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贵州地区汉族人群BCh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囊结石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

      2021, 30(2):125-1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1

      摘要 (682) HTML (1060) PDF 1.23 M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基因变异与胆囊结石生成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贵州地区汉族人群肥胖基因BChE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胆囊结石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其调控胆囊结石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
      方法:选取171例贵州省汉族胆囊结石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者入组。从胆囊结石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全基因组DNA,以风险相关SNP位点ABCG8  rs11887534(D19H)作为阳性对照,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对胆囊结石组和健康对照组肥胖相关基因BChE rs1126680、rs1803274进行基因分型。分别在纯合子模型及杂合子模型下利用Pearson χ2检验或者Fisher's确切分析进行SNP风险相关检验,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风险比,分析SNP位点与胆囊结石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等位基因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0.641,P>0.05),选择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胆囊结石患者及健康人群全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TaqMan探针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个标签SNP成功分型,并且每个标签SNP的分型成功率≥99.3% 。阳性对照ABCG8 rs11887534杂合子CG(D19H)分型为胆囊结石风险相关SNP突变位点(P=0.006),肥胖相关基因BChE rs1803274杂合子CT与胆囊结石风险明显有关(P=1.312×10-15),而肥胖相关基因BChE rs1126680为与胆囊结石疾病发病风险无关的突变位点(P=0.616)。BChE rs1803274杂合子CT分型与女性胆囊结石疾病的发病风险有较强的相关性(95% CI=0.237~0.772,P=0.009)。
      结论:在贵州地区汉族人群中,BChE基因SNP与胆囊结石发病风险有关,携带BChE基因rs1803274的个体尤其是女性,胆囊结石发病风险增高。

    • 顺行鼻胆管引流术在腹腔镜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2021, 30(2):133-1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2

      摘要 (641) HTML (1113) PDF 1.06 M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患者良性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基础上,实施T管引流术增加患者痛苦程度,不利于术后恢复,顺行鼻胆管引流术因更具微创理念受到临床关注。故本研究探讨顺行鼻胆管应用在腹腔镜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接受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顺行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对照组则留置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与恢复情况、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术后1周营养指标、术前、术后1年评价患者肝功能指标,以及随访1年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2、3天的胆汁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1年,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随访1年期间,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 vs. 26.67%,P<0.05)。
      结论:顺行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联合应用,可缩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可行性及安全性。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

      2021, 30(2):140-1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3

      摘要 (493) HTML (1197) PDF 2.30 M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对于肝门部胆管癌(HCCA)而言,R0切除率仍然很低。目前对术前评估、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血管切除、淋巴结清扫、化疗等问题仍有很多争议。R0切除被认为是HCCA患者获取长期生存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HCCA的治疗体会,并分析不同术式的有效性及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4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4例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I型5例,II型7例,IIIa型8例,IIIb型13例,IV型11例;29例行半肝/扩大半肝+全尾叶切除(联合半肝切除),13例行肝门部/围肝门区+全尾叶切除(围肝门切除),术中包括门静脉部分切除修补2例,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肝动脉切除重建2例,另2例因肿瘤转移无法切除行T管引流。全组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镜下切缘阴性(R0)切除37例(联合半肝切除组26例,围肝门切除组11例),镜下切缘阳性(R1)切除5例(半肝切除2例、围肝门切除3例)。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的手术时间(240.4 min vs. 358.1 min)、术中出血量(705.5 mL vs. 809.9 mL)明显少于围肝门切除组,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6.9% vs. 23.1%)明显低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术后与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优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
      结论:根治性R0切除是HCCA患者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与围肝门切除术比较,联合半肝、尾状叶切除的大范围肝切除术,能提高R0切除率,改善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术前精确评估、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提高HCCA的疗效。

    • “q”形胆管切开取栓术在肝细胞癌伴B4型胆管癌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 30(2):151-1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4

      摘要 (219) HTML (1134) PDF 3.13 M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癌(HCC)伴B4型胆管癌栓(BDTT)如何取栓目前尚无共识,因此,笔者对1例HCC伴B4型BDTT患者治疗经过进行总结回顾,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3月收治1例HCC伴B4型BDTT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精准评估后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q”形胆总管切开取栓术,即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至右肝胆管前壁,使BDTT完整暴露,再环行切断右肝胆管汇入肝总管处,完整切除肝外BDTT。分析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
      结果:该患者顺利完成右半肝切除+胆囊切除+“q”形胆管切开取栓+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313 min,术中出血150 mL。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右肝肿物标本大小为4 cm×3 cm×3 cm,低分化HCC,侵犯肝包膜,可见脉管癌栓;胆总管癌栓为HCC。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胆汁漏、腹腔感染、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7天出院。随访14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肿瘤无复发。
      结论:“q”形胆管切开取栓术是HCC伴B4型BDTT安全、有效、且符合无瘤原则的方法,推荐临床参考使用。

    • >基础研究
    • 黄素单加氧酶3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对高原地区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1, 30(2):158-1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5

      摘要 (623) HTML (1122) PDF 1.24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西藏等高原地区胆囊胆固醇结石(GCS)的发病率为平原地区的数倍,给高原地区居民带来严重困扰。既往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是GCS形成的始发因素,黄素单加氧酶3(FMO3)及其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TMAO)共同参与了GCS的形成(平原地区)。然而,FMO3和TMAO在高原GCS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在高原地区建立的小鼠GCS模型上观察FMO3和TMAO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饲养在西藏那曲(海拔4 500 m),随机均分为GCS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采用高脂饮食(基础日粮+15%脂肪+1%胆固醇+0.5%胆酸)以诱发GCS,对照组采用正常饲料进行饲喂。连续8周后处死小鼠收集标本(模型组以胆囊内出现胆固醇结石为造模成功标准,两组各取20只用于实验)。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和胆汁生化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TMAO水平,qRT-PCR检测肝脏FMO3 mRNA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观测指标间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胆汁TC、胆汁酸、磷脂和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血浆TMAO和肝脏FMO3 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FMO3 mRNA、TMAO与血浆TC、TG、LDL、胆汁TC、胆汁酸、磷脂和CSI均呈明显正相关,与HDL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FMO3 mRNA和TMAO升高是影响高原GCS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FMO3和TMAO升高可能与高原GCS形成密切相关,机制可能与两者升高导致的脂代谢紊乱有关,这为高原地区GCS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及方向。

    •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胆囊癌差异表达谱中关键蛋白调控基因分析

      2021, 30(2):165-1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6

      摘要 (563) HTML (1261) PDF 1.71 M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胆囊癌(GBC)的机制发生目前仍不清楚,基因组与转录组层面的数据为研究GB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源。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GBC组织和胆囊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GBC关键蛋白调控分子,从而探讨GBC发生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基于GEO数据库中两个GBC转录组数据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GO三种类型功能注释。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进行模块挖掘寻找关键蛋白调控基因。评估关键蛋白调控基因的表达及预测效能。
      结果:共筛选到140个可重复GBC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20个,下调基因120个),主要与前脑发育和神经发生的正调控通路密切相关,参与突触后膜和横小管组成。同时发现SFRP1这一关键调控蛋白基因在预测GBC的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GBC转录谱表达的信息可为GBC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框架和脉络,关键蛋白调控基因SFRP1可能在GBC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关键生物学作用。

    • 上调lncRNA SNHG12与miR-199a-5p/FZD6轴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2021, 30(2):173-1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7

      摘要 (290) HTML (967) PDF 2.92 M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侵袭、转移和术后复发是导致HC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失调可能与各类癌症的发生和转移有关。有研究显示lncRNA SNHG12在HCC组织表达明显上调,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故本研究探讨lncRNA SNHG12在HCC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用qRT-PCR检测SNHG12以及预测到的靶miRNA及靶基因(miR-199a-5p与FZD6)在HCC细胞HepG2细胞与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IBEC中的基因表达量,观察下调SNHG12对HepG2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miRanda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SNHG12和miR-199a-5p之间的关系,分析下调miR-199a-5p对HepG2细胞增殖、侵袭和EMT的影响,以及SNHG12对miR-199a-5p作用的影响;TargetScan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199a-5p和FZD6的关系;检测过表达及下调FZD6对HepG2细胞增殖、侵袭和EMT的影响,以及SNHG12和miR-199a-5p对FZD6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HIBEC细胞比较,HepG2细胞中SNHG12表达量明显升高、miR-199a-5p表达量明显降低、FZD6表达量明显升高(均P<0.01)。下调SNHG12表达,HepG2细胞增殖、侵袭和EMT被明显抑制,过表达SNHG12作用则相反(均P<0.05)。SNHG12与miR-199a-5p特异性结合,下调miR-199a-5p促进HepG2细胞增殖、侵袭与EMT,过表达miR-199a-5p则起到抑制作用(均P<0.05)。过表达miR-199a-5p对HepG2细胞的作用,能部分被同时过表达SNHG12所逆转(均P<0.05)。miR-199a-5p靶向FZD6,下调FZD6后HepG2细胞增殖、侵袭与EMT明显抑制,过表达FZD6则相反(均P<0.05)。下调SNHG12抑制FZD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而下调miR-199a-5p则促进FZD6的表达(均P<0.01);与单独下调miR-199a-5p比较,同时下调SNHG12和miR-199a-5p,FZD6的表达被抑制(P<0.01)。
      结论:HCC细胞中lncRNA SNHG12的上调可能通过影响miR-199a-5p/FZD6轴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过程。

    • TIP30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1, 30(2):187-1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8

      摘要 (248) HTML (1115) PDF 1.95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HIV-1 Tat相互作用蛋白2(TIP30)在人体多种肿瘤中存在表达下调或缺失,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然而,在肝内胆管癌(ICC)中尚未见关于TIP30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TIP30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对I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TIP30的表达,分析ICC组织中TIP30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与ICC患者总生存率、累积复发率的关系。用软琼脂克隆法检测TIP30-shRNA转染后ICC细胞(ICC-9810、SSP-25和HuH-28)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通过数据库TargetScan和miRDB预测可能靶向TIP30的3'UTR的miRNA,用qRT-PCR进一步验证此结果。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IP30在ICC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临床数据分析提示,TIP30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P=0.008);生存分析显示,TIP30高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TIP30低表达患者(P=0.041 2),而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TIP30低表达的患者(P=0.037 4)。
      TIP30-shRNA转染后的ICC细胞(ICC-9810、SSP-25和HuH-28)形成的集落数均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01)。数据库预测结果显示,miR-124-3p可能识别并结合TIP30的3'UTR。qRT-PCR验证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iR-124-3p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在miR-124-3p转染后的ICC细胞(9810、SSP-25和HuH-28)中TIP30的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均P<0.05)。
      结论:TIP30在ICC中的表达水平下调,且与ICC患者预后不良有关,机制可能与ICC中miR-124-3p介导的相关调控有关。本研究结果可能为今后ICC发病机制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

    • >临床研究
    • 解剖性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2021, 30(2):195-2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09

      摘要 (510) HTML (1324) PDF 1.42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细胞癌(HCC)的首选治疗,但采用解剖性切除(AR)还是非解剖性切除(NAR)争议很大。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AR与NAR在治疗HC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获得循证学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关于AR与NAR治疗HCC临床疗效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3篇研究,包括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32个队列研究,共6 132例患者,其中AR组3 029例,NAR组3 1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NAR组比较,AR组术后早期复发率(OR=0.67,95% CI=0.49~0.92,P=0.01)和肝内局部复发率(OR=0.35,95% CI=0.20~0.59,P=0.000 1)均降低,1、2、3、5年无瘤生存率(DFS)(OR=1.26,95% CI=1.12~1.42,P=0.000 1;OR=1.31,95% CI=1.17~1.46,P<0.000 01;OR=1.32,95% CI=1.19~1.48,P<0.000 01;OR=1.40,95% CI=1.23~1.58,P<0.000 01)和5年总生存率(OS)(OR=1.16,95% CI=1.03~1.31,P=0.02)均提高,但两组术后肝内远处复发率(OR=1.11,95% CI=0.80~1.54,P=0.54),肝外转移发生率(OR=0.97,95% CI=0.78~1.22,P=0.83),1、2、3年OS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01,95% CI=0.85~1.22,P=0.88;OR=1.15,95% CI=0.99~1.33,P=0.06;OR=1.13,95% CI=1.00~1.28,P=0.06;OR=0.98,95% CI=0.81~1.17,P=0.79)。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HCC,AR组术后1、2、3、5年DFS(OR=1.36,95% CI=1.07~1.73,P=0.01;OR=1.55,95% CI=1.23~1.95,P=0.000 2;OR=1.78,95% CI=1.38~2.30,P<0.000 01;OR=2.07,95% CI=1.46~2.94,P<0.000 1)和2、3、5年OS(OR=1.54,95% CI=1.07~2.21,P=0.02;OR=1.46,95% CI=1.11~1.92,P=0.007;OR=1.52,95% CI=1.13~2.03,P=0.005)均高于NAR组。
      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与NAR比较,AR能减少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和肝内局部复发,提高术后DFS和远期OS。尤其对合并MVI的患者,AR在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NAR,推荐在临床中应用。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 基于血清miRNA表达数据的胰腺癌诊断决策树构建

      2021, 30(2):211-2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10

      摘要 (419) HTML (1156) PDF 1.39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胰腺癌具有早期阶段的检测率低,远处转移风险高,以及化疗的效果较差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的预后不良,因而开发早期诊断胰腺癌的工具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的方法,筛选可用于鉴别样本类型的血清miRNA,并构建聚类树。
      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13486及GSE85589的血清miRNA表达谱及分组信息,利用ComBat函数移除批次效应,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用于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本的关键miRNA,基于关键miRNA,利用rpart函数构建决策树。ROC曲线用于评价决策树的预测效果,Wilcoxon检验用于比较决策树观测指标在肿瘤及正常组样本中的表达差异。最后,利用miRDB、miRTarBsae及TargetScan预测关键miRNA的靶向mRNA,并行富集分析。
      结果:去除批次效应后,共119例健康对照和128例胰腺癌样本的血清miRNA表达谱纳入研究,进行LASSO回归分析,采用10倍交叉验证,筛选出33个miRNA,进一步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60%)和测试集(40%)。在训练集中,将33个miRNA用于构建决策树,通过剪枝,最后保留miR-4532和miR-4668-5p作为决策树的观测指标。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训练集中曲线下面积(AUC)为0.948 1,测试集中AUC为0.902 4。且miR-4532和miR-4668-5p在胰腺癌血清样本高表达,与正常血清样本中的表达量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测到6个miR-4532靶mRNA,73个miR-4668-5p靶mRNA,它们可能与转录调节复合物、核染色质、转录阻遏物复合体、巨核细胞分化的调控、黏着剂组装、细胞-底物连接组织、巨核细胞分化、黏着斑组装的负调节等功能有关;主要富集于癌症中的转录失调、FoxO、黏附连接、胰腺癌、乙型肝炎、肝细胞癌、TGF-β,MAPK等信号通路中。
      结论:miR-4532和miR-4668-5p所构建的决策树在区分正常与胰腺癌血清样本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文献综述
    • 复杂型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策略 

      2021, 30(2):219-2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11

      摘要 (466) HTML (1124) PDF 1.40 M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总管结石常导致急性胆道梗阻、胆管炎和胰腺炎。内镜下取石术已成为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使用内镜下常规取石技术可治疗大部分结石,但对于约占10%~15%的复杂型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尚需结合内镜下碎石术,笔者系统回顾和总结目前可用于复杂型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选择方式如内镜下球囊乳头扩张术、内镜引导下碎石术和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取石术等,以期对难治性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提供内镜诊疗建议和依据。 

    • 三入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胆系结石病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2021, 30(2):228-2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12

      摘要 (401) HTML (1290) PDF 1.12 M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石病是我国胆道系统疾病中占比最高的病种。它具有病情复杂、容易复发、根治困难、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其晚期更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内外胆管癌等终末期胆道病变,成为肝胆外科长期难以攻克的难题。近年来,各种微创手术治疗胆系结石的报道越来越多,以腹腔镜和内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发展为这一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纪元。笔者结合自己团队的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就新时期三入路理论统领下胆系结石的微创诊疗体系化建设及发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 >简要论著
    • 食管结核1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2021, 30(2):236-2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13

      摘要 (274) HTML (827) PDF 1.32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食管结核在临床上极为少见,且常不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易被误诊为食管肿瘤。本文对1例食管结核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剖析1例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食管结核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
      结果:该患者胃镜示据门齿28 cm处有0.6 cm×4 cm大小溃疡,多次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食管鳞状上皮增生伴炎症细胞浸润,未找到干酪性肉芽肿等结核典型证据,最终临床上诊断为食管结核并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随访4个月余,多次复查胃镜示溃疡愈合。
      结论:食管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佳,早期诊断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内镜及影像学资料等综合考虑。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食管结核又缺乏结核感染直接证据的患者,可通过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来确诊。

    • 腹腔镜下腹会阴直肠癌手术中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的疗效比较

      2021, 30(2):241-2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2.014

      摘要 (381) HTML (749) PDF 631.24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腹会阴直肠癌手术(Miles术)术中也逐渐展开应用。本研究比较腹腔镜Miles术中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腹腔镜下Miles术造口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Miles手术的直肠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外造口组和内造口组,每组各60例。外造口组采用腹腔镜Miles手术和腹膜外造口治疗,内造口组采用腹腔镜Miles手术和腹膜内造口治疗,出院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肛门排便功能,心理障碍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造口组无远期并发症,而内造口组远期并发症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造口组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高于内造口组(P<0.05);外造口组悲观、自闭、自卑及恐惧发生率均低于内造口组(P<0.05);术后18个月时,外造口组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分低于内造口组(均P<0.05)。
      结论:与腹腔镜下Miles术中腹膜内造口相比,腹膜外造口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较高,心理障碍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