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肝脏膜结构再认识及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2, 31(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1

      摘要 (556) HTML (1150) PDF 1.70 M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外科学的诞生源于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外科学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对脏器精细解剖的深入认识。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其独特的双重血供、复杂的肝内脉管结构,使得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因此,长期以来肝脏手术都是普通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近30年来,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迅速普及,外科医师发现利用以前未被充分重视的肝脏膜结构能够更便利、精准地解剖肝内、外脉管,定位切肝平面,减少术中出血。目前对肝脏膜结构在LH中应用的系统性阐述不多,笔者针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

      • 0+1
      • 1+1
      • 2+1
      • 3+1
    • >专题研究
    • 机器人辅助与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2, 31(1):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2

      摘要 (861) HTML (532) PDF 1.15 M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RALH)能克服传统腹腔镜肝切除(LH)的一些技术限制,并提高手术的灵活性和精确度,但以往的Meta分析结果对于RALH是否真正优于LH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新的Meta分析再评价RALH治疗肝脏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RALH与LH治疗肝脏肿瘤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2021年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0篇文献,包括3 480例患者,其中RALH组1 332例,LH组2 1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H组比较,RALH组的手术时间更长(MD=45.66,95% CI=26.60~64.72,P<0.000 01),术中中转率较低(RR=0.66,95% CI=0.50~0.86,P=0.002),术中输血率较高(RR=1.88,95% CI=1.30~2.71,P=0.000 7),总费用较高(MD=0.51,95% CI=0.44~0.57,P<0.000 01)。但在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病死率、R0及R1切除率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目前证据表明,RALH是安全且有效的,尽管其具有更高的总费用、更长的手术时间,但在其余主要结局指标方面与LH几乎无差异,提示两者具有相似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未来仍需更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予以验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肝切除术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疗效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2022, 31(1):22-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3

      摘要 (982) HTML (621) PDF 795.88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切除术(LR)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都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PLC)破裂出血的治疗,但相关疗效结果报道仍有较大差异。目前,在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以降低院内病死率和改善长期生存方面仍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LR和TACE治疗PLC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以期为该病提供合理的治疗决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6月在三所医疗中心收治的195例PLC破裂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LR组(64例)和TACE组(131例)。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均衡一般资料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病死率与1、2、3年总体生存率(OS),并分析影响患者OS的危险因素。结果 按1∶1进行PSM后,两组患者共29对匹配成功。LR组与TACE组3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vs. 10.3%,P=0.611)。LR组和TACE组的1、2、3年OS率分别为75.9%、41.4%、12.9%与55.5%、14.4%、0;中位OS分别18.5(95% CI=12.9~24.1)个月和12.5(95% CI=10.4~14.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3,P=0.028)。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侵犯、门脉高压、腹水、肿瘤多发、肿瘤直径>10 cm、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AFP>400 ng/mL、治疗方式是影响PLC破裂出血患者O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肿瘤多发,Child-Pugh分级、AFP>400 ng/mL、治疗方式是影响PLC破裂出血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治疗方式是PLC破裂出血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包含LR的综合治疗比TACE可以使此类患者取得更多的生存获益。

      • 0+1
    • 新型炎性指标AAR-GPR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2, 31(1):31-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4

      摘要 (562) HTML (370) PDF 1019.54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发病隐匿,病死率高。肿瘤标志物对于HC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炎性指标与HCC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探讨术前炎性复合指标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比值(AAR)、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与HCC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347例符合标准的行HCC切除术患者资料。使用随机数生成器,将347例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243例)与验证集(104例)。在训练集中,通过X-tile软件,依据生存资料获取AAR和GP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析AAR、GPR或两者联合指标(AAR-GPR)连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生存的关系。分别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不同AAR或GPR水平以及不同AAR-GPR评分(AAR与GPR均高于截断值为2分,其余为1分)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通过R3.2软件分析,比较AAR、GPR和AAR-GP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4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共有147例死亡,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6%、59.4%、52.2%。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除了在AJCC分期上有差异(χ2=6.21,P=0.045),其他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AR的最佳截断值为2.61,GPR的最佳截断值为0.39。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分析均显示,AAR(训练集:HR=1.904,P=0.003;验证集:HR=2.245,P=0.008)、GPR(训练集:HR=2.159,P=0.002;验证集:HR=2.646,P=0.006)、AAR-GPR(训练集:HR=2.872,P<0.001;验证集:HR=4.643,P<0.001)均为影响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AAR-GP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C指数=0.831,似然比=24.36)优于单独使用AAR(C指数=0.765,似然比=12.11)或GPR(C指数=0.772,似然比=13.43)。结论 AAR、GPR均是影响HCC切除术预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独使用AAR或GPR相比,两者联合能明显提高预测效能,更准确地预测术后生存。由于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后续仍需要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 0+1
      • 1+1
    • Glisson蒂横断法与Pringle法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Meta分析

      2022, 31(1):42-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5

      摘要 (509) HTML (577) PDF 1.41 M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Glisson蒂横断法与Pringle法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亦无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两种方法在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在肝切除术术中阻断方式的选择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10月,收集关于Glisson蒂横断法与Pringle法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合计1 349例患者,其中684例行Glisson蒂横断法(Glisson蒂横断组),665例行Pringle法(Pringle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Glisson蒂横断组术后第1、3、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MD=-96.67,95% CI=-156.69~-36.65,P=0.002;MD=-55.57,95% CI=-87.03~-24.11,P=0.000 5;MD=-41.33,95% CI=-70.92~-11.73,P=0.006)与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MD=-71.92,95% CI=-130.02~-13.81,P=0.02;MD=-41.45,95% CI=-60.62~-22.28,P=0.000 1;MD=-38.89,95% CI=-71.14~-6.65,P=0.02)以及第3、7天总胆红素水平(MD=-4.47,95% CI=-7.75~-1.18,P=0.002;MD=-5.09,95% CI=-10.05~-0.12,P=0.04)均低于Pringle组,两组第1、3、7天的白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Glisson蒂横断组术中出血量(MD=-98.48,95% CI=-145.53~-51.43,P<0.000 1)及输血率(OR=0.25,95% CI=0.13~0.46,P<0.000 1)少于Pringle组,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Glisson蒂横断组术后总体并发症(OR=0.31,95% CI=0.22~0.43,P<0.000 01)及住院时间(MD=-2.94,95% CI=-4.12~-1.76,P<0.000 01)均少于Pringle组。结论 在肝癌肝切除术中,Glisson蒂横断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断方法。与Pringle法相比,Glisson蒂横断法能有效减轻肝损伤,减少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缩短住院时间。但外科医生还应根据个人经验、患者病情以及术中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阻断方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KIF4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分析

      2022, 31(1):55-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6

      摘要 (1068) HTML (830) PDF 1.63 M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位居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第3位。KIF4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其在HCC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析KIF4A基因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及预后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下载获取HCC相关的表达数据和临床参数,使用R语言和Perl包等软件分析KIF4A在正常肝组织、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随时间变化的ROC曲线评估KIF4A在HCC中的预后价值;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用于预测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纳入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采用免疫组化法验证KIF4A在HCC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的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水平;GSEA富集分析用于探讨KIF4A在HCC中可能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 KIF4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且KIF4A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P=0.002),ROC曲线1、3、5年OS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83、0.662、0.574。肿瘤临床分期(HR=2.084,95% CI=1.590~2.733,P<0.001)、T分期(HR=1.980,95% CI=1.541~2.543,P<0.001)和KIF4A表达水平(HR=1.113,95% CI=1.062-1.167,P<0.001)与患者OS明显有关,且KIF4高表达(HR=1.089,95% CI=1.034-1.147,P=0.001)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结果显示KIF4A表达水平对总分值有显著影响,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总评分的影响相对较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KIF4A在HCC组织中呈阳性表达,而在癌旁肝组织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GSEA富集分析结果提示KIF4A可能参与调控碱基切除修复、细胞周期、DNA复制、错配修复、mTOR信号通路、核酸切除修复、P53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等9条信号通路。结论 KIF4A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并参与调控多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提示KIF4A可能是HCC患者预后预测和靶向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肝细胞癌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2022, 31(1):64-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7

      摘要 (542) HTML (355) PDF 1.11 M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目前是全球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可以作为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然而,lncRNA与HCC生存预后的关系仍未阐明。本研究筛选HCC预后免疫相关lncRNA,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下载HCC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提取免疫相关lncRNA,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免疫相关lncRNA,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最优AIC值确定lncRNA建立预后风险模型,计算患者的风险评分,根据中位风险值将患者分为低分险组和高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绘制ROC曲线对预后风险模型进行效能评估。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风险评分与总生存率的关系,探索HCC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在HCC中共提取到免疫相关lncRNA 143个(Cor>0.6,P<0.001),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7个预后免疫相关lncRNA,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8个免疫相关lncRNA(AL139384.1、MAPKAPK5-AS1、LINC02362、SLC25A30-AS1、DANCR、AC124798.1、LINC02499和AC023157.3)用于建立预后风险模型。低风险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高风险组患者(P<0.05),预后风险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风险评分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HR=1.608,95% CI=1.351~1.913,P<0.001)。结论 基于8个免疫相关lncRNA建立预后风险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HCC患者的生存预后,风险评分为HCC独立的预后因素。

      • 0+1
      • 1+1
      • 2+1
      • 3+1
    • 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附43例报告

      2022, 31(1):72-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8

      摘要 (890) HTML (869) PDF 789.37 K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居民体检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临床上肝脏良性肿瘤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因其体积不随时间变化而明显改变,一般不需要治疗。然而大部分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术前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有时不易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因此需要适时的临床干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不同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发展与演变,以减少误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尤其是明确外科手术指征,进而避免过度治疗。方法 回顾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3例肝脏少见良性肿瘤病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肝细胞腺瘤4例,炎性假瘤2例,肝脏纤维瘤、肝脏神经鞘瘤、肝脏髓脂肪瘤各1例)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前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11例患者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压迫胃肠道引起的恶心呕吐最为常见。术前影像学检查总体诊断准确率为51.2%(22/43),最易误诊为肝癌。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31例,腹腔镜手术12例)。手术平均时间(195.5±80.3)min,手术平均出血量(419.7±362.3)mL。7例(16.3%)术后输血,平均输血4 U。术后3例(7.0%)出现并发症(1例胆汁漏,1例肺部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1例感染发热),无再手术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3~17 d。与开腹手术患者比较,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468.4 mL vs. 287.5 mL,P=0.027)、术后住院时间明显更短(7.7 d vs. 6.2 d,P=0.040),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7.6~77.5个月,期间未见肿瘤复发,11例术前有症状患者中10例症状消失或缓解。结论 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多依赖影像学检查,诊断正确率较低,最易误诊为肝癌,影像组学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应充分认识肝脏少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特征,避免误诊。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推荐使用腹腔镜肝切除。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避免过度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治疗选择,提高肝脏良性肿瘤的外科诊治水平。

    • >基础研究
    • 转化生长因子β对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及肝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

      2022, 31(1):81-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09

      摘要 (385) HTML (96) PDF 1.15 M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脏纤维化是肝脏内一系列纤维组织增生的病理反应,肝纤维化可能导致肝切除后出现肝脏再生不足或未再生。本研究探讨肝纤维化动物肝部分切除术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对肝功能及肝脏再生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用腹膜内注射CCl4方法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后,将其中32只行70%肝切除手术,并分别在术后第1、3、5、7天,每个时间点取8只大鼠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肝组织TGF-β和Sma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另外8只大鼠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此外,以相同的造模方法,观察TGF-β/Smad通路抑制剂(术前腹膜内注射GW788388)对肝纤维化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功能与肝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部分肝切除术组大鼠术后第1天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此后随时间逐渐降低(均P<0.05);肝组织TGF-β和Smad的mRNA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均P<0.05),而后降低,并在术后第7天降低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肝切除术前注射GW788388的大鼠与单纯行肝切除术的大鼠比较,AST和ALT水平升高更为明显,且肝组织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与干细胞标志物LGR5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TGF-β/Smad信号在通路在肝纤维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保护肝功能、促进肝再生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机制可能与该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及干细胞的分化有关。

      • 0+1
      • 1+1
      • 2+1
    • 缺氧诱导的lncRNA AC11480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2022, 31(1):89-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0

      摘要 (456) HTML (205) PDF 1.44 M (1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缺氧是肝细胞癌(HCC)微环境的关键特征之一。缺氧可诱导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表达,从而影响HCC的进展。既往研究发现缺氧反应性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C114803与肾细胞癌预后相关,但其在HCC中尚未见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HCC中lncRNA-AC114803表达与缺氧的关系及其功能。方法 低氧(1%O2)诱导后,用lncRNA芯片检测Hep3B细胞中缺氧调控的lncRNA,并用qRT-PCR在HCCLM3和Hep3B细胞中验证。通过TCGA数据分析AC11480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用AC114803过表达质粒转染HCCLM3和Hep3B细胞后,分别用CCK-8、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lnc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AC114803是Hep3B细胞中在缺氧环境下明显变化的lncRNA之一;qRT-PCR验证结果显示,HCCLM3和Hep3B细胞中仅AC114803的表达在缺氧环境下明显上调(均P<0.05)。TCGA数据分析显示,AC114803在HCC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AC114803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AC114803低表达患者(均P<0.05)。HCC细胞(HCCLM3、Hep3B)过表达AC114803后,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间质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和细胞周期蛋白CCND1明显上调,而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促凋亡蛋白bax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 缺氧可诱导HCC细胞中AC114803的表达,其高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AC114803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

      • 0+1
      • 1+1
      • 2+1
      • 3+1
      • 4+1
    • 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基因调控网络

      2022, 31(1):97-1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1

      摘要 (875) HTML (725) PDF 1.55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铁死亡可作为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2(AIFM2)是铁死亡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分析AIFM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预后的关系,并探讨AIFM2在HCC中的调控网络。方法 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AIFM2在HCC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UALCAN数据库分析AIFM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用LinkedOmics数据平台的LinkFinder模块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用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与AIFM2表达相关的蛋白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用GeneMANIA数据库分析与AIFM2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用cBioPortal分析HCC中AIFM2突变的频率和类型。结果 HCC组织中AIFM2 mRNA表达和DNA拷贝数均高于正常组织(均P?0.05)。AIMF2与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较高的病理分级和TP53突变明显有关(均P<0.05)。高表达AIFM2的患者明显比低表达AIFM2患者的预后差(P=0.034)。GO和KEGG分析显示,AIFM2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与线粒体和核糖体功能有关的途径,与细胞氧化磷酸化和转录后翻译密切相关。GSEA分析表明,多种蛋白激酶(MAPK1/3/7)、miRNA(miR-30家族)和转录因子(NFAT)与AIFM2的表达密切相关。cBioPortal分析显示,AIFM2在HCC中的主要变异形式是高mRNA表达,但突变频率低。结论 AIFM2在HCC中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是HCC诊断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所揭示的AIFM2在HCC中的调控网络为AIFM2在HCC中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文献综述
    • 环状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2, 31(1):107-1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2

      摘要 (544) HTML (329) PDF 711.11 K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是由线性RNA经反向剪切形成的闭合环状结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且可在多种体液中检测到,具有结构稳定、高度保守以及表达具有特异性等特点,是肿瘤的重要调节因子。circRNA主要通过吸附微小RNA(miRNA)或者RNA结合蛋白(RBP)发挥“海绵作用”,进而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在多种疾病尤其在肿瘤中发挥重要功能,包括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凋亡、上皮间充质转化和信号通路传导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来研究发现,circRNA对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有望成为HCC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笔者就circRNA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参与肝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2022, 31(1):116-1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3

      摘要 (873) HTML (671) PDF 674.74 K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肝细胞性肝癌(HCC)仍然是难以攻克的难题,尽管在探索HCC的危险因素、分子特征以及流行病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在治疗HCC方面仍缺少有效手段。随着对HCC研究的深入,发现肝星状细胞(HSCs)在HCC的发生机制、发展以及预后等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笔者就HSCs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来调控HCC,以及针对HSCs这一靶点来预防和治疗HCC方面进行综述。

    • 脾切除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2, 31(1):123-1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4

      摘要 (1269) HTML (947) PDF 768.31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炎后肝硬化通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后者常致脾功能亢进(脾亢)。对于同时伴有脾亢的患者,是否联合行脾脏切除,目前尚存在争议。持保脾观点的一方认为,脾切除后会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机会和肝肿瘤的发生,同时会增加门静脉系统并发血栓的风险。而主张切脾的一方认为,联合脾切除作为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除了能降低门静脉压、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纠正血细胞减少外,且认为病变的脾脏,会导致免疫抑制,脾切除后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还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进展。目前双方主要就切脾与保脾对患者的肝血流和门静脉压、肝功和血系、血栓的发生、机体免疫及对肝纤维化的进展等方面意见不一。故笔者结合现有临床及实验研究,综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所致脾亢患者是否需行脾脏切除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的认识和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在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效果

      2022, 31(1):132-1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5

      摘要 (730) HTML (111) PDF 675.51 K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尽管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很多外科领域都达成了共识,但因老年群体的特殊性,ERAS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ERAS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65例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常规组)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65例采用ERAS围手术期管理(ERAS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历史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在术后恢复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ERAS组术后第3、7天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而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ERAS组较常规组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ERAS管理模式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围手术期应用是合理安全的,且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水平、减小创伤及炎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及肺部感染发生率。

    • 湖南省局部地区无症状结直肠腺瘤型息肉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 31(1):139-1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1.016

      摘要 (447) HTML (474) PDF 535.65 K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腺瘤型息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早期发现腺瘤型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湖南省长沙、湘潭两地无症状体检人群结直肠腺瘤型息肉的检出率及分布特点,以期发现易感因素,从而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行肠镜检查,且检出结直肠息肉的无症状体检者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腺瘤型与非腺瘤型息肉间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9 235名无症状体检者中检出结直肠息肉1 584例(17.15%),其中腺瘤型息肉881例。腺瘤型息肉患者中男性708例,女性173例,与非腺瘤型息肉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45~<60岁为腺瘤型息肉最常见的年龄段,与非腺瘤型息肉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腺瘤型息肉检出者中,405例(45.9%)超重、353例非肥胖(40.1%)、123例肥胖(14.0%),与非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乙状结肠(37.5%)是结直肠腺瘤型息肉最常见的部位,而非腺瘤型息肉多见于直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 结直肠腺瘤型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发病与性别和肥胖程度无关,而与年龄有关,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