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与共识
    • 肝脏穿刺活检湘雅专家共识

      2021, 30(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1

      摘要 (1336) HTML (2532) PDF 1.14 M (2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脏穿刺活检作为一种肝脏疾病诊断措施在肝脏外科、移植科、感染科、消化科等临床科室应用由来已久。由于其通常在B超或CT引导下选择安全路径穿刺完成,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安全的,术后大出血或胆汁漏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临床上也有因肝脏穿刺活检导致死亡的报道,需要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尚无肝脏穿刺活检的规范、指南或专家共识。因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务部和肝脏外科联合本院肝病科、超声影像科、介入科和病理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肝脏穿刺活检提供参考。

    • >述评
    •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入路选择

      2021, 30(1):9-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2

      摘要 (790) HTML (1222) PDF 1.57 M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ALH)是普通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这是由于腹腔镜下操作空间有限,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脏器,较难翻动和显露。另外,肝脏的血供丰富,肝内脉管结构纵横交错,肝实质解剖过程中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从而被迫中转开腹,也因此导致ALH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虽然历经近30年的发展,目前国内较大的医疗机构都已开展该类手术,但对ALH成功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手术入路的个体化选择的系统性阐述不多。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专题研究
    • 原发性肝癌机械性压迫对邻近肝组织功能的影响

      2021, 30(1):16-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3

      摘要 (572) HTML (1022) PDF 1.46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现有研究表明,肝脏脉管受累以及肿瘤压迫与肝脏区域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动态SPECT/CT 99mTc-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GSA)显像技术已被证实是一种较为准确的肝脏功能区域评估技术。已有研究利用该技术阐明了肝脏脉管受累后区域功能的变化,但是尚缺乏肿瘤机械性压迫对区域肝功能的定量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机械性压迫对邻近肝组织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SPECT/CT影像学以及临床资料,14例患者存在脉管受累或接受过肝脏放射治疗(受累组),31例患者无脉管受累且未接受过肝脏放射治疗(未受累组),在CT图像上距离肿瘤边缘2、4、6 cm画出对应区域(D1、D2、D3)以及半肝相应的区域后计算形态学体积(MLV),将SPECT图像与CT图像进一步融合处理后计算两侧肝叶和D1~D3区域内肝组织的功能性体积(FLV)、功能性肝密度(FLD)及肝细胞摄取速率常数(GSA-K)。比较受累组两侧肝叶和两组内D1~D3区域相关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邻近肝组织功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受累组肿瘤占据侧肝叶FLV、FLD明显低于另一侧肝叶(均P<0.01);未受累组内D1区域的FLD明显低于D2和D3区域(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体积是影响未受累组D1区域FLD值的相关因素(P<0.05);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未受累组D2区域FLD的相关因素(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未受累组D1区域FLD的主要因素(P<0.05)。
      结论:肿瘤机械性压迫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邻近肝组织功能,从而导致区域肝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当肿瘤直径较大时,临床上可能高估预留肝脏体积处于边缘状态的患者肝切除手术的风险,从而影响此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

    • 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021, 30(1):24-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4

      摘要 (320) HTML (1024) PDF 1.07 M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早期筛查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对于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肝细胞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个体化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肝细胞癌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2020年6月行肝切除术的854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应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
      结果:854例患者中86例(10.1%)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III级)。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OR=1.905,95% CI=1.153~3.147,P=0.012)、手术方式(OR=3.412,95% CI=1.618~7.192,P=0.001)、术中血浆输注(OR=2.518,95% CI=1.51~4.199,P<0.001)、手术时间(OR=1.003,95% CI=1.002~1.005,P<0.001)、术后白蛋白水平(OR=0.922,95% CI=0.873~0.973,P=0.003)、术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OR=1.001,95% CI=1.000~1.002,P=0.006)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的C-指数为0.774,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95% CI= 0.74~0.836)。
      结论:基于6个临床因素建立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个体化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用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为医务人员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关键基因及其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1, 30(1):32-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5

      摘要 (639) HTML (1284) PDF 3.34 M (1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预后较差。基因的激活与失活可促进HCC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HC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及功能并进行临床样本表达验证。
      方法:从公共基因GEO数据库中筛选HCC及癌旁组织基因芯片,通过GEO2R在线工具及Venn图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筛选出来的DEGs用DAVID网站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再用STRING网站及Cytscape软件对DEGs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DEGs,将核心DEGs在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DEGs,将与预后相关的DEGs用GEPIA网站进行表达量分析,得到在HCC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将与预后相关且在HCC中高表达的DEGs经Metascape网站进行功能及富集通路分析,得到与HCC发生发展有关的关键基因,最后选取关键基因在HCC和癌旁组织标本中进行表达验证。
      结果:从GEO数据库下载的符合要求的3个基因芯片(GSE14520,GSE41804,GSE45267)中共筛选出78个DEGs。用DAVID网站进行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STRING网站及Cytscape软件分析后,筛选出17个核心DEGs(CDK1、ASPM、CENPF、RRM2、CCNB1、TOP2A、PTTG1、ECT2、CDKN3、CYP2B6、SLCO1B3、CYP1A2、CYP4A11、CYP26A1、CYP2E1、NAT2、CYP3A4),将17个核心DEGs在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进行生存分析后显示,有9个基因(CDK1、ASPM、CENPF、RRM2、CCNB1、TOP2A、PTTG1、ECT2、CDKN3)与HCC的预后相关(均P<0.05)。GEPIA网站进行表达量分析显示,9个基因在HCC组织中均高表达(均P<0.05)。Metascape网站分析显示,9个高表达基因要富集在细胞有丝分裂的负调控、细胞周期、核染色体隔离和雌配子的产生方面。选取CDK1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DK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
      结论:本研究得到的9个基因可能是HC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可为HCC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价值的Meta分析

      2021, 30(1):44-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6

      摘要 (481) HTML (1138) PDF 1.21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直以来影响着人类健康。肝切除术是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高、生存期短严重影响手术疗效。随着肿瘤相关炎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包括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内的一系列全身炎症指标被逐步提出,并被认为是可用于预测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标志物。近年来,研究发现术前PLR可作为预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但各研究结果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术前PLR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期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截至2020年3月11日公开发表的涉及PLR与肝细胞癌的相关研究,对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后,以危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以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26项研究,总计12 28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PLR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生存期(OS)缩短相关(HR=1.03,95% CI=1.01~1.04,P<0.001),术前PLR升高可预示术后较差的无瘤生存期(DFS)或无复发生存期(RFS)(HR=1.05,95% CI=1.02~1.07,P<0.001)。亚组分析显示,对于BCLC 0或A期患者,术前PLR可预测其OS缩短(HR=1.47,95% CI= 1.17~1.80,P<0.05),但与DFS/RFS无关(HR=1.16,95% CI=0.91~1.48,P=0.227);术后接受局部消融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等抗癌治疗的患者,其较差的OS也与术前PLR有关(HR=1.07,95% CI=1.030~1.109,P<0.001)。进一步探究PLR有效临界值取值范围时发现,临界值取值<100时,术前PLR与患者OS及DFS/RFS无关(HR=1.12,95% CI=0.88~1.41,P=0.365;HR=1.26,95% CI= 0.93~1.72,P=0.135)。异质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发现,异质性来源于各研究纳入患者肿瘤分期不同、PLR临界值取值不同及纳入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Egger's检验:P>|t|=0.000)相关,通过剪补法,增加了11项研究后,结果仍较为稳定地显示术前高PLR与较差的OS相关。
      结论:术前PLR可作为预测肝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生物指标,其有效预测临界值取值应大于100。上述结论需要未来高质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以使得PLR能更好地被应用于临床。

    • >基础研究
    • 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的影响

      2021, 30(1):55-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7

      摘要 (286) HTML (1042) PDF 1.78 M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因子失调是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既往研究表明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2(GPSM2)在肺癌中起抑癌作用,而在乳腺癌和胰腺癌中发挥癌基因作用。然而,GPSM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GPSM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的影响。
      方法: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癌与癌旁非肿瘤组织中GPSM2 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肝癌组织中GPSM2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用siRNA干扰肝癌Huh7细胞中GPSM2表达后,分别用CCK-8法及相应的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糖酵解关键限速酶己糖激酶-2(HK2)、肝脏磷酸果糖激酶(PFKL)和丙酮酸激酶M2(PKM2)蛋白水平的变化。比较Huh7细胞在常氧与缺氧环境下GPSM2蛋白水平的差异。
      结果:GPSM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均P<0.000 1)。临床数据分析提示GPSM2 mRNA表达与肿瘤体积、Edmondson-Steiner分级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TCGA数据显示,GPSM2 mRNA高表达的肝癌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显著降低(均P<0.000 1)。Huh7细胞中下调GPSM2蛋白表达后,细胞增殖明显抑制、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明显减少,且HK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此外,缺氧环境下Huh7细胞中GPSM2蛋白水平较常氧环境下明显上调(P<0.05)。
      结论:GPSM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GPSM2是一个缺氧反应基因,其可能通过增强HK2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糖酵解,提示GPSM2是一个潜在的肝癌预后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血清lncRNA HULC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021, 30(1):64-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8

      摘要 (596) HTML (1143) PDF 1.72 M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长链非编码RNA HULC(lncRNA HULC)在肝癌中特异性高表达,是肝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探讨血清lncRNA HULC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9月3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与手术标本。用qRT-PCR检测患者血清lncRNA HULC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VEGF、MMP-2、E-cadherin的表达。分析患者血清lncRNA HULC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表达及术后预后的关系。
      结果:患者血清lncRNA HULC相对水平范围为2.6~9.5,以中位值5.0为界,将患者分为高lncRNA HULC组(12例)与低lncRNA HULC组(18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低lncRNA HULC组病理高分化比例高于高HULC组;高lncRNA HULC组III~IV期比例高于低lncRNA HULC组;HULC-L组肝内转移与远处转移例数均比例低于HULC-H组肝癌患者;高lncRNA HULC组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比例高于低lncRNA HULC组肝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低lncRNA HULC组比较,高lncRNA HULC组患者肝癌组织中促肿瘤侵袭转移蛋白VEGF、MMP-2的阳性表达增加,而抑制促肿瘤侵袭转移蛋白E-cadherin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高lncRNA HULC组患者生存率低于低lncRNA HULC组患者,且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于低lncRNA HULC组肝癌患者(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HULC水平是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769,P=0.045)。
      结论:血清lncRNA HULC水平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恶性临床特征密切相关,高血清lncRNA HULC水平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不良。

    • >临床研究
    • 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肿瘤合并肝硬化患者手术应用疗效分析

      2021, 30(1):71-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09

      摘要 (362) HTML (1136) PDF 2.09 M (1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脏肿瘤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储备往往不足,在行肝切除后可易致并发症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因此术前精准评估患者病情以及术中精确切除范围,对行肝切除术的肝肿瘤合并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3DVT)联合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在肝肿瘤合并肝硬化患者手术中应用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3月行3DVT联合ICG处理的肝肿瘤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57例(观察组)与2018年1月—2019年4月行3DVT联合传统Child-Pugh分级处理的同类患者62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肝功能不全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术前基本资料和各项炎症因子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各项炎症因子与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的总发生率与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3DVT联合ICG清除试验应用于肝肿瘤并肝硬化患者手术,术前可以精准的判断肝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结构关系,明确肿瘤的切除体积以及剩余肝体积,准确的判断肝储备功能,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创伤应激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推荐使用。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移植围术期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2021, 30(1):79-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10

      摘要 (259) HTML (1194) PDF 1.31 M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多学科合作模式,其已被证实在多学科应用安全有效,但ERAS理论在肝移植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ERAS在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PubMed、Cochrane、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及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灰色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7月8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应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共2 136例患者,其中1 008例患者接受ERAS干预(ERAS组),1 128例行传统围手术期管理(传统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3篇,临床对照试验研究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组比较,ERA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0.31,95% CI=0.22~0.43,P<0.001)以及排斥反应(OR=0.26,95% CI=0.13~0.53,P<0.001)、胸腔积液(OR=0.31,95% CI=0.17~0.57,P<0.001)、胆汁漏(OR=0.19,95% CI=0.05~0.65,P=0.008)、感染(OR=0.28,95% CI=0.16~0.50,P<0.001)和肺部感染(OR=0.53,95% CI=0.33~0.86,P=0.010)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WMD=-5.76,95% CI=-6.89~-4.63,P<0.001)、ICU治疗时间(WMD=-2.26,95% CI=-3.21~-1.31,P<0.001)、手术时间(WMD=-41.07,95% CI=-67.82~-14.32,P=0.003)和无肝期(WMD=-5.78,95% CI=-11.50~-0.07,P=0.047)均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WMD=-794.67,95% CI=-1 302.96~-286.39,P=0.002)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论:ERAS在肝移植术围术期应用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文献综述
    • 细胞外基质在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021, 30(1):91-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11

      摘要 (870) HTML (1302) PDF 1.05 M (1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近年来微环境对癌组织的影响受到重视,其中细胞外基质(ECM)作为HCC组织的重要微环境成分,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涉及肿瘤的生长、凋亡、耐药、侵袭、转移等。纤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胶原蛋白(COL)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硬度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正是由于ECM各蛋白成分在HCC中的特殊作用,若盲目降解或敲除ECM中任意蛋白成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加速HCC的进展。所以需要探索某种特定的方法用于靶向调节ECM中成分,精准控制ECM重塑,从而调控HCC的发生发展。HCC微环境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环境,为了尽可能模拟HCC细胞所处微环境,运用多种ECM蛋白成分而非单一成分联合培养HCC细胞以探究ECM多成分对细胞的共同作用是可行的研究方向。

    • 剩余肝体积不足的晚期肝泡型包虫外科治疗进展

      2021, 30(1):98-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12

      摘要 (190) HTML (1100) PDF 1.05 M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剩余肝体积(RLV)不足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泡型包虫(HAE)常侵及肝内外重要血管,致使功能肝段的保留极为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尽管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ERAT)极大拓宽了晚期HAE手术指征,但RLV不足仍是限制HAE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包括分期肝切除、肝静脉支架置入序贯ERAT、辅助性ERAT、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等多种手段已应用于RLV不足晚期HAE的外科治疗,提高了晚期HAE的根治性切除率。笔者对RLV不足的晚期HAE患者外科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 30(1):105-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13

      摘要 (451) HTML (798) PDF 1.08 M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为肝癌中十分常见的分型,病情进展迅猛且预后差,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且近些年来缺乏典型的“快升快降”影像表现的HCC患者数量大幅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磁共振成像(MRI)已经称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且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MRI成像步入临床视野并在多种疾病诊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很少有应用于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诊断中。故本研究拟围绕多模态MRI成像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以为其在今后诊断工作中的推广使用积累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再行多模态MRI扫描,包括MRI平扫、动态增强检查(DCE)、弥散加权成像(DWI)。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标准,对比分析多模态MRI成像与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结果:80例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共97个病灶,其中81个病灶(83.51%)为慢升快降型、11个病灶(11.34%)为平台型、5个病灶(5.15%)为无强化型。随扩散敏感系数(b值)升高,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逐渐降低,相同b值下正常肝组织ADC值均大于肝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多模态MRI诊断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100.00%、准确度100.00%,CT增强扫描为95.06%、75.00%、9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诊断中多模态MRI成像诊断效能较CT动态增强扫描更高,可作为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推广使用。

    • 小切口联合肾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周感染坏死:附30例报告

      2021, 30(1):111-1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14

      摘要 (458) HTML (701) PDF 1.80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采用小切口联合肾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周感染性坏死(IPN)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总结所在科室运用小切口联合肾镜治疗SAP合并IPN的经验效果及体会,供临床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30例运用小切口联合肾镜治疗SAP合并IPN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运用小切口联合肾镜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前记录所有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淀粉酶、血糖、血钙等;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患者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引流管引流量及性状,复查CT查看脓肿恢复情况。
      结果: 28例均顺利康复,2例术后脓腔出血,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2~30个月,所有患者均复查上腹部CT,提示IPN均缩小或消失。
      结论: 小切口联合肾镜清脓治疗可广泛用于治疗SAP合并IPN。

    • 2016—2018年湖南省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

      2021, 30(1):117-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1.015

      摘要 (557) HTML (683) PDF 1021.33 K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居女性各类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之首,乳腺癌疾病负担不断上升,早期检测非常重要,但是我国乳腺癌筛查工作起步较晚,对各种筛查方法的检测效果报道不一。因此,本研究利用湖南省农村35~64岁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数据,旨在分析我省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效果。
      方法:根据湖南省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对2016—2018年湖南省35~64岁适龄妇女乳腺癌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所有检查妇女进行乳腺视诊、触诊和乳腺彩超检查。其中,乳腺彩超检查采用乳腺影像分级评估报告系统(BI-RADS分级)判定。对乳腺彩超检查BI-RADS分级0级以及3级者,进行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检查结果采用BI-RADS分级评估报告系统。对乳腺彩超检查BI-RADS分级4~5级,X线检查BI-RADS分级4~5级应当直接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乳腺X线检查0级和3级者由县级以上临床医生综合评估后进行随访或活检或其他进一步检查。
      结果:2016—2018年,湖南省共完成乳腺癌检查3 439 399人,完成比例109.96%,筛查出乳腺癌前病变及乳腺癌1 505例,检出率43.97/10万,其中乳腺癌1 259例,检出率36.78/10万。乳腺彩超检查均在98%以上,X线实查比例由2016年的57.02%上升到2018年的84.16%;病理检查比例由2016年的55.88%上升到2018年的89.51%。浸润性导管癌检出数不断增加,由2016年的176例上升到2018年的435例。TNM分期-获得分期数不断增加,由2016年的182例(76.47%)上升到2018年的464例(85.57%)。早诊率由2017年的61.92%上升到2018年的69.40%,随访率由2016年的85.30%上升到2018年的97.21%,治疗率由2016年的94.35%上升到2018年的99.82%。
      结论:湖南省的乳腺癌筛查模式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起到较好的效果,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扩大筛查人群和范围。下一步,我省乳腺癌防控策略将重点放在控制乳腺癌危险因素、推广乳腺筛查和提高乳腺癌治疗的整体水平,更深层次的分析影响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因素,为预防乳腺癌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