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年龄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020, 29(5):515-5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1

      摘要 (857) HTML (1424) PDF 1.16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发病年龄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同肿瘤间,甚至在同类肿瘤不同亚型间有明显差异。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年龄因素与TNBC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并手术的317例I~III期TNBC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乳腺癌时的年龄,将整个队列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局部-区域复发转移生存(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疾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分析包括年龄在内的影响TNBC患者DFS和OS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比较早期发生远处转移(DM)(≤2年)与晚期发生DM(>2年)患者之间年龄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
      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40岁组较>40岁组的组织学分级更差、脉管癌栓发生率更高、肿瘤分期更晚、接受化疗与放疗的比例更高(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40岁组的DMFS(64.3% vs. 83.2%)、DFS(55.7% vs. 79.2%)和OS(71.8% vs. 86.2%)均明显差于>40岁组(均P<0.05),但两组LR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 vs. 94.9%,P>0.05)。年龄≤40岁与淋巴结转移≥4枚为TNBC患者DFS与OS的独立危险因素(DFS:HR=1.983,95% CI=1.280~3.071,P=0.002;HR=2.064,95% CI=1.091~3.904,P=0.026;OS:HR=1.799,95% CI=1.052~3.076,P=0.032;HR=4.062,95% CI=1.841~8.963,P=0.001)。年龄对于患者DM发生的早晚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年龄是TNB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诊断时年龄≤40岁患者会有比>40岁患者更差的预后。因此,对于年轻的TNBC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制定更为严谨的治疗随访计划,实现量体裁衣式的精准诊疗。

    • FAT4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0, 29(5):525-5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2

      摘要 (603) HTML (782) PDF 1.51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临床治疗措施有限,预后极差。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0例TNBC患者新鲜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FAT4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TNB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FAT4的表达,分析FAT4的表达水平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10例新鲜标本中,TNBC组织中FAT4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均P<0.05),以癌旁组织为参考,TNBC组织中FAT4 mRNA相对表达量为0.482±0.09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37±0.082。60例石蜡标本分中,FAT4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23.33% vs. 71.67%,χ2=28.104,P<0.001);FAT4的表达与淋巴结状态(P=0.034)、肿瘤大小(P=0.001)、TNM分期(P=0.028)、组织学分级(P=0.023)和Ki-67指数(P=0.031)明显有关,而与年龄(P=0.744)和月经状态(P=0.933)无关;FAT4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长于FAT4阴性表达患者(42.0个月vs. 34.6个月,P=0.037);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FAT4高表达是TNBC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HR=0.52,95% CI=0.29~0.98,P=0.041)。
      结论:FAT4在TNBC组织中呈低表达,FAT4的低表达与TNBC患者的恶性生物学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

      2020, 29(5):532-5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3

      摘要 (901) HTML (743) PDF 1.37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首选治疗,以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SLNB成功与否,和示踪剂的选用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最常应用的示踪剂是亚甲蓝和99mTc硫胶体,或将两者联合应用,但各有其弊端。有多项研究对新型示踪剂进行了临床试验,如吲哚菁绿(ICG)、超顺磁氧化铁(SPIO)、靛胭脂、纳米炭等,其中对ICG作为示踪剂的研究较多。然而,目前对联用多种示踪剂临床价值的汇总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旨在以Meta分析的方式评价ICG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SLNB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中公开发表的并由中国的医疗机构开展的在乳腺腺癌SLNB中ICG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与亚甲蓝单示踪法比较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19年8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示踪法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SLN检出数、假阴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
      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3篇,均为国内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亚甲蓝示单踪法比较,ICG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的SLN检出率(OR=5.39,95% CI=3.46~8.39,P<0.000 01)、SLN检出数(SMD=1.06,95% CI=0.76~1.36,P<0.000 01)、灵敏度(OR=5.31,95% CI= 2.68~10.55,P<0.000 01)和特异度(OR=2.71,95% CI=1.35~5.45,P=0.005)均明显增加,而假阴性率明显降低(OR=0.15,95% CI=0.08~0.29,P<0.000 01)。采用15篇文献报道的检出率进行发表偏倚评估,漏斗图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
      结论:ICG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SLNB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将纳入更多临床研究进行汇总分析,使该法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乳腺外科运行情况分析

      2020, 29(5):543-5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4

      摘要 (208) HTML (652) PDF 1.08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尽管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国外病例仍在持续增加,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研究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为例,分析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性三甲医院乳腺外科运行情况,为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期安全、高效地开展乳腺外科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和经验做法。
      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31日—2020年2月20日COVID-19流行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例乳腺癌患者,对其临床特征、防护手段及治疗效果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入院和术前准备、术中防护、术后康复等关键环节,以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及心理疏导进行方法总结。对专科治疗及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随访研究。分析在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对潜在传染病风险的认知,结合乳腺外科的诊治特点,从手术指征把握、气溶胶管理和诊室防护等多方面加强疫情防控和职业防护工作。
      结果:37例乳腺癌患者经排除COVID-19风险后均接受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52.23±46.1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5.23±23.47)mL,无术中输血病例。在37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9例患者接受术前6~8周期新辅助治疗,其中7例术后证实为病理学完全缓解。术后2例出现持续发热,经过隔离、监测体温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排除COVID-19感染可能。经跟踪随访,患者及陪护人员均无发热、咳嗽、乏力等COVID-19疑似表现,相关医护人员同样未出现疑似病例,总体防控效果较好。
      结论:在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在科学防控、竭力避免医患双方感染COVID-19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疫情情况全力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应继续遵从“科学决策、人文服务”的精神,严格遵循上级下发的各类防控指南和管理规范,并依据实际完成乳腺癌患者的院前排查、术前准备、术中防护、术后康复等必要环节。严格在患者入院前及围手术期各环节遵循疫情防护规范、协调好疫情防控与专科诊治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确保乳腺外科手术安全地完成,守护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RP1-85F18.6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2020, 29(5):549-5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5

      摘要 (278) HTML (780) PDF 684.51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lncRNA RP1-85F18.6是新近发现的非编码RNA,其在结肠癌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并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凋亡及调控细胞周期。然而,目前尚无lncRNA RP1-85F18.6在乳腺癌中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lncRNA RP1-85F18.6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qRT-PCR法检测lncRNA RP1-85F18.6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BA-MD-468、MCF-7 及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中的表达。将MDA-MB-231细胞分别转染RP1-85F18.6沉默序列(沉默组)与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将无处理的MDA-MB-23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在各组细胞中采用MTT法测定增殖能力,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测定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yclin A1和p21C1P1蛋白的表达。
      结果: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BA-MD-468及MCF-7中lncRNA RP1-85F18.6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均P<0.05)。沉默组在转染后24、48、72、96 h的OD490 nm值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沉默组的G1/G0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但S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均P<0.05);沉默组Ki67﹑PCNA及cyclin A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而p21C1P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均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lncRNA RP1-85F18.6在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调节增殖相关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对lncRNA RP1-85F18.6及其相关靶基因的干预可能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miR-2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2020, 29(5):556-5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6

      摘要 (572) HTML (799) PDF 2.78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microRNA(miRNA)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部分miRNA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明确的相关性。本研究探讨miR-221在PT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PT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通过qPCR技术检测51对PT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手术标本中miR-22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miR-221的表达,将PTC K1细胞分别转染miRNA随机序列(阴性对照组)和miR-221抑制物(miR-221抑制物组)后,以无处理的K1细胞为空白对照,分别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力。
      结果:miR-221在PTC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相对表达量(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221抑制物组K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G2/M期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miR-221在PTC中的表达升高,且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与凋亡而影响PTC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miR-221有作为PTC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 >临床研究
    • 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0, 29(5):565-5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7

      摘要 (525) HTML (844) PDF 1.09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TC)不仅是内分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已成为现阶段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糖尿病(DM)也是目前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且研究发现,DM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本研究通过TC合并DM患者与单纯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甲状腺B超结果的比较,探讨TC合并D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0月行TC手术患者共计1 064例,其中TC合并DM患者245例(TC+DM组),单纯TC患者819例(TC组);收集同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体检者604例(健康对照组)。分析TC+DM组和TC组及对照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DM相关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的差异;比较TC+DM组与TC组间以及TC合并DM患者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组间临床病理因素及甲状腺B超分级(TI-RADS)的差异。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C+DM组与TC组女性占比、平均高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明显增加,但TC+DM组的增加程度均大于TC组(均P<0.05);BMI与DM相关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在TC+DM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在TC组均无明显改变(均P>0.05)。与TC组比较,TC+DM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比例、TI-RADS的4c类和5类结节比例以及多发结节比例明显升高(均P<0.05);TC合并DM患者中,高HbA1c组(HbA1c≥7%)远处转移、多发结节比例明显高于低HbA1c组(HbA1c<7%)(均P<0.05)。1 064例患者中,乳头状甲状腺癌(PTC)1 056例(99.2%),TC合并DM患者均为PTC。
      结论:TC合并DM多为年龄较大女性,且该类患者TI-RADS分级更高,易出现多发结节、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在TC合并DM患者中,血糖控制不佳者有更高的远处转移及多发结节发生率。因此,女性及高龄合并甲状腺结节的DM患者应警惕TC的发生,应动态观察结节情况,并积极控制血糖。

    • 确诊至手术时间的间隔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0, 29(5):574-5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8

      摘要 (311) HTML (843) PDF 1.09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非手术主动监测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治疗的可选方案之一。但是延迟手术的长期临床结局目前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确诊至手术时间的不同间隔PTMC患者的临床结局,探讨确诊至手术时间的间隔对PTMC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接受延迟甲状腺手术的PTMC患者资料,根据确诊至手术时间间隔,将PTMC患者分为短间隔组(<6个月)、中间隔组(6~12个月)和长间隔组(>12个月)。根据年龄、性别、手术范围、超声检查(US)测量的初始肿瘤直径、甲状腺外侵袭、多灶性肿瘤和颈部中央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对患者进行匹配。比较各组患者动态风险分层(DRS)和患者结构性复发/疾病持续情况。
      结果: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共选择426例患者,其中女331例,男95例;平均年龄为(48.9±10.1)岁;首次诊断时颈部超声测量的平均肿瘤直径为(0.65±0.12)cm;214例患者接受甲状腺侧叶切除术,其他患者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其中短间隔组290例、中间隔组106例、长间隔组30例,各组间临床病理参数存在差异,长间隔组的年龄大、男性与接收侧叶切除的比例较高、肿瘤直径较小、甲状腺外侵袭率较低(均P<0.05)。以3:3:1的比例将3组临床病理参数匹配后,14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短间隔组与中间隔组各63例,长间隔组21例。匹配后女性120例,男性27例;平均年龄为(50.0±8.2)岁;超声初始测量的平均肿瘤直径为(0.63±0.14)cm;98例患者接受甲状腺侧叶切除术;各组间临床病理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间DRS分类无统计学差异(P=0.07);在平均随访(2.8±0.6)年期间,各组间的结构性复发/疾病持续(P=0.34)和无病生存率(P=0.25)无统计学差异。PTMC患者结构性复发/疾病持续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2.43,95% CI=1.21~4.91,P=0.013)和多灶性肿瘤(HR=2.45,95% CI=1.24~4.83,P=0.010)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甲状腺手术延迟期与患者结构性复发/疾病持续发生风险无关。
      结论:延期手术与PTMC患者结构性复发/疾病持续发生风险无关,PTMC患者在密切监测下可以安全地延期手术治疗。

    • 甲状旁腺切除术用于难治性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近远疗效

      2020, 29(5):581-5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09

      摘要 (241) HTML (755) PDF 1.11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旁腺切除术(PTX)是治疗药物不能控制的难治性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重要手段,但PTX术后仍有可能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动力性骨病或难治性骨软化症,且国内尚缺乏对PTX术后远期的疗效观察的研究。本研究进一步评价PTX治疗难治性肾性SHPT的安全性与近远期疗效。
      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TX治疗的139例伴有难治性肾性SHPT的维持性透析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及1、2、3年的临床资料、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等,观察并记录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
      结果:139例患者的PTX手术成功率为95.7%(133/139),术中共计切除甲状旁腺腺体537枚,平均切除3.86枚/例。12例(8.6%)术后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其中声音嘶哑9例(6.5%),饮水呛咳3例(2.2%),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内均自行好转。术后低钙血症或缺乏维生素D者120例(86.3%),给予西那卡塞、补钙及补充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全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出血、窒息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外科并发症。患者的贫血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Hb和Hct术后6个月明显升高并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术后iPTH明显降低,术后3 d的血钙、磷、钙磷乘积水平最低,随访3年仍低于手术前,所有变化与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患者术前的骨痛、顽固性皮肤瘙痒、失眠、异位钙化、肌无力伴萎缩症状在术后1 d即明显缓解;身高缩短、骨骼畸形患者随访期间无进行性加重;纳差、全身营养状况及自理能力术后3个月内不同程度地改善。11例(7.9%)持续性SHPT,包括4例(2.9%)术中未完全切除甲状旁腺腺体,1例(0.7%)术中1枚腺体较小而未切除完全,6例(4.3%)术后检查存在纵隔异位甲状旁腺。随访期间,5例(3.5%)腺体未切除完全者的iPTH均>800 pg/mL,肌无力及顽固性皮肤瘙痒临床症状明显,再次行PTX;6例(4.3%)存在异位甲状旁腺腺体者,因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拒绝再次手术,予以药物治疗;8例(5.8%)术后复发,其中6例(4.3%)系前臂移植物复发所致,均在局麻下行前臂皮下移植物切除;2例(1.4%)系颈部原位残留腺体过度增生,予以二次手术,术后症状缓解。所有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均未复发。
      结论:PTX可改善难治性肾性SHPT患者临床症状、贫血及钙磷代谢,且近远期疗效均较好,是治疗难治性SHPT的安全有效方法。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下肿瘤专科医院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治体会:附38例报告

      2020, 29(5):589-5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0

      摘要 (220) HTML (733) PDF 1.11 M (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2019年12月开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呈流行态势。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罹患COVID-19的风险较高,且更易出现重症及病情恶化。头颈肿瘤作为肿瘤专科医院接诊的重要病种,病例基数庞大,疾病复杂,部分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往往进展迅速,经不起拖延,而开展头颈肿瘤诊疗活动需要进行口腔、喉及气道等部位的操作本身又可能增加COVID-19医患感染风险。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COVID-19疫情形势下肿瘤专科医院头颈肿瘤的诊治和防控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22日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预约收治的3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中心实行分时段预约就诊,基于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合理分流患者,严格把握住院指征。所有收住患者均需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和胸部CT扫描,排除COVID-19后方能接受手术或化疗。诊疗期间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仔细观察诊疗经过,关注体温监测和管理,出院后跟踪随访患者恢复情况并通过互联网医院或其他网络途径实施医学指导和后续治疗。
      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平均49岁;其中甲状腺癌21例,口腔恶性肿瘤6例,唾液腺癌3例,喉癌2例,下咽癌2例,颈段食管癌1例,淋巴瘤1例,鼻咽癌1例,血管肉瘤1例。31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接受化疗,诊疗过程中3例出现发热,其中1例为粒缺性发热,1例为肿瘤坏死感染发热,1例因切口感染而发热,患者总体经过顺利,恢复良好,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2周未发现患者和医务人员COVID-19感染。
      结论:COVID-19疫情形势下,基于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合理分流、科学防控,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在积极投身抗击疫情同时,保护肿瘤患者免受病毒感染,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将疫情对治疗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证治疗的延续性是头颈肿瘤临床诊疗工作的可行策略。

    • 小肝癌射频消融与经腹腔镜切除治疗的近期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

      2020, 29(5):596-6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1

      摘要 (327) HTML (760) PDF 1.06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射频消融术(RFA)与腹腔镜肝切除术均为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重要方法,两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这也是文献报道的重点,但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特别是卫生经济学成本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通过比较RFA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医疗相关经济学成本的差别,以期为临床原发性小肝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肿瘤直径≤5 cm)资料,其中40例行经皮RFA(RFA组),40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医疗成本。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资料、肝功能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RFA组的肝功能指标先升高后降,腔镜组则呈持续降低,RFA组肝功能指标在术后3 d均明显高于腔镜组[ALT:(65.72±25.61)U/L vs. (45.26±23.36)U/L,AST:(77.27±12.51)U/L vs. (53.29±11.24)U/L,TBIL:(25.12±6.06)μmol/L vs. (22.26±4.39)μmol/L,均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AFP水平均逐渐降低,且两组间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F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腔镜组[(62.6±11.7)min vs. (155.2±27.5)min,(5.2±0.5)mL vs. (76.2±11.3)mL,(4.3±1.2)d vs. (6.3±1.8)d,5.0% vs. 17.5%, 均P<0.05];两组肿瘤清除率均为100%。直接医疗成本构成中,RFA组的手术相关费用、药品费和住院费均明显低于腔镜组[(11 526.46±941.08)元 vs. (14 277.25±938.46)元,(1 825.33±179.5)元 vs. (2 614.19±222.4)元,(476.30±67.71)元 vs. (712.03±87.52)元, 均P<0.05],但两组检验检查费和其他费用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FA组的直接医疗成本、间接医疗成本和总的医疗成本均明显低于腔镜组[(17 446.78±1 465.24)元 vs. (21 270.62±1 612.38)元,(782.23±66.80)元 vs. (1 654.67±120.47)元,(18 228.01±1 539.72)元 vs. (22 924.35±1922.67)元, 均P<0.05]。
      结论:RFA与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近期疗效相当,但RFA治疗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因此,其所产生的直接医疗成本和医疗总成本也低于腔镜手术。

    • >文献综述
    •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研究进展

      2020, 29(5):603-6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2

      摘要 (744) HTML (744) PDF 1.15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约占新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74.8%,尽管PTMC预后良好,但部分PTMC患者在早期就出现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其中30.7%~49.2%的cN0 PTMC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我国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建议在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对cN0 PTMC患者行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而美国甲状腺协会最新指南指出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LND)不能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还有可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cN0 PTMC是否行pCLND尚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对PTMC行pCLND可减少局部复发,病理结果可提高患者TNM分期的准确性,有利于后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反对者认为是否行pCLND对PTMC患者预后没有影响,反而会增加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RLN)的风险。右侧中央区淋巴结分为RLN上方淋巴结(VIa)和RLN后方淋巴结(VIb),VIb区淋巴结位置较深,解剖空间狭窄,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导致术前评估难以预测其转移情况,术中完整解剖该区域的淋巴及脂肪组织可能会导致RLN损伤、胸膜破裂、乳糜漏等多种并发症。然而,cN0 PTMC患者CLNM和VIb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达30.7%~49.2%,不容忽视。对有高危因素的cN0 PTMC患者行pCLND可避免因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不仅难度加大,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探讨VIb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意义重大,cN0 PTMC患者VIb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45岁、男性、肿瘤直径>0.5 cm、多灶性、肿瘤置于右侧腺体上级、侵出包膜、腺外浸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VIa区淋巴结转移等。笔者对cN0 PTMC患者VIb区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进行综述。

    • 甲状腺围手术期甲状旁腺素监测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2020, 29(5):611-6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3

      摘要 (273) HTML (1032) PDF 1.05 M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尽管外科手术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但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仍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无论是术后短暂性还是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均可导致严重的低钙血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早期诊断及预测临床意义重大。因甲状旁腺素(PTH)由甲状旁腺直接分泌且凭其半衰期短的特征,临床上PTH既能实时反映甲状旁腺功能,又能体现术中PTH快速检查的意义。甲状腺围手术期PTH的监测应用于临床,具有实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优势。然而,对于甲状腺围手术期PTH监测的临床实际应用意义目前亦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仍需要大宗病例前瞻性研究来确认。总之,围手术期PTH的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及预测低钙血症发生,优化临床管理策略和方法,合理指导术后补钙方案。笔者对围手术期PTH监测的方法和意义进行综述。

    •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乳腺癌侵袭转移及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0, 29(5):618-6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4

      摘要 (669) HTML (1044) PDF 1.05 M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基质细胞。CAF可在血小板源性生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分泌因子作用下由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形成,也可由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形成,还有部分由癌症干细胞转化而来。近来有研究显示,乳腺癌中的CAF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参与EMT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进而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也可在肿瘤缺氧微环境下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此外,CAF通过增加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阈值、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物理屏障、分泌的谷氨酰胺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存活率、激活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或增加线粒体功能产生抗凋亡作用等多种途径介导乳腺癌化疗耐药、内分泌治疗耐药及多药耐药。笔者总结CAF的重要来源及其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与治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 >简要论著
    •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分析

      2020, 29(5):625-6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5

      摘要 (190) HTML (597) PDF 3.26 M (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细胞病理检查与诊断以微创或无创、价廉、耗时短、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点,成为疾病筛查或/和诊断的手段之一,在临床各专业领域广泛开展。本文探讨细胞病理检查与诊断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12月—2018年9月期间162例行病理性乳头溢液细胞病理诊断标本及其中55例行乳腺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标本。通过与组织病理对照,观察溢液的肉眼特性、细胞病理诊断特点及乳腺肿物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病变的关系。
      结果:细胞学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肿瘤的准确率为90.9%(20/22),诊断乳腺癌、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炎症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100%(4/4,10/10,4/4)。浆液性溢液49.4%(80/162),血性33.3%(54/162),水样12.3%(20/162),乳汁样4.94%(8/162);55例组织活检病例中血性溢液67.3%(37/55),由导管内乳头状瘤导致者48.6%(18/37),乳腺癌导致27.0%(10/37);90.9%(10/11)乳腺癌溢液表现为血性溢液。溢液伴可触及乳腺结节者19例(19/55),未触及乳腺结节但影像学检查异常者36例(36/55);乳腺癌占溢液伴可触及乳腺结节者的42.1%(8/19);导管内乳头状瘤占溢液伴未触及乳腺结节者的61.1%(22/36),乳腺癌占8.3%(3/36)。
      结论:结合乳头溢液的肉眼性状、乳腺肿物的体查或(和)影像学检查及溢液细胞病理诊断的较高准确率,溢液细胞病理检查与诊断可以作为病理性乳头溢液临床筛查及诊断的方法。

    • 基于微信平台的围手术期干预在乳腺癌全程个案管理中的应用

      2020, 29(5):630-6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6

      摘要 (178) HTML (466) PDF 1.03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各行各业中。本研究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围手术期干预在乳腺癌患者全程个案管理中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拟行乳腺切除的乳腺癌女性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全程个案管理,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微信新媒体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基础生命体征指标、患者对乳腺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对患者状态的满意度评价。
      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进入手术室(T1)时的平均动脉压(MVP)与心率(HR)均明显大于在实施麻醉(T2)、切皮(T3)、术中探查牵拉(T4)、术毕(T5)的各时间点(均P<0.05),观察组MVP与HR在后4个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对照组MAP与HR在T4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间点及观察组相同时间点(均P<0.05);两组的血氧饱合度在以上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乳腺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合格率、术后随访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医护人员对观察组患者状态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乳腺癌全程个案管理中,基于微信平台的围手术期干预能更好地稳定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基础生命体征指标,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促进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状态的满意度。

    • 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2020, 29(5):635-6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7

      摘要 (374) HTML (577) PDF 1.01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在切除病变甲状腺腺体时容易损伤组织结构或周围神经,故降低手术风险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Ca2+水平及喉返神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9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喉返神经的不同解剖显露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手术改良组,各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式结合甲状腺下动脉显露喉返神经方法;手术改良组采用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1、3、7、30 d血清PTH、Ca2+水平变化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PT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PTH水平,手术改良组均高于对照组[(21.3±4.1)pg/mL vs.(5.4±1.3)pg/mL,(23.2±4.6)pg/mL vs.(14.2±3.2)pg/mL,(26.1±5.1)pg/mL vs.(15.1±3.1)pg/mL,(37.7±6.8)pg/mL vs. (25.4±4.5)pg/mL,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Ca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Ca2+水平,手术改良组均高于对照组[(2.11±0.12)mmol /L vs.(1.82±0.33)mmol /L,(2.14±0.17)mmol /L vs.(1.83±0.22)mmol /L,(2.17±0.42)mmol /L vs.(1.84±0.36)mmol /L,(2.29±0.41)mmol/L vs. (1.89±0.34)mmol /L,均P<0.05]。手术改良组未见喉返神经损伤,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例,低钙血症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改良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例,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可减小机体PTH、Ca2+的波动水平,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 颈部异位胸腺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0, 29(5):641-6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5.018

      摘要 (703) HTML (587) PDF 2.88 M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颈部异位胸腺瘤(ECT)临床上容易与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肿物相混淆。本文探讨颈部异位胸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治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颈部E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颈部异位胸腺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
      结果:患者,中年女性,术前彩超及CT均提示甲状腺左叶下极部位肿物,99mTc-MIBI SPECT/CT可见相应位置反射性增高区,临床初步考虑甲状腺腺瘤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左侧颈深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AB型胸腺瘤。
      结论:ECT是颈部肿物的罕见病因之一,诊断上较难与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物相鉴别,对于甲状腺下极或后方肿物,PTH正常且99mTc-MIBI SPECT阳性的患者,应警惕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