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0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内镜取石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1, 30(8):877-8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1

      摘要 (459) HTML (761) PDF 752.67 K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镜下取石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方面仍存在争议,但文献报道多倾向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术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单阶段治疗策略。因此,本研究比较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内镜取石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肝胆胰第二外科治疗的183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0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胆囊切除术(一期缝合组),123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取石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对两组病例进行1∶1匹配,共59对匹配成功,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并分析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经PSM后两组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取石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一期缝合组(P<0.05),主要原因是前者较高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0.3% vs. 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内镜取石组,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内镜取石组(均P<0.05)。高龄(OR=0.396,95% CI=0.182~0.864,P=0.020)、高淀粉血症(OR=0.057,95% CI=0.007~0.468,P=0.008)、内镜取石术(OR=0.084,95% CI=0.040~0.179,P=0.000)是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手术方式是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患者获至少1年随访,均无发生结石复发及胆道狭窄。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相较内镜取石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且不破坏Oddi括约肌正常生理结构。

    • 输尿管导管在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及乳头狭窄中的应用

      2021, 30(8):886-8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2

      摘要 (706) HTML (244) PDF 965.81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的处理方式常用方式有分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但在结石较大或较多时分期内镜下胆总管结石清除率相较腹腔镜手术更低。为了能在较高的胆总管结石清除率下一并处理十二指肠乳头狭窄,且能减少传统胆总管前壁手术创伤以及能够一期缝合胆总管,本研究探讨输尿管导管引导下同期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LTCBDE)+EST+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共78例,其中40例在输尿管导管引导下同期行LC+LTCBDE+EST+一期缝合(观察组),38例分期行EST+LC(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胆汁漏发生,观察组术后无急性胰腺炎发生,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炎(7.9%)。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血淀粉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鼻胆管拔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共62例获随访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随访病例均无反复腹痛,无反复发作的黄疸,无胆道狭窄、残留结石或结石复发。结论 输尿管导管引导下同期行LC+LTCBDE+EST+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安全可行,且使术中操作均更加精确,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从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 0+1
    • 急诊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疗效分析

      2021, 30(8):894-9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3

      摘要 (561) HTML (191) PDF 763.60 K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已被报道在择期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但在急诊手术中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因此,本研究探讨急诊LT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于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LTCBDE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急诊行LTCBDE治疗(急诊组),50例行择期LTCBDE治疗(择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中转开腹病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87例患者中72例顺利完成LTCBDE,15例改行胆总管切开完成探查取净石后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急诊组和择期组中分别有29例(78.4%)、43例(86.0%)完成经胆囊管探查,两组探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与择期组比较,急诊组的手术时间延长(P=0.015)、术中出血量增加(P=0.014),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共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急诊组4例(2例胆汁漏、1例腹腔积液和1例结石残留)、择期组共2例(2例胆汁漏),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各单独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诊LTCBDE与择期手术相比疗效相似,在选择合适的病例的前提条件下,急诊LT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 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 30(8):902-90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4

      摘要 (952) HTML (406) PDF 691.85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术前充分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C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计188例乙肝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2%,其中Clavien-Dindo I、II和III(IIIa、IIIb)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18/188)、5.3%(10/188)、4.3%(8/188),无Clavien-Dindo IV或V级并发症发生。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在抗病毒治疗、腹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10为独立危险因素(OR=2.775,P=0.032),而抗病毒治疗为保护因素(OR=0.527,P=0.027)。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行LC是比较安全的,术前应鼓励该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对于MELD评分>10的患者,术前积极行保肝治疗以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MELD评分。

    • >基础研究
    • Aurora-B诱导着丝粒蛋白U磷酸化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

      2021, 30(8):909-9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5

      摘要 (694) HTML (1025) PDF 1.87 M (1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有丝分裂激酶Aurora-B是胆管癌原癌基因,着丝粒蛋白U(CENPU)参与有丝分裂受Aurora-B激酶磷酸化调控,笔者团队前期在胆管癌中筛选出CENPU并证实CENPU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从而推测Aurora-B可能通过调控CENPU的磷酸化参与胆管癌的肿瘤生物学过程。因此,本研究探讨Aurora-B与CENPU在胆管癌中的关系及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0对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urora-B和CENPU以及磷酸化CENPU(p-CENPU)的表达。采用TCGA数据库的数据分析胆管癌中Aurora-B和CENPU的表达及相关性。构建Aurora-B基因敲减的胆管癌QBC939细胞系,用Western blot检测CENPU和p-CENPU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构建CENPU磷酸化位点突变的胆管癌QBC939细胞系,用DMSO或Aurora-B抑制剂处理后,观察Aurora-B、CENPU和p-CENPU表达以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胆管癌组织中Aurora-B和CENPU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2.61%和12.34%,而两者在癌旁组织中几乎无表达,同时胆管癌组织中p-CENPU的表达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CGA数据显示,胆管癌中Aurora-B和CENPU的上调(均P<0.05),且Aurora-B和CENPU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322,P<0.05)。敲减Aurora-B表达后,QBC939细胞CENPU表达无明显变化,但p-CENPU表达降低、增殖活性明显减弱(P<0.05)。QBC939细胞在突变CENPU磷酸化位点或加入Aurora-B抑制剂后,前者Aurora-B表达无明显变化,后者明显降低,两者CENPU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但p-CENPU表达明显降低;突变CENPU磷酸化位点后,Aurora-B介导的QBC939细胞增殖活性较野生型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胆管癌中,CENPU是Aurora-B的磷酸化底物,Aurora-B可能通过磷酸化CENPU促进胆管癌细胞的增殖。

      • 0+1
      • 1+1
      • 2+1
      • 3+1
    • miR-200a-3p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与机制

      2021, 30(8):917-9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6

      摘要 (695) HTML (704) PDF 1.35 M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miR-200a-3p参与了多种肿瘤的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但在不同肿瘤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促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目前,其在胆囊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miR-200a-3p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胆囊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法测定32例胆囊癌及癌旁组织、胆囊癌细胞系(GBC-SD、SGC-996、NOZ)及正常人胆囊上皮细胞系HGBEC中miR-200a-3p的表达。采用Lipofectamine? 3000试剂盒将GBC-SD及NOZ细胞系分别转染miR-200a-3p模拟物(miR-200a-3p过表达组)、miR-200a-3p抑制物序列(miR-200a-3p沉默组)及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MTT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侵袭能力,MiRBD/Targetscan7.2/starBase2.0/miRtarbase网站预测miR-200a-3p的下游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实验验证。Western blot检测上述3组细胞中靶基因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胆囊癌组织中miR-200a-3p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所有胆囊癌细胞系中miR-200a-3p表达量低于正常人胆囊上皮系HGBEC(均P<0.05)。GBC-SD及NOZ细胞系转染后,与各自的阴性对照组比较,两种细胞的miR-200a-3p过表达组miR-200a-3p表达量明显升高、增殖与侵袭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的miR-200a-3p沉默组miR-200a-3p表达量明显降低、增殖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在线网站预测显示,miR-200a-3p和Notch2存在潜在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实验显示,miR-200a-3p导致Notch2野生型质粒pmirGLO-Notch2-3'UT WT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miR-200a-3p对Notch2突变型质粒pmirGLO-Notch2-3'UTR 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的miR-200a-3p过表达组与各自的阴性对照组比较,E-cadherin蛋白表达量升高、vimentin蛋白与Notch2蛋白表达量降低,而3种蛋白在两种细胞的miR-200a-3p沉默组则呈相反的变化(均P<0.05)结论 miR-200a-3p在胆囊癌中表达降低,并可能起了抑癌基因的作用,其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可能与靶向下调Notch2从而抑制EMT过程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肝细胞癌中miR-574-5p的表达与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21, 30(8):926-9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7

      摘要 (222) HTML (526) PDF 955.73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表明,miR-574-5p与多种肿瘤预后密切相关,但尚未见miR-574-5p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报道。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miR-574-5p在HCC中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qRT-PCR检测130例HCC与癌旁组织及HCC细胞系(HepG2、MHCC-97H)与正常肝细胞系(L-02)中miR-574-5p的表达,用X-tile软件在患者生存数据中确定miR-574-5p表达量的最佳截断值后,分析miR-574-5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分析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用TargetScan预测miR-574-5p的靶基因,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与Western blot实验确证。结果 miR-574-5p表达水平在HCC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HCC细胞系中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系(均P<0.05)。miR-574-5p表达与TNM分期(P=0.002)和分化程度(P=0.000)明显有关。miR-574-5p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R-574-5p低表达组(均P<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R-574-5p高表达(HR=4.101,95% CI=1.348~8.968,P=0.03)、III~IV期(HR=5.403,95% CI=1.266~13.860,P=0.02)及中低分化(HR=3.655,95% CI=2.165~6.984,P=0.00)是HCC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miR-574-5p高表达(HR=7.168,95% CI=1.144~18.260,P=0.01)与III~IV期(HR=7.436,95% CI=1.123~20.916,P=0.00)是HCC患者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TargetScan软件发现FOG2存在和miR-574-5p直接结合位点,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FOG2是miR-574-5p的直接靶基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G2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HCC组织中miR-574-5p表达水平与FOG2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99,P<0.05)。结论 miR-574-5p在HCC中普遍升高,miR-574-5p高表达可作为HCC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miR-574-5p可能通过下调其靶基因FOG2发挥促癌作用。

      • 0+1
      • 1+1
      • 2+1
      • 3+1
    • 甲状腺癌中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2021, 30(8):934-9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8

      摘要 (989) HTML (553) PDF 1.60 M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阐述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对改善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m6A甲基化调控因子高度参与癌症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潜在预后价值。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甲状腺癌中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表达并构建基于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甲状腺癌预后模型。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甲状腺癌m6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表达数据和相应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Wilcoxon检验分析20个m6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用一致性聚类分析将甲状腺癌患者分为两个聚类,比较两个聚类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总体生存率的差异;Lasso Cox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19个m6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甲状腺癌和正常组织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HNRNPC、IGF2BP2、FMR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明显高表达,而其余表达下调。聚类分析示,cluster 1生存期低于cluster 2(P<0.05),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cluster 2(P<0.01)。基于Lasso Cox回归分析筛选的4个基因(IGF2BP2、RBM15、YTHDF1、YTHDF3)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相比低风险组患者,高风险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7);ROC曲线示,该模型可以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AUC=0.731)。结论 m6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甲状腺癌中存在差异表达,基于甲状腺癌中关键m6A甲基化调控因子所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 0+1
      • 1+1
      • 2+1
    • >临床研究
    • 侵犯第一肝门肝内胆管癌手术的临床价值

      2021, 30(8):942-9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09

      摘要 (1032) HTML (252) PDF 757.39 K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侵犯第一肝门肝内胆管癌(HICC)侵袭性强,病理生理复杂。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R0切除率低,预后差。本文通过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HICC患者预后情况,探讨其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6年6月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治疗98例HI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治手术67例,姑息手术31例,其中R1切除3例,R2切除28例。行根治手术患者中,32例合并肝门血管侵犯(HVI),35例无HVI。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为46.5%、11.7%、5.8%,中位生存期(mOS)12.0个月。根治手术患者预后优于姑息手术组(mOS:14.0个月vs. 7.0个月,P=0.004)。无HVI患者预后优于有HVI患者(mOS:21.0个月vs. 9.0个月,P=0.002)及行姑息手术患者(mOS:21.0个月vs. 7.0个月,P<0.001)。有HVI的根治手术患者与行姑息手术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S:9.0个月vs. 7.0个月,P=0.19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肝门血管受侵(HR=2.02,95% CI=1.19~3.44,P=0.009)及CA19-9高水平(HR=1.89,95% CI=1.05~3.43,P=0.035)是HICC患者根治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HVI与无HVI的患者间比较发现,年龄>60岁及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HVI率更高(均P<0.05)。结论 HICC切除率低,预后差。肝门血管受侵及CA19-9高水平是影响HICC根治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合并HVI的HICC患者术后无生存获益。

      • 0+1
      • 1+1
    • 术前改善ICGR15对肝癌术后并发症及近期肝功能的影响

      2021, 30(8):949-9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0

      摘要 (994) HTML (537) PDF 621.92 K (1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是导致术后患者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前有效的评估肝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是临床常用的肝功能评估手段,可快速、准确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术前ICGR15与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密切相关,ICGR15<20%被认为是可耐受大块肝脏切除(≥3个肝段)的必要条件之一,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ICGR15介于20%~30%之间,在给予护肝等对症治疗后ICGR15可有改善。对于此类患者能否安全实施大块肝切除术后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改善ICGR15对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近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入院时ICGR15为20%~30%,术前对症治疗后ICGR15均<20%肝癌患者32例(观察组),及45例入院时ICGR15<20%的肝癌患者(对照组),两组均行开放肝癌切除术(≥3个肝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指标、出院时以及术后1、3、6个月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评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入院时ICGR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前一般资料与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切肝范围与其他术中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12/32)与31.1%(1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及术后1、3、6个月的T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B水平与ECOG评分在出院至术后1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者在随后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余生化指标在出院至术后6个月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ICGR15 20%~30%之间的患者,经护肝治疗后ICGR15好转后,能安全耐受大块肝脏切除,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短期内TBIL水平较高,并未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但患者长期预后情况尚须进一步随访观察。

    • 基于血浆循环游离DNA与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构建甲状腺癌诊断模型及其验证

      2021, 30(8):955-9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1

      摘要 (1059) HTML (189) PDF 1.81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显示,血浆循环游离DNA(cfDNA)可能是甲状腺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因此,本研究探讨以血浆循环cfDNA和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性改变建立的评分模型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8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甲状腺结节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甲状腺癌132例,良性甲状腺结节108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用血液DNA提取试剂盒提取240例患者的血浆cfDNA,进一步用qRT-PCR检测DNA的浓度,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基于患者cfDNA浓度,甲状腺结节超声的改变构建评分模型,分析其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在验证组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的cfDNA浓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患者(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fDNA浓度及超声影像特征(纵横比、内部回声、包膜完整性、钙化、囊性病变)在良恶性结节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fDNA≥56.84 ng/mL,以及超声显示纵横比≥1、包膜不完整性、低回声、钙化、非囊性病变是诊断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用以上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建立了评分模型,该模型诊断甲状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8(95% CI=0.926~0.989),最佳截断值为5.5,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5%、89.7%、89.8%、85.2%,均优于单一指标的预测效能。验证结果显示,验证组中AUC为0.902(95% CI=0.848~0.957)。结论 基于血浆cfDNA和甲状腺结节超声特征性的评分系统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当甲状腺结节评分≥5.5时预示应积极临床干预。

      • 0+1
      • 1+1
      • 2+1
      • 3+1
    • >文献综述
    • 胆总管结石治疗后复发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 30(8):964-9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2

      摘要 (956) HTML (966) PDF 634.60 K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总管结石是外科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医院硬件设施的完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具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但是,临床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为4%~24%,因此,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术后复发机制及相关因素亦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笔者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胆道微生态、胆道解剖三个维度,阐述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相关机制与研究进展,为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提供新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 0+1
    • 淋巴结清扫在胆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1, 30(8):971-9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3

      摘要 (767) HTML (733) PDF 695.65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且临床症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总体预后较差,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最佳的一种治疗方式。胆道恶性肿瘤容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从而导致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以及预后不良。为了降低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可能,术中往往需要清扫淋巴结,但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范围、数目意见尚未统一。因此,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文献资料对淋巴结清扫在胆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技术在腹腔镜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2021, 30(8):979-9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4

      摘要 (729) HTML (1194) PDF 742.46 K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腹腔镜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发展日趋完善。ICG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界定肝肿瘤病灶边界、侦查微小病灶、检测切缘残留病灶、实时标记肝段和手术切肝平面,有效减低手术风险并提高R0切除率;在胆道外科中主要涉及肝内胆管癌、胆囊切除,识别术中胆汁漏,避免胆管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ICG显像联合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精准判断胰腺肿瘤与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定位淋巴结转移等,为外科医生提供非常有用的实时视觉信息。笔者现就ICG联合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简要论著
    • T管剪断回缩腹腔致胆汁性腹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 30(8):987-9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5

      摘要 (787) HTML (364) PDF 1.06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T管引流术通常应用于胆道手术中,而T管断裂比较罕见,但却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报道1例T管剪断回缩腹腔致胆汁性腹膜炎的诊治过程,并探讨胆汁性腹膜炎的诊断及治疗,以加强对胆汁性腹膜炎的认识。方法 对收治的1例剪断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的77岁男性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及微创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入院前37 d患者因反复发作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于我院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T管引流术,放置18号橡胶管为T管,术后带T管出院。入院前8 h患者因自身原因自行剪断T管,断端回缩,即感下腹胀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时体检:T管断端回缩,腹壁内未见T管残端,T管瘘口可见少许胆汁流出。急诊行全腹部CT平扫提示右侧腹腔前方可见引流管走行,走行到回肠消失,腹盆腔积液伴腹膜炎改变,急诊腹部彩超于体表标志引流管走形区域。沿T管窦道口进行胆道镜探查,皮肤窦道未见T管残端,继续进镜直接入腹腔,未形成腹腔T管窦道,寻找T管断端困难,遂在全麻下腹腔镜探查,以脐下为观察孔进腹腔镜。腹腔镜探查发现T管残端位于右侧盆腔,走形大致于术前彩超体表标志符合,右侧髂窝处有胆汁聚集,周围腹壁有明显黄白色脓苔附着。再取原T管瘘口和右侧腋前线肋缘下为操作孔,吸尽盆腔胆汁,清除周围腹壁脓苔,将T管残端沿右侧腋前线肋缘下引出,右侧髂窝放置硅胶管引流。术后第1天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2天复查盆腔无积液后拔除引流管,病情痊愈出院。出院后患者未诉腹痛等不适,T管于出院后42 d返院拔出。结论 胆汁性腹膜炎为胆道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治疗大多以保守治疗及通畅引流为主,然而对于T管剪断回缩所致胆汁性腹膜炎,早期手术往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这类情况,腹腔镜手术应为首选治疗手段,创伤较小,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腹腔镜下NOSES手术与小切口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1, 30(8):992-9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1.08.016

      摘要 (510) HTML (154) PDF 650.59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利用人体的天然腔道如取出手术标本,无需在腹壁进行小切口,有微创优势。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NOSES与腹腔镜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9例,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7),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NOSES治疗,对照组给予腹腔镜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41.18±68.87)min vs. (180.05±61.12) min,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下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2.50±0.80)d vs. (3.45±0.71)d,(3.20±0.95)d vs. (4.22±0.81)d,(1.25±0.32)d vs. (1.80±0.75),P<0.05];观察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额外使用止痛药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01±0.87)分vs. (3.95±0.80)分,7.14% vs. 23.40%,P<0.05];观察组术后1周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明显高于对照组[(66.15±7.21)mmol/L vs.(60.10±6.80)mol/L,(230.05±31.17)pg/mL vs. (197.76±30.81)pg/mL,P<0.05]。结论 腹腔镜下NOSES治疗结直肠癌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影响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