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腹腔镜与开腹左侧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

      2022, 31(2):145-1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1

      摘要 (830) HTML (860) PDF 918.97 K (1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腹腔镜左侧肝切除术(LLH)是否优于开腹左侧肝切除术(OLH)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比较LLH和OLH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21年7月331例施行左侧肝切除术(包括左肝外叶切除术和左半肝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PSM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LLH组)与开腹手术患者(OLH组)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PSM后,两组患者共124对匹配成功。与OLH组比较,LLH组的术中出血量(230.6 mL vs. 326.5 mL)、总体并发症发生率(9.7% vs. 23.4%)明显降低,恢复进食时间(1.9 d vs. 2.6 d)、下床活动时间(1.7 d vs. 2.3 d)、术后住院时间(8.8 d vs. 10.2 d)明显缩短,住院总费用(4.3万元 vs. 5.7万元)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胆总管结石取石方式、结石清除率和结石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再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LLH组中转开腹率为4.0%。结论 与OLH相比,LLH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节省住院总费用,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0+1
    • 胆道引流术后荧光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2022, 31(2):152-1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2

      摘要 (1064) HTML (909) PDF 1.13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经胆道直接注射吲哚菁绿(ICG)行荧光胆管显影,有即刻显影及零肝脏背景荧光的优势,在复杂LC中有更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行荧光L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120例行LC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PTGBD或ENBD术后60例行注射ICG荧光导航的LC(观察组),60例行普通白光LC(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外胆管显示率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解剖胆囊三角前,观察组的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及胆囊颈部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的右肝管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胆囊三角后,观察组的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肝下引流管放置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荧光导航LC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肝外胆管的显示率,降低PTGBD及ENBD术后复杂LC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肝下引流管留置。

      • 0+1
      • 1+1
    •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2022, 31(2):160-1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3

      摘要 (1127) HTML (1331) PDF 884.71 K (1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T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手段,但两者的疗效优劣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8月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LC+LTCDBE,83例行ERCP/EST+LC。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LTCDBE组手术时间长于ERCP/EST+LC组(156.13 min vs. 129.39 min),住院时间短于ERCP/EST+LC组(8.17 d vs. 13.06 d),住院费用低于ERCP/EST+LC组(17 582.68元vs. 29 403.1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C+LTCDBE组近期胆汁漏的发生率更高(7.7% vs. 0,P=0.010),但胰腺炎的发生率更低(1.3% vs. 8.4%,P=0.037);ERCP/EST+LC组远期胆管炎的发生率更高(1.3% vs. 8.4%,P=0.037);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TCBDE与ERCP/EST+LC均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LC+LTCBDE相对于ERCP/EST+LC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术后远期并发症更少,故在同样适应证下,可优先选择。

      • 0+1
    •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疗效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2022, 31(2):168-1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4

      摘要 (634) HTML (255) PDF 703.48 K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腹腔镜肝脏切除的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在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在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的17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观察组)和无腹部手术史患者(对照组)进行1∶1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匹配后,两组各43例,基线资料均衡可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25 min vs. 252 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中转率、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及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中位时间为21(3~48)个月,两组的结石清除与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在有腹部手术史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有效的,虽然由于术中粘连分解的手术步骤而致手术时间延长,但并不增加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

    • 急性胆囊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佳时间的选择

      2022, 31(2):176-1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5

      摘要 (696) HTML (585) PDF 802.03 K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择期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治疗急性胆囊炎(AC)常用方法,临床工作中发现,PTGD与LC之间的时间间隔(PTGD-LC间隔)会影响LC手术操作难易程度,但对于两者的最佳时间间隔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探讨AC患者急诊行PTGD术后行择期LC的最佳时机,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2019年间先行PTGD后择期行LC的A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C手术难度将患者分为非困难组和困难组,比较两组患者PTGD-LC间隔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的差异;绘制PTGD-LC间隔预测困难LC的ROC曲线并得出临界值,绘制以PTGD-LC间隔为自变量,困难LC比例为应变量的拟合曲线分析PTGD-LC间隔与LC难度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非困难组56例,困难组42例,非困难组的PTGD-LC间隔明显长于困难组(69.0 d vs. 39.5 d,P=0.043);非困难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困难组、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困难组(均P<0.05)。PTGD-LC间隔预测手术难度的ROC曲线的AUC=0.6,临界值为40.5 d,当PTGD-LC间隔>40.5 d时,困难LC例数明显降低(30.8% vs. 66.7%,P=0.001);胆囊周围粘连严重的比例、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均P<0.05)。拟合曲线分析显示,在PTGD-LC间隔15.1 d时手术治疗困难LC比例最高,随后逐渐降低,PTGD-LC间隔61.7 d时手术的困难LC比例最低,随后困难LC比例又有所上升。结论 PTGD-LC间隔与择期LC手术的难度密切相关,将手术难度与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考虑,PTGD后择期行LC的最佳时间间隔的范围在40.5~61.7 d。

      • 0+1
      • 1+1
    • 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在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中的应用:双中心经验总结

      2022, 31(2):184-1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6

      摘要 (757) HTML (641) PDF 846.74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LCBDE过程中,由于术中缺少窦道支撑,经典的胆道镜下网篮取石相对较为困难,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高,反复的胆道镜取石也容易造成胆道镜损坏或胆管壁损伤。为了更好地提高取石效率,降低手术难度,笔者对胆道镜取石术进行改良,即LCBDE术中采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配合胆道镜取石。本研究总结两个中心应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21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浦城县医院收治的313例LCBDE术中应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 313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81例;平均年龄(56.3±13.2)岁;173例患者为胆总管单发结石,140例患者为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最多者为10枚);中位结石直径为0.5(0.2~3.1) cm,中位胆总管直径为1.2(0.6~3.3)cm。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其中281例(89.8%)患者使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取净结石,32例(10.2%)患者术中联合网篮取石。307例(98.1%)患者一期取净结石,6例(1.9%)患者残留结石;157例(50.2%)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156例(49.8%)术后留置T管引流。平均手术时间(109.3±29.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2.5±8.4)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6±3.2)d。术后12例出现胆汁漏,12例出现腹腔感染,9例出现肺部感染,7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术后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6例无法一期取净结石患者均于术后1.5个月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净结石。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胆道狭窄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LCBDE术中应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安全可靠,取石效率高,故推荐使用。

      • 0+1
      • 1+1
    • >基础研究
    • 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增殖和转移的作用机制

      2022, 31(2):190-1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7

      摘要 (1060) HTML (421) PDF 1.10 M (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PSPH)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发挥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但其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SPH在HCC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PSPH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以及不同HCC细胞株(HepG2、Huh-7、HCCLM3)与正常肝细胞株(HL-7702)中的表达。HepG2细胞过表达或敲低PSPH后,分别用CCK-8、EdU染色、Transwell侵袭实验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SPH对HepG2细胞增殖、侵袭以及细胞增殖标记蛋白CCND1和Ki-67表达的变化;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p62以及侵袭相关蛋白MMP-9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65蛋白入核情况。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中PSPH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肝细胞比较,各HCC细胞株中的PSPH基因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过表达PSPH后,HepG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CCND1和Ki-67的表达明显上调,LC3-II/LC3-I表达上调而p62表达下调,p65蛋白核转位明显增加,MMP-9表达明显上调(均P<0.05);敲低PSPH后,HepG2细胞的上述指标均呈相反变化(均P<0.05)。NF-κB通路抑制剂能抑制过表达PSPH对p65入核的促进作用和对MMP-9的上调作用,而NF-κB通路激动剂能逆转敲低shikonin对p65入核的抑制作用和对MMP-9的下调作用(均P<0.05)。结论 TNF-α在HCC中表达上调,PSPH高表达能增强HCC细胞增殖与转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对自噬的抑制作用以及对NF-κB/MMP-9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sa_circ_0089153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2022, 31(2):199-2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8

      摘要 (996) HTML (760) PDF 1.76 M (1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恶性度高、预后差。环状RNA(circRNA)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circRNA与ICC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ICC中差异表达circRNA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采用福建省立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例ICC患者标本,通过高通量circRNA芯片技术筛选出ICC及对应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进一步在长度500~1 500 bp之间选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circRNA,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然后在HCCC-9810、RBE细胞系中通过慢病毒过表达该circRNA,应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该circRNA对ICC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ICC中共有76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包括63个上调与13个下调的circRNA,其中低表达的hsa_circ_0089153变化倍数最大(FC=103.214);q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hsa_circ_0089153过表达后,ICC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HCCC-9810:过表达组(114.816±5.138)vs.空载组(100.000±4.897),RBE:过表达组(117.235±7.079)vs.空载组(100.000±14.896)(均P<0.05)];凋亡率明显降低[HCCC-9810:过表达组(11.277±0.243)vs.空载组(16.673±0.660),RBE:过表达组(4.527±0.301)vs.空载组(6.793±0.534)(均P<0.05)];迁移能力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HCCC-9810:过表达组(9.070±1.090)vs.空载组(6.206±1.197),RBE:过表达组(6.197±0.687)vs.空载组(4.198±1.170)(均P<0.05)与HCCC-9810:过表达组(0.370±0.026)vs. 空载组(0.274±0.014),RBE:过表达组(0.297±0.016)vs.空载组(0.250±0.019)(均P<0.05)]。结论 ICC中存在多种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hsa_circ_0089153在ICC组织中呈明显低表达,但与多数情况不同,hsa_circ_0089153过表达对I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促进作用,因此,hsa_circ_0089153在IC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关联的调控网络仍需进一步探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临床研究
    • 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的危险因素

      2022, 31(2):208-2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09

      摘要 (907) HTML (1005) PDF 836.68 K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疗效较好的微创介入治疗方式,但影响其早期减黄效果的危险因素目前暂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1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无根治手术机会并行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4~7 d及术后1个月的减黄效果,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减黄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71例成功实施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患者。171例患者中,110例术后4~7 d的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术前下降>30%(疗效显著),61例TBIL下降未达以上水平(疗效欠佳),总有效率为64.3%(110/171)。术后1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63例患者中,31例术后1个月TBIL水平恢复正常,32例未恢复正常,总正常率49.2%。高位梗阻(OR=9.223,P<0.01)、术前Child-Pugh分级C级(OR=2.864,P<0.01)是影响术后4~7 d减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高位梗阻(OR=13.813,P<0.05)、置入塑料支架(OR=76.981,P<0.01)是影响术后1个月减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的有效减黄方式。对于有影响减黄疗效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尽量行相关干预并做好医患沟通;而对于支架的选择则应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 0+1
    • 术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2022, 31(2):217-22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0

      摘要 (921) HTML (220) PDF 714.44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远端胆管癌(DCC)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患者确诊时大多数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多已不具备根治性治疗的条件。因此,寻求可靠的DCC血清学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与治疗获益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是通过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计算获得的综合炎症指标,其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评估,然而在D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SII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DCC患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117例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行PD术的D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前SII、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DCC患者5年总生存率(OS)的预测效能,并确定SII评估DCC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分析SI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确定D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SII对患者术后5年OS的预测效能(AUC=0.649)高于PLR(AUC=0.595)和NLR(AUC=0.552),其最佳临界值975。高SII组(SII>975)中术前胆管炎、高CEA于CA19-9水平及术中失血量大的患者比例高于低SII组(SII≤9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复发比例、复发部位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49(19~10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CA19-9水平、血管受侵、淋巴结转移、T分期、门静脉重建、根治程度及术前SII与DCC患者术后5年OS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伴有淋巴结转移(HR=2.406,95% CI=1.437~4.026,P=0.001)、门静脉重建(HR=1.549,95% CI=1.075~2.365,P=0.043)及SII>975(HR=1.793,95% CI=1.205~2.668,P=0.015)是DCC患者术后5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SII是预测DCC患者术后预后的有效指标,术前SII>975提示DCC患者术后预后较差,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术后随访,积极寻求其他治疗措施。

      • 0+1
      • 1+1
    • 胆囊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附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2022, 31(2):225-2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1

      摘要 (831) HTML (530) PDF 2.08 M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GB-NEC)极为罕见且预后差,由于GB-NEC病例非常少见,目前少有系统总结其临床特征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扬州大学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GB-NEC病例及近20年中文献报道的GB-NEC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收治的3例GB-NEC患者资料,并收集2000年1月—2020年12月间文献报道的121例GB-NEC病例的相关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结局。结果 收治的3例患者均因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均为GB-NEC(1例意外胆囊癌)。3例均行术后辅助化疗,中短期随访期间2例死亡,1例存活。124例GB-NE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其中女性占62.9%(78/124);72.1%(44/61)为小细胞癌,32.5%(29/84)为混合型神经内分泌癌。中位生存时间在全组患者中为11个月,在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缩短。将49例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HR=1.364,95% CI=1.026~1.860,P=0.049)、TNM分期(II期vs. I期:HR=10.408,95% CI=2.554~42.404,P=0.001;III期vs. I期:HR=13.167,95% CI=3.288~52.732,P<0.001;IV期vs. I期:HR=38.022,95% CI=9.738~148.459,P<0.001)、手术(非根治术vs.未手术:HR=0.122,95% CI=0.022~0.786,P=0.027;根治术vs.未手术:HR=0.088,95% CI=0.019~0.481,P=0.006)、化疗与否(HR=0.517,95% CI=0.305~0.983,P=0.042)是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升高与更晚的临床分期相关(r=0.727,P<0.05)。亚组分析中,术式(胆囊切除术vs.根治术:HR=2.889,95% CI=0.908~9.168,P=0.072)、化疗与否(HR=3.120,95% CI=0.768~12.676,P=0.112)对于I、II期患者的结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式(胆囊+转移灶切除术vs.根治术:HR=0.675,95% CI=0.113~4.023,P=0.667)和化疗与否(HR=2.109,95% CI=0.808~5.994,P=0.127)对III期患者结局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IV期患者行化疗有生存优势(HR=2.785,95% CI=1.376~5.636,P=0.004),主要体现在小细胞癌患者(中位值生存时间:9个月vs. 3个月,P<0.001),而对大细胞癌患者效果不显著(中位值生存时间:5个月vs. 2个月,P=0.247);手术不能改善IV期患者预后(根治术vs.未手术:HR=0.533,95% CI=0.232~1.233,P=0.138;非根治术vs.未手术:HR=0.932,95% CI=0.434~2.000,P=0.856)。结论 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GB-NEC患者预后的关键。I~III期患者可行手术切除,但胆囊癌根治术是不必要的;晚期小细胞癌患者行化疗可以帮助提高生存率以及手术切除可能。CA125可能作为GB-NEC的预后指标,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明。

      • 0+1
      • 1+1
      • 2+1
    • 肝门胆管癌的肝移植治疗:附6例报告

      2022, 31(2):236-2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2

      摘要 (691) HTML (461) PDF 628.51 K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hCCA)患者可考虑行肝移植治疗,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总结6例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hCCA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3月6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肝移植治疗并规律随访的hCC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生存情况。结果 6例肝移植术式均为原位经典全肝移植,术后病理:肿块型2例,管壁浸润型2例,内生型2例;肿瘤直径>3 cm者4例;周围神经浸润2例;门静脉侵犯3例;肝内转移2例;腺鳞癌1例,腺癌5例。组织学分级3例中分化G2,3例低分化G3;pTMN分期分别为II期1例,IIIa期1例,IIIb期1例,IIIc期2例,IV期1例。随访期间,3例存活,其中2例合并肝硬化失代偿内生息肉型腺癌患者获得长期无瘤生存,1例肿块型腺癌患者术前经新辅助放化疗后目前无瘤存活20个月;死亡3例,其中1例肿块型腺鳞癌患者术后存活18个月,2例管壁浸润型腺癌患者分别存活2个月与24个月。术前减黄操作,术后联用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对于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hCCA患者中,对于合并肝硬化的内生息肉型腺癌,且术前排除淋巴结转移者,即使术前不行新辅助放化疗直接行肝移植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有淋巴结转移与神经周围浸润者疗效差。

    • 中国294例胃肝样腺癌临床数据荟萃分析

      2022, 31(2):242-2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3

      摘要 (1048) HTML (820) PDF 941.09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胃肝样腺癌(HAS)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胃癌,大样本研究极少。本研究检索相关文献报道,通过临床数据荟萃方法分析近年中国HAS现状。方法 检索中英电子期刊数据库,包括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筛选并提取中国HAS临床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将2014年1月—2021年1月文献报道的总计294例HAS纳入地域分析,发现86.4%的病例主要分布在北京和部分沿海地区。其中有效统计的95例患者中男性77例(81.1%),女性18例(18.9%),年龄跨度为40~79岁。血清AFP升高患者70例(73.7%),其中47例(49.5%)血清AFP>500 ng/mL。确诊时TNM分期为III期及IV期为74例(77.9%),且30例(31.6%)出现肝转移。中位生存期仅11个月,3年累积生存率为12.4%。女性相对男性(HR=2.472,95% CI=1.247~4.904,P=0.010),AFP>500 ng/mL(HR=1.987,95% CI=1.073~3.677,P=0.029),姑息性手术或未手术患者相对于根治术手术(HR=0.223,95% CI=0.099~0.500,P<0.001)为HA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HAS病例主要分布在北京及部分沿海地区,内陆报道少见。HAS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但女性预后更差,血清AFP>500 ng/mL是HAS独立危险因素。HAS诊断时多为晚期,常见肝脏转移,整体预后差,但积极的根治性手术可能带来生存获益。

      • 0+1
      • 1+1
      • 2+1
    • >文献综述
    • 胆囊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进展

      2022, 31(2):252-2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4

      摘要 (835) HTML (776) PDF 663.63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囊神经内分泌癌(GB-NEC)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近年来,在GB-NEC的术前影像学诊断、生存预测以及治疗等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不同患者病情的差异性和不同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以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笔者回顾近年来GB-NEC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结合国内外对GB-NEC的病例报道及其他相关文献,对GB-NEC的发病机制、病理学分型、诊断、治疗进展和预后进行综述。

    • 抗反流胆管支架的研究进展

      2022, 31(2):259-2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5

      摘要 (976) HTML (960) PDF 1.04 M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支架置入术已逐渐成为远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标准姑息治疗方式。但是随着各类材质支架的置入,废弃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改变了胆道正常解剖结构,致使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入胆管,患者发生胆管炎的概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胆管反流等相关不良事件的出现,抗反流支架应运而生。其大部分是通过在支架末端加装抗反流阀起到抗反流作用。根据支架材质不同可分为塑料抗反流支架与金属抗反流支架,而根据抗反流阀的不同形状,又可分为风向袋形、漏斗形、鸭嘴形等。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大部分抗反流支架不仅可以减少胆管炎的发生,还能延长支架平均通畅时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各类支架的材质与设计存在差异,支架阻塞、支架移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笔者通过汇总相关文献,对不同材质结构抗反流胆管支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0+1
      • 1+1
    • 肝切除术后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进展

      2022, 31(2):268-2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6

      摘要 (1124) HTML (417) PDF 1.17 M (1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门静脉血栓(PVT)是产生于门静脉和(或)其分支的血栓,肝切除术后急性PVT指术后30 d内发生的,或在门静脉形成侧支循环之前的血栓状态。PVT形成后,若不及时干预,血栓会沿着门静脉系统蔓延扩展,导致入肝血流急剧减少,发展为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高,病死率高。国内外文献对于肝切除术后PVT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国内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低,但病死率高。肝切除术后PVT成因复杂,危险因素众多,包括非手术因素(肝硬化、肝细胞癌、高龄)和手术因素(术中频繁的肝门阻断和长时间的肝门阻断、合并门静脉重建、右三肝或右半肝切除、大范围肝切除、尾状叶切除、合并脾切除、手术时间长、胆汁漏、合并肝外胆管切除等)。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导致早期诊断难度大,术后D-二聚体明显变化和肝功能指标好转过程中突然急剧恶化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肝切除术后PVT主要由影像学检查确诊,腹部增强CT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对于存在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测定血中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和可溶性糖蛋白VI等的浓度对预测PVT形成有一定的价值,通常建议肝切除术后常规行增强CT检查以筛查PVT形成。其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等,应通过对病情的准确评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对于肝切除术后PVT,目前尚无明确的防治方案和指南,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肝切除术后PVT形成相关的文献,总结肝切除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治、预测和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0+1
      • 1+1
      • 2+1
    • >简要论著
    • 肝胆管横断伴缺损的一期吻合:附2例报告

      2022, 31(2):277-2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7

      摘要 (793) HTML (91) PDF 542.56 K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管横断伴缺损的发生率很低但后果极为严重,手术修复难度高。本文旨在探讨肝胆管横断伴缺损后一期吻合的安全性及中长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过程中胆管横断伴缺损修复情况,1例大部分横断伴缺损采用脐静脉瓣膜修复;另1例完全横断伴缺损采用胆管对端吻合,并同时留置T管,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2例均实现术中即时修复,术后无胆汁漏发生。行脐静脉瓣膜修复患者术后2个月开始进行间断夹管直至完全夹闭T管,术后4个月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γ-谷氨酰基转移酶(r-GT)、胆红素升高,采用超细胆道镜下冲洗T管,辅以保肝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造影证实胆管通畅,拔管;术后60个月随访未见异常。行胆管对端吻合并留置T管患者术后5周时T管引流量达1 000 mL/d,r-GT达964 U/L,术后6周开始进行间断夹管训练直至完全夹闭,r-GT逐渐恢复正常,术后7个月造影证实胆管通畅后拔除T管,随访12个月无狭窄。随访结果评价中长期愈合优。结论 肝外胆管横断伴缺损采用脐静脉瓣膜修复或胆管对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 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管多发结石1例并文献复习

      2022, 31(2):280-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2.018

      摘要 (638) HTML (290) PDF 1.07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管多发结石临床少见,其治疗比单发结石棘手且方案尚未统一。本文旨在探讨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管多发结石的可行性与优势,同时结合文献总结不同治疗方案在胰管结石中的适应证与优缺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对该病的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多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治特点与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的胰头切除术的手术原理和操作要点,并对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 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的胰头切除术虽然操作难度高,但创伤较小,最大程度保留了消化道完整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同时达到解除梗阻、缓解症状的治疗效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胰瘘、胆汁漏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第10天带管出院。术后1个月随访,腹痛等症状明显好转,无特殊不适。结论 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的胰头切除术属于器官保留手术,其操作难度大但在胰管结石这类良性疾病中患者受益明显,近期疗效得到肯定,但尚需大样本病例进一步验证。

      • 0+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