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解读
    • 2020年版与2018年版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比较分析

      2022, 31(3):287-2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1

      摘要 (1063) HTML (698) PDF 742.12 K (1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相继在2018年及2020年制定发布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和《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为此,笔者对比并总结两版指南在胰腺癌的诊疗过程中的差异之处,并对新版指南中提出的新方法、新方案及热点问题等内容通过参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佐以补充,以期为持续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 >专题研究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与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2022, 31(3):295-3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2

      摘要 (1185) HTML (721) PDF 677.99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也逐渐在临床开展,但由于LPD手术难度大,其效果与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笔者中心实施LPD及同期实施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评价LPD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行LPD与OPD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根据标准共纳入16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LPD组57例,OPD组10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及术前化验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PD组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PD组(450 min vs. 400 min,P=0.003),而两组术中输血率和术中出血量以及病灶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患者的BMI对两种术式相关指标无明显影响(均P>0.05)。LPD组术后中位住院时间明显短于OPD组(12 d vs. 27 d,P<0.001),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OPD组(5.6% vs. 33.7%,P=0.002);两组术后病理、术后第3天引流液淀粉酶含量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死亡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PD组门静脉切除重建的患者(8例)与OPD组门静脉切除重建的患者(12例)比较,前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LPD与OPD具有相似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且LPD在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方面优于OPD。但LPD手术时间较长,尤其联合行血管重建时,术中出血量更大,术后住院时间更长。LPD对术者手术操作技术上要求较高,这也给了进一步探索并规范化这一复杂术式极大动力。

    • 中段胰腺切除术19例临床分析

      2022, 31(3):304-3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3

      摘要 (794) HTML (880) PDF 812.75 K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胰体尾切除术(DP)被认为是治疗胰腺肿瘤的标准术式。然而,它们应用于治疗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时可能导致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需引起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CP)治疗胰颈部或近端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6月—2020年8月间19例施行C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假性囊肿、副神经节瘤、炎性肉芽肿各1例。结果 15例行开腹手术,4例行微创手术;远端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包括胰管空肠黏膜吻合15例,胰胃吻合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24.0±40.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73.2±50.9)mL。总体并发症和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率分别为52.6%和26.3%。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1.8±6.5)d。无再次手术及手术相关死亡。平均随访时间(59.3±39.0)个月,无1例发生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无肿瘤复发。结论 CP术治疗胰颈部或近端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能最大限度保留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但伴随相对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 0+1
    • 术前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对胰腺腺鳞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2022, 31(3):310-3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4

      摘要 (1055) HTML (631) PDF 888.25 K (1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腺鳞癌(ASCP)为一种罕见的外分泌型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根治术后预后差。目前基于TNM分期的胰腺癌预后模型并不适用于ASCP,结合其他临床数据建立适用于ASCP的预后预测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术前炎症免疫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ASCP患者术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并建立ASCP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9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9例ASC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通过最小P值法分析得出NLR、PLR、LMR和SII的最佳截断值,根据各指标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组比较预后差异,并选择性比较高SII组与低SII组患者基线特征的差异。用单变量与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患者的预后因素,并构建预后指数(PI)预后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并比较PI预后预测模型与TNM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2年期生存情况预测效能。结果 NLR、PLR、LMR和SI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6、85.5、4.1、339.7,按各指标最佳截断值分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SII组肿瘤位于胰头患者的比例(47.3% vs. 26.3%)与低分化肿瘤患者的比例(63.6% vs. 42.1%)均高于低SI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肿瘤分化、肿瘤大小、脉管癌栓、神经侵犯、NLR、PLR、LMR、SII均是ASCP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肿瘤分化、肿瘤大小、神经侵犯、SII是ASCP患者术后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PI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TNM分期预后预测模型(AUC:0.779 vs. 0.625)。结论 术前NLR、PLR、LMR、SII对评估ASCP患者术后总生存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SII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结合构建的PI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0+1
      • 1+1
      • 2+1
      • 3+1
    • 泛素/ISG15结合酶E2L6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2022, 31(3):319-3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5

      摘要 (1011) HTML (733) PDF 2.85 M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具有高度迁移性和侵袭性的特点,预后不良,但癌基因的突变及分子调控关系等的改变会影响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泛素/ISG15结合酶E2L6(UBE2L6)在泛癌中的表达及胰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依然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探讨UBE2L6对胰腺癌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UCSC Xena下载TCGA和GTEx的RNA-seq数据,用R(4.0.2)软件的“limma”包分析UBE2L6在泛癌中的差异表达。利用从GEO数据集下载数据及qRT-PCR分别验证UBE2L6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差异表达。胰腺癌细胞转染靶向UBE2L6的siRNA后用CCK-8细胞增殖、克隆形成、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UBE2L6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利用UBE2L6的分子相关性、蛋白相互作用及基因富集分析(GSEA)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TCGA数据库的胰腺癌临床数据,分析UBE2L6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表达差异分析提示UBE2L6在泛癌中表达增高,在胰腺癌组织及BxPC-3(t=33.82,P<0.000 1)、PANC-1(t=7.36,P=0.001 8)、AsPC-1(t=9.61,P=0.000 7)、SW1990(t=10.26,P=0.000 5)及MIA PaCa-2(t=12.65,P=0.000 2)等胰腺癌细胞系中亦高表达。细胞功能实验显示,UBE2L6可促进胰腺癌PANC-1和AsPC-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BCL2A1蛋白与UBE2L6的相关性最大(r=0.442)。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显示,其可能与HERC6、RPS27A、HERC5、UBA52、ISG15、UBA7、DDX58、UBC、UBB、ARIH1等蛋白有相互作用。同时,GSEA富集分析提示UBE2L6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等密切相关。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显示,UBE2L6高表达与胰腺癌组织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χ2=6.966,P=0.03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是胰腺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BE2L6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P<0.05),但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5)。ROC曲线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UBE2L6对胰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AUC=0.970,95% CI=0.950~0.989)且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 UBE2L6在胰腺癌中表达增高并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其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泛素化修饰、MAPK信号通路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有关,且UBE2L6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密切相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SOX21-AS1调控miR-31-5p/MMP-16轴对胰腺癌细胞活性与增殖的影响

      2022, 31(3):329-3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6

      摘要 (1015) HTML (801) PDF 1.36 M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常见病因。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被鉴定为调节因子和特异度生物标志物。最新研究表明,lncRNA SOX21-AS1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SOX21-AS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 用qRT-PCR检测SOX21-AS1在20对胰腺癌与邻近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胰腺癌细胞系(PANC-1、CAPAN2、CFPAC-1、BXPC3、SW1990)与人胰管上皮细胞系(HPDE)中的表达。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SOX21-AS1表达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MTT实验与集落形成实验分析SOX21-AS1沉默后胰腺癌细胞活力与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DIANA数据库预测SOX21-AS1的靶微小RNA(miRNA)及其下游的靶mRNA,随后进一步通过系列功能实验、双荧光素酶实验、拯救实验以及相关性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SOX21-AS1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均上调,其高表达患者预后差(均P<0.05)。SOX21-AS1沉默后,胰腺癌细胞的活力与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31-5p与SOX21-AS1及MMP-16 mRNA均存在靶向结合序列,功能实验、荧光素酶实验及挽救实验结果均验证了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OX21-AS1的表达与miR-31-5p的表达呈负相关(r2=0.257 1,P<0.05),miR-31-5p的表达与MMP-16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2=0.311 3,P=0.010 6)。结论 SOX21-AS1的表达上调与胰腺癌细胞活性、增殖能力增强及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机制上,SOX21-AS1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与miR-31-5p发生竞争性结合,调节MMP-16的表达,从而促进胰腺癌的进展。SOX21-AS1可以作为胰腺癌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诊治的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长链非编码RNA 909靶向调控miR-194-5p/DACH1轴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22, 31(3):340-3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7

      摘要 (1056) HTML (623) PDF 2.76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 909(LINC00909)是一个新发现的长度约为2 kb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胶质瘤和白血病中被报道发挥癌基因的作用。然而LINC00909在胰腺癌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探讨LINC00909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LINC00909与其调控网络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Ualcan在线分析LINC00909在TCGA数据库中24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LinkedOmics在线分析LINC00909在176例胰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情况。利用lncRNA-miRNA结合数据库(starBase)及3个miRNA-mRNA结合数据库(miRmap、miRanda和TargetScan),预测LINC00909的靶microRNA(miRNA)以及靶miRNA下游的mRNA,并构建LINC00909-miRNA-mRNA网络。用R语言“limma”包对癌旁和癌组织的miRNA进行表达差异对比分析。利用R语言“survival”包、“survminer”包及“ggstatsplot”包,对所得到的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在胰腺癌PANC-1细胞上,用敲减实验(转染LINC00909 siRNA)分析LINC00909对PANC-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用回复实验(同时转染LINC00909 siRNA与靶miRNA抑制剂)及验证LINC00909与靶miRNA之间的靶向关系。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靶miRNA与LINC00909以及下游mRNA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 Ualcan分析表明LINC00909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LinkedOmics分析表明LINC00909低表达患者的预后差(P<0.05)。通过starBase数据库获得28个与LINC00909结合的miRNA,进一步通过对TCGA胰腺癌miRNA表达数据分析发现,只有miR-194-5p在胰腺癌中表达明显上调。通过miRmap、miRanda和TargetScan数据库获得114个与miR-194-5p结合的潜在mRNA。进一步对114个mRNA进行表达相关性分析及生存分析,获得4个mRNA(DACH1、SOCS2、STX16及SNAP91),最终获得LINC00909-miR-194-5p-DACH1/SOCS2/STX16/SNAP91的ceRNA网络。敲减实验显示,LINC00909低表达组PANC-1细胞的增殖活力增加、划痕愈合率、迁移与侵袭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回复实验表明,回复组DACH1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且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迁移与侵袭细胞数均较LINC00909低表达组明显降低(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194-5p模拟物能够抑制含有其结合位点的LINC00909和DACH1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均P<0.05)。结论 LINC00909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且发挥抑癌作用,其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194-5p/DACH1轴来抑制PANC-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IFITM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22, 31(3):351-35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8

      摘要 (945) HTML (795) PDF 1.25 M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中转导同型黏附信号的膜复合物,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量异常,但是其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则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IFITM1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Western blot法检测78例胰腺癌患者(32例转移,46例未转移)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IFITM1的表达。将胰腺癌PANC-1细胞转染IFITM1过表达质粒(IFITM1组)或转染IFITM1过表达质粒同时添加ERK1/2通路抑制剂LY3214996(IFITM1+LY3214996组)后,以无处理的PANC-1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检测Western blot、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IFITM1蛋白与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ERK1/2/p-ERK1/2)、细胞增殖活力、凋亡以及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IFITM1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胰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有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转移的胰腺癌组织(均P<0.05)。与对照组PANC-1细胞比较,IFITM1组PANC-1细胞的IFITM1蛋白表达水平、ERK1/2/p-ERK1/2水平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迁移与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IFITM1+LY3214996组PANC-1细胞除IFIT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外(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IFITM1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磷酸化激活ERK1/2路调控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青藤碱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2022, 31(3):359-3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09

      摘要 (696) HTML (556) PDF 2.21 M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转移是导致胰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青藤碱是从青风藤及毛青藤的干燥藤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研究发现NF-κB信号通路与胰腺癌转移密切相关,而青藤碱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因此,本研究探讨青藤碱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作用及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青藤碱(400、800、1 600 mg/L)处理胰腺癌Capan-1细胞,以无处理的Capan-1细胞为对照,分别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F-κB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情况;随后,观察NF-κB通路激动剂TNF-α(20 mg/L)对青藤碱(1 600 mg/L)作用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Capan-1细胞比较,各浓度的青藤碱处理的Capan-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均降低、NF-κB的核转位均减少(胞浆内表达增加,核内表达减少)、ICAM-1与VCAM-1表达均下调,且均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趋势(P<0.05或P<0.01)。TNF-α对Capan-1细胞的作用则与青藤碱相反,且青藤碱抑制Capan-1细胞迁移、侵袭及下调黏附分子表达的作用被同时添加TNF-α部分逆转(P<0.05或P<0.01)。结论 青藤碱能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为其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下调下游的相关黏附分子表达有关;青藤碱可能是治疗胰腺癌潜在的有效药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临床研究
    • 胰管支架引流术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2, 31(3):369-37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0

      摘要 (824) HTML (222) PDF 702.77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为胆总管结石。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对于发病早期的ABP患者应尽早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鼻胆管引流术(ENBD)。然而在以上治疗过程中是否应该同期行胰管支架引流术的争议较多。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比EST联合ENBD术中放置与不放置胰管支架的两组AB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胰管支架在治疗ABP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在接受常规保守治疗的同时急诊72 h内完成EST+ENBD+胰管支架内引流手术(观察组),40例在接受常规保守治疗同时急诊72 h内完成EST+ENBD(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及总体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到接受EST手术的时间、术前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转氨酶与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死亡1例(3.3%),对照组死亡2例(5.0%);观察组并发症(胰周积液、胰腺假性囊肿、胰源性腹水)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17.5%;观察组需要B超和(或)CT引导穿刺引流1例(3.3%),对照组3例(7.5%);观察组无接受外科清创引流手术患者,对照组1例;观察组转入ICU治疗1例(3.3%),对照组4例(10.0%),观察组以上总体临床结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ABP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胰管支架引流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整体疗效。ABP患者在早期接受EST+ENBD手术的同时推荐放置胰管支架。

    • 经ERCP途径获取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2, 31(3):376-3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1

      摘要 (730) HTML (127) PDF 871.87 K (1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道感染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处理不及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细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胆道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获取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期为临床胆道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胆道外科收治的因胆道疾病行ERCP并进行胆汁培养和药敏检测的1 141例病例资料,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对患者胆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对胆石患者和非胆石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胆汁培养共分离出7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88株(65.5%),革兰氏阳性菌195株(26.2%),真菌62株(8.3%)。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33.4%,12.6%和8.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对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和克林霉素耐药率最高。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在2016—2019年间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情况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胆石患者发生胆道细菌感染比例高于非胆石患者(67.5% vs. 58.8%),但非胆石患者更容易出现抗生素耐药。结论 胆道感染细菌的菌种构成和耐药情况均处在动态变化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以胆汁培养与药敏结果为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0+1
    • >文献综述
    • 纳米药物在胰腺癌治疗上的进展

      2022, 31(3):386-3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2

      摘要 (876) HTML (941) PDF 835.87 K (1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常规治疗药物及靶向药物对其治疗效果不佳。其中,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对其耐药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纳米药物因合适的粒径、在外周循环中的高稳定性以及高渗透长滞留效应,再结合如光敏、pH敏感等策略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有效地通过肿瘤微环境靶向癌细胞,是治疗胰腺癌的新思路。笔者回顾了目前胰腺癌治疗中纳米药物的治疗策略,包括铁死亡诱导型纳米药物、结合传统化疗药物或小干扰核糖核酸、光动力药物纳米载体以及一些其他的策略,并汇总了近期的进展、相关的临床试验及目前面临的问题。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2022, 31(3):397-4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3

      摘要 (798) HTML (347) PDF 727.80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脂血症胰腺炎(HLP)的临床过程不同于其他病因引起的胰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以及出院后复发率均较非HLP高,且主要脏器并发症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呈正相关。其治疗关键在于迅速降低TG水平和阻断全身炎症反应。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血TG和炎症因子,已成为治疗HLP的重要手段。笔者就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在HLP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2, 31(3):405-4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4

      摘要 (1083) HTML (735) PDF 605.19 K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指因胰酶异常激活对胰腺自身及周围器官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甚至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常见急腹症。SAP常并发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目前导致SAP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SAP相关ALI的发生率从15%~55%不等,其临床表现也从轻度低氧血症到ARDS各有不同。并且,ALI和ARDS是SAP腹外功能障碍最显著的表现,发病第1周病死率高达60%。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一方面,SAP相关ALI与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各种炎症因子的刺激、氧化应激、细胞焦亡等也是导致SAP相关ALI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有关SAP相关ALI的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简要论著
    • 胰尾原发罗道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3):410-4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5

      摘要 (701) HTML (835) PDF 1.33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罗道病(RDD)是一种良性、自限性、非肿瘤性的罕见疾病,以窦组织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为特征。该病与实体瘤相似,可累及骨骼、颅脑、鼻腔、乳腺等,但消化系统极少发生,胰尾原发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胰尾原发RDD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胰尾原发罗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病例为64岁男性患者,2020年4月在全麻下胰体尾切除、腹腔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结果考虑为RDD。查阅文献及相关病例分析发现,胰腺RDD仅报道了12例。结果显示胰腺RDD发病人数女性多于男性(11∶1);同时有2个或多个部位受累者7例(7/12),常见的受累部位有脊髓、肝脏、胸腺、眼、结肠等;12例患者中有9例行手术治疗,切除了病变的胰腺,2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1例患者治疗情况不详。结论 胰腺RDD的治疗应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而定,单发的淋巴结外型胰腺RDD行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案。尽管目前影像学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无法鉴别胰腺RDD和胰腺恶性肿瘤。本病例在发现胰腺占位但无法排除恶性肿瘤的前提下行胰尾切除术,取得较好效果,符合目前的诊疗宗旨。若怀疑或发现胰腺占位,应仔细鉴别其良恶性以指导后续治疗。

      • 0+1
      • 1+1
      • 2+1
    • 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和肠道病原菌特点及其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

      2022, 31(3):416-4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3.016

      摘要 (857) HTML (571) PDF 596.74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病原菌感染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研究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和肠道病原菌特点及其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对于降低复发风险以及指导医生采取针对性抗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的8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和十二指肠液的病原菌,比较胆汁和十二指肠液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根据结石治疗情况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菌群丰度以及菌群多样性,并分析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82例患者中,有68.29%(56/82)的胆汁标本检测出病原菌,53.65%(44/82)的十二指肠液标本检测出病原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6,P=0.060)。56份胆汁标本共培养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8株(70.59%),革兰氏阳性菌18株(26.47%),真菌2株(2.94%)。44份十二指肠液标本共培养出5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6株(72.00%),革兰氏阳性菌13株(26.00%),真菌1株(2.00%)。胆汁、十二指肠液中的革兰氏阴性菌(70.59%、72.00%)、革兰氏阳性菌(26.47%、26.00%)及真菌(2.94%、2.00%)构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946)。82例患者中结石初发组58例,结石复发组24例,复发组的胆汁感染率(87.50%)、十二指肠液感染率(70.83%)明显高于初发组(63.79%、46.55%);复发组预防使用抗生素比例低于初发组(50.00% vs. 77.59%);初发组的Chaol指数高于复发组(425.16±81.55 vs. 390.44±72.7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汁感染(OR=1.868,95% CI=1.069~3.266)、十二指肠液感染(OR=2.102,95% CI=1.116~3.959)均可增加胆总管结石复发风险,而预防使用抗生素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OR=2.647,95% CI=1.354~4.581)(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和肠道病原菌分布具有相似性,胆汁病原菌可能来自于十二指肠液,可增加复发风险。胆汁感染、十二指肠液感染均可增加胆总管结石复发风险,而预防使用抗生素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