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进展

      2021, 30(10):1127-11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1

      摘要 (813) HTML (824) PDF 601.64 K (1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已成为上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远处转移率高,预后较差。其特殊的发病部位及上皮来源,决定了其临床特点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手术策略。得益于近年来胃癌保功能手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在面对不同肿瘤部位时拥有更多的吻合方式选择。本文作者将结合个人经验,介绍并探讨不同分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腹腔镜下手术的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现状及进展。

      • 0+1
    • >专题研究
    • 神经旁浸润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2021, 30(10):1133-1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2

      摘要 (1218) HTML (1081) PDF 871.11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神经旁浸润(PNI)是胃癌局部外侵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临床价值尚未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伴发PNI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NI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施行开腹根治性胃切除手术的5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癌组织PNI结果,胃癌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病理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与预后相关的基本资料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胃癌患者中PNI阳性率21.18%(115/543)。匹配前两组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细胞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脉管侵犯、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辅助化疗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PNI阳性组56例,PNI阴性组9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PNI阳性组的总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PNI阴性组(中位OS:19个月vs. 49个月,P=0.002);亚组分析显示,TNM I~II患者中,PNI阳性对OS无明显影响(P=0.432),但明显缩短III期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在PNI阳性患者中,术后辅助化疗对I~II期患者的OS无明显影响(P=0.975),但能明显延长III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0.008)、TNM分期(P=0.034)和术后辅助化疗(P=0.006)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处于III期(HR=2.591,95% CI=1.291~5.198,P=0.007)、未进行术后辅助化疗(HR=0.345,95% CI=0.184~0.649,P=0.001)是影响PNI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PNI阴性胃癌患者,其对预后的影响在TNM III期患者中尤为明显。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该类胃癌患者的预后。

      • 0+1
      • 1+1
      • 2+1
    •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2021, 30(10):1142-11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3

      摘要 (1261) HTML (382) PDF 909.62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一种新的炎症和预后标志物,但其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SII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SII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2.0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包括7 2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SII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OS)与无病生存期(DFS)/无复发生存期(RFS)均缩短(HR=1.28,95% CI=1.16~1.41,P<0.001;HR=1.34,95% CI=1.06~1.70,P=0.013)。根据国家、治疗方案、样本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SII均与OS缩短有关(均P<0.05)。SII达临界值600或以上时,较高水平SII与OS缩短有关(HR=1.56,95% CI=1.34~1.80,P<0.001),但SII在临界值600以下时,SII与OS无明显关系(P>0.05)。研究时间≥6年时,较高水平SII与OS缩短有关(HR=1.65,95% CI=1.21~2.25,P<0.001),但研究时间<6年时,SII与OS无明显关系(P>0.05)。此外,较高水平SII患者的TNM分期晚(OR=2.45,95% CI=1.75~3.44,P<0.001)、淋巴结转移风险高(OR=1.72,95% CI=1.27~2.32,P<0.001)、肿瘤体积大(OR=2.45,95% CI=1.75~3.44,P<0.001)、分化程度较差(OR=2.45,95% CI=1.75~3.44,P<0.001)。结论 SII可作为胃癌患者的预后标志物,较高水平SII的胃癌患者可能预后不良。受所纳入的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腹壁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NIPS化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分析

      2021, 30(10):1151-11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4

      摘要 (1307) HTML (1030) PDF 1.19 M (1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临床实践结果证实,针对胃癌腹膜转移患者进行腹腔内联合全身性化疗(NIPS)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单纯全身性化疗。为了安全有效的进行腹腔内化疗,必须对腹壁化疗港进行合适的操作和管理。本研究探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留置腹腔化疗港在进行腹腔化疗过程中存在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行腹壁化疗港置入术行NIPS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置入腹壁化疗港后出现的并发症、引起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共1 634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联合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发现腹膜转移者(P1CY1)137例(8.38%),腹腔脱落细胞学阳性(P0CY1)189例(11.57%)。326例患者术中均置入腹壁化疗港,术后进行腹腔内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1.6(0.9~26.3)个月。全组患者共出现与腹壁化疗港相关并发症共有57例(17.48%),其中以感染(5.21%)和导管折曲(2.15%)最为常见,其次是导管移位(1.84%)、港腔血肿(1.84%)、切口裂开(1.53%)、皮下硬结(1.23%)、导管阻塞(1.23%)、导管断裂(0.61%)、液体外渗(0.61%)、港座翻转(0.61%)、港腔种植转移(0.61%)。腹壁化疗港置入时间和出现并发症之间的中位间隔为5.4(0.3~13.4)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术者经验、术前是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均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经验<30例的术者(OR=8.317,95% CI=2.023~11.883,P=0.008)是影响腹壁化疗港置入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壁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NIPS化疗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但引起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应就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科术者是保障腹壁化疗港置入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的关键因素。

      • 0+1
    • 加速康复外科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肿瘤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及应激激素的影响

      2021, 30(10):1160-11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5

      摘要 (781) HTML (335) PDF 730.22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加速康复外科(ERAS)对外科手术患者的益处已被证实,但是,ERAS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在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仍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ERAS理念和措施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肿瘤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及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胃癌患者90例,分为ERAS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ERAS组患者接受ERAS理念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比较两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ASA体格情况评估分级、TNM分期、肿瘤大小),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术后指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外周血中肿瘤正向免疫调控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负向免疫调控细胞[中性粒细胞型骨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单核细胞型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T-调节细胞(Treg)]及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数量百分比,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素(EPI)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差异。结果 ERAS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ASA分级、TNM分期、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25.01 h vs. 37.01 h,P=0.000;74.51 h vs. 135.31 h,P=0.000),ERAS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7.01 d vs. 9.81 d,P=0.000)。ERAS组总术后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9.3% vs. 19.1%,P=0.027)。在术后1 d及7 d,ERAS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而G-MDSC、M-MDSC和Treg细胞及Breg细胞所占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前COR、ACTH、EPI以及CRP、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 h,ERAS组以上指标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围手术期采用ERAS理念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可降低手术创伤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干扰,促进肿瘤正向免疫调节同时抑制负向免疫调控,减轻炎症和应激反应。

    • 核转录因子HMBOX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21, 30(10):1168-11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6

      摘要 (818) HTML (513) PDF 808.47 K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核转录因子HMBOX1在不同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且与胶质瘤、卵巢癌、胃癌及肝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尚未见HMBOX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的报道,故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HMBOX1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90例患者癌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HMBOX1表达,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HMBOX1高表达组与HMBOX1低表达组,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与预后差异,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HMBOX1高表达组54例(60.0%),HMBOX1低表达组36例(40.0%)。HMBOX1高表达与TNM分期、N分类、M分类及分化程度明显有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和T分类无明显关系(均P>0.05)。HMBOX1高表达组1、3、5年无瘤生存率与1、3、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II~IV期、N2、M1及HMBOX1高表达为影响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III~IV期、M1及HMBOX1高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II~IV期、M1、低分化及HMBOX1高表达为影响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III~IV期、低分化及HMBOX1高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HMBOX1的表达与恶性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HMBOX1的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评估的因素,HMBOX1高表达者预后不良。

      • 0+1
      • 1+1
    • >基础研究
    • 基于磁压榨技术的无创化胃造瘘的大鼠模型研究

      2021, 30(10):1175-1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7

      摘要 (1017) HTML (619) PDF 5.71 M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胃造瘘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传统胃造瘘术创伤大,已逐步被内镜下胃造瘘、X线下胃造瘘术取代,但实施过程需要内镜系统或X线机辅助,且操作较为繁琐。基于应用磁压榨技术行无创化胃造瘘的设想,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胃造瘘磁体装置,在大鼠模型上验证该设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大鼠消化道解剖特点和尺寸自行设计加工适合于大鼠胃造瘘的钕铁硼子母磁体,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子母磁体的磁力学曲线。10只SD大鼠麻醉后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子母磁体自动吸合,腹部X线明确磁体相吸情况。术后单笼饲养,观察大鼠存活状况、磁体脱落时间、磁体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处死动物,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及光镜下观察造瘘口形成情况。结果 设计和生产出的子母磁体均为圆柱状,采用N42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电镀镍防护处理。子磁体直径5 mm、高3 mm,母磁体直径6 mm、高5 mm,子母磁体质量分别为0.410 g和1.035 g。子母磁体在零距离时最大吸力达4.36 N,磁体吸力随位移增加而逐渐减小。10只大鼠麻醉后均成功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后,子母磁体迅速相吸,腹部X线检查显示磁体对位吸合良好。术后大鼠均存活,子母磁体留置期间,未出现磁体移位、子母磁体分离等意外事件,所有实验动物无消化道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13 d子母磁体脱落,胃造瘘通道建立。术后2周开腹观察可见造瘘口处胃壁和腹壁粘连愈合牢固,腹腔无渗液及粘连。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可见瘘口形成良好,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瘘口组织结构层次清晰。结论 基于磁压榨技术的胃造瘘磁体设计巧妙、易于加工、成本低,该方法建立无创化大鼠胃造瘘操作简单,安全可行,造瘘口各层组织愈合良好。下一步可开展与人体解剖特点更接近的大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评价造瘘口形成的长期效果。未来优化磁体设计和操作路径后,该技术有望在临床试用开展。

      • 0+1
      • 1+1
      • 2+1
      • 3+1
      • 4+1
    • >临床研究
    • 成人Amyand疝患者临床特征的系统评价

      2021, 30(10):1184-11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8

      摘要 (1170) HTML (656) PDF 927.82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Amyand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腹股沟疝,目前并无统一的处理规范。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其临床特征及相关手术决策,为降低该病的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自2000年1月1日至今公开发表的成人Amyand疝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评估偏倚并交叉核对后行系统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141篇文献,共计184例成人Amyand疝患者。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而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为Hernia。在临床特征方面,男性占91.8%,其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而女性中位发病年龄为69岁;89.1%的Amyand疝发生于右侧,8.9%的患者是复发疝;75例患者未报告相关信息,余109例患者中有104例斜疝,4例直疝,1例马鞍疝;25.7%(45/175)的患者于术前诊断,其中超声准确率为23.1%(6/26),CT准确率为75.0%(33/44),超声联合CT的准确率为62.5%(5/8),1例通过灌肠诊断。治疗方面,42例患者行择期手术,122例行急诊手术,20例未获得相关信息;45.6%的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50%的患者行传统疝修补术,4.4%的患者未做修补或择期手术修补;80.9%的患者切除阑尾,其余患者均保留阑尾;140例术中表现为Losanoff和Basson 1、2型,35例为3、4型,其中12例合并阑尾肿瘤。结局方面,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4 d,125例患者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17例出现并发症(肺部感染或栓塞性疾病6例,手术部位感染5例,血清肿3例,复发3例,尿潴留1例),均为急诊手术患者。结论 成人Amyand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腹股沟疝,与嵌顿性或绞窄性疝难以鉴别,常需急诊手术,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治疗,以不引起植入的补片感染为基本原则。应鼓励更多Amyand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提高Amyand疝的诊疗水平及改善患者预后。

      • 0+1
      • 1+1
    • 闭孔疝临床诊疗分析:附5例报告

      2021, 30(10):1197-1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09

      摘要 (1271) HTML (413) PDF 889.75 K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闭孔疝是临床罕见的腹外疝,具有术前诊断率低,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本文通过回顾收治的闭孔疝病例,分析总结闭孔疝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例闭孔疝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例闭孔疝病例中(4例患者,1例女性患者半年内先后被诊断为左、右侧闭孔疝),男1例,女4例;年龄61~87岁;除1例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同侧隐匿闭孔疝外,其余均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首诊;左侧闭孔疝例3例、右侧闭孔疝2例;3例术前行盆腔CT检查并诊断闭孔疝,2例术中明确。1例择期手术外,其余4例均行急诊手术探查。合并小肠嵌顿4例,1例因嵌顿缺血坏死予以小肠切除,其余3例肠管麻醉状态下自行回纳或腹腔镜下协助回纳。修补方式方面,2例用3-0 Prolene行闭孔管口直接缝合关闭,1例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其余2例腹腔镜下腹膜外间隙补片无张力修补。1例患者因并发感染性休克术后第2天ICU死亡,其余4例病例(3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出院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5年,中位数(3.0±2.2)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出现病因不明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时应考虑闭孔疝可能,盆腹腔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患者条件允许建议腹腔镜探查并修补。

      • 0+1
      • 1+1
    • 外周血SP-D、SP-A、IL-1β对创伤性肠破裂患者术后急性肺损伤的预测及病情评估价值

      2021, 30(10):1203-12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10

      摘要 (705) HTML (125) PDF 1.39 M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创伤性肠破裂(TE)患者术后常可能伴发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危及生命,因此,选择合适的早期预测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外周血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动态监测对TE术后伴发ALI/ARDS的早期预测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8例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术后未发生肺损伤组(对照组),15例术后发生ALI(ALI组),11例术后发生ARDS(ARDS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外周血SP-D、SP-A、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相关性分析评判各观察指标对TE术后伴发ALI/ARDS的早期预测价值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效能。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因素、损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机械通气时长、降钙素原(PCT)水平、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及肺损伤评分(LIS)在对照组、ALI组、ARDS组依次增加,而氧合指数在对照组、ALI组、ARDS组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1、4、7 d的SP-D、SP-A、IL-1β水平在ALI组、ARDS组依次且持续增高,除ALI组与ARDS组术后7 d的S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P-D、SP-A、IL-1β水平早期预测ALI/ARDS的曲线下面积(0.800、0.919、0.755/0.902、0.931、0.957)均高于PCT(0.739/0.721)及LIPS评分(0.851/0.788),三者联合进行平行试验可提高预测ALI/ARDS的灵敏度至0.997/0.988,三者联合进行系列试验可提高预测ALI/ARDS的特异度至0.999/0.997。相关性分析提示,SP-D、SP-A、IL-1β三项指标与氧合指数均呈明显负相关(r=-0.504、-0.657、-0.717,均P<0.01)、与LI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71、0.654、0.634,均P<0.01)。结论 血清SP-D、SP-A、IL-1β检测对预测TE术后患者伴发ALI/ARDS及严重程度评估均具有一定价值,且三者联合应用预测和评估效能更高。

      • 0+1
      • 1+1
      • 2+1
      • 3+1
      • 4+1
    • 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预后分析及临床评价

      2021, 30(10):1212-12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11

      摘要 (629) HTML (1471) PDF 1.54 M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其发病率低,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不同病理学类型之间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缺少针对该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别探讨手术、放射、化疗在他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SEER数据库提取1975—2016年期间经病理学确诊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病例,依据ICD-O-3分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脂肪肉瘤5类,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患者间肿瘤特异生存(CS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并分析患者CSS与O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 296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917例,去分化脂肪肉瘤847例,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30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35例,混合脂肪肉瘤95例。中位随访42个月(IQR:13~90个月)。估算的5年OS分别为高分化脂肪肉瘤74.99%(95% CI=71.65%~78.01%)、去分化脂肪肉瘤42.83%(95% CI=38.87%~46.73%)、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50.13%(95% CI=47.02%~58.86%)、多形性脂肪肉瘤34.69%(95% CI=26.39%~43.11%)、混合脂肪肉瘤57.67%(95% CI=46.43%~67.37%),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4,P<0.000 1)。估算的5年CSS分别为高分化脂肪肉瘤87.98%(95% CI=85.23%~90.25%)、去分化脂肪肉瘤57.78%(95% CI=50.46%~61.85%)、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64.99%(95% CI=58.64%~70.62%)、多形性脂肪肉瘤46.02%(95% CI=36.22%~55.25%)、混合脂肪肉瘤67.33%(95% CI=55.71%~76.53%),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2,P<0.000 1)。不同病理学类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各病理学类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在高分化组脂肪肉瘤患者中,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手术均能提高OS(根治性:HR=0.42,95% CI=0.19~0.92,P=0.031;非根治性:HR=0.40,95% CI=0.18~0.88,P=0.023)和CSS(根治性:HR=0.32,95% CI=0.16~0.63,P=0.001;非根治性:HR=0.23,95% CI=0.12~0.44,P=0.001);化疗会降低患者的OS(HR=2.29,95% CI=1.54~3.40,P<0.001)和CSS(HR=3.55,95% CI=2.16~5.83,P<0.001)。在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中,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手术均能提高OS(根治性:HR=0.25,95% CI=0.18~0.35,P<0.001;非根治性:HR=0.34,95% CI=0.24~0.47,P<0.001)和CSS(根治性:HR=0.22,95% CI=0.15~0.33,P<0.001;非根治性:HR=0.31,95% CI=0.21~0.45,P<0.001);放疗能提高CSS(HR=0.75,95% CI=0.57~0.99,P=0.043);化疗会降低OS(HR=1.33,95% CI=1.05~1.69,P=0.018)和CSS(HR=1.64,95% CI=1.24~2.18,P=0.001)。放疗能提高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的OS(HR=0.66,95% CI=0.47~0.92,P=0.015)和CSS(HR=0.54,95% CI=0.34~0.84,P=0.007)。结论 年龄是影响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治疗,应以病理学分类为导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是高分化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最佳适应证。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评价患者全身情况。在高分化脂肪肉瘤患者中R0切除不是必须的,R1切除或者局部治疗(包括微波、射频等)也能达到提高患者OS和CSS的作用。而对于去分化脂肪肉瘤,则应争取达到R0切除。放疗是黏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的最佳适应证,同时也是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治疗手段的重要补充。在高分化和去分化病理学类型中,化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文献综述
    • 肿瘤突变负荷在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 30(10):1229-12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12

      摘要 (855) HTML (623) PDF 536.52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死率。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胃癌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整体单药有效率仍较低,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亟需寻找准确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患者。以肿瘤基因变异数目为特征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显示出与ICI疗效的相关性,笔者就TMB与胃癌临床病理关系、免疫治疗效果预测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关系进行综述。

    • 结直肠腺瘤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 30(10):1235-12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13

      摘要 (877) HTML (1100) PDF 697.30 K (1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涉及众多肿瘤调控因子的激活、突变、失活和缺失等。研究表明,大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腺瘤演变而来,该过程平均需要10年左右。因此,从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影响因素入手,减少或避免危险性因素同时发挥保护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将能最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从多个方面阐述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

    • >简要论著
    • 胃癌根治术联合SOX方案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1, 30(10):1245-12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14

      摘要 (943) HTML (836) PDF 639.56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对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采用常用的化疗方案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毒副反应明显。有研究认为奥沙利铂+替吉奥组成的SOX方案可明显降低化疗毒副作用,故本研究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采用SOX方案行辅助性化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6例,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DCF方案辅助化疗),试验组给予SOX辅助化疗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辅助性化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毒副反应、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在化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A125、CA19-9、CA72-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CA19-9、CA72-4水平较化疗前均降低(均P<0.05),且试验组的血清CA125、CA19-9、CA72-4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化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较化疗前均升高(均P<0.05),且试验组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化疗中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腹泻、外周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恶心呕吐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18.0个月)高于对照组(12.0个月)(P<0.05);试验组的总生存时间(21.0个月)与对照组(1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采用SOX方案行辅助性化疗较DCF方案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肿瘤标记物水平及KPS评分,并能延长无进展时间。

      • 0+1
    • 胃癌合并脾包虫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 30(10):1251-12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0.015

      摘要 (1114) HTML (882) PDF 1.42 M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包虫病在牧区是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常发生在人体的肝、肺、脾、脑及腹腔等器官。而在临床上孤立性的脾囊性包虫病较为罕见,特别是合并恶性肿瘤就更为少见。目前国内外对该类合并症的研究甚少,本文对1例非疫区胃癌合并原发性脾囊性包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非疫区包虫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处理提供相关的参考和思路。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非疫区胃癌合并原发性脾囊性包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临床病历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患者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余,经胃镜及病检证实为胃癌,彩超检查提示脾脏囊性病变,进一步经详细病史询问、查体、CT检查后诊断为局部进展期胃癌、脾脏囊性包虫病,经积极术前准备,并综合考虑肿瘤根治性及脾脏包虫的根治性处理后,进行“D2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脾切除术、自体脾片移植术”的手术治疗,术中注意防范包虫囊肿破裂并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胃癌(pT3N1M0)合并脾囊性包虫病,并给予辅助化疗6周期和抗寄生虫治疗3个月。术后3个月监测外周血IgA、IgM、Ig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术后半年行CT检查时发现脾窝处有大小不等结节,考虑脾片成活组织。现患者术后15个月无肿瘤及包虫复发及腹腔播散。结论 胃癌合并原发性脾囊性包虫病在临床上是较为罕见的合并症,尤其在非疫区更为少见。在处理该类合并症时应该兼顾肿瘤和包虫治疗的特殊性,术前着重进行病史询问及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制定详细的术前治疗方案、术中相关准备及手术方案;术后应继续加强抗肿瘤及包虫的治疗和随访。

      • 0+1
      • 1+1
      • 2+1
      • 3+1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