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21, 30(4):375-3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1
摘要:开放腹膜前修补术(sublay)和腹腔镜腹腔内修补术(IPOM)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主要术式,各类腔镜非腹腔内修补术(MINIM)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有较大的进展空间。IPOM和MINIM术式具有不同的修补理念、技术特点和适应人群,严格把握手术指证,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各自的优势。现代疝外科更注重“微创”和“腹壁功能重建”,在修复腹壁缺损、恢复腹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腹壁的过度分离。随着新材料的研发、新技术的探索和腔镜平台的升级换代,基于微创理念的腹腔切口疝修补术会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2021, 30(4):380-3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2
摘要: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自开创至今已经历20余年的发展,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不断深入及腹腔镜器械的不断革新,腹腔镜胃癌手术在世界范围已广泛开展。我国虽起步较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技术水平仍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就如何做好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作一概述。提出iFIST理念,即:严格适应证、干净无血术野、腹腔充分灌洗、标本完整、全腹腔镜下手术。
2021, 30(4):386-3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3
摘要:背景与目的:造口旁疝(PSH)是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存在发生率高及修复困难等特点。为此,有研究提出在造口术时应用预防性补片加强腹壁的方法来减少这一并发症。然而,最近的几项研究对预防性补片效果提出了挑战。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应用预防性补片对预防造口术后PSH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应用补片在预防PSH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a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评估偏倚风险。
结果:最终纳入12项中等及以上质量RCT,共计963例患者,其中479例接受预防性补片置入(补片组),484例未置补片(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示,在预防PSH发生方面,补片组优于对照组(RR=0.44,95% CI=0.29~0.65,P<000 1);在造口相关并发症方面,补片组与对照组在造口相关性感染(RR=0.92,95% CI=0.46~1.81,P=0.80)、造口脱垂(RR=0.29,95% CI=0.08~1.07,P=0.06)、造口坏死(RR=0.72,95% CI=0.32~1.61,P=0.42)、造口狭窄(RR=2.31,95% CI=0.79~6.81,P=0.13)及造口需重新修复(RR=0.88,95% CI=0.48~1.61,P=0.68)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示,手术方式、诊断方式、补片位置、随访时间均非研究间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均P>0.05)。
结论:现有研究表明常规造口时应用预防性补片可显著降低PSH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与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但结果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2021, 30(4):399-4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4
摘要: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日间病房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随着现代腹股沟疝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腹股沟疝手术可以在日间病房完成。然而,对于日间腹股沟疝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舒适度高、复发率低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TAPP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最终785例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由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评估决定行住院手术或日间手术,其中普通住院手术585例(74.5%),日间手术200例(25.5%)。对其中200例TAPP日间手术病例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日间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住院手术患者,同时,合并症、复发疝和双侧疝的比例均低于住院手术患者(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TAPP手术。日间手术患者平均总住院时间0.5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 h,平均住院总费用(含门诊检查费用)16 185元,均明显低于同期普通住院手术患者(均P<0.05)。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3(2~62)个月,随访期间,日间手术患者中1例(0.5%)复发,住院手术患者中2例(0.3%)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慢性疼痛、再入院及死亡病例。
结论: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较普通住院手术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例如在大多数年轻、合并症少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级及以下)以及单纯性腹股沟疝患者(如初发、无嵌顿、较窄、无下腹部手术史等)中,腹腔镜TAPP日间手术可以安全实施。
2021, 30(4):406-41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5
摘要:背景与目的:脐疝是较常见的腹壁疝之一,手术治疗是其唯一可治愈的治疗方法。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镜在疝与腹壁外科的应用不断深入。本文旨在探讨经侧方入路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脐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9年6月—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为5例脐疝患者实施侧方入路的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脐疝修补术,其中男3例,女2例;就诊时年龄30~53岁,平均41.8岁。回顾性分析该5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情况。
结果: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2±5.8)min,术后6~8 h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0.7)d;术后脐部积液1例,无出血、肠梗阻、肠瘘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7个月无复发。
结论:经侧方入路行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成人脐疝修补术安全可行。侧方入路的手术方式操作难度相对较低,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杨飞,张亚铭,周潮平,汪大田,高斌,马军,汤代彬,袁建伟,蒋鹏
2021, 30(4):412-4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6
摘要:背景与目的:胃癌治疗过程中加入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但是HIPEC治疗胃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今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中雷替曲塞HIPEC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调阅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肿瘤外科胃癌云端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连续性收治行D2根治性胃切除术的155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52例行手术加HIPEC(观察组),103例行单纯手术(对照组)。通过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均衡组间协变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资料、术后并发症及血液学毒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PSM匹配前,观察组在肿瘤部位、病理TNM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不平衡。PSM 1:1匹配后,100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配对成功,观察组患者临床及病理分期资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线数据均衡。匹配前、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P<0.001)。匹配前观察组术后第1天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复查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匹配前、后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前3 d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匹配前、后的围手术期病死率、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及血液学毒性不良事件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手术术中即刻行雷替曲塞HIPEC治疗虽延长了患者手术麻醉时间,但并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靠,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2021, 30(4):421-4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7
摘要:背景与目的:CXC趋化因子配体14(CXCL14)是一种与肿瘤细胞迁移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CXCL14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CXCL14基因与蛋白在不同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WiDr、CaCo-2、Colo-320)中的表达,以及转染CXCL14 siRNA后的影响。分别用WST-1法、Transwell小室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XCL14或同时添加CXCL14抗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并观察HUVEC与不同结直肠癌细胞株共培养后血管生成能力的差异。
结果:CXCL14基因和蛋白表达于高肝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WiDr),而低肝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株(CaCo-2、Colo-320)中无表达。转染CXCL14 siRNA后,HT-29和WiDr细胞CXCL14蛋白的表达被明显抑制,而CaCo-2、Colo-320细胞无变化。CXCL14作用后,HUVEC的增殖、迁移、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增强,并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但以上作用均被同时添加CXCL14抗体取消(均P<0.05)。HUVEC与无CXCL14表达的CaCo-2细胞共培养后的血管生成数量明显低于与表达CXCL14的HT-29细胞共培养后的血管生成数量(P<0.05),但与转染CXCL14 siRNA的HT-29细胞共培养后的血管生成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CXCL14在高肝转移潜能的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其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来增加血管新生,从而促进了结直肠癌的肝转移。
2021, 30(4):430-4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8
摘要: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电压门控钠通道(Nav)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探讨CRC组织中不同的Nav亚型的表达情况以及Nav的表达与CRC淋巴结转移及侵袭性的关系。
方法:收集100例首发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手术标本,行HE检测鉴别后,采用qRT-PCR检测两种组织中不同Nav亚型的表达。分析不同亚型Nav表达与CRC患者淋巴转移情况、脉管侵润以及神经累犯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检测相关Nav在非转移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多种Nav亚型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尤其是Nav1.1、Nav1.5、Nav1.6、Nav1.8。其中Nav1.1、Nav1.6在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而Nav1.6在有脉管侵犯的患者的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v1.1、Nav1.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r=0.272,P=0.006;r=0.234,P=0.019);Nav1.6的表达与脉管侵润相关(r=0.341,P=0.001),而Nav1.1的表达与神经累犯呈正相关(r=0.330,P=0.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av1.6在阳性淋巴结中高表达,而Nav1.1在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中均呈低表达。
结论:CRC组织中有多种Nav亚型的异常表达,其中Nav1.1和Nav1.6可能是CRC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记物,且Nav1.6可能与CRC细胞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2021, 30(4):438-4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09
摘要:背景与目的: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在胃癌(GC)的进展和预后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影响GC预后的免疫细胞浸润调控基因还不清楚。本研究联合共表达网络分析研究和反卷积分法鉴定了GC免疫相关预后基因。
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GC的mRNA表达数据并使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来确定每个样品中免疫细胞的比例,并构建共表达网络,结合Kaplan-Meier法确定免疫相关预后基因。
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2种免疫细胞中,有11种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均P<0.05)。对上述11种免疫细胞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静止记忆性CD4 T细胞和调节型T细胞的浸润情况与GC患者生存率呈明显相关(均P<0.05)。基于上结果论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得绿松石模块中的基因与上述两种类型的细胞相关性最显著,并鉴定得到了3个与记忆性CD4 T细胞相关(CGB5、LINC00106、LINC00392)和1个与调节型T细胞相关(UPK1B)的预后基因(均P<0.05)。
结论:本研究鉴定的4个胃癌免疫细胞浸润相关预后基因可能在GC的进展和预后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基因可能会通过影响肿瘤免疫过程而作为潜在的胃癌免疫治疗靶点。
2021, 30(4):449-4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10
摘要: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种诊断较晚、预后较差的侵袭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C与免疫标志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建立用以预测CRC患者预后的免疫相关基因对(IRGP)标志。
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CR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及临床信息,分为一个训练数据集(TCGA-COAD)和一个验证数据集(GSE39582)。从ImmPort数据库中下载免疫相关基因(IRG),用于训练数据集及验证数据集中IRG的筛选。对每一个样本中IRG的表达值进行成对的比较,运用Lasso-Cox比例风险模型迭代1 000次来构建最终IRGP标志[免疫基因对指数(IRGPI)]。利用IRGP标志的ROC曲线将CRC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并且使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状态。同时,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评估了此标志的预测能力。随后,应用CIBERSORT对肿瘤样品进行去卷积算法,明确CRC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功能注释及分析,用以进一步了解模型的相关生物学功能。
结果:成功构建了20个由28个不同的IRG组成的IRGPI(CXCL14|BST2,RBP1|STC2,RBP7|PTGS2,RBP7|ARG2,RBP7|IL7,APOD|IL17RB,GNAI1|GRP,CCL4|INHBB,CCL28|INHBB,ABCC4|GRP,ARG2|GRP,CCR7|INHBB,CD86|IL7,OLR1|IL7,C5AR1|NR3C2,INHBB|PDGFC,STC2|HNF4G,IL10RA|TNFRSF11A,RORC|PRKCQ,TNFRSF11A|LCK),这些标志与CRC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在训练数据集中,高风险组的CRC患者总生存率明显差于低风险组的CRC患者(P=1.295×10-11,HR=6.51,95% CI=3.79~11.21),在验证数据集中得到的验证结果与之相同(P=0.000 1,HR=1.82,95% CI=1.36~2.4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显示,IRGPI是CRC的独立预后因素(训练数据集:HR=3.270,95% CI=2.555~4.186,P<0.001、HR=3.008,95% CI=2.295~3.941,P<0.001;验证数据集:HR=1.278,95% CI=1.107~1.474,P<0.001、HR=1.189,95% CI=1.024~1.380,P=0.023)。根据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相比较低风险组而言,高风险组中调节性
T细胞(P=0.007),巨噬细胞(P=0.024)含量明显更高,而静息树突状细胞(P=0.006),静息CD4+记忆T细胞(P=1.784×10e-05)在低风险组中的含量更为显著。功能注释结果显示,IRG与一些生物过程有关,包括白细胞迁徙,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而在高-低风险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相关通路有:角化细胞分化、角化、表皮细胞分化、皮肤发育等过程。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以预测CRC患者预后的IRGP标志,从而为CRC的诊断及相关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1, 30(4):464-4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11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以放化疗。目前治疗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基于“群体化”诊治进入了精准的“个体化”医疗。而精准医疗是通过基因组检测寻找病因和治疗的靶点,借助癌症基因组测序和信息分析,最终形成对癌症分子标记物筛选、精准诊断分型及精准治疗的体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是一项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在人类复杂疾病领域和多种恶性肿瘤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其在CRC发病机制、治疗、转移风险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21, 30(4):471-4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12
摘要:胃癌是目前世界上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非编码RNA在胃癌的发生、增殖、转移等生物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小RNA(miRNA)、环状RNA(circ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组成的非编码RNA调控网络涉及多种基因调控过程。目前对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缺乏简单有效的筛查手段,针对晚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十分有限。而非编码RNA的出现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miRNA可通过与mRNA结合导致mRNA的降解,从转录后水平上调节靶基因的表达。lncRNA、circRNA可竞争性与miRNA结合以拮抗miRNA的作用,从而间接调控基因的表达。肿瘤的产生可以认为是肿瘤细胞本身异常的生理特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非编码RNA与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此外,非编码RNA还可参与细胞自噬调控过程,并影响肿瘤的干细胞特性及耐药性。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周围血管、间质细胞、免疫细胞、信号分子、细胞外基质等组成部分。一方面,非编码RNA可参与胃癌细胞诱导微环境形成的作用过程,例如诱导周围血管新生、免疫抑制;另一方面,非编码RNA可以外泌体形式参与微环境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耐药等生理过程。外部环境因素对诱导胃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非编码RNA与HP的致癌特性相关。氧化应激状态、EB病毒感染也可诱导胃癌发生,非编码RNA同样也参与这些机制。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可成为潜在的胃癌诊断分子标记物或治疗靶点。目前文献多报道的是以miRNA转录后调控基因作用为核心,circRNA、lncRNA为其上游调控分子的基因调控模式。lncRNA、circRNA均可竞争性结合miRNA,那么两者的调控关系仍未明确。circRNA在肿瘤中的作用是近年来才被初步认识的,在胃癌中的具体调控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充分认识非编码RNA调控网络将有助于加深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理解,可为胃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非编码RNA在未来或可进一步用于细化对不同胃癌特征的描述,如同基因一样成为肿瘤的“身份证”,对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1, 30(4):482-4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13
摘要:S100A14是多功能S100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如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侵袭与转移等。它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而且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S100A14在消化系统肿瘤中,主要通过与靶蛋白结合发挥其作用与功能,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就S100A14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021, 30(4):488-4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14
摘要:背景与目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头侧入路和尾侧入路均已得到认可,但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还较少。本研究探讨头尾结合入路方式与完全头侧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拟实施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头尾结合入路组和完全头侧入路组,各组75例。分别采用头尾结合入路方式手术和完全头侧入路方式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头尾结合入路组和完全头侧入路组患者的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拔除引流管时间均低于完全头侧入路组 [(127.6±27.8)min vs. (148.0±28.5)min;(63.31±17.20)mL vs. (98.44±22.04)mL;(6.12±1.40)d vs.(6.73±1.54)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完全头侧入路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3±2.4)枚vs.(16.8±2.7)枚,(2.8±1.1)枚vs.(3.0±1.0)枚,(2.79±0.73)d vs.(2.90±0.68)d,(5.11±1.32)d vs. (5.30±1.48)d,(13.82±2.20)d vs.(14.51±2.47)d,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的手术并发症率低于完全头侧入路组(6.67% vs. 18.67%,P<0.05)。
结论:头尾结合入路方式与完全头侧入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相当,前者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的优势。
2021, 30(4):493-4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4.015
摘要:背景与目的: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蛋白家族在多种遗传性疾病中异常表达,然而STAT3在先天性巨结肠(HD)进程中的表达及意义如何?为此,本研究探讨STAT3及其下游miR-92a/KLF4/PI3K/Akt信号轴在HD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以期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68例HD患儿病变及正常结肠组织内STAT3的表达及组织定位。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对比分析患者病变及正常结肠组织样本中STAT3、miR-92a和KLF4/PI3K/Akt信号通路标志分子总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显示HD患者病变结肠组织中STAT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qRT-PCR结果表明,HD病变结肠组织中STAT3、miR-92a、KLF4、PI3K、Akt的RNA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上调(均P<0.05)及蛋白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上调(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D病变结肠组织中STAT3、KLF4、p-PI3K和p-Akt蛋白表达较正常组织均明显上调(均P<0.05),而PI3K和Akt表达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D患者病变结肠组织中STAT3和miR-92a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992,P=0.003)。
结论:STAT3在HD病变组织中表达升高,并可能通过上调miR-92a的转录水平,介导KLF4/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从而诱导HD的发生发展,靶向STAT3及miR-92a/KLF4/PI3K/Akt信号轴,有望为临床H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