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治疗策略

      2022, 31(10):1265-12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1

      摘要 (624) HTML (619) PDF 803.27 K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管胃结合部癌(EGJ)发病率逐年升高,且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其核心问题主要围绕食管切缘和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等方面。随着国内外针对Siewert Ⅱ型AEG不断进行多学科讨论学习与验证,Siewert Ⅱ型AEG的诊疗思路日益完善和规范。我国亦通过多中心试验(CLASS-10等)不断探究Siewert Ⅱ型AEG治疗的规范化道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积极推进,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与新技术的创新带来更多融合的可能,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生存获益。

    • >减重代谢专题论坛
    • 极度肥胖患者减重代谢手术术式选择的争议与思考

      2022, 31(10):1272-128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2

      摘要 (625) HTML (813) PDF 895.35 K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极度肥胖是指体质量指数(BMI)≥50 kg/m2的肥胖患者。此类患者不仅严重超重,并且大多合并存在严重的肥胖相关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极度肥胖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但传统的药物治疗等方法对其效果十分有限。减重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应该如何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存在较大争议。首先,需要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实施,尽量减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其次,需要确保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达到满意的减重和代谢综合征改善治疗目的;第三,现有临床研究证实,极度肥胖人群的手术治疗效果不如其他肥胖人群,因此,实施初次手术时应考虑到修正手术的预案。目前全球和国内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不断发展更新。各类手术方式因其设计原理不同,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其中胃袖状切除术(SG)开展规模最大。SG具有术式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但也有减重降糖效果有限,代谢综合征治疗不明显的缺点。胃旁路术(RYGB)也是当前流行的主流术式,具有减重降糖效果强,代谢改善明显的优点,但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术后并发症更多等缺点。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手术(BPD-DS)具有最强的减重降糖效果,但手术最为复杂,术后并发症严重。近年来,针对上述手术的优点和缺点,减重代谢医生进行了系列改良,产生了很多新的手术方式。笔者就当前指南推荐术式及当前发展较快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根据当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分析当前的争议与思考,并就临床实践中的焦点问题进行总结。

    • 极度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流程

      2022, 31(10):1285-12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3

      摘要 (397) HTML (512) PDF 714.70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极度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体质量指数(BMI)≥50 kg/m2,空腹血糖(FPG)>7.0 mmol/L,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各时段胰岛素及C-肽分泌水平均高于空腹状态。对极度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代谢手术几乎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围手术期的科学管理是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围手术期的风险包括手术本身的风险、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血糖异常的风险。降低这些围手术期风险需要明确以下问题:⑴ 是否存在有效干预措施;⑵ 经过多长时间干预、能达到什么效果;⑶ 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备用解决方案。笔者通过梳理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整理出极度肥胖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围手术期管理流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超级肥胖合并高血压围手术期管理流程

      2022, 31(10):1293-12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4

      摘要 (627) HTML (374) PDF 640.52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超重及肥胖人群数量明显增多,并且肥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超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也越来越多。对于此类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与规范管理对患者预后影响重大,但是目前针对超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管理流程,仍然缺少相应的理论、经验和证据指导。笔者对超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压管理流程进行探讨及总结,以期提高此类患者减重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甚至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0+1
      • 1+1
      • 2+1
    • 减重手术与妊娠:影响、利弊与时机选择

      2022, 31(10):1299-13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5

      摘要 (955) HTML (580) PDF 715.44 K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胖不但影响育龄期女性生殖健康,同时也会增加母亲和胎儿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减重手术改善了肥胖相关的生育能力低下。运动、饮食以及药物等传统的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减重手术是目前最为有效、持久的对于肥胖的治疗方式,在达到减轻体质量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肥胖相关合并症。随着接受减重手术的肥胖育龄期女性越来越多,减重手术后妊娠也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然而,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评估了减重手术对妊娠相关结局的影响,国内相关的文献更是匮乏。笔者就减重手术对妊娠相关结局的影响以及术后合理的妊娠时机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减重手术前后妊娠相关事件的处理,获得最佳的妊娠结局。

    • >减重代谢专题研究
    • 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在超级肥胖患者中减重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2, 31(10):1307-13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6

      摘要 (621) HTML (208) PDF 757.56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LSG)作为现阶段最常见的减重手术术式之一,其在单纯性肥胖患者中的减重效果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在超级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未见大范围报道,本研究回顾性研究BMI≥50 kg/m2的超级肥胖(SO)患者接受LSG的减重效果和围术期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22年6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通外科接受LSG的SO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等,以观察LSG在SO患者中的手术安全性,并分析患者接受LSG后,体质量、BMI、多余体质量减少(%EWL)、空腹血糖、肝肾功能、血脂四项、尿酸及合并症改善情况。结果 共纳入39例SO患者,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15±8.37)岁;术前平均体质量(159.97±19.97)kg,BMI(54.46±3.89)kg/m2。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及腹部超声、血管超声、胃镜、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等检查,并经过多学科会诊完成术前评估,均于腹腔镜下采用四孔法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3.00±12.30)min,术中出血(23.00±4.30)mL,1例患者于术中发现肝硬化,未合并脾功能亢进及门脉高压,术后未出现严重肝功能不全;术后无腹腔出血、二次手术、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围术期死亡等情况。术后第1个月开始,患者体质量及BMI即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术后第1、3、6、12、24、36个月时%EWL分别为17.69%、38.84%、54.21%、62.09%、61.12%、57.00%;术后3个月开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患者血脂4项较术前好转,其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术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较术前有所升高,在术后6、12个月时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尿酸在术后12个月时出现明显下降(P<0.05);而肌酐及尿素氮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均P>0.05);9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仍需口服降糖药物;术后1年时,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及血脂均恢复正常,12例高血压患者中仅3例仍需使用降压药物。结论 LSG在SO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减重和合并症控制效果良好,可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减重术式。

    • 减重代谢手术治疗超级肥胖的术式选择与效果比较

      2022, 31(10):1316-1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7

      摘要 (786) HTML (527) PDF 729.20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减重代谢手术是重度肥胖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对于BMI≥50 kg/m2的超级肥胖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术式,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对袖状胃切除术(SG)和胃旁路术(RYGB)治疗超级肥胖的短期疗效进行分析评价,为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20年9月71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SG或RYGB治疗的超级肥胖患者的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71例患者中,37例接受袖状胃切除术(SG组),34例接受胃旁路术(RYGB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BMI)与术前相关代谢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YGB组平均手术时间较SG组明显延长[(143.4±84.5)min vs.( 93.2±31.2)min,P=0.001],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在体质量、BMI、总体质量减少率及多余体质量减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关代谢合并症的缓解方面,术后RYGB组在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方面的缓解率明显优于SG组(88.9% vs. 25.0%,P=0.021;100.0% vs. 22.2%,P<0.001),而肝功能异常的缓解率则较SG组偏低(61.5% vs. 87.5%,P=0.011);术后营养评估方面,术后1年,RYGB组出现铁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的比例明显高于SG组(55.9% vs. 13.5%,P<0.001;29.4% vs. 5.4%,P=0.007),RYGB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SG组(121.5 g/L vs. 135.8 g/L,P=0.033),而叶酸水平则相对较高(25.3 nmol/L vs. 17.3 nmol/L,P=0.004)。此外,两组术后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超过60%。结论 SG与RYGB治疗超级肥胖症患者安全可行,近期减重效果无明显差异。RYGB对糖脂代谢紊乱的治疗效果更好,但术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更高。SG手术时间短,对伴有严重并发症的超级肥胖患者更加适用,且对肝功能异常的改善更为有效。术后患者需要加强教育和随访,尽量避免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术式选择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进行。

    • 限时饮食干预对体质量及代谢影响的Meta分析

      2022, 31(10):1324-13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8

      摘要 (1064) HTML (454) PDF 1.38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减重与代谢手术是治疗中重度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减重手术有着严格的手术适应证,部分未达手术指征的患者也需要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减重方式。超级肥胖患者直接进行减重手术的风险显著增高,此类患者同样需要一种易接受且效果确切的减重方式进行术前预减重以降低手术风险。限时饮食干预(TRE)是一种基于昼夜节律的减重和治疗代谢疾病的新兴策略,有希望成为减重手术的有力补充,但目前缺乏TRE对体质量、身体成分以及机体代谢影响的全面评估。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TRE对体质量、身体成分和机体代谢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有关TRE对体质量、身体成分以及机体代谢的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2年4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共587例受试者。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不限制热量的正常饮食的个体比较,采用TRE后的个体的体质量(WMD=-2.40,95% CI=-3.52~-1.29,P<0.001)及脂肪重量(WMD=-1.48,95% CI=-2.26~-0.69,P<0.001)明显减轻,甘油三酯水平下降(WMD=-8.42,95% CI=-13.69~-3.15,P=0.002),而非脂肪重量、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RE是一种有效的减重治疗方法,可明显降低体质量,并以降低脂肪质量为主,对非脂肪质量无明显影响,同时有助于甘油三酯水平的改善,可作为减重手术的有力补充。受所纳入的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31+1
      • 32+1
      • 33+1
      • 34+1
      • 35+1
      • 36+1
      • 37+1
      • 38+1
      • 39+1
      • 40+1
      • 41+1
      • 42+1
      • 43+1
      • 44+1
      • 45+1
      • 46+1
      • 47+1
    • 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对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2022, 31(10):1339-13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09

      摘要 (984) HTML (428) PDF 934.76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在众多减重代谢手术中,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术式之一。但目前国内有关SADI-S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探讨SADI-S对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8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SADI-S治疗的5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术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总体质量减少率(%TW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完全缓解率等指标的变化。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8月。结果 50例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4(28~43)岁。所有患者均通过腹腔镜(11例)或达芬奇机器人(39例)顺利完成SADI-S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87.9±37.9)min,术后住院时长为6(6~7)d。手术并发症共3例(6%),其中,Clavien-Dindo Ⅱ级患者2例(分别为腹腔积液及吻合口瘘);Clavien-Dindo Ⅲ级患者1例(胃瘘)。吻合口瘘患者通过禁食、禁饮、全静脉营养及静脉应用抗生素等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胃瘘患者则通过胃瘘修补术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术后3、6、12、24个月体质量、BMI、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3、6、12、24个月%EWL分别为(57.8±17.5)%、(78.3±18.6)%、(97.3±22.1)%、(92.5±9.9)%;%TWL分别为23.2(19.9~25.9)%、31.9(29.3~33.7)%、39.3(34.7~45.2)%、43.0(39.1~47.1)%;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2.0%(41/50)、95.7%(45/47)、100%(36/36)、100%(8/8)。术后3、6个月时,SADI-S对高ABCD评分患者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优于低ABCD评分患者,而在术后12、24个月时,SADI-S对各级ABCD评分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效果均显著。结论 SADI-S对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治疗肥胖症合并食管裂孔疝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2022, 31(10):1347-13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0

      摘要 (675) HTML (365) PDF 976.67 K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肥胖症患者常常合并食管裂孔疝并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袖状胃切除术后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机器人辅助系统具有学习曲线短且平缓、手术视野清晰立体以及手术操作精确且稳定等优势,在外科领域得以广泛推广。本研究探究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手术的可行性,从而为肥胖症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期间49例肥胖症合并食管裂孔疝行袖状胃切除及胃底折叠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行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机器人组),27例行腹腔镜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机器人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甘油三酯、术前空腹血糖、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腹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169.09 min vs. 143.33 min,P=0.023)、平均手术费增加(6.36万元vs. 5.40万元,P<0.001),但手术操作时间缩短(115.09 min vs. 134.19 min,P=0.047),出血量减少(25.45 mL vs. 40.00 mL,P=0.02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EWL)、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以及GER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器人组术后1个月的%EWL值(26.26%)达到了减重有效的水平,术后1个月的体质量、BMI、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以及GERD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手术能够使肥胖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获得良好的减重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代谢和胃食管反流症状,并且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手术费用较高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家庭经济情况。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础研究
    • 基于机器学习的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基因挖掘及其应用价值分析

      2022, 31(10):1355-13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1

      摘要 (911) HTML (565) PDF 928.53 K (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诊断的恶性肿瘤和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最新指南推荐所有的CRC患者需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检测。MSI患者往往具有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MSI/dMMR状态已被用作生物标志物预测对免疫治疗的有利反应和预后。然而MSI特征基因及其与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的关系未进行阐述。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发掘CRC中新型的MSI特征基因,并且验证其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GEO数据库中GSE39582数据集作为训练集,将TCGA数据库中COAD数据集作为外部验证集。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LASSO回归、SVM-RFE算法),在GSE39582结直肠癌数据集中筛选MSI特征基因,并在TCGA结直肠癌数据中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基因对MSI的诊断效能。CIBERSORT算法评估肿瘤样本浸润的免疫细胞成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验证MSI特征基因和免疫细胞的关系。结果 训练集共纳入536例CRC患者,其中高频MSI(MSI-H)77例(14.37%)。在验证集中,共计389例CRC患者,其中MSI-H 67例(17.22%)。基线资料分析显示,MSI-H/dMMR CRC的TNM分期存活率优于低频MSI(MSI-L)或微卫星稳定(MSS)/错配蛋白完整(pMMR)CRC(P<0.05)。在GSE39582数据集中,LASSO回归筛选MSI特征基因21个,SVM-RFE算法筛选基因6个,结合两种算法确定MSI特征基因为EIF5ACXCL13HNRNPLHOXC6RPL22L1Y16709。在TCGA数据库中进一步验证MSI特征基因的诊断效能,研究发现EIF5A的诊断效能最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EIF5A的AUC值分别为0.922和0.805。同时,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EIF5A主要与CD8+T细胞,活化的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M1型巨噬细胞,γδT细胞,中性粒细胞成正相关;与CD4+记忆性T细胞,M2型巨噬细胞,静止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调节性T细胞呈负相关。结论 CRC的新型MSI特征基因分析结果表明,EIF5A对CRC MSI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和临床价值,同时提示EIF5A与免疫细胞及免疫微环境相关。因此,EIF5A可能成为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新型标志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结直肠癌细胞中NF-κB活化与TRAF6、CCR5及PTEN/PI3K通路的关系及作用

      2022, 31(10):1363-13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2

      摘要 (765) HTML (465) PDF 1.34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NF-κB的活化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5(CCR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以及PTEN/PI3K通路相关蛋白均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因此,本研究探讨以上分子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用Western blot、CCK-8实验、Transwell法检测结直肠癌HT29和SW480细胞经Maraviroc(CCR5抑制剂)、MG132(TRAF6抑制剂)和NF-BAY(NF-κB抑制剂)处理后,各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两种结直肠癌细胞中,抑制CCR5蛋白后,PI3K的表达降低,PTEN表达升高(均P<0.05),TRAF6和NF-κB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抑制TRAF6蛋白后,PI3K和CCR5表达降低,PTEN表达升高(均P<0.05),NF-κB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抑制NF-κB表达后,CCR5、TRAF6和PI3K表达降低,PTEN表达升高(均P<0.05)。三种抑制剂均可明显降低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细胞中存在NF-κB异常活化,后者可能通过上调TRAF6与CCR5的表达,抑制抑癌分子PTEN的活性,从而导致促癌分子PI3K及其通路的活性升高。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临床研究
    • 超选择性直肠上动脉栓塞术在直肠出血中的应用

      2022, 31(10):1373-138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3

      摘要 (801) HTML (744) PDF 1.02 M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内痔是引起直肠出血的常见原因,当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时,由于存在手术禁忌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或患者不愿接受外科手术,通过导管超选择性直肠上动脉(SRA)造影可快速、准确地定位出血部位,并可同期予以栓塞,实现快速止血目的。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止血,血管腔内介入止血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国内对于超选择SRA栓塞术在内痔导致的直肠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其止血效果及安全性还存在争论。本研究旨在评价超选择性SRA栓塞术治疗内痔为原因的直肠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就该方法相关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2月—2021年10月接受超选择性SRA栓塞治疗的直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SRA栓塞术后3~7 d(初期止血率)及术后1~12个月的止血效果(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50例成功实施超选择性SRA栓塞治疗的直肠出血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9例内痔出血患者进入最终研究,其中Ⅱ度内痔11例,Ⅲ度内痔18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8±12.2)岁。所有患者介入术中均使用金属弹簧圈(直径2~3 mm)联合明胶海绵颗粒(直径350~560 μm)或PVA颗粒(直径300~500 μm)行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100%。27例患者术后3~7 d出血症状消失,初期止血率为82.8%(24/29),术后1个月临床成功率为86.2%(25/29)。3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时便血复发,术后6个月临床成功率为75.9%(22/29),其中2例行髂内动脉分支栓塞后症状消失,1例选择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7±2.5)个月,1例患者因术后里急后重感明显,术后1周行肠镜检查可见直肠小片状浅表黏膜溃疡,予以保守治疗;2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保守治疗后血肿消失,其余患者无介入栓塞相关的感染、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选择性SRA栓塞在治疗以Ⅱ~Ⅲ度内痔为原因的直肠出血中是一种相对安全、低风险的手术方法,短期止血效果肯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荐使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胃癌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2022, 31(10):1381-13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4

      摘要 (859) HTML (370) PDF 942.77 K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中国胃癌疾病负担较重且预后影响因素较多,有关量化和综合评估预后风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列线图探究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对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意义,并将其纳入列线图与传统TNM分期进行预后评估效能比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2018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癌根治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作为训练组(n=300),同时从胃肠外科另一病区纳入接受相同手术处理的胃癌患者作为验证组(n=100)。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肿瘤部位、侵袭深度和淋巴结转移(LNM)等信息;术前3 d收集外周静脉血数据,并计算NLR和PLR,通过ROC曲线确定NLR(1.98)和PLR(134.87)的最佳临界点。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暴露与结局指标的关联,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识别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纳入列线图后通过C-指数在训练组和验证组评估列线图的稳定性。最后,基于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列线图和传统TNM分期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组男性患者220例(73.3%),验证组男性患者69例(69.0%),训练组平均年龄(62.52±10.61)岁,验证组平均年龄(63.67±10.21)岁。两组除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和侵袭深度外,其他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组中位生存时间(OS)为28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63.5%、43.0%和35.1%;验证组中位OS为32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58.9%、41.6%和31.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型、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深度、存在LNM、NLR、PLR和CEA水平均与OS有关(均P<0.05)。经过多因素调整后,存在LNM、术前NLR>1.98、PLR>134.87和癌胚抗原(CEA)≥5 μg/L的患者OS显著缩短(均P<0.01)。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C-指数=0.81)和验证组(C-指数=0.75)的拟合度良好。此外,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组1、3、5年OS率的AUC值(0.865,0.855,0.827)高于TNM分期(0.677,0.690,0.683);验证组1、3、5年OS率的AUC值(0.856,0.788,0.725)高于TNM分期(0.781,0.691,0.605)。结论 NLR和PLR是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两者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行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1、3、5年OS率,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护理决策证据。

      • 0+1
      • 1+1
      • 2+1
      • 3+1
    • >文献综述
    •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研究进展

      2022, 31(10):1389-13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5

      摘要 (576) HTML (649) PDF 631.51 K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清肿作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不同学者对于血清肿理解认知不同,导致报道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较大。患者因素、医师的经验以及补片材质、固定方式等均是患者术后形成血清肿的重要原因;在治疗方面,大多数情况下血清肿可无需临床干预即可自行吸收,仅当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感染等少数情况下进行临床干预。因此,对于降低围手术期血清肿的发生率仍需以预防为主。笔者就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2, 31(10):1395-14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6

      摘要 (407) HTML (448) PDF 1.03 M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也是人为较可控的因素,当前胰肠吻合方式有很多但均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探讨一种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PD术中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3月99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改良组)、35例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肠黏组),36例采用胰肠端侧全口吻合(全口组),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改良组、肠黏组、全口组的平均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10.01±0.67)min、(26.52±0.99)min、(15.97±0.67)min,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的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短于另外两种吻合方式(均P<0.001);改良组、肠黏组、全口组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1.4%、22.8%、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管直径<3 mm是导致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4)。结论 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能缩短胰肠吻合时间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对胰肠吻合方式的有效改良。

      • 0+1
      • 1+1
    • 急性阑尾憩室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10):1402-14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0.017

      摘要 (710) HTML (197) PDF 851.41 K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急性阑尾憩室炎很少见,在临床和放射影像学表现上难以区分,极易误诊,且目前有关该病的报道较少,笔者报告2例临床上较少见的急性阑尾憩室炎,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及影像医师对急性阑尾憩室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急性阑尾憩室炎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急性阑尾憩室炎病例腹部B超均表现为阑尾增粗,CT平扫均表现为阑尾增粗,边缘少许渗出,其内充满液性密度影,其中1例阑尾远端见多发突出阑尾腔外囊带状结构。病理结果:1例为急性阑尾憩室炎并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另1例为阑尾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并阑尾周围炎、阑尾憩室形成。2例均经手术证实并治愈。结论 在怀疑阑尾病变导致腹痛患者的诊断治疗中,应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考虑到阑尾憩室并憩室炎的可能,一旦发现阑尾憩室,首选阑尾切除术,即保守治疗患者宜手术治疗,已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早手术,避免延误诊治而导致阑尾穿孔。

      • 0+1
      • 1+1
      • 2+1
      • 3+1
      • 4+1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