.007)的发生率均高于DP组,且DP-CAR组手术时间(MD=91.98,95% CI=60.63~123.34,P<0.000 01)长于DP组、失血量(MD=275.33,95% CI=135.95~414.71,P=0.000 1)大于DP组。
      结论:DP-CAR对于局部进展期胰体尾癌患者没有明显的生存获益,且其增加术后近期病死率、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故应慎重选择该术式。

    • 术前免疫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2020, 29(3):301-3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7

      摘要 (558) HTML (968) PDF 1.08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免疫营养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控制机体内的过度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是目前关于术前免疫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患者的影响无明确定论,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术前免疫营养对PD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搜集PD患者接受术前免疫营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阅读与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1个RCT,包括61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10例(术前给予免疫营养支持),对照组304例(术前给予常规营养支持)。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例数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试验组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7,95% CI=0.23~0.59,P<0.000 1),其中主要为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OR=0.51,95% CI=0.29~0.89,P=0.02);试验组与对照组总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0.89,95% CI=0.67~1.18,P=0.41),且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D=-1.91,95% CI=-3.21~-0.60,P=0.004)。
      结论:当前证据表明,PD患者术前使用免疫营养,有利于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恢复。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术前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以及其与CA19-9联合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价值

      2020, 29(3):310-3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8

      摘要 (330) HTML (1255) PDF 1.15 M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是用于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但近来研究显示其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预后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本研究探讨术前ALBI评分以及ALBI评分与胰腺癌常用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应用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普通外科行胰腺癌切除术的97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前当日测定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和CA19-9水平,分析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胆红素浓度的相关性、ALBI评分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CA19-9水平的关系、ALBI评分与CA19-9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胆红素浓度呈明显相关性(r=0.45,P=0.018)。ALBI评分与患者术前是否因胆管梗阻行胆道引流术有关(P=0.008),而与患者CA19-9水平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高ALBI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ALBI组患者(22.2% vs. 42.3%,P=0.036);高CA19-9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A19-9组患者(24.1% vs. 44.2%,P=0.035)。两者联合分析结果显示,高ALBI+高CA19-9(双高组)、高ALBI+低CA19-9(高ALBI组)、低ALBI和高CA19-9(高CA19-9组)、低ALBI+低CA19-9(双低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2.0%、35.0%、34.5%、52.2%;双高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单高组(高ALBI组+高CA19-9组)和双低组(12.0% vs. 34.7%,P=0.038;12.0% vs. 52.2%,P=0.003),而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59)。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评分与CA19-9联合参数(P=0.009)及淋巴结转移(P=0.012)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LBI评分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关联,ALBI评分与CA19-9水平的联合参数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用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的评估,高ALBI评分同时CA19-9水平升高患者预后不良。

    • >基础研究
    • 一种新型大鼠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2020, 29(3):317-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09

      摘要 (326) HTML (1144) PDF 1.81 M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HTG-AP)研究中,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尚不统一,且模型制备有一定困难。故本研究探讨一种采用高脂血症诱导物poloxamer-407(P-407)联合L-精氨酸构建大鼠HTG-AP模型的新方法。
      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低(0.12 g/kg)、中(0.25 g/kg)、高(0.50 g/kg)3个剂量P-407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干预,其余3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各自剂量的P-407,1次/d诱导高脂血症,每组分别于1、2、4周后随机各取6只大鼠,腹腔注射20% L-精氨酸(2.5 g/kg)2次(间隔1 h)诱导胰腺炎,并于24 h后剖杀,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肾功能指标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水平,取胰腺组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评分。
      结果:各剂量P-407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肝肾功能指标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而血清TG、TC水平在每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均P<0.05),其中低剂量P-407组各时间点TG水平未达到HTG-AP血脂标准(TG>11.3 mmol/L),而高、中剂量P-407组分别在实验1、2周后TG水平达HTG-AP血脂标准。各剂量P-407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MY、LIPA明显升高,胰腺病理损伤评分明显增加,且均呈明显的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均P<0.05)。
      结论:采用适当剂量的P-407(0.25~5.0 g/kg)联合L-精氨酸的方法可在短时间内(1~2周)构建稳定的大鼠HTG-AP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可靠性好,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便利的工具。

    •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6-脱氢酶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0, 29(3):324-3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0

      摘要 (641) HTML (1075) PDF 1.51 M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6-脱氢酶(UGDH)是一种将UDP-葡萄糖转化为UDP-葡萄糖醛酸的代谢酶,通过参与糖胺聚糖在肿瘤组织中的生物合成来影响肿瘤的侵袭能力和耐药性。多项研究表明UGDH基因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然而,目前尚无胰腺癌中关于UGDH基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UGDH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基于Oncomine数据库分析4个数据集中胰腺癌组织中UGDH基因的差异表达;对TCGA中胰腺癌基因表达谱和生存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基于UALCAN数据库,分析TCGA中胰腺癌UGDH基因与其他基因的表达相关性,使用Pearson系数法,获得其明显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基因,分别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HGNC数据库提供的人类所有基因的注释,提取胰腺癌中所有mRNA的表达谱,利用GSEA分析软件,进行UGDH基因在胰腺癌中的基因基富集分析;利用GeneMANIA对UGDH基因进行单基因PPI网络分析,并进一步对网络中出现的基因用Metascape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用Cytoscape的MCODE插件对网络进行关键子网络分析。
      结果: UGDH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UGDH低表达患者较UGDH高表患者总生存率升高、生存期更长(均P<0.05)。GO富集分析发现,UGDH及其共表达基因富集于内膜系统、RNA定位、蛋白酶体蛋白分解代谢过程、核质转运、核酸运输等与癌症相关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内质网蛋白加工、自噬、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蛋白质输出、剪接体、RNA转运、mRNA监测通路、病毒致癌作用、长期抑制作用、结直肠癌、N-聚糖的生物合成、胰腺癌通路、鞘脂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肾细胞癌、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乙肝等癌症相关通路。GSEA分析富集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氨酰生物合成、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肾细胞癌、基础转录因子、鞘脂类代谢、ErbB信号通路、黏附连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IG-I样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子宫内膜癌、神经胶质瘤、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内吞作用、MAPK信号通路、胰腺癌等癌症相关通路。PPI预测及关键子网络分析显示,HGS、UBE2V1、MAT2A、SUMO1在互作网络中有重要作用。
      结论: UGDH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能为今后胰腺癌发病机制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 >临床研究
    • 胰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病例报告与文献回顾

      2020, 29(3):333-3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1

      摘要 (1036) HTML (1394) PDF 2.13 M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多形性未分化肉瘤(UPS),既往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一种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20%以上,多发生于四肢、躯干及腹膜后。发生于胰腺的UPS极为罕见。国内、外虽有报道,但多以个案形式报道,缺少大宗病例资料分析。本研究就笔者团队诊治的1例胰腺UPS患者,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胰腺UPS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同类病例资料汇总分析。
      结果: 共32例(笔者单位1例加文献报告病例3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4.6(22~74)岁。按病理类型分为:巨细胞型9例,黏液型5例,多形性型18例;按发生部位分为:胰头13例,胰体尾12例,胰体3例,胰尾2例,全胰腺2例。术前诊断为胰腺癌8例,胰腺肿物及占位6例,假性囊肿4例,囊腺瘤4例,胰腺肿瘤3例,间质肿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病变1例,未提及术前诊断4例。临床表现大多表现为快速软组织肿块进行性增大,常伴有压迫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胀,体质量减轻或黄疸。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中无正确诊断。32例均行手术治疗,围术期死亡1例,总生存期15.3个月。
      结论: 胰腺UPS为高度恶性肿瘤,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发生转移及复发,预后差。早期、完整切除肿瘤以获得R0切除是手术治疗的核心,但是由于胰腺UPS的特殊组织生物学行为,在部分病例中即使施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仍不能避免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给予放化疗有可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

    • 未成熟粒细胞百分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评估中的临床价值#br#

      2020, 29(3):341-3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2

      摘要 (278) HTML (1223) PDF 1.08 M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常见的急腹症,其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而SAP的早期识别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未成熟粒细胞百分率(IG%)是一种新兴的炎性指标,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变化。鉴于炎性指标在SA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讨IG%在SAP早期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521例根据指南确诊为急性胰腺炎(AP)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3例为SAP(SAP组),458例轻症或中重症AP(非SA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IG%、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水平等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炎性指标对SAP的诊断效能。
      结果:SAP组的病死率为2.2%(18/63),非SAP组为28.6%(10/458);SAP组患者较非SAP组患者年龄偏大、ICU入住与行外科治疗比例高、住院时间长(均P<0.05)。SAP组IG%、WBC、NLR、CRP均明显高于非SAP组(均P<0.05),但两组血清淀粉酶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6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G%、WBC、NLR、CRP对预测SAP的有效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G%在最佳临界值为0.9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3,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8%,明显优于WBC(AUC:0.665;敏感度:66.6%;特异度:87.6%)、NLR(AUC:0.752;敏感度:73.3%;特异度:76.5%)、CRP(AUC:0.802;敏感度:100%;特异度:54.9%)。
      结论:血常规中IG%>0.9可能是早期胰腺坏死的重要指标,与其他传统炎性指标相比,IG%可能是一种更有效、更可靠的SAP早期预测指标。

    • 成人医疗保健相关性复杂性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 29(3):348-3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3

      摘要 (601) HTML (1188) PDF 1.07 M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是外科术后并发的第二大最常见的感染,虽然目前诊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cIAI的病死率仍高,住院期间并发cIAI,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并且对患者的长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探讨医疗保健相关性cIAI(HA-cIA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活动中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期降低HA-cIAI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6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期间留取腹腔积液标本行快速细菌需氧培养阳性并临床诊断为cIAI的359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社区获得性cIAI患者143例(CA-cIAI组),HA-cIAI 216例(HA-cIA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对HA-cIAI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与CA-cIAI组比较,HA-cIAI组≥60岁的患者比例增高、平均住院时间延长、腹部恶性肿瘤及住院期间行腹部手术患者比例增加、血红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降低,而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均P<0.05);两组住院期间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中,HA-cIAI组手术持续时间≥3 h、术中出血量≥200 mL、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10 d、留置导尿管及留置时间≥7 d和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CA-cIAI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15 d(OR=6.946,95% CI=3.786~12.743,P<0.05)及腹部恶性肿瘤(OR=2.880,95% CI=1.538~5.390,P<0.05)是HA-cIA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老年、腹部恶性肿瘤、住院时间长及手术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长、留置导尿管及留置时间长和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住院时间≥15 d及腹部恶性肿瘤为HA-cIAI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以上因素的患者,需根据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HA-cIAI的发生。

    • 糖尿病足患者三级甲等医院专业诊疗中心就诊前的诊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9(3):355-3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4

      摘要 (228) HTML (872) PDF 1.09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不仅可提高疗效、促进溃疡愈合,也是保肢和节省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探讨DF患者在具有专业DF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三级甲等医院就诊前的诊治现状及相关因素,为DF的规范化诊疗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于2017年10月—11月期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南、浙江、上海、四川、广东、河北、黑龙江、澳门的13家具有专业DF诊疗中心的三级甲等医院共326例Wagner 1~5级DF患者行问卷调查与足部检查,以患者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前伤口清洗液的选择和伤口用药情况为指标评估治疗的规范性,分析可能影响其治疗规范性的因素。
      结果:在326例DF患者中,误诊率为25.8%,治疗不规范率为7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的规范性与清创人、就诊医院级别、敷料应用人、院前诊治地点、并发症个数和清创地点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医院分级和敷料应用人是DF治疗规范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三级医院DF治疗规范率是一级医院的6.707倍,且明显优于二级医院,敷料应用人为伤口/造口治疗师的DF治疗规范率是敷料应用人为患者本人的24.117倍,且明显优于敷料应用人为医生和护士。
      结论:DF患者在进入具有专业DF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三级甲等医院前存在较多的误诊和治疗不规范的现象。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DF多学科规范化诊治的培训,尤其应重视伤口/造口治疗师的培养;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DF患者双向转诊的标准;鼓励患者主动就医,以减少误诊和不规范诊治现象的发生。

    • >文献综述
    • ERCC1基因表达对胰腺癌铂类药物化疗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0, 29(3):363-3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5

      摘要 (786) HTML (1023) PDF 1.07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即使根治性切除,半数以上的患者仍在术后早期复发,其5年生存率极低。系统化疗虽可提高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但较其他腺癌患者,其疗效仍然欠佳。铂类是胰腺癌化疗方案的主要药物,但高表达ERCC1的肿瘤细胞可能对其产生耐受,使肿瘤对化疗出现原发耐药。能否通过检测胰腺癌细胞ERCC1的表达预测其对铂类化疗药的敏感性,以及能否对其调控来提高化疗敏感性,有可能成为提高胰腺癌化疗效果的突破点。目前此类研究仍处在较早阶段,笔者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 胰腺星状细胞的功能异质性及其在外泌体领域的新研究进展

      2020, 29(3):369-3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6

      摘要 (654) HTML (1201) PDF 1.18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星状细胞(PSC)是位于胰腺小叶和腺泡周围的一种多能细胞。PSC在正常胰腺中处于静息状态,而在各种病理生理条件的刺激下,PSC会被激活,激活后的PSC可以转化为类似于肌成纤维细胞的激活态表型。与静息态相比,激活态PSC可以增殖并主动迁徙,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并作为胰腺疾病微环境的重要组分参与调控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病程进展。同时,大量的研究阐明了PSC具有功能异质性,因其细胞标志物和功能学的差异分为不同的细胞亚群,这些亚群可以单独或协同地调节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PSC的相关外泌体可以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来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侵袭,并以此调控胰腺癌的病情发展。在慢性胰腺炎中,激活态PSC及其衍生的外泌体更是启动和促进胰腺纤维化的重要组分。因此,探讨PSC的功能异质性和其相关的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可以为胰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 >简要论著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2020, 29(3):377-3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3.017

      摘要 (328) HTML (823) PDF 1.05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
      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 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