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解读
    • 2022版美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继发性及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确定性外科治疗指南》外科部分解读

      2022, 31(11):1405-14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1

      摘要 (795) HTML (652) PDF 664.66 K (1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透析患者的持续增加及透析时间增长,慢性肾脏病(CKD)相关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发病率持续增加,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人数也随之增加。美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AAES)于2022年发布了首版《继发性及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确定性外科治疗指南》。指南基于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规范了SHPT及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HPT)的外科治疗指征,系统对比了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特别是对术后复发患者的再次手术治疗做出了介绍。但由于缺乏足够的RCT研究结论,该指南的部分推荐循证医学等级较低。笔者重点针对指南中肾衰性SHPT的相关外科部分进行解读,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深入地掌握SHPT的临床管理,促使诊疗进一步规范化。

    • >专题研究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严重低钙血症风险评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2, 31(11):1414-14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2

      摘要 (1094) HTML (403) PDF 722.63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旁腺切除术(PTX)是治疗难治性或进展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有效方法,严重低钙血症(SH)是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术前有效预测SH对SHPT患者的术后管理及针对性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尚无SH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因此,本研究探讨SHPT患者行PTX后发生SH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22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tPTX+AT)的513例SHPT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建模组(404例),验证组(109例)。根据术后3 d内最低的血钙水平将患者分为SH组和非SH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术后SH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SH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分别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 全组513例患者中237例(46.20%)发生术后SH。在建模组中,单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瘙痒、身高缩短、年龄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血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骨钙素、术前I型胶原C端肽分解片段(β-CTX)与术后SH明显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LP>363.5 U/L、iPTH>2 239 pg/mL、β-CTX>3.305 μg/L和身高缩短是术后SH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钙>2.50 mmol/L是术后SH的保护因素(均P<0.05)。将ALP>363.5 U/L、iPTH>2 239 pg/mL、β-CTX>3.305 μg/L作为预测因子构建SH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阳性时分别赋值7、4、6分,阴性时均为0分。结果显示,10~13分时SH发生率为58.82%、17分时SH发生率为82.93%。该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811(95% CI=0.768~0.853)、0.826(95% CI=0.745~0.906),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构建的SHPT患者行PTX后发生SH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可用于术前识别高风险患者,为临床指导SHPT患者的术后管理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 0+1
    •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单中心1 941例及文献报道152例多中心数据分析

      2022, 31(11):1422-14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3

      摘要 (1046) HTML (486) PDF 675.43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OETVA)不仅可彻底切除病灶,而且术后完全无痕。但是此技术具有一定难度,手术并发症的出现不可避免。本研究以笔者所在中心临床数据为主,结合其他中心报道的数据,探讨此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中心2016年3月—2022年10月期间2 71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 941例行TOETVA,49例行经颏下联合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TOaST),110例行机器人辅助下经口甲状腺手术(TORT),610例行传统颈部皮肤切开甲状腺手术(TCA),分析各种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以及一项联合5家独立医疗机构关于TOETVA手术并发症的临床研究的数据。结果 笔者中心数据显示,TOETVA组出现皮肤损伤16例(0.82%)、气管损伤2例(0.1%)、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8例(1.96%),术后感染5例(0.26%),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0.05%);TOETVA组各项主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术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并发症均经适当的处理后缓解或自行痊愈。联合5家独立医疗机构的152例TOETVA手术并发症统计显示,皮肤损伤9例(5.9%),气管破损3例(1.3%),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4.7%),术后感染1例(0.7%)。结论 TOETVA除了自身的优势外,并无增加的并发症发生率。笔者中心TOETVA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这提示手术例数的增多与经验的积累是减少TOETVA手术并发症手术质量的关键。

    • 免充气经口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2022, 31(11):1430-14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4

      摘要 (633) HTML (393) PDF 1.63 M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口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是经自然腔道手术,体表无疤痕,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无视野盲区,经临床推广至今,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的欢迎。但传统的经口腔镜采用CO2充气的方法维持手术操作空间,空间小,容易产生烟雾,影响视野,且相对于其他入路,经口腔镜更容易出现CO2相关并发症。因此,采用免充气的方法进行手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为此,本中心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经皮悬吊三孔免充气经口腔镜技术进行甲状腺癌手术,经过不断改良后,此项技术趋于成熟。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此项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接受免充气经口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自制悬吊拉钩、改良穿刺器进行手术。结果 共纳入1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男11例,女95例;平均年龄(35.5±8.1)岁;单侧甲状腺切除91例、甲状腺全切除15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06例、行侧颈淋巴结择区清扫7例。单纯腔镜甲状腺手术时间(163.9±49.1)min,腔镜甲状腺手术联合侧颈淋巴结清扫时间(331.0±103.9)min。术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8.6±6.1)枚,单侧侧颈淋巴结清扫数(19.4±7.6)枚。术后住院(5.4±1.4)d。术后一过性发音嘶哑1例、淋巴漏1例,无术后出血、感染、永久性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免充气经口腔镜技术无CO2相关并发症,采用自制悬吊拉钩可以维持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应用改良的穿刺器减少了器械干扰,增加了腔镜吸引器便于手术操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

      2022, 31(11):1437-14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5

      摘要 (771) HTML (385) PDF 920.94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已广泛开展,但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能否在腔镜下完成彻底的淋巴结清扫,特别是Ⅵ和Ⅳ区的低位淋巴结清扫,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总结分析笔者团队近年实施的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采用该术式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21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3例行腔镜甲状腺切除、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41例行经胸口联合入路手术(联合入路组),包括12例行经胸甲状腺切除、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后再经口补充清扫Ⅵ和Ⅳ区淋巴结,另29例行经胸和经口手术步骤合理融合,不再单独补充清扫Ⅵ及Ⅳ区淋巴结;22例行单纯经胸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并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经胸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入路组的12例经口补充清扫颈侧区淋巴结的标本中有8例检出淋巴结,其中2例检出阳性淋巴结。联合入路组与经胸入路组获得的中央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8.80±5.78)枚、(8.23±3.53)枚,颈侧区获得的淋巴结总数分别为(31.49±14.90)枚、(29.05±7.80)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出血、喉返神经麻痹、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副神经损伤、乳糜漏和Horner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联合入路组1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癌复发,经胸入路组1例手术清扫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癌复发。结论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有效,与单纯经胸入路疗效相当。但补充清扫中的阳性淋巴结提示,对于淋巴结转移较多的甲状腺癌患者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有一定的价值。然而,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有待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对照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必要性。

      • 0+1
    • 纳米炭示踪剂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2022, 31(11):1445-14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6

      摘要 (608) HTML (403) PDF 822.85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纳米炭作为新型淋巴结示踪剂,已广泛应用于传统的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目前,微创手术是时代的主题,机器人的应用使得微创手术获得更好的发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广泛认证。因此,本研究探讨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示踪剂对淋巴结清扫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94例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160例术中使用纳米炭示踪剂(研究组),134例未使用纳米炭(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被膜与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平均中央区的淋巴结检出数(13.46枚vs. 8.66枚)及其平均阳性淋巴结检出数(3.38枚vs. 2.31枚)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平均颈侧区淋巴结检出数高于对照组(15.21枚vs. 1.44枚,P<0.05),但其平均阳性淋巴结检出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行平均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间(77.08 min vs. 88.83 min)、双侧中央区清扫时间(128.29 min vs. 160.11 min)、中央区+颈侧区清扫时间(199.93 min vs. 221.64 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各项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应用纳米炭可显著增加检获淋巴结的数量,提高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阳性率,并可以缩短淋巴结清扫时间。

      • 0+1
    • 侵犯气管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外科诊疗经验

      2022, 31(11):1453-14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7

      摘要 (1025) HTML (535) PDF 1.41 M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手术是治疗侵犯气管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首选方法。根据侵犯气管位置和程度的不同,其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通常甲状腺癌气管侵犯时已伴有颈淋巴结转移、颈部大血管粘连,甚至食管和喉的侵犯,因其解剖结构复杂多变,目前仍没有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治疗。本文旨在探讨侵犯气管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19年7月—2021年7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诊治的20例侵犯气管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3~78岁,中位年龄53.5岁;甲状腺滤泡癌2例,髓样癌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6例;3例锐性削除受侵气管外壁,5例行局部气管窗式切除术,10例行气管袖式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全喉切除+气管永久造瘘,1例行全喉切除+永久气管造瘘+胸大肌皮瓣修复,术后均接受131I治疗或分子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4个月至2年不等。3例锐性削除受侵气管外壁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无气管瘘;5例行气管窗式切除患者均Ⅰ期缝合气管创面;10例气管袖式切除+端端吻合患者均未出现气道狭窄和双侧声带麻痹,其中1例出现术后局部感染和局部气管瘘口,换药后愈合;1例同时侵犯喉行全喉切除+气管永久造瘘,1例同时侵犯喉和颈部皮肤行全喉切除+永久气管造瘘+胸大肌皮瓣修复,后2例患者带管生存。截止投稿时本文纳入患者未出现肿瘤进展情况。结论 颈段气管的切除和修复是外科医生常常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难题,笔者的治疗原则是在病灶可完整切除和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侵犯气管及其邻近器官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应在MDT讨论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术前进行充分的方案准备和应对并发症的措施。根据侵犯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气管切除范围和修复重建方式,首选Ⅰ期修复和重建的方案,其次选择Ⅱ期或多期方案。但无论选择手术治疗还是综合治疗,治疗宗旨都是延长甲状腺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 0+1
      • 1+1
    • BRAFV600E突变蛋白及β-catenin、cyclin D1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2, 31(11):1462-14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8

      摘要 (433) HTML (402) PDF 1.24 M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虽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进展缓慢,但仍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研究提示,BRAFV600E突变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PTMC发生发展、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PTMC病变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21年9月120例确诊为cN0期PTMC患者的手术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在标本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RAFV600E突变蛋白、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PTMC组织中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70% vs. 31.7%、35.8% vs. 20.8%、57.5% vs. 34.2%,均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有关,BRAFV600E突变蛋白阳性表达与病灶数目有关,BRAFV600E、β-catenin、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 cN0期PTMC组织中BRAFV600E突变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它们的表达可能是PTMC进展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

      • 0+1
    • >基础研究
    • 铜死亡相关基因PDHA1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及列线图的构建

      2022, 31(11):1471-14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09

      摘要 (1257) HTML (728) PDF 1.51 M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丙酮酸脱氢酶E1组分α亚基(PDHA1)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关键调控位点,发挥着连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作用,对癌症代谢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即铜死亡。PDHA1是铜死亡的相关基因,参与铜死亡过程的调控。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PDHA1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并建立预后相关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运用TCGA、TIMER、UALCAN、HPA、STRING、Gene MANIA、Kaplan-Meier、GEPIA、GeneCards等多个数据库对PDHA1在乳腺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表达情况、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基因-基因互作网络、预后价值、基因集富集分析等进行分析,并使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PDHA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T分期(P<0.001)、病理分期(P=0.031)、人种(P<0.001)、组织学类型(P<0.001)、PR状态(P<0.001)、ER状态(P<0.001)、PAM50亚型(P<0.001)有关。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PDHA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1),UALCAN数据库结果显示,PDHA1蛋白在乳腺癌中低表达(P<0.001),HPA数据库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PPI蛋白互作网络显示有15个与PDHA1相关的互作蛋白。基因-基因互作关系网络图得到20个PDHA1相关的互作基因。PDHA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HR=1.26,95% CI=1.02~1.54,P=0.029)、无复发生存期(HR=1.18,95% CI=1.05~1.32,P=0.005 1)、进展后生存期(HR=1.41,95% CI=1.07~1.86,P=0.015)、无转移生存期(HR=1.29,95% CI=1.1~1.52,P=0.002 3)均低于PDHA1低表达组。GSEA结果表明PDHA1共表达基因在乳腺癌中主要参与S期、三羧酸循环等通路。从GeneCards中找到10种与PDHA1表达相关的化合物。将PDHA1表达、年龄、放疗、N分期和M分期纳入构建列线图,校准图显示列线图预测和实际观察之间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PDHA1高表达乳腺癌患者预后较PDHA1低表达患者差。PDHA1表达水平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基于PDHA1表达的列线图模型对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乳腺癌中垂体瘤转化基因1对免疫浸润的影响及其预后价值

      2022, 31(11):1483-149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0

      摘要 (601) HTML (526) PDF 1.91 M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垂体瘤转化基因1(PTTG1)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可作为癌症侵袭转移的生物标志物。然而,PTT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乳腺癌中PTTG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PTTG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Oncomine 4.5数据库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乳腺癌组织中PTTG1的表达情况及其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Coexpedia筛选出PTTG1的共表达基因,并通过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分析其共表达基因富集的通路情况。TIMER数据库用于分析乳腺癌中PTTG1基因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采用multiMiR的R语言包预测与PTTG1及其共表达基因相互作用的microRNA,并使用Cytoscape进行网络可视化。结果 PTTG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且高表达PTTG1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PTTG1的患者(P<0.001)。乳腺癌中PTTG1基因及其共表达基因集GO功能主要富集在核分裂、细胞器分离及染色体分离上,KEGG通路富集则集中在细胞周期、减数分裂、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感染和p53信号转导通路上。PTTG1的表达水平与CD4+ Th1细胞(r=0.490,P=3.52e-61)、CD4+ Th2细胞(r=0.765,P=3.7e-192)、巨噬细胞(r=0.308,P=2.8e-23)、B细胞(r=0.228,P=3.69e-13)和中性粒细胞(r=0.121,P=1.27e-04)的浸润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与CD8+T细胞浸润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98,P=3.16e-10)。用multiMiR R语言数据包分析发现共有17个共同靶向PTTG1及其共表达基因的microRNA。结论 PTTG1在乳腺癌组织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TT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浸润密切相关。PTTG1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而使得肿瘤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进而导致乳腺癌的不良预后。PTTG1可能在乳腺癌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提示PTTG1可以作为乳腺癌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记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WAVE2与替代型结直肠癌肝转移生长模式的相关性研究

      2022, 31(11):1493-150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1

      摘要 (841) HTML (502) PDF 1.83 M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结直肠癌肝转移(CLM)存在不同的病理生长模式(HGP),其中替代型HGP(RHGP)与血管选定形成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抗血管生成疗法效果,导致不良临床预后。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HGP的分子病理特征,以期为CLM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手术切除的103例CLM患者临床资料及石蜡标本,其中,58例为促纤维组织增生型HGP(DHGP)、45例为RHGP。根据HGP国际专家共识指南,评估RHGP与CLM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WAVE2和CD31的蛋白表达,分析RHGP与血管选定和WAVE2的关系。TIMER2.0数据库分析WAVE2与免疫浸润相关性。KEGG数据库分析WAVE2相互作用分子。结果 HGP与肝转移瘤发生时间和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DHGP组和RHGP组CD31阳性率分别为27.5%和37.0%,WAVE2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58.6%和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11)。WAVE2表达与B细胞(r=0.258,P=1.41e-07)、CD4+T细胞(r=0.467,P=3.67e-23)、CD8+T细胞(r=0.318,P=5.47e-11)、中性粒细胞(r=0.407,P=2.02e-17)、巨噬细胞(r=0.301,P=6.63e-10)和树突状细胞(r=0.438,P=3.01e-20)免疫浸润明显相关。WAVE2表达与CTTN(r=0.454,P=1.26e-24)、HDAC4(r=0.54,P=5.43e-36)、CYFIP1(r=0.39,P=4.24e-18)、CDC42(r=0.443,P=2.12e-23)、PDGFB(r=0.316,P=4.25e-12)、PRKACA(r=0.363,P=1.05e-15)等下游分子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WAVE2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运动,调节血管选定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参与RHGP的形成。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临床研究
    • BRCA1/2基因突变对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及相关预后模型的构建

      2022, 31(11):1501-15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2

      摘要 (761) HTML (676) PDF 1.01 M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保乳手术现已成为乳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之一,保乳手术能够保留患者的乳房外形,极大地改善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BRCA1/2基因是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BRCA1/2基因突变对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议。因此,本研究分析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预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的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率,为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保乳手术的18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BRCA1/2基因突变及其它临床病理因素对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患者的LRFS率。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 BRCA1/2基因突变组和未突变组的年龄和分子分型进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BRCA1/2突变、肿瘤分级、肿瘤大小、N分期及分子分型是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LRFS率的影响因素(均P<0.1)。多因素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BRCA1/2基因突变、肿瘤大小、N分期及分子分型是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LRFS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C-index为0.86,内部验证C-index为0.8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3、5年LRFS率预测的AUC分别为0.89、0.8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LRFS率与实际LRFS率接近;DCA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 BRCA1/2基因突变与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相关,基于BRCA1/2基因突变列线图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的LRFS率,并为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部分切除术(保留回盲部)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11):1510-15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3

      摘要 (719) HTML (450) PDF 1.20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早期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中广泛开展。该手术的主要优势包括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和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暗示等。然而,目前NOSES在右半结肠癌的治疗中仍处于发展阶段,该技术诸多操作要点仍需不断完善。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半结肠NOSES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相关的关键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1例行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部分切除术(保留回盲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NOSES相关文献报道,系统分析结肠癌NOSES手术的肠管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程度、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标本取出途径等关键问题。结果 患者为49岁男性,因体检发现右半结肠肿物入院行手术治疗。术前临床分期为cT2N0M0。手术主要操作步骤包括右半结肠游离,结扎右结肠动静脉血管,区域淋巴结清扫;距肿瘤近端10 cm处裸化结肠并离断,于回盲瓣入口处远端肠管5 cm充分裸化升结肠并进行离断,行横结肠与升结肠的侧侧吻合;于腹膜返折线上5 cm处切开直肠壁,体外助手经直肠将标本拉出体外;倒刺线全层缝合直肠切口,并进行浆肌层加固。术后病理分期为pT2N0。患者术后第1天排气,第2天进流食,第5天出院。10篇相关文献复习显示,NOSES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术后并发症无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术后恢复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微创效果,而其他手术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例保留回盲部的右半结肠NOSES手术展示了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与精准化。然而该手术也存有一定技术难度,因此术前一定要做到充分评估与术中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有力循证医学证据,全面评估该术式的近期远期疗效。

      • 0+1
      • 1+1
    • >文献综述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和术中定位病变甲状旁腺的研究进展

      2022, 31(11):1518-15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4

      摘要 (534) HTML (612) PDF 647.83 K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旁腺是人体颈部的一个结节状内分泌腺体,位于甲状腺后方,其主要功能是分泌调节血钙的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是指甲状旁腺分泌过多PTH,从而引起血生化改变,导致相关系统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病变甲状旁腺,而准确定位对微创甲状旁腺切除术至关重要。因为它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误伤甲状旁腺的发生率以及损伤相关的并发症。近几年来,随着技术设备的创新和普及,不同的定位方式有了更好的敏感度和准确率。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更新,对于不同类型HPT的定位方式有了更好的指导意义。目前甲状旁腺微创外科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广泛探查,在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带来更少的损伤和并发症,这也是对甲状旁腺定位方式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就目前HPT病变甲状旁腺定位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HPT的手术治疗提供更优的定位选择以及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 乳腺叶状肿瘤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2022, 31(11):1527-15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5

      摘要 (918) HTML (349) PDF 631.93 K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叶状肿瘤(PTB)是一种临床发病率低的乳腺肿瘤,多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易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化生性癌等疾病混淆,术前穿刺病理较难做出精确诊断,确诊有赖于肿块完整切除后的分子病理学诊断。PTB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目前公认肿瘤扩大切除确保足够的阴性切缘是标准术式。放疗可进一步降低部分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局部复发风险。化疗等全身治疗相关研究甚少,临床获益有限且具有一定争议。现笔者综述国内外对PTB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临床治疗的新观点进行疏理。

    • 负压伤口治疗在假体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2022, 31(11):1535-15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6

      摘要 (610) HTML (495) PDF 637.61 K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体乳房再造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方式的主流,然而再造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组织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增加医疗成本、影响美观,严重者还将导致假体缺失、乳房再造失败,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负压技术的进步,闭合切口负压治疗和负压联合滴注疗法被证明在预防和治疗假体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确切机制和使用负压技术的最佳条件及选择仍不清楚。本文从闭合切口负压治疗(ciNPWT)、负压滴注疗法(NPWTi-d)的应用现状与机制研究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述。

    • >简要论著
    • 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在乳腺肿块鉴别中的应用及其与乳腺癌相关分子标记物的相关性

      2022, 31(11):1543-1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7

      摘要 (603) HTML (539) PDF 548.36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超声弹性成像(UE)技术可定征组织的弹性大小,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信息。研究显示,UE应变率比值(SR)测量方法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乳腺肿块的硬度。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SR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人类上皮因子受体2(HER-2)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8例乳腺肿块型病变人群为调查对象,均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应用应变率比值法评估肿块的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根据免疫组化结果记录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分析对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与Ki-67、PR、ER及HER-2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98例患者共计106个病灶,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48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2.76%、准确率为90.57%。乳腺恶性病灶SR高于良性病灶(3.66±0.81 vs. 2.95±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3,P<0.01)。ER、PR、HER-2、Ki-67阳性病灶SR均高于阴性病灶(3.54±0.85 vs. 2.88±0.79;3.60±0.84 vs. 2.77±0.82;3.68±0.75 vs. 2.97±0.68;3.59±0.82 vs. 2.78±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PR、HER-2及Ki-67与SR均呈正相关(r=0.378、0.415、0.396、0.447,均P<0.05)。结论 UE的SR可以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甲状腺副神经节瘤伴微小乳头状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11):1548-15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8

      摘要 (569) HTML (435) PDF 723.80 K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甲状腺副神经节瘤(TPG)属于不具备分泌儿茶酚胺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并存的情况十分罕见,本文对1例TPG合并PTMC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等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详细回顾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收治的1例TPG合并PTM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资料,总结TPG合并PTMC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结果 患者为33岁女性,因发现右侧甲状腺肿物来院就诊。术前甲状腺彩超报告:右叶中下极浅侧面可见2.5 cm×1.3 cm×1.6 cm实质性低回声。于全麻下行右叶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提示:圆形细胞肿瘤。术后石蜡切片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会诊后示:右叶TPG并发右叶PTMC,术后予以左旋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定期随访1年,无声音嘶哑、手脚麻木和饮水呛咳等并发症,甲状腺功能调整良好,辅助检查未查及复发和转移。结论 对于TPG合并PTMC患者,在PTMC无手术相关的高危因素,病灶局限在单个甲状腺叶的TPG,手术治疗可仅行甲状腺单侧腺叶部分切除,无需扩大至甲状腺全叶或者完整单侧腺叶切除术,即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0+1
      • 1+1
    • 一种新的手术策略:完全经颏下单孔腔镜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2022, 31(11):1553-15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11.019

      摘要 (419) HTML (308) PDF 805.41 K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传统开放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采用颈部“L形”或者“低领式长弧形”切口,手术创伤大且在颈部留下较大瘢痕。由于颈部操作空间小、解剖复杂,采用腔镜技术清扫侧颈部淋巴结难度亦较大。为此,笔者探索了一种新的手术策略—完全经颏下单孔腔镜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本文通过介绍1例采用该术式行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患者的资料,初步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1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22年9月完成“完全经颏下单孔腔镜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4.1 h,术后第5天出院,无感染,无声音嘶哑,无低钙性手足麻木等并发症。患者颈部自然体位时手术切口瘢痕位于颏下凹陷处,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患者对颏下切口满意。结论 采用“颏下单孔”入路行腔镜下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初步判断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无明显术野盲区、切口瘢痕隐蔽等优势。

      • 0+1
      • 1+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