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20, 29(7):775-7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1
摘要: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难度大,风险高,存在诸多技术要点,其核心技术之一为腹腔镜下手术入路的选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入路选择已逐渐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手术设计决定入路选择,而各种入路的选择亦并非固定和独立存在。笔者所在团队自开展腹腔镜肝脏手术以来,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肝实质优先入路的腹腔镜肝切除技术,该技术简便快速、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既往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操作繁杂、技术风险高难题,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邹添添 , 覃伟 , 朱迎 , 李天恩 , 钦伦秀 , 董琼珠
2020, 29(7):785-7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2
摘要:肝癌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等细胞组分,以及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非细胞组分组成。免疫微环境在肝癌进程、免疫逃逸和治疗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以调变炎症免疫微环境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免疫疗法的出现为肝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但仍存在客观缓解率较低、不良反应多和耐药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微环境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探索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可提高现有治疗手段的应答率,对肝癌精准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肖亮 , 方统迪 , 龙果 , 胡曦 , 李增博 , 王栋 , 王志明 , 周乐杜
2020, 29(7):798-8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3
摘要:背景与目的:术中出血是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 (ALH)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入肝血流的有效控制是ALH成功实施的关键。传统的ALH肝蒂血流阻断遵循“肝蒂优先”的思路,即先游离并离断肝蒂(具体可分为“鞘内解剖法”和“鞘外解剖法”),再行肝实质离断,但它耗时费力。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了优先解剖肝实质再离断肝蒂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将其命名为“肝实质解剖优先”(LPDF)法。这一方法未扩大手术范围,仅调整了手术操作顺序,可简化入肝血流的阻断,有利于ALH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1例应用LPDF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病例,初步总结LPDF的技术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1例应用LPDF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肝癌病灶累及8、5段和4b段。术中游离肝周韧带,阻断第一肝门,超声刀沿镰状韧带右侧(左侧切除线)向第一及第二肝门方向充分解剖肝实质,显露适当长度的右前叶肝蒂后予结扎并离断,从而显示出右肝前叶缺血线(右侧切除线),再行右侧肝实质解剖。直至两侧切面汇合,将肝中叶及肿块整块切除。
结果:手术时间为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 mL,未输血;术后第3天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第6天出院,未发生腹腔内大出血或胆汁漏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彩超发现117 mm×87 mm术区积液,但患者无发热、腹痛症状,白细胞数目及总胆红素正常,未予处理,术区积液逐渐吸收。
结论:LPDF安全可行,它简化了腹腔镜肝中叶切除鞘外肝蒂血流阻断,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在ALH中的应用价值。
2020, 29(7):806-8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4
摘要:背景与目的:尾状叶因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高、风险大。尾状叶肝癌切除术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的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尾状叶肝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1例尾状叶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入路包括左入路8例、右入路5例、前入路10例和左右联合入路28例。手术平均时间(198.4±101.6)min,断肝时间30(10~118)min,术中出血量700.8(240~7 700)mL,术中输血量602.9(0~6 50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其中胆汁漏4例,腹腔积液2例,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顺利恢复。围术期无死亡病例。51例患者术后随访2.5~68.6个月,术后总复发率为55.4%;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5 %、71.2%和52.8%。
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知肝尾状叶解剖特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合理采用先进的切除技术的前提下,尾状叶肝癌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赵首捷 , 杜锡林 , 杨振宇 , 雷世雄 , 谭凯 , 刘雷
2020, 29(7):812-8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5
摘要: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可以给肝细胞癌(HCC)患者尤其是存在复发高危因素的HC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在获益患者群体的确定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联合术后TACE治疗BCLC-B期HCC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治疗的BCLC-B期2~3个肿瘤、最大直径>3 cm且微血管侵犯(MVI)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术后辅助TACE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两组生存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344例患者,其中173例患者接受术后TACE治疗(观察组),171例患者未行术后TACE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的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2.7%、47.4%、28.8%和69.0%、22.3%、15.9%;观察组和对照组的0.5、1、3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6.7%、75.0%、29.6%和73.8%、60.4%、10.6%,观察组的OS与DF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肿瘤直径、白蛋白、总胆红素、HBsAg阳性均为影响OS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微波消融辅助肝切除联合术后TACE可以给2~3个肿瘤,最大直径>3 cm且MVI阳性的BCLC-B期HCC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但此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吴烜 , 童刚领 , 程勃然 , 余少康 , 靳枫 , 王树滨
2020, 29(7):820-8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6
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双特异性磷酸酶2(DUSP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了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然而,DUSP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HCC患者癌组织中DUS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0年1—2014年12月间104例HCC患者手术标本及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中DUSP2表达,分析DUSP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结果:104例患者的组织标本中,DUSP2高表达占59.6%(62/104),DUSP2低表达占40.4%(42/104)。DUSP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8)、肿瘤数目(P=0.048)、远处转移(P=0.001)、血清HBV浓度(P=0.01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USP2低表达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DUSP2高表达患者(25.2% vs. 63.3%,P=0.004;42.5% vs. 85.5%,P=0.002)。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低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SP2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癌组织中DUSP2的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数目、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DUSP2可作为预测HCC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DUSP2低表达者预后不良。
2020, 29(7):827-8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7
摘要: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RUSC1-AS1(lncRNA RUSC1-AS1)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但其对肝细胞癌(肝癌)的影响尚不清楚。笔者前期研究显示,lncRNA RUSC1-AS1与微小RNA-326(miR-326)存在结合位点,因此本研究探讨lncRNA RUSC1-AS1在肝癌中的表达,以及是否通过靶向miR-326调控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
方法:用qRT-PCR检测41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lncRNA RUSC1-AS1与miR-326的表达。以lncRNA RUSC1-AS1表达抑制质粒/阴性对照质粒、miR-326模拟物/阴性对照序列、miR-326抑制物/阴性对照序列为工具,采用MTT法、Transwell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观察接受不同转染处理的MHCC97-H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凋亡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lncRNA RUSC1-AS1和miR-326的靶向关系,并用qRT-PCR验证。
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肝癌组织中lncRNA RUSC1-A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iR-32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转染lncRNA RUSC1-AS1表达抑制质粒或miR-326模拟物后,肝癌MHCC97-H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yclin D1、MMP-2、MMP-9、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21、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MHCC97-H细胞转染lncRNA RUSC1-AS1表达抑制质粒的同时miR-326抑制物,前者对MHCC97-H细胞以上作用被取消(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qRT-PCR验证结果显示,miR-326为lncRNA RUSC1-AS1的靶分子。
结论:lncRNA RUSC1-AS1在肝癌中表达上调,其可通过靶向调控miR-326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
2020, 29(7):839-8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8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预后较差。自噬的失调可以促进HCC的发生与进展,本研究旨在分析自噬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HCC患者中的潜在预后作用,并构建自噬相关lncRNA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数据库中374例HCC及50例正常对照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及临床资料,从HADb网站获取自噬基因列表。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与自噬基因相关的lncRNA,采用R软件caret程序包将筛选后的342例HCC样本按70%与30%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采用Kaplan-Meier法及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预后意义的lncRNA,随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自噬相关lncRNA,建立构建预后模型。使用多因素Cox回归系数计算风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分析算风险评分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及总体生存的关系,并使用验证集加以验证。
结果:347个lncRNA鉴定为自噬相关lncRNA(|R2|>0.3,P<0.001),其中26个lncRNA对HCC患者具有预后价值(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基于12个自噬相关lncRNA(CYTOR、DANCR、LINC01138、LUCAT1、MAPKAPK5-AS1、NRAV、NRSN2-AS1、LINC01871、LINC00864、LINC02362、TMEM220-AS1和PSMB8-AS1)的预测患者预后的风险模型。高风险组HCC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风险组HCC患者(P<0.05)。12-自噬相关lncRNA预后模型评分与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T分期有关(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均P>0.05)。在训练集中该预后模型的1、3、5年生存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819和0.787,在验证集中其1、3、5年生存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694、0.733和0.746。
结论:所筛选的自噬相关lncRNA在HCC的肿瘤生物学中可能起关键作用,12-自噬相关lncRNA的模型对HCC具有预后判断价值。
刘佳玲 , 黄林生 , 张朔 , 祁莎莎 , 鲍阳 , 李飞 ,
2020, 29(7):849-8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09
摘要: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显示,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it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本研究通过检测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探讨Bit1在HCC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34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Bit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90例HCC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Bit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Bit1在HCC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it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患者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明显有关(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Bit1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Bit1蛋白低表达患者,但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547、0.414)。
结论:Bit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Bit1表达与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提示Bit1可能是影响肿瘤进展的重要分子,其有望成为HCC患者个体化治疗靶点。
王承宇 , 张志鹏 , 方真好 , 李贤初 , 李玺 , 尹俊达 , 邓圣军 , 杨浩 , 龙学颖 , 吴畏 ,
2020, 29(7):857-8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0
摘要:背景与目的:供肝动脉解剖变异较多,目前肝动脉解剖分型以Michels和Hiatt分型为主,但不断有新发现的解剖变异情况。既往分型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研究通过影像学观察统计供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提出精准分型,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3月行腹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供肝动脉状态,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总共纳入1 520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967例,女553例。符合Michels分型者1 504例(98.95%),16例(10.53‰)不符合Michels分型。符合Hiatt分型者1 507例(99.14%),13例(8.55‰)不符合Hiatt分型。从肝总动脉(CHA)起源、副左肝动脉(ALHA)起源、供肝动脉类型3个方面对供肝动脉解剖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了供肝动脉解剖分型的七分法(根据CHA起源)与五分法(根据左右供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及不同变异的组合情况)。七分法中I型1 471例(96.78%)、II型25例(1.64%)、III型7例(0.46%)、IV型5例(0.33%)、V型4例(0.26%)、VI型4例(0.26%)、VII型4例(0.26%)。五分法中I型1 381例(90.86%)、II型87例(5.72%)、III型38例(2.50%)、IV型10例(0.66%);V型4例(0.26%)。
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供肝动脉解剖新分型方法囊括了各种可能的解剖变异,简化了既往研究将CHA和供肝动脉同时纳入分型的复杂情况,分型思路清晰,符合解剖实际与临床认知,可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2020, 29(7):867-8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1
摘要:背景与目的:通过实验室血样进行评估系统性炎症的临床意义已在多种癌症中被证实。肝细胞癌(HCC)是一种炎症驱动型癌症,炎症已被证实与分化不良、微血管侵犯和微转移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HCC患者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88例HCC患者的资料。通过ROC曲线分析LMR评估HCC预后的性能,并将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进行比较。分析LMR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与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分析DFS和OS的危险因素。
结果:ROC曲线确定LMR最佳诊断界值为2.87,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 ,其评估HCC预后的性能大于NLR(AUC=0.687)和PLR(AUC=0.583)。根据LMR界值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2.87)与低LMR组(LMR≤2.87)。高LMR组中肿瘤数>3的例数明显少于低LMR组(P=0.048);高LMR组的DFS与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均P<0.05);在分期分层(BCLC A/B、BCLC C/D;CNLC I/II、CNLC III/IV)比较结果显示,除了在CNLC I/II期组患者中,高LMR组与低LMR组的DFS无统计学差异(P=0.132),在其他分期组患者中,高LMR组患者的DFS与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均P<0.05)。LMR为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BCLC分期(P=0.000)和LMR(P=0.000)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对LMR、PLR与NLR以连续性变量形式进行校正后,仅LMR具有预后价值(P=0.001)。
结论:LMR是HCC患者术后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且评估价值可能优于NLR和PLR。用LMR结合HCC分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级,可能做出更为精准的评估。
2020, 29(7):877-8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2
摘要:背景与目的:肠道菌群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种关联提示除了治疗肝脏原发病变外,肠道菌群的平衡也应作为HCC治疗的重要靶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方法:共纳入121例HCC患者。分别提取患者粪便的D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丰度。双歧杆菌/肠杆菌(B/E)<1诊断为肠道菌群失调(ID)。采用单因素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HCC患者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HCC患者双歧杆菌的丰度明显低于肠杆菌[Log5(6.24±1.30)/g vs. Log5(7.59±1.11)/g,P=0.000]。ID发生率为77.69%(94/12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单核细胞计数是双歧杆菌(P=0.000)和ID(P=0.008)的主要影响因素;总胆红素(P=0.011)、性别(P=0.027)、空腹血糖(P=0.038)是肠杆菌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单核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性别和空腹血糖可能是影响HCC患者的肠道菌群,从而导致ID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可能为HCC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提供潜在靶点,同时也为肠道菌群干预治疗HCC提供理论依据。
2020, 29(7):884-8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3
摘要:14-3-3ζ蛋白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的主要调控因子,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14-3-3ζ蛋白在HCC中表达明显增加,并参与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等多种细胞进程。另外,14-3-3ζ蛋白可通过与多种靶蛋白结合来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从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表明其可能可以作为HCC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化疗耐药性及治疗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14-3-3ζ蛋白的过表达,与HCC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的增加及生存率降低相关。笔者对14-3-3ζ蛋白在HCC中的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及其对HC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0, 29(7):890-8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4
摘要:溴结构域蛋白4(BRD4)作为溴域及超末端结构家族中的一员,通过调节细胞基因转录调节细胞周期,在正常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的生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BRD4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基因重排和基因突变常与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笔者对BRD4及其抑制剂在转录调节中的功能及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与分析,从而为相应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0, 29(7):898-9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5
摘要:生发中心激酶(GCK)是一类具有保守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特征的蛋白激酶家族,与p21活化蛋白激酶(PAK)家族同属于绝育20(Ste20)样激酶家族,参与了广泛的生物学效应,部分成员对外界的刺激可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如细胞增殖、细胞死亡和细胞骨架重排等。STK25作为GCK家族第III亚族(GCKIII)重要成员之一,参与上述的基本生理过程外,同时在能量代谢、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分别从STK25及家族部分成员的结构特点、分子生物学作用、能量代谢调节及抗肿瘤效应等方面一并进行综述,为最终将其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20, 29(7):904-9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0.07.016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甲状腺癌新发患者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占50%以上。手术是治疗PTMC 的首选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并比较全腔镜根治术与开放根治术治疗PTMC的效果。
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PTMC患者资料,均为首次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全腔镜组(n=46)和开放手术组(n=34),全腔镜组患者接受全腔镜PTMC根治术,开放手术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切口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24 h内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对于切口美容的满意度。
结果:与开放手术组相比,全腔镜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天切口引流量较多(P<0.05);而两组在术后疼痛程度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腔镜组术后发生声音嘶哑2例,呛咳1例,手足麻木4例,切口感染1例;开放手术组出现声音嘶哑1例,手足麻木3例,无呛咳及感染病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术后患者美容满意度进行调查,全腔镜组总满意度为86.96%,开放手术组为20.59%;全腔镜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两组患者手术的效果均达到预期。
结论:全腔镜根治术可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效果,远期预后一致,且患者术后切口美容满意度明显更高,故全腔镜PTMC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美容要求较高的低危型PTMC患者可视为首选。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