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甲状腺日间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2021, 30(5):499-5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1

      摘要 (852) HTML (1371) PDF 697.63 K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间手术经过60余年的发展,以高效、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欧美等医疗发达国家广泛开展。国内日间手术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只有少数三甲医院开展甲状腺日间手术。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外科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甲状腺外科ERAS也进入临床实践,成效显著。此外,多项新技术在甲状腺外科领域的应用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CASA)首批推荐的56种手术方式中,甲状腺术式占4种。受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甲状腺日间手术的开展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困难,但逐渐得到行业专家和病患的理解和认可,并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为此,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的国内相关专家,多次进行线上和线下研讨,力求不断完善,基本达成共识,共同制定了“甲状腺日间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 >述评
    •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

      2021, 30(5):510-5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2

      摘要 (292) HTML (1056) PDF 584.22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分子亚型,具有侵袭性强,易于早期复发转移,高异质性等特点。目前化疗仍然是TNBC的标准系统治疗方案,但随着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研究者对TNBC分子生物学本质认识不断加深,发现可以将其分为多种亚型,根据各种分型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分类治疗,同时针对肿瘤细胞自身特征与外部微环境特征发现新的靶点开发靶向药物,在经过转化性临床试验验证后加入现有治疗方案。基于分子分型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TNBC精准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 >甲状腺外科专题研究
    • 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分析

      2021, 30(5):522-5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3

      摘要 (431) HTML (791) PDF 984.13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可行、安全、美观的腔镜手术术式,目前正在国内逐步推广开展。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总结外科医师对这门新术式的逐渐熟悉掌握的过程,以期为该术式的推广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连续收治的40例行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构建并分析手术时间变化趋势图与CUSUM学习曲线,并寻找学习曲线的截点值。以CUSUM学习曲线的截点值作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分为两个阶段,比较两个阶段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4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5~150 min,平均(107.50±26.38)min。手术时间变化趋势图显示,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手术时间整体呈下降的趋势。拟合的CUSUM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22例时达顶点,以第22例手术患者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学习提高与熟练掌握两个阶段,学习提高阶段组(22例)和熟练掌握阶段组(18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学习提高阶段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熟练掌握阶段组(129.09 min vs. 81.11 min,P<0.001);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学习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具有显著的学习曲线,掌握该项术式至少需要累积22例手术,希望该研究的结果能为普外科医师顺利平稳的达到学习曲线的平台(由学习提高阶段过渡到熟练掌握阶段),并逐渐熟悉掌握这一术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帮助。

    • 喉返神经中间入路显露法在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中的应用

      2021, 30(5):531-5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4

      摘要 (429) HTML (821) PDF 2.49 M (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如何有效显露及保护喉返神经,一直是该手术的难点而又无法规避的问题,常用的喉返神经显露路径通常有侧方入路、下方入路和上方入路。本文介绍一种腔镜甲状腺叶切除术中采用中间入路下显露喉返神经在的方法,并总结其效果,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1月83例行经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腺叶全切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与视频资料,患者术中均采用中间入路方法显露喉返神经,即首先松解Berry韧带疏松部分到达气管-甲状腺间隙,寻找喉返神经主干,然后循喉返神经表面向上方,由浅入深逐层切断Berry韧带致密部分,充分显露喉返神经主干及入喉点。观察患者喉返神经显露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83例患者腔镜手术均获成功,共显露喉返神经130条,显露率100%,均全程显露喉返神经主干及入喉点。单侧喉返神经显露时长4.2~15.6 min,平均8.9 min;术中出血量约2~15 mL,平均5.3 mL。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例(0.36%),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病例。
      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中采用中间入路法可以安全、高效、简便快捷、全程显露喉返神经,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与预测指标分析

      2021, 30(5):537-5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5

      摘要 (155) HTML (1013) PDF 459.67 K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PTMC)发病率逐年增高,侧颈淋巴结转移(LLNM)时将影响患者生存率。本文旨在探讨PTMC发生LLNM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测指标,为临床诊疗依据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2015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除了LLNM的发生情况,还包括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变腺叶、体质量指数、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是否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是否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
      结果:共纳入342例PTMC患者,其中发生LLNM的33例(9.6%),发生CLNM的142例(41.5%),发生CLNM并LLNM者25例(7.3%);33例LLNM患者中,8例(24.2%)无CLN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 mm、甲状腺被膜侵犯、CLNM的患者更容易发生LLNM(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LNM转移数目是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95,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LNM数目预测LLNM的AUC为0.621,临界值为4.5枚,特异度为0.897和敏感度为0.103。
      结论:CLNM数目与PTMC患者发生LLNM密切相关,CLNM数目可为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提供一定的量化参考。

    • >乳腺外科专题研究
    • 日间乳腺癌皮下单纯切除术后一期假体重建的华西经验

      2021, 30(5):543-5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6

      摘要 (271) HTML (1048) PDF 1.12 M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重建在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已经成为乳腺癌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乳腺癌重建手术相对于乳房其他手术而言更复杂,耗时也更长,因此大多乳腺癌需乳房重建患者都是收入住院部手术,术后适当观察数天,本文总结华西医院14例乳腺癌行日间乳房重建手术的相关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
      方法:回顾华西医院2020年4月—2020年10月14例行日间乳腺癌皮下单纯切除术后一期假体重建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相关的医患要求、手术流程、手术安全性、术后患者满意度及日间重建手术注意事项。
      结果:14例患者平均年龄42.6岁,大部分(11/14)为浸润性乳腺癌,均成功实施日间乳腺癌皮下切除术后一期假体重建,其中10例行腔镜乳房重建,4例行开放乳房重建。手术时间为146~215 min。术后随访3~9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仅有2例发生轻微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皮瓣缺血,1例患者出现血清肿,均经观察后好转。根据Harris标准,术后3个月患者乳房满意度评价均为优良,术前与术后3个月BREAST-Q评分分别为:乳房满意度62.2、59.6分,性生活满意度59.9、51.0分,社会心理状况71.5、67.9分,胸部功能59.5、60.0分。
      结论:在常规乳腺癌日间手术的基础上开展的日间乳腺癌皮下切除后一期假体重建术可以获得与住院患者相同的安全性与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医矛盾,增加医疗资源利用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血清miR-196a-5p和miR-339-5p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 30(5):551-5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7

      摘要 (441) HTML (755) PDF 545.09 K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miR-196a-5p在乳腺癌细胞中呈显高表达,而miR-339-5p呈低表达,两者可能是乳腺癌潜在治疗靶点和诊断标志物。因此,本研究探讨血清miR-196a-5p和miR-339-5p表达水平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7例(乳腺癌组),以及同期诊断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患者6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体检者3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iR-196a-5p、miR-339-5p以及乳腺癌特异性标记物CA15-3水平差异,分析三者血清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96a-5p和miR-339-5p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在健康对照组、乳腺良性疾病组、乳腺癌组,血清miR-196a-5p与miR-339-5p水平分别依次升高和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乳腺癌组血清CA15-3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但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96a-5p和miR-339-5p水平诊断乳腺癌的效能均明显优于血清CA15-3(Z=2.543,P<0.05;Z=2.190,P<0.05),而miR-196a-5p与miR-339-5p之间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196a-5p与miR-339-5p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937,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1.6%、88.3%,明显优于两者单独检测(miR-196a-5p:Z=3.044,P<0.01;miR-339-5p:Z=3.020,P<0.01)。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miR-196a-5p与miR-339-5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64,P<0.01);与术前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miR-196a-5p水平明显降低,而miR-339-5p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96a-5p和miR-339-5p水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1)。
      结论:血清miR-196a-5p和miR-339-5p表达水平检测对乳腺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潜在的预后监测价值,两者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A15-3,且两者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 放射治疗对隐匿性乳腺癌患者预后价值的SEER数据库分析

      2021, 30(5):558-5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8

      摘要 (377) HTML (1066) PDF 529.53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隐匿性乳腺癌(OBC)是临床少见类型,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规乳腺癌存在一定差异,缺少针对该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放射治疗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价放射治疗对OBC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2004—2015年诊断为OB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共纳入693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放疗划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比较两组乳腺癌特异生存(BCS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并分析患者BCSS与OS的影响因素,以及放疗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OBC患者的影响。
      结果:693例患者中放疗组为366例(52.8%),未放疗组为327例(47.2%)。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放疗组与未放疗组估算的5年BCSS分别为89.33%和82.08%,估算的5年OS分别为87.75%和7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3,P=0.007;χ2=15.61,P<0.001)。预后风险多因素Cox比例模型分析显示,行放射治疗与否、淋巴结分期和激素受体状态是患者BCSS的独立影响因素,行放射治疗与否、年龄、淋巴结分期和激素受体状态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放射治疗能明显提高OBC患者的BCSS(HR=0.46,95% CI=0.30~0.70,P<0.001)和OS(HR=0.47,95% CI=0.33~0.67,P<0.001)。根据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分析显示,放疗能明显改善雌激素受体(ER)阴性(HR=0.33,95% CI=0.19~0.59,P<0.001)、孕激素受体(PR)阴性(HR=0.33,95% CI=0.19~0.55,P<0.001)、HER-2阳性(HR=0.39,95% CI=0.01~0.89,P=0.037)、乳房未手术(HR=0.30,95% CI=0.16~0.54,P<0.001)及接受化疗(HR=0.39,95% CI=0.24~0.64,P<0.001)人群的BCSS,放疗能明显改善ER阴性(HR=0.33,95% CI=0.20~0.55,P<0.001)、PR阴性(HR=0.34,95% CI=0.22~0.54,P<0.001)、乳房未手术(HR=0.32,95% CI=0.20~0.52,P<0.001)及接受化疗(HR=0.39,95% CI=0.26~0.60,P<0.001)患者的OS。
      结论:放射治疗能提高OBC患者的BCSS和OS,尤其激素受体阴性、未进行外科手术和接受化疗的患者。放疗对OBC患者的局部控制价值有待研究。

    • 一种新的微创腔镜技术在哺乳期乳腺脓肿治疗中的应用

      2021, 30(5):567-5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09

      摘要 (618) HTML (1035) PDF 1.84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哺乳期乳腺炎发展至乳腺脓肿的阶段,常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开引流,但传统方法具有创伤大、换药时疼痛剧烈、治疗时间长、愈合后瘢痕明显等缺点,甚至部分患者被迫终止哺乳。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一种新的微创腔镜技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并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脓腔穿剌,腔镜下探查冲洗置管引流进行治疗(微创腔镜组)或常规开放手术纱条引流进行治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疗效指标。
      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微创腔镜组49例,常规组48例,患者均为女性,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微创腔镜组患者换药次数、治愈时间、治疗费用、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微创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常规组,乳瘘、回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复发情况。
      结论:微创腔镜技术在哺乳期乳腺脓肿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微创美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基础研究
    • 柚皮素对甲状腺癌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与AMPK/mTORC1通路的关系

      2021, 30(5):575-5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0

      摘要 (221) HTML (823) PDF 1005.05 K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柚皮素(NAR)是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宫颈癌、胃癌、舌鳞癌及肝癌细胞的生长,但其对甲状腺癌细胞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探讨NAR对甲状腺细胞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甲状腺癌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不同浓度的NAR处理甲状腺癌ACT-1细胞不同时间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观察NAR对ACT-1细胞的时间、浓度效应并计算IC50值。在以上实验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浓度的NAR与适合的时间处理ACT-1细胞,然后分别采用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质粒转染检测自噬小体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 I、LC3 II、p62)以及AMPK/mTORC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AMPK抑制剂对NAR作用的影响。
      结果:NAR能明显抑制ACT-1细胞的存活,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其12、24和48 h的IC50值分别为85.65、50.12、38.94 μg/mL。选用25、50、100 μg/mL的NAR处理ACT-1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自噬小体数量、LC3 II/LC3 I和p-AMPK/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62和p-mTORC1/mTORC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用100 μg/mL NAR同时加入25 μmol/L AMPK抑制剂后处理ACT-1细胞后,NAR的以上作用以及升高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作用被明显抑制(均P<0.05)。
      结论:NAR能够抑制甲状腺癌ACT-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这可能与其调控AMPK/mTORC1信号通路,增强自噬相关。

    • 环状RNA FBXW7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1, 30(5):583-5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1

      摘要 (208) HTML (937) PDF 1.24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环状RNA(circRNA)是参与多种癌症进程的重要调节因子。据报道,环状RNA FBXW7(circFBXW7)在胶质瘤中通过编码一种新蛋白发挥抑癌作用。然而,其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功能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了circFBXW7在TNBC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40例TNBC患者的新鲜癌组织及临床资料,通过qRT-PCR检测癌组织中circFBXW7的表达,用Kaplan-Meier法分析TNBC患者circFBXW7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用Cox回归方法分析TNBC患者的预后因素。用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qRT-PCR观察TNBC细胞株MDA-MB-231和HCC1806过表达circFBXW7后增殖与迁移、侵袭能力以及miR-197-3p表达的变化,在上述两种细胞中,敲除circFBXW7并转染miR-197-3p抑制剂后,用Transwell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分析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变化。
      结果:240例TNBC患者癌组织标本中circFBXW7的平均表达水平为1.043±0.268,以1.043为临界值分组生存分析显示,circFBXW7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明显短于circFBXW7高表达患者(均P<0.05);circFBXW7表达以及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为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细胞实验显示,过表达circFBXW7后,MDA-MB-231和HCC1806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以及miR-197-3p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共转染miR-197-3p抑制剂可逆转由于敲除circFBXW7所致的MDA-MB-231和HCC1806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增强(均P<0.05)。
      结论:circFBXW7的表达在TNBC中发挥抑癌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竞争性吸附miR-197-3p,从而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有关,FBXW7可能是一种新型TNBC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标。

    • Runt相关转录因子2与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性的关系#br#

      2021, 30(5):591-5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2

      摘要 (317) HTML (834) PDF 788.10 K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与其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均与肿瘤转移有关,但RUNX2能否通过调节MMP-3基因转录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乳腺癌组织中RUNX2及MMP-3 mRNA水平间相关性,并在乳腺癌细胞中观察RUNX2表达水平对MMP-3基因转录水平以及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通过cBioPortal数据库获取1 092例乳腺癌患者组织中RUNX2和MMP-3基因的mRNA表达数据及相关生存资料,分析患者RUNX2及MMP-3 mRNA水平间相关性;根据RUNX2及MMP-3 mRNA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为RUNX2及MMP-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用Kaplan-Meier Plotter分别分析RUNX2和MMP-3表达水平与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的关系;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与BT-549细胞中分别转染RUNX2 siRNA及RUNX2过表达质粒,qRT-PCR、Western blot检测RUNX2、MMP-3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MP-3启动子上RUNX2潜在的结合位点,并采用ChIP-PCR与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行体外验证;在MDA-MB-231及BT-549细胞中转染RUNX2过表达质粒及MMP-3 siRNA,Transwell实验观察RUNX2及MMP-3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间关系。
      结果:在乳腺癌组织中,MMP-3与RUNX2的mRNA水平呈正相关(r=0.304 2,P<0.000 1);高表达RUNX2或高表达MMP-3乳腺癌患者的DMFS明显低于各自低表达患者(P=0.034、P=0.013);在乳腺癌MDA-MB-231中,下调RUNX2表达后,MMP-3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降低,在MDA-MB-231及BT-549细胞中上调RUNX2表达可增加MMP-3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MP-3启动子序列中可能存在RUNX2结合位点(5'-ACCACA-3'),ChIP-PCR与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进一步证实RUNX2可直接与MMP-3基因启动子区结合。RUNX2过表达后乳腺癌MDA-MB-231及BT-549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该作用可以被同时下调MMP-3水平所取消(均P<0.05)。
      结论:RUNX2可能通过调节MMP-3基因转录增强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RUNX2与MMP-3高表达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RUNX2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文献综述
    • 甲状腺全切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的现状和思考

      2021, 30(5):600-6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3

      摘要 (246) HTML (986) PDF 474.50 K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而且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外科医生及患者希望尽可能避免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因此甲状旁腺自体移植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防治策略,在甲状腺手术中广泛应用。但是移植旁腺功能的有效性尚未明确,术中甲状旁腺是否移植?还存在争议。通过文献复习和阅读,笔者对甲状腺全切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的应用做一综述。

    • 桥本氏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1, 30(5):606-6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4

      摘要 (235) HTML (935) PDF 474.47 K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相关性以及HT是否会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多年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T与PT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的产生可以认为是肿瘤细胞本身异常的生理特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HT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浸润在HT患者甲状腺周围的各种炎性细胞会损伤间质细胞的DNA,导致DNA的错误修复,从而促进PTC的发生。肿瘤微环境通过影响免疫监视与肿瘤扩散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关键作用。PTC相关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可诱导产生大量免疫细胞,浸润性免疫细胞和PTC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影响PT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子机制方面,HT促进PTC发生发展与RET基因的重排、p63蛋白质的表达、RAS、BRAF基因的突变和PI3K/Akt的表达相关。在免疫机制研究中,发现CD3+,CD4+和Th17细胞在PT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内分泌方面,长期HT引起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也是PTC发生发展以及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大数据方面,HT是PT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患有HT的患者中PTC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同时PTC的患者中HT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不患有PTC患者的患病率。石蜡病理中发现合并了HT的PTC结节比单纯的PTC结节具有更好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PTC合并HT的患者恶性结节多灶性发生率更高,但PTC合并HT的恶性结节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结节直径更小、远处转移发生率也更低。在这些患者的PTC结节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更低,这说明HT对于PTC患者预后的良好保护作用。HT和PTC的相关性是目前甲状腺方面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很多学者在分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相关的临床特征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对于PT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判断。充分认识HT和PTC的相关性将有助于加深对PTC发生机制的理解,可为PTC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基于FNAB的分子检测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21, 30(5):613-6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5

      摘要 (420) HTML (1076) PDF 533.17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各种检测技术的相继问世,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尽管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但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判定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对于所有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均应进行颈部超声检查。甲状腺超声可评估结节特征,某些甲状腺结节具有可疑恶性超声征象。然而,这些特征缺乏准确性,无法明确诊断结节的良恶性。目前的指南仍然推荐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FNAB)作为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检查。FNAB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诊断方法,由于其创伤小,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关于FNAB的报道日益增多,国内外指南关于FNAB指征尚有争议,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FNAB技术的全面实施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及准确判读穿刺病理结果。FNAB虽然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最常用的诊断技术,但仍有灰区结节需要进一步诊断研究。为了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指南推荐术前可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FNAB作为一个简单且相对无创的技术,但也可产生相应的并发症,FNAB的并发症主要与甲状腺结节的位置、穿刺针的直径、穿刺医师的操作经验等因素相关,严重程度较轻,多呈自限性。对于FNAB无法诊断或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精确地诊断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甲状腺肿瘤易感基因的驱动突变来确认甲状腺肿瘤活检的恶性程度,如BRAF和RAS癌基因突变、RET/PTC重排和TERT突变检测,从而提高术前诊断效率。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局部淋巴结,虽然FNAB对异常淋巴结有诊断价值,但小或囊性淋巴结可能由于缺乏肿瘤细胞而无法诊断。检测可疑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冲洗液中甲状腺球蛋白含量可作为细胞学诊断的辅助手段。笔者认为FNAB联合分子生物学的多层次诊断体系可提高术前诊断的精准性,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简要论著
    • 甲状腺乳头状癌肾上腺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 30(5):622-6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6

      摘要 (203) HTML (544) PDF 2.71 M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约是化型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预后良好,但一旦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便会明显变差。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主要是肺和骨,转移至神经,肝脏,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病例则少见。本文通过报告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肾上腺转移患者的诊治,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以期加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少见部位转移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左侧肾上腺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本病例54岁男性患者,2018年因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的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1年后年度体检CT证实左侧肾上腺肿块,行左侧肾上腺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肾上腺腺瘤。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尤其肾上腺转移少见,但是由于远处转移对患者预后明显不利,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终生随访监测是有必要的,监测手段包括CT、MRI等,也包括甲状腺癌特殊监测手段如甲状腺球蛋白、I131全身显像、I131 SPECT/CT等,一旦发现肿瘤样病变时,应仔细鉴别其良恶性以指导进一步治疗。

    • 多重联合甲状旁腺保护技术在甲状腺根治性全切术中的应用

      2021, 30(5):627-6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5.017

      摘要 (273) HTML (566) PDF 767.23 K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双侧病变患者一般多采用甲状腺根治性全切术式(双侧甲状腺切除+双侧VI区淋巴结清扫),但该术式常带来医源性甲状旁腺损伤,导致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本研究探讨利用甲状旁腺多重联合保护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根治术中预防医源性甲状旁腺损伤的临床意义,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的130例双侧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范围为双侧甲状腺全切+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据术中是否应用多重联合甲状旁腺保护技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4例)与优化组(66例)。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病例术后1个月内均未采取任何补钙治疗措施,以免影响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检测术后第1、3、7、30天血清钙水平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低钙血症、低PTH发生率,以及术后常规大体组织病理之中甲状旁腺意外检出(误切)情况。
      结果:优化组患者术后第3、7、30天低钙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6.1% vs. 28.1%、9.1% vs. 37.5%、7.6% vs. 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化组患者术后第3、7、30天低PTH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4.5% vs. 26.6%、7.6% vs. 34.4%、6.1% vs. 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甲状旁腺意外被检出率高于优化组患者(37.5% vs. 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重联合甲状旁腺保护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性全切术中防治甲状旁腺医源性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