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与共识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

      2021, 30(11):1257-12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1

      摘要 (777) HTML (2162) PDF 1001.85 K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治疗不规范、效果欠佳,且病情易反复发作致迁延不愈,俗称“炎症中的癌症”。为此,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甲状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组、湖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湖南乳甲外科联盟5个学术机构,联合省内从事该领域相关专家,就GLM诊治相关内容,多次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充分研讨,力求不断完善,基本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

    • >专题研究
    • 初诊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列线图预后模型的构建

      2021, 30(11):1274-1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2

      摘要 (1225) HTML (533) PDF 1013.60 K (1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肝转移(BCLM)患者预后较差,其预后因不同因素而有较大差别。关于BCLM预后的研究很少,且目前缺乏准确预测BCLM的预后的手段。因此,本研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初诊BCLM患者的3、5年总生存率(OS)和特异性生存率(CSS),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在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2016年的初诊为BCLM患者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纳入研究病例共1 994例,按7∶3比例随机分配为建模组(1 398例)和验证组(596例),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影响BCLM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影响B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OS和CSS的列线图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可靠性。结果 年龄、种族、婚姻、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状态、手术、化疗、骨转移、脑转移、肺转移是B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这些因素均用于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OS的一致性指数为0.709、0.731,建模组和验证组CSS的一致性指数为0.709、0.732。模型的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的生存率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所构建的列线图预后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初诊BCLM患者预后状态,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年龄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021, 30(11):1285-12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3

      摘要 (839) HTML (484) PDF 776.32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年龄与乳腺癌的发病、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是临床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同年龄反映了患者的不同生理状态,由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缺失激素受体属于激素非依赖性,年龄是否影响该类患者的诊疗决策和预后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诊断年龄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从美国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2016年经病理诊断为I~III期的TNBC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乳腺癌的诊断年龄将病例划分为18~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及≥70岁5组,比较各年龄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年龄与患者的乳腺癌特异生存(BCSS)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30 576例TNBC纳入分析,中位年龄57岁(IQR:48~67岁),其中18~39岁3 007例(9.83%)、40~49岁6 071例(19.86%)、50~59岁8 097例(26.48%)、60~69岁7 176例(23.47%)和≥70岁6 225例(20.36%)。各年龄组患者间的诊断年份、种族、婚姻状态、肿瘤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治疗及是否放化疗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诊断年龄的增加,肿瘤T分期和N分期呈现降低,组织学分级更好,治疗保乳率更高而化疗率更低。中位随访32个月(IQR:15~54个月),乳腺癌相关死亡3 482例(11.39%),各年龄段患者间的BCS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诊断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肿瘤T分期、淋巴结分期、肿瘤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治疗及放疗与BCSS明显有关(均P<0.05),化疗与BCSS无明显关系(P=0.284)。多因素Cox模型的校正分析结果显示,18~39岁(HR=1.00,95% CI=0.88~1.13,P=0.990)、40~49岁(HR=0.95,95% CI=0.85~1.06,P=0.330)和50~59岁(HR=1.03,95% CI=0.93~1.14,P=0.597)患者的BCSS与60~69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70岁患者的BCSS较60~69岁患者差(HR=1.56,95% CI=1.41~1.74,P<0.001)。在不同诊断年份、TNM分期、手术方式和放化疗状态的亚组人群中,年龄与BCSS的关系基本相似。结论 TNBC患者的诊断年龄与预后存在相关性,高龄(≥70岁)是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而18~69岁患者的预后基本相似。

      • 0+1
      • 1+1
    • 核素联合亚甲蓝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价值的Meta分析

      2021, 30(11):1294-13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4

      摘要 (778) HTML (294) PDF 819.70 K (1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已经是临床腋窝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诊疗手段,SLNB是否成功,与示踪剂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核素和亚甲蓝示踪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示踪剂,但由于中国的SLNB应用晚于国外,目前的调查研究发现仅14.55%的医院使用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62.73%的医院仍主要是亚甲蓝单示踪法。对联合使用示踪剂的汇总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公开发表的,并来自中国医疗机构开展的关于乳腺癌SLNB中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与亚甲蓝单示踪法的对比研究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示踪法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假阴性率,灵敏度,准确率的差异,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最终纳入18篇中文文献,均为国内医疗机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亚甲蓝单示踪法,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OR=5.81,95% CI=4.04~8.37,P<0.000 01)、灵敏度(OR=3.35,95% CI=2.17~5.17,P<0.000 01)和准确率(OR=3.45,95% CI=2.20~5.41,P<0.000 01)明显增加;假阴性率(OR=0.26,95% CI=0.17~0.39,P<0.000 01)明显降低。使用18篇文献报道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漏斗图显示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小。结论 核素联合亚甲蓝双示踪法在国内乳腺癌SLNB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望在国内各大医院普及。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吡咯替尼联合TCbH方案治疗首诊局部晚期HER-2阳性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1, 30(11):1304-1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5

      摘要 (1076) HTML (642) PDF 665.25 K (1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曲妥珠单抗主要作用在HER-2-HER-2同源二聚体,对配体诱导的HER-2异源二聚体信号通路的阻断作用很弱,吡咯替尼可以全面阻断HER家族同/异源二聚体下游通路。基于两者作用机制的不同,本研究探讨吡咯替尼联合TCbH(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首诊晚期HER-2阳性年轻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的32例首诊局部晚期HER-2阳性年轻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16例患者应用吡咯替尼联合TCbH方案(观察组),16例患者应用TCbH方案(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中2例患者治疗4周期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要求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病理完全缓解(pCR);5例患者治疗6周期达到cCR,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pCR;余9例患者治疗6周期后肿瘤退缩较明显,但未到cCR,手术治疗后病理提示非pCR,总pCR率为43.8%(7/16)。对照组中4例患者治疗6周期达到cCR,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pCR;余12例患者治疗6周期手术行治疗后,病理提示非pCR,总pCR率为25.0%(4/16)。两组总p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观察组腹泻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两组间其余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吡咯替尼联合TCbH方案行新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pCR率,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可能作为除TCbHP(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方案外,另一优选方案。

      • 0+1
    • 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诊治:附35例报告

      2021, 30(11):1311-1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6

      摘要 (666) HTML (298) PDF 622.46 K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一般确诊时分期较晚,预后差。目前其治疗上多参照女性乳腺癌。笔者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的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03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3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全组患者就诊时均无远处转移,中位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仅2例(5.7%)患者接受了部分乳腺切除术,其余均接受全乳房切除术或更大范围的手术。18例(51.4%)接受了辅助化疗,4例(11.4%)接受了辅助放疗,17例(48.6%)接受了辅助内分泌治疗。30例(85.7%)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全组均获得随访,5年总生存率83.4%。结论 加强对男性乳腺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 0+1
    • >基础研究
    •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表达下调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

      2021, 30(11):1318-1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7

      摘要 (1093) HTML (560) PDF 1.46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三阴性乳腺癌(TNBC)容易发生侵袭转移,恶性程度极高。笔者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脂肪非典型钙黏蛋白4(FAT4)在TNBC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预后相关,进而本研究进一步探讨FAT4对TNB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及不同TNBC细胞系(BT-549、MDA-MB-231、MDA-MB-468、MDA-MB-436)中FAT4的表达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TNBC细胞系,分别转染FAT4-shRNA(FAT4敲低组)、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以未处理的TNBC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率、侵袭与转移能力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细胞中Hippo信号通路下游靶点YAP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比较,各TNBC细胞系中FAT4的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5)。功能实验选用BT-549细胞和MDA-MB-436细胞。无论在BT-549细胞或MDA-MB-436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FAT4敲低组在转染后24、48、72 h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降低、侵袭与转移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YAP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磷酸化YAP(p-YAP)表达量明显降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水平明显降低,而间质标志物N-cadherin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AT4表达水平在TNBC细胞中普遍降低,FAT4表达的降低能增强TNBC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减少TNBC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FAT4降低后Hippo信号通路下游的YAP蛋白磷酸化减少,从而促进EMT进程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关键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1, 30(11):1327-13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8

      摘要 (880) HTML (863) PDF 1.16 M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疾病,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最多见的一种亚型。目前,亟需寻找与PTC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分子,以提高预后诊断和提供高效的治疗靶标。方法 检索并分析GEO数据库PTC相关的的微阵列数据集(GSE60542,GSE33630和GSE3467),通过GEO数据库的GEO2R工具筛选P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行全基因组的富集分析,这些差异基因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线上数据库工具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Cbioportal分析工具评估关键基因对PTC的预后价值并进一步行实验验证。结果 共鉴定62个上调和40个下调差异基因,挑选出10个具有高度连通性的关键基因,其中,KIT降低与PTC的预后不良相关(P<0.01)。通过qRT-PCR检测52例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KIT的表达,结果显示,KIT在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降低(P<0.001),KIT的表达与临床分期(P=0.008)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23)。结论 KIT在PTC组织中表达较正常甲状腺组织降低,其可能是PTC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基因,并有望成为PTC的治疗靶标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公共数据库的甲状腺癌预后风险基因筛选

      2021, 30(11):1334-13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09

      摘要 (1067) HTML (273) PDF 1.27 M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尽管其总体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复发或转移而死亡。本研究旨在基于公共数据库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甲状腺癌的预后风险基因。方法 从癌症RNA测序关系(CRN)数据库下载甲状腺癌的蛋白编码基因RNA-seq数据,筛选甲状腺癌中差异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蛋白编码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分别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与ClueGO插件筛选核心基因,并对核心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用UALCAN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通过GEPIA数据库对核心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分析核心基因的表达水平对甲状腺癌的生存时间有无影响。结果 筛选共得到91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调控小分子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Z膜、结合肌动蛋白和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药物代谢。构建互作网络后,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分别为TP53、ESR1、FOS、SYP、PPARG、ACTB、GRIA1、NRXN1、HDAC3和KIT,其中TP53得分最高,为62,它们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预测显示核心基因TP53、ESR1、PPARG可能参与了基因沉默的负性调控,TP53、FOS可能参与了RNA聚合酶II对pri-miRNA的转录调控过程。UALCAN数据库验证结果显示,除TP53外,其余核心基因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均P<0.05),与CRN数据库中的表达结果一致。生存分析结果显示,KIT的高表达与甲状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相关(P=0.012),而对其总体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85)。结论 本研究筛选的蛋白编码基因KIT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其高表达与甲状腺癌的无病生存期密切相关,推测其可能成为甲状腺癌的预后风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临床研究
    •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的临床观察

      2021, 30(11):1343-13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10

      摘要 (809) HTML (190) PDF 729.40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淋巴漏为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传统治疗方法作用相对有限,而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处理创面可较好促进局部炎症反应以闭合漏点,因此本研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患者引流量的影响及安全性,以明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淋巴漏的69例PTC患者资料,依据淋巴漏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术中常规双侧留置负压引流)、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4、6天,通过引流管注入2支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体温变化,记录其引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第1、2、3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4、5、6天引流量低于对照组[(310.79±32.16)mL vs.(338.64±34.55)mL、(157.82±16.43)mL vs.(325.43±33.96)mL、(87.34±8.59)mL vs.(333.68±34.59)mL,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6、7 天体温高于对照组[(37.78±3.77)℃ vs.(35.96±3.60)℃、(37.65±3.72)℃ vs.(35.79±3.68)℃,均P<0.05],其他时点两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17±0.63)d vs.(7.28±0.75)d,P<0.01];观察组部分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局部发热、寒战不良反应,予以物理降温后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与对照组(12.50% vs. 8.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部分患者可能有体温升高、发热等现象,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不影响治疗。

    • 甲状腺肿物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术前用药及手术治疗

      2021, 30(11):1350-13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11

      摘要 (1270) HTML (838) PDF 1.22 M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肿物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TMCWH)是甲状腺外科疾病中处理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传统的观点认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外科手术一般需要采用卢戈氏液进行术前准备,但随着甲状腺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及甲亢手术方式的转变,这种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因此,本研究探讨术前准备中不采用卢戈氏液的TMCWH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连续收治的51例TMCWH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甲亢治疗药物使用的种类及剂量、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总结。结果 全组女36例,男15例;年龄30~77岁;病程时间6个月至22年;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毒症。49例患者采用甲巯咪唑及普萘洛尔联合用药进行术前准备,13例患者同时口服泼尼松药物治疗;另2例患者术前仅使用普萘洛尔及泼尼松作术前准备。2例患者术前行甲状腺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全组患者采用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的术前准备时间为5~10 d;术前32例患者甲状腺功能未完全恢复至正常,但全组患者术前基础代谢率(BMR)均下降明显,维持在9%~15%,心率在71~85次/min。40例行全甲状腺切除,6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或次全切除,单侧腺叶切除5例,术后患者恢复均较顺利,无1例发生甲状腺危象。术后门诊随访,未见甲亢或癌肿复发。结论 TMCWH患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术前准备,将T3/FT3和(或)T4/FT4控制在超过上限10%以内,BMR控制在20%以下即可手术。对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明显升高的TMCWH患者,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有助于彻底治愈疾病。

      • 0+1
      • 1+1
      • 2+1
    • 能谱CT及其联合甲状腺球蛋白检测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2021, 30(11):1359-13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12

      摘要 (1109) HTML (308) PDF 1.24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结节是一临床常见病。其中恶性结节具有较高转移风险,正确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查方法均存在局限性,本研究通过探讨能谱CT及其联合多种因素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病例,分析良恶性结节患者的人口学因素、影像资料、能谱数据以及甲状腺功能检验结果,筛选其中有差异的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151例患者,男46例,女105例,共计224枚结节,其中良性组结节61枚,恶性组结节163枚。良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间具有明显差异的指标包括年龄(P<0.001)、甲状腺球蛋白(Tg)(P<0.001)、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P=0.003)和降钙素(P=0.017);良恶性结节形态学与能谱参数中方面有明显差异的指标包括边界(P<0.001)、钙化(P=0.03)、囊变(P<0.001)、水含量变化率(RCWC)(P=0.002)。多项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性显示,无囊变、RCWC、Tg、年龄均为恶性结节的危险因素(均P<0.05)。能谱CT单独诊断(能谱参数和影像学特征)的灵敏度为55.7%,特异度为94.4%,准确度为91.0%,AUC为0.783;能谱CT联合Tg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0.9%,准确度为80.9%,AUC为0.850;能谱CT联合Tg与年龄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4.6%,准确度为84.7%,AUC为0.905。结论 能谱CT对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能谱CT所获得的RCWC与影像学特征联合Tg检测并结合患者年龄考虑,对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有较高的准确度。

      • 0+1
      • 1+1
    • >文献综述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术中检测进展:一步法核酸扩增技术

      2021, 30(11):1367-13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13

      摘要 (914) HTML (1055) PDF 601.46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是乳腺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其是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决策最重要的指标。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是评估ALN状态最准确的方法,亦是造成上肢淋巴水肿、疼痛、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随着早期乳腺癌的增多,ALN阴性乳腺癌已占据一半以上,如对所有乳腺癌患者行ALND,将只有少部分患者受益,大部分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是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经淋巴结转移的首道屏障。历经数十年发展,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已成为乳腺癌患者ALN状态分期的标准程序,常用于确定乳腺癌治疗方式的选择。准确、快速的SLN术中诊断可以使SLN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避免ALND,SLN阳性患者通过一次手术完成ALND,避免二次手术的费用负担和手术风险。术中检测SLN是否转移常用的病理学方法是冷冻切片和印片细胞学检查,这两种常规病理检测方法仅检测SLN的代表性切片,均存在敏感度较低、主观性、非标准化、检测的组织量少(远远低于5%)、没有统一诊断标准等缺点,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的新型检测方法。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迅速发展,一步法核酸扩增(OSNA)是通过逆转录环介导的靶向细胞角蛋白19mRNA等温扩增法精确检测术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诊断方法。OSNA检测运作时间约30~40 min,在SLN检测分析中,OSNA的准确率、敏感度均优于常规病理学检测方法。术中快速定量可区分宏转移和微转移,指导手术方案,并且在检测SLN微转移时,OSNA也更胜一筹。笔者对OSNA检测在乳腺癌SLN转移中的进展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重建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2021, 30(11):1374-13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14

      摘要 (1137) HTML (1221) PDF 639.95 K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持续上升。为改善乳房切除患者生活质量,乳房重建已成为当今乳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乳房重建并发症的防控对确保后续治疗顺利进行及重建成功率至关重要。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可量化个体患者行不同乳房重建术的并发症风险,辅助临床医生完善手术方案选择、围手术期风险干预等决策,优化患者结局。笔者从模型构建、评价、验证等方面对乳腺癌切除术后不同乳房重建术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综述,旨在为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并发症风险的评估和防控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白桦脂醛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1, 30(11):1382-13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11.015

      摘要 (226) HTML (312) PDF 1.18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白桦脂醛是一种天然的RORγt激动剂,研究发现RORγt激动剂是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提示白桦脂醛可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本文通过体内实验探讨白桦脂醛对A549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A549细胞按2×106个/100 μL通过腋下皮下注射植入裸鼠,成瘤后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的白桦脂醛处理组,每组7只,分别给与溶剂DMSO、50 mg/kg白桦脂醛、100 mg/kg白桦脂醛、200 mg/kg白桦脂醛腹腔注射,1次/d。随后每周进行2次瘤体测量;处理3周后,取移植瘤行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形态,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增殖信号通路Akt、ERK、STAT3蛋白及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白桦脂醛处理组肿瘤的生长被明显抑制(均P<0.05);瘤体组织均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均P<0.05);瘤体组织p-Akt、p-ERK、p-STAT3、p6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LC3 II/I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以上作用均呈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结论 白桦脂醛能够降低A549细胞的成瘤能力,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机制可能是其与对种瘤细胞内多条促增殖信号通路的抑制以及促进细胞自噬作用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