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乳腺外科专题研究
    • 倒T切口轴型三蒂法缩乳术在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及巨乳症中的临床应用

      2022, 31(5):559-5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1

      摘要 (1268) HTML (1288) PDF 1.78 M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乳房缩小整形术(缩乳术)是治疗乳房肥大和巨乳症的有效方法,缩乳术手术方式多样,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留乳头乳晕(NAC)血供和感觉及术后良好的乳房外形。笔者团队前期在倒T切口基础上,开创了一种轴型三蒂法缩乳术,在乳腺癌伴生理性乳房肥大和/或中重度乳房下垂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进一步评价该方法在中重度生理性乳房肥大及巨乳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1年3月在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乳腺外科、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龙泉分院对中重度乳房肥大及巨乳症患者、采用倒T切口行三蒂法缩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并发症(NAC坏死、T形切口裂开、蜂窝组织炎、出血、皮瓣坏死、脂肪液化)发生情况,患者使用BREAST-Q量表“Reduction/Mastopexy”模块对缩乳前后乳房满意度、生理机能、社会心理健康以及性生理健康方面进行自评。结果 共纳入28例患者(53个乳房),患者平均年龄为(33.7±6.8)岁,平均BMI为(25.8±3.2)kg/m2。术前E罩杯2例,FF罩杯2例,G罩杯4例,GG罩杯7例,H罩杯13例,术中左、右乳切除腺体平均重量为993.5 g、1 017.7 g,左右乳头分别提高(14.4±3.7)cm、(14.5±3.4)cm,术后B罩杯10例,C罩杯15例,D罩杯3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5%,1例(1.9%)出现T型交界处创面裂开,1例(1.9%)发生乳房蜂窝组织炎,1例(1.9%)发生脂肪液化。所有患者术后NAC均得到保留,仅1例(1.9%)患者发生NAC色素减退。中位随访时间24(1~36)个月,患者术前对乳房满意度评分为15.5±8.2,术后1、3、6个月与1、2、3年对乳房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2.2±4.8、42.6±7.5、52.7±8.0、52.7±8.5、56.9±8.0、60.8±5.1,术后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社会心理健康、生理机能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性生理健康评分除了术后第1个月外,其余时间点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 倒T切口轴型三蒂法缩乳术对于生理性中重度乳房肥大及巨乳症患者而言是一种具良好的美容效果和相对较小并发症的理想治疗方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乳房一期重建与保乳整形手术治疗乳腺癌比较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2022, 31(5):569-5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2

      摘要 (1058) HTML (797) PDF 1012.83 K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早,保乳手术和乳腺切除术后乳房重建是避免乳腺癌患者失去乳房的合理选择。近年来保乳整形术式的推广使得小乳房患者保乳术后仍能维持较好外形。使用假体联合钛网补片(TiLoop Bra)的乳房重建技术相对简单,便于推广,也能在乳房全切后较好重塑乳房外形。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两种方法在手术效果与满足患者术后美观需求方面的优劣,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以上两种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接受保乳整形手术(保乳组)与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手术(乳房重建组)的患者各4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信息,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信息,使用Breast-Q量表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 保乳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上均明显优于乳房重建组(均P<0.001)。乳房重建组乳头麻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保乳组(P<0.001);乳房重建组发生皮瓣坏死4例,保乳组无皮瓣坏死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两组间血肿、切口感染、脂肪坏死和组织挛缩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性健康及对乳房外形的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的美学效果相似。皮瓣坏死为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中的严重并发症,背阔肌肌皮瓣覆盖创面可作为补救治疗手段。满足保乳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保乳整形的手术方式;存在保乳手术禁忌证的患者,但有乳房外形要求的,合理评估后实施保留乳头乳晕腺体切除加假体联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也是一个可选方案。

      • 0+1
      • 1+1
    • 肿瘤整形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22, 31(5):577-5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3

      摘要 (1089) HTML (334) PDF 905.46 K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整形保乳手术(OBCS)是在完整切除肿瘤病变的同时,应用整形技术对乳房进行整形修复,最大限度维持患者术后乳房的自然外形,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OBCS属于新兴技术,其效果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仍然有限。因此,本研究通过对OBCS与传统的保乳手术(TBCS)治疗早期乳腺癌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进一步明确OB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行乳腺癌保乳手术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其中95例行OBCS(OBCS组),131例行TBCS(TBCS组),对两组患者在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乳房美容效果、患者主观满意度以及远期疗效等方面进行对评价。结果 OBCS组缺损修复方式包括腺体推进法47例,乳腺组织腺蒂瓣转位法22例,下蒂倒T形5例,翼状整形9例,腹腔大网膜充填3例,部分背阔肌及周围脂肪瓣3例,背阔肌肌瓣法4例,腹直肌带蒂肌皮瓣转移法2例。TBCS组均采用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残留腺体直接缝合法。OBCS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BCS组[(136.8±28.5)min vs. (75.2±22.3)min,P=0.002],但OBCS组术中切缘阳性再次扩大切除率明显低于TBCS组(3.2% vs. 11.5%,P=0.027)。OBCS组切除标本体积明显大于TBCS组[(101.3±12.9)mL vs. (67.6±9.8)mL,P=0.013];OBCS组术后乳房美容优良率明显高于TBCS组(86.3% vs. 37.4%,P=0.000);OBCS组患者主观满意率明显高于TBCS组(91.6% vs. 44.3%,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腋窝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术后局部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肿瘤整形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能够带来更佳的美容效果和更好的患者主观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值得推荐的一种临床技术。

      • 0+1
    • 乳腺肌样错构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2, 31(5):587-5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4

      摘要 (1005) HTML (519) PDF 1.01 M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乳腺肌样错构瘤(MHB)是乳腺错构瘤中极为罕见的亚型,文献中以个案报道为主,目前对其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认识尚不足,容易漏诊或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笔者报告1例MH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学者报告的23例MHB,探讨其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征、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收治的1例MHB及国内文献报道的23例MHB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9~65岁,平均(37±12.3)岁。24例均为单发性肿瘤,其最大直径范围1.9~10.0 cm,平均(2.9±1.94)cm。笔者报告的1例在全组肿瘤中体积最大(直径10 cm),其占笔者单位20年来受检的1 849例乳腺病理活检标本的0.05%和893例乳腺良性肿瘤的0.1%。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肿瘤均可显示界限清楚的肿块,但图像不具特征性;B超引导下芯针活检有一定诊断价值。肉眼观察显示,均为界限清楚、可活动的无痛性乳腺包块或结节,类似纤维腺瘤。14例(58.3%)有临床诊断记录,但均被误诊为或考虑为乳腺纤维腺瘤。21例(87.5%)行单纯乳腺肿块切除术,3例(12.5%)行乳腺肿块扩大切除术。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肿瘤均由乳腺导管、腺泡和纤维脂肪组织以不同比例随机混合组成;肿瘤内可见特征性平滑肌组织或肌样细胞,分化良好。免疫表型分析显示,肿瘤内平滑肌成分desmin、α-SMA、vimentin、MSA和h-caldesmon呈弥漫性强阳性。20例(83.3%)术后平均随访(18.6±15.4)个月,1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1例于术后36、41个月2次复发,余无复发。结论 MHB是罕见的良性肿瘤,误诊率高。临床医师需增强对MHB的了解和诊断意识。临床和病理诊断中需与乳腺纤维腺瘤等相关肿瘤和瘤样病变鉴别。MHB可复发,治疗应采用广泛局部切除并确保切缘阴性,术后需定期随访。

      • 0+1
      • 1+1
    • >甲状腺疾病专题研究
    • 智能化辅助调药系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抑制治疗中的应用

      2022, 31(5):597-6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5

      摘要 (844) HTML (433) PDF 818.75 K (1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长期内分泌抑制治疗是降低复发的重要手段,然而,患者多次往返门诊明显增加了医疗负荷和医疗费用,且不同医师间可能存在调药标准的差异,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辅助调药系统来方便精准调药。本研究中,笔者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的术后内分泌抑制治疗辅助调药系统,以方便和简化临床调药过程。方法 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原理及相关指南构建TSH抑制治疗的药物调整目标及药物调整细则,编辑成计算机语言,结合网络服务器、客户端与用户终端构建成调药软件系统。纳入2021年2月—2022年1月期间门诊就诊的PTC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时间分为初治期(<1年)和随访期(≥1年)。在患者入组时收集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范围、复发风险分层;调药时记录的参数指标包括:术后复查时间、甲状腺功能指标、甲亢或甲减相关症状发生的例数、调药达标(即TSH值处于目标范围内)的例数。智能化辅助系统的调药程序包括在记录入组时医师调药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随后的两次计算机辅助调药。首先根据患者入组时记录的参数,应用系统自动化生成新的用药方案,患者按照新的方案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直至第2次复查。在第2次复查时再记录调药后产生的新的参数指标,应用系统再次生成新的调药方案,患者按此新的方案再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直至第3次复查,记录调药后产生的新参数指标即随访结束。分别比较分析两次系统调药结果与系统调药前的医师调药结果之间的达标率,及其他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共纳入初治期患者99例,失访2例(2.0%),97例完成调药随访。与单纯医师调药比较,两次系统调药达标率均更高(57.7% vs. 34.0%,P=0.001;63.9% vs. 34.0%,P<0.001);患者主诉甲亢或甲减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1、P=0.267)。纳入随访期患者50例,均完成调药随访,第1次系统调药与医师调药的TSH抑制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 vs. 36.0%,P=0.143),但第2次系统调药较医师调药的TSH抑制达标率更高(66.0% vs. 36.0%,P=0.007);患者主诉甲亢或甲减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P=0.180)。按性别、BMI、手术范围、复发风险分层的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体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初治期患者与随访期患者间比较,医师调药及两次系统调药的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C术后内分泌抑制治疗过程中,与单纯医师调药相比,智能化的辅助系统调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TSH抑制达标率,可以更好地辅助临床医师进行PTC患者术后左旋甲状腺素片的精准剂量调整。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 0+1
      • 1+1
      • 2+1
    •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2022, 31(5):608-6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6

      摘要 (1108) HTML (606) PDF 1.04 M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尽管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但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甲状腺癌已成为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与成人相比,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具有一些不同的临床特征,进一步了解这些特征,将更有助于加精准诊疗。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21年6月间68例因甲状腺疾病行手术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年龄≤20岁)资料,将其中获随访的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另随机抽取22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甲状腺癌人群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结果 68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的24例(35.29%),其中22例获随访3~72个月。22例患者中,女19例,男3例(6.33∶1);年龄3~20岁,平均(16.73±4.52)岁;病程10 d至5年,平均为9.5个月;主要因触及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术前甲状腺超声TI-RADS 4类及以上结节占比高(19/22,86.36%);3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术,余均行甲状腺全切术;21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3例患者还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1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8例(81.82%),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3例(13.64%),甲状腺髓样癌(MTC)1例(4.54%)。术后出现单侧喉返神经损伤者3例,喉头水肿者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例,1例患者行左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乳糜漏。1例MTC患者术后3年余复发,再次双侧颈部淋巴结扩大清扫术,并行靶向药物治疗;余在访患者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征象。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性别分布与成人基本一致;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成人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均以PTC居多(95.45% vs. 100.00%),但前者PTMC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13.36% vs. 50.00%,P<0.05);此外,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占77.27%(17/22),且其双侧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成人患者(50.00% vs. 9.09%,P<0.05)。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的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癌占比较高,发病性别与病理类型与成人相似,但确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成人更大,且更易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但经手术等规范化治疗后,整体预后较好。

      • 0+1
      • 1+1
      • 2+1
      • 3+1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FoxP4-AS1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

      2022, 31(5):619-6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7

      摘要 (1523) HTML (678) PDF 2.22 M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笔者前期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FoxP4-AS1(lncRNA FoxP4-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异常表达,其低表达是PT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lncRNA FoxP4-AS1在PTC细胞中的表达,初步分析其对PT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qRT-PCR检测PTC细胞系(TPC-1、K1细胞)和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3-1细胞)中lncRNA FoxP4-AS1的表达;将TPC-1、K1细胞分别转染FoxP4-AS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和空载病毒载体(阴性对照)后,并分别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EdU、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通过GEPIA数据库和LncTar网站预测FoxP4-AS1的靶基因,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用以上转染后的细胞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瘤组织Ki-67的表达。通过KEGG数据库初步分析FoxP4-AS1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比较,lncRNA FoxP4-AS1在两种PT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细胞功能实验显示,转染FoxP4-AS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TPC-1、K1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减弱、侵袭和迁移能力均较阴性对照组细胞明显降低,且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均P<0.01)。GEPIA数据库和LncTar网站预测FoxP4-AS1与CDK4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靶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FoxP4-AS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两种细胞的CDK4/cyclinD1表达水平较各自阴性对照组细胞明显降低(均P<0.05)。皮下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转染FoxP4-AS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PTC细胞较转染空载病毒载体的PTC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慢,形成的瘤体小,且瘤组织中Ki-67表达减少。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FoxP4-AS1低表达主要富集于PI3K-Akt-mTOR通路、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相互作用,FoxP4-AS1高表达主要富集于DNA甲基化、氧化应激通路等。结论 lncRNA FoxP4-AS1在PTC细胞中表达下调,且与PT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FoxP4-AS1可能通过抑制CDK4/cyclinD1表达抑制PTC细胞增殖,作为保护性因素发挥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基础研究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相关基因变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 31(5):631-6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8

      摘要 (847) HTML (655) PDF 1.99 M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化疗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化疗可能通过增强肿瘤微环境中的抗肿瘤免疫力来发挥抗肿瘤效应。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及相关基因的变化,评估NAC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影响。方法 GEO数据库输入“Breast Cancer”,“TAMs”,“Chemotherapy”进行检索,选择人乳腺癌组织的GSE134600数据集进行分析。通过R包(limma函数)筛选乳腺癌患者NAC前后组织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所有DEGs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对DEGs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可视化,并筛选关键核心基因,通过cBioPortal对10个关键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使用R包(CIBERSORT)对GSE134600数据中的免疫细胞分布及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 鉴定出751个乳腺癌NAC前后DEGs(409个上调基因和342个下调基因)。通过GO富集分析DEGs的生物过程(BP)、细胞组分(CC)和分子功能(MF)。在BP中主要富集在I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病毒应答与防御和病毒生命周期方面;在CC中主要富集在细胞膜的外在成分和细胞膜的细胞质侧方面;在MF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双链RNA结合和脂肽结合方面。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DEGs主要富集在甲型H1N1流感、麻疹、丙型肝炎、冠状病毒病COVID-19、NF-κB信号通路、EBV病毒感染、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阿米巴病信号通路。通过CytoHubba插件筛选出乳腺癌NAC前后TAMs相互作用程度最高的前10个关键基因:IFIT1、ISG15、MX1、MX2、IRF7、RSAD2、IFIT3、IFI35、IFI6、IFITM1。多组学分析发现IFIT1、MX1和MX2主要发生缺失突变,IFIT1主要发生基因深度删除,而MX1和MX2主要发生基因扩增。NAC后乳腺癌组织中M0巨噬细胞、CD8+T细胞及M2巨噬细胞含量减少,M0巨噬细胞与记忆性B细胞成正相关(r=0.64),与未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呈负相关(r=-0.66)。结论 所发现的乳腺癌患者NAC前后TAMs相关的DEGs与干扰素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提示干扰素信号通路在NAC可能通过改变TAMs而发挥重要作用。同时NAC前后M0巨噬细胞发生明显改变,提示化疗可能通过改变M0巨噬细胞分布及免疫功能调节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 0+1
      • 1+1
      • 2+1
      • 3+1
      • 4+1
    •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 31(5):640-6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09

      摘要 (1176) HTML (468) PDF 2.04 M (1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家族蛋白成员,近些年研究显示LRG1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侵袭转移、异常血管生成、预后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L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预后、功能和潜在机制方面尚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L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使用TCGA、Breast Cancer Gene-Expression Miner、UALCAN、Kaplan-Meier Plotter、GeneMANIA、DAVID等多个数据库对LR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预后价值、相互蛋白作用网络及功能富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LRG1 mRNA在乳腺浸润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3.461 vs. 8.357,P<0.001)。在不同分子亚型中,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 mRNA表达量为37.462(9.930~74.197),高于HER-2阳性型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均P<0.01);I、II、III期乳腺癌中LRG1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均P<0.05)。Breast Cancer Gene-Expression Miner数据库分析显示,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乳腺癌中LRG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ER和(或)PR阴性乳腺癌,HER-2阴性乳腺癌中LRG1 mRNA表达高于HER-2阳性型乳腺癌(均P<0.05);淋巴结阳性乳腺癌LRG1 mRNA表达量高于淋巴结阴性乳腺癌(P<0.000 1)。用GEPIA在线平台对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发现,LRG1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S)及无复发生存率(RFS)均低于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1,P=0.200;HR=0.70,P=0.064);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TCGA中乳腺癌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发现,LRG1的表达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OS无明显关系(均P>0.05),但在basal-like亚型中,LRG1低表达患者OS明显优于LRG1高表达患者(HR=3.12,95% CI=1.54~6.29,P<0.001)。使用GeneMANIA数据库进行分析,共筛选出20个与LRG1相互作用蛋白质,GO富集分析显示,LRG1及与其共表达相关的20个蛋白富集于细胞胞外区,外泌体,血液微粒,受体复合物等结构中,参与细胞的血管生成调控、上皮间充质的转化、缺氧反应等相关生物学过程。结论 LRG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预测部分不良乳腺癌亚型的预后,LRG1可能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miR-18a-3p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调控ADCY1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及增殖的影响

      2022, 31(5):648-6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0

      摘要 (584) HTML (146) PDF 1.72 M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表明多种microRNA(miRNA)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本研究从已报道的肝癌差异表达miRNA中进一步筛选关键miRNA,并验证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已发表的研究中筛选出肝癌组织及肝癌患者血清/血浆中与正常肝组织及正常血清/血浆中共同的差异表达miRNA;用qRT-PCR在正常肝细胞与肝癌细胞中对筛选出的目标miRNA表达情况进行验证;用过表达和抑制的方法观察目标miRNA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Transwell实验)与增殖能力(MTT实验)的影响,以及在30例临床标本中检测目标miRNA的表达并通过KM plotter网站分析其对肝癌患者生存的影响;通过miRDB和GEPIA数据库预测和分析目标miRNA的靶基因,并用逆转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 在肝癌组织(vs.正常肝组织)及肝癌患者血清/血浆(vs.正常人血清/血浆)中共同高表达的miRNA有4个(miR-18a-3p、miR-221-3p、miR-222-3p、miR-224-3p),共同低表达的miRNA有2个(miR-26a-3p、miR-125b-3p)。qRT-PCR实验证实,与正常肝细胞比较,miR-18a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miR-26a在肝癌细胞中低表达(均P<0.05)。过表达/抑制miR-18a-3p表达能促进/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及生长能力(均P<0.05),而过表达/抑制miR-26a-3p对肝癌细胞的侵袭及生长能力影响无不法确定。分析结果显示,ADCY1是miR-18a-3p的靶基因,过表达ADCY1能部分逆转miR-18a-3p对肝癌细胞的上述作用,同时,表达上调的miR-18a-3p能通过结合到ADCY1 mRNA 3'UTR抑制ADCY1的表达。结论 miR-18a-3p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其在肝癌中表达上调,并能通过抑制下游靶基因ADCY1的表达增强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能力。

      • 0+1
      • 1+1
      • 2+1
      • 3+1
      • 4+1
    • >文献综述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分析的研究进展

      2022, 31(5):658-66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1

      摘要 (759) HTML (916) PDF 751.83 K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作为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常应用于乳腺癌手术中。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保证生存率及尽量减少复发的前提下,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ALND也因其会造成手臂淋巴水肿、肩部功能障碍等副作用,使用率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创伤更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SLNB也是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处理的标准方式。新辅助化疗(NAC)作为全身系统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缩小肿瘤,增加手术机会,还可以增加保乳率,为更多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但NAC后的SLNB因受NAC对淋巴管等作用的影响,存在检出率低及假阴性率(FNR)高的问题,这也使NAC后行SLNB备受争议,如何使更多符合标准的乳腺癌人群豁免ALND获得临床获益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已有多种技术方法尝试用于提高乳腺癌NAC后SLNB检出率及降低FNR。相比单一示踪剂,联合蓝染料及核素两种传统示踪剂或结合纳米碳混悬液、吲哚菁绿、微泡超声造影、超顺磁氧化铁等新型示踪剂,或是采用纳米颗粒辅助腋窝分期对前哨淋巴结进行示踪,可显著提高SLNB的检出率。多项大型前瞻性试验证明,保证≥3枚前哨淋巴结被切除可显著降低SLNB的FNR;靶向ALND作为SLNB的补充,通过在术前对阳性淋巴结进行标记定位可实现精准切除淋巴结,利用雷达反射器、碳文身、放射性粒子、磁性粒子、术中超声等进行定位可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另外,有研究提出结合影像检查如腋窝超声图像、CT淋巴成像等,能清楚显示淋巴结及其周围淋巴管解剖结构,增加临床医师的把握度,进一步提高检出率,降低FNR,但暂未得到大型试验数据证实。笔者对目前NAC后的前哨淋巴结分析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思路和方向,关于在临床上具体如何抉择能使更多患者获益未来仍需大量研究来验证。

    • 循环游离DNA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应用

      2022, 31(5):668-6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2

      摘要 (809) HTML (698) PDF 666.37 K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近年,随着世界范围内疾病筛查力度加强及生活方式变化,甲状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甲状腺癌的诊疗结果监测主要依赖于侵入性组织活检或涉及辐射暴露的重复成像,虽大部分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好,但在发生广泛转移时复发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建立一种无创、简便易重复的检测技术应用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测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可从患者的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提取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游离DNA(cfDNA)、miRNA等生物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生物信息,使临床医生能够反复多次地对患者肿瘤情况进行动态了解,达到精准诊疗的目的,其中cfDNA检测技术最为重要。cfDNA是一种存在于动、植物和人的体液中的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对血液中cfDNA进行定量分析、完整性检测、特定基因突变及基因甲基化分析可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测转移、复发及监测疗效等方面发挥作用。因其具有无创性与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逐渐成为了癌症诊疗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其产生的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近年来,评估cfDNA检测在甲状腺癌中作用的相关文献有所增加,进一步表明cfDNA检测技术可在甲状腺癌的诊治及疾病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克服甲状腺癌常规检查及监测方法局限性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笔者就cfDNA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2, 31(5):675-6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3

      摘要 (856) HTML (617) PDF 886.43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策略的研究扩展到肿瘤组织与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联合作用,TIME由肿瘤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基质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一系列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外基质组成。TIME的组成及表型会影响肿瘤的发展及疗效,针对TIME各组分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预测。嗜酸性粒细胞(EOS)是TIME的重要组分,由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后释放入血,随后迁移到组织中,该过程受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调控,EOS自身及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分分泌一系列介质起趋化作用。成熟EOS含初级颗粒和特殊颗粒,包含一系列细胞毒性碱性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X)等,并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趋化因子等可溶成分。目前针对EOS的研究多集中于EOS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分析、EOS与TIME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而EOS促肿瘤或抗肿瘤的相关信号通路和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组织学实验和临床试验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简要论著
    • 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一种新的手术策略

      2022, 31(5):688-6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4

      摘要 (984) HTML (340) PDF 710.09 K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切口隐匿的优势,但对于颌下脂肪堆积(俗称“双下巴”)的患者,颏下切口不易隐藏,直接影响美容效果,且临床上有美容要求的该类甲状腺癌患者并不少见。为此,笔者探索了一种新的手术策略——经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本文通过介绍1例采用该方法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21年12月完成“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4.1 h,术后第1天正常饮食,术后第3天出院,颈部皮肤平整,无皮下积血、积液,无感染,无皮下淤血,无声音嘶哑,无低钙性手足麻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颌下无明显堆积的脂肪,颈部自然体位时甲状腺癌手术切口疤痕位于颏下凹陷处,不易察觉,患者对重塑的颌颈部自然轮廓满意。结论 对于颌下脂肪堆积的甲状腺癌患者,经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在隐藏甲状腺手术的切口的同时能满足患者对“双下巴”的整形要求,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0+1
      • 1+1
      • 2+1
    • 胸乳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2022, 31(5):692-6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5

      摘要 (364) HTML (118) PDF 968.66 K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会在颈前部留下瘢痕,严重影响颈部美观,尤其对于年轻女性且有瘢痕体质的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腔镜甲状腺手术可经过乳晕、腋窝或胸乳等入路进行病灶的切除,具有隐形疤痕的作用,但有部分观点认为腔镜甲状腺手术因为要建立皮下通道及手术空间,其创伤更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行经胸乳入路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指标,进一步评价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外科手术治疗106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采取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腔镜组),54例采取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美容效果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115.3±22.7)min vs.(87.5±26.4)min,P=0.037];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开放组[(22.3±6.4)mL vs.(45.2±7.1)mL,P=0.009;(25.6±6.5)mL vs.(49.5±12.7)mL,P=0.011];腔镜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4.52±0.31)d vs.(7.81±0.86)d,P=0.027];腔镜组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开放组[(9.33±1.40)分 vs.(3.41±1.24)分,P=0.033];腔镜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1.77±0.34)分 vs.(4.52±0.55)分,P=0.024];腔镜组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6.2% vs. 18.4%,P=0.018)。结论 与开放甲状腺手术比较,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切口小、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美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0+1
    • 新疆地区儿童甲状腺囊型棘球蚴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5):698-7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5.016

      摘要 (413) HTML (460) PDF 1.10 M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棘球蚴病是人畜共患病,可累及多个脏器,最常见于肝脏及肺脏。甲状腺是棘球蚴病感染的罕见部位,临床上易误诊为其他甲状腺囊性疾病,导致延误治疗。笔者拟通过回顾1例儿童甲状腺囊型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及复习国内外文献,加强对该罕见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儿童甲状腺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检索2000—2021年期间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与该疾病相关的文献报告,结合病历资料与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纳入中文数据库文献报告8篇,外文数据库文献报告22篇,共33例患者。甲状腺囊型棘球蚴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颈部出现囊性肿块,当肿物逐渐增大时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超声及颈部CT对该病诊断具有特异度,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案。结论 甲状腺囊型棘球蚴病发病罕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可能存在该病的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旅居史、牲畜接触史,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熟悉影像学特点,避免误诊、漏诊,采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方法,疗效更佳。

      • 0+1
      • 1+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