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临床关注焦点

      2022, 31(6):705-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1

      摘要 (866) HTML (1127) PDF 722.84 K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进行血栓清除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以肢体炎性肿胀、皮肤溃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风险,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栓清除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开取栓、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血栓清除方法的多样化及其设备快速更新为临床医生带来了福音,此外,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的合理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栓清除手术的安全性,血栓清除后髂静脉球囊及支架的应用可避免血栓的复发。尽管临床上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并缺少高质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下肢DVT血栓清除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逐渐形成共识。笔者就临床实践中相关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和总结。

    • “ENGAGE”治疗腹主动脉瘤8年随访数据解读及展望

      2022, 31(6):713-7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2

      摘要 (775) HTML (140) PDF 563.87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永久且不可逆的腹主动脉局部扩张性病变,其破裂病死率高达60%~70%。AAA腔内修复术凭借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AAA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其长期随访中的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仍值得关注。“ENGAGE”是迄今最大的AAA腔内治疗的长期注册研究,笔者基于“ENGAGE”研究8年随访结果和相应的文献分析,系统介绍AAA腔内治疗现状及前景。

    • >指南解读
    •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2021年静脉血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临床热点解读

      2022, 31(6):717-72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3

      摘要 (574) HTML (1255) PDF 774.97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于2021年在《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发表了该协会首个静脉血栓诊疗领域的指南:《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2021年静脉血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包括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上肢DVT、浅静脉血栓形成(SVT)以及特殊部位血栓形成等方面,共给予了72条推荐意见;同时,除了关于治疗方法的推荐,还包括了健康经济学以及特殊患者人群的相关问题。该指南中的建议是通过对目前可以得到的研究证据进行分析及评估制定的,会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是,随着技术、证据以及知识的发展,指南可能需要不断更新。笔者团队根据指南更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中的热点问题,对指南给出的推荐意见做重点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指南原则及实用建议。

    • >专题研究
    • 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治疗动脉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22, 31(6):728-7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4

      摘要 (692) HTML (747) PDF 834.81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胸廓出口减压术,锁骨下动脉重建术被认为是治疗动脉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标准术式,需要根据动脉受压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手术疗效确切,通常情况下术后患肢的长期功能预后满意。然而上述手术难度大,术者学习曲线长,手术创伤大,出血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多,患者术后恢复慢。近年来,腔内技术的进步和血管耗材的创新使得相当一部分血管狭窄性病变可以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疗,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可反复操作的优点。既往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动脉型TOS的报道极少,因此,本研究探讨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治疗动脉型TOS的初期临床疗效,以期为动脉型TOS提供新的可靠的治疗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采用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治疗的6例动脉型TO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的动脉通畅率、靶血管再干预率,比较术前与术后颈-臂症状评分、McGill疼痛评分,桡动脉搏动情况。结果 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52.3±18.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7±1.6)d,术中平均出血量(31.5±20.7)mL,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动脉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的靶血管再干预率为16.67%,患者术后的颈-臂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59.3±17.3 vs. 83.1±11.2,P<0.05),但术后McGill疼痛评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3±12.5 vs. 51.9±9.2,P>0.05),术后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Rotarex机械性减容联合药涂球囊是治疗动脉型TOS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是需要严格控制腔内介入手术的适应证,仔细筛选应用该种手术方式治疗动脉型TOS的患者,同时需要严密随访,中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究。

      • 0+1
      • 1+1
    • Aspirex机械清栓治疗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2022, 31(6):735-7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5

      摘要 (516) HTML (352) PDF 1.02 M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早期血栓清除减容可恢复静脉通畅及缓解症状,目前AngioJet是国内最常用的静脉血栓清除系统,而Aspirex应用较少,本研究探讨Aspirex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在创伤后急性DVT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行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术,其中有Dneali 35例(64.8%)、Celect 3例(5.6%)、Cordis 14例(25.9%)、Octoparms及临时滤器(贝朗)各1例(1.9%)。患者创伤经手术及固定治疗后均行彩超检查或造影明确为髂股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2例(40.7%)为髂股静脉血栓、4例(7.4%)为髂及下腔静脉血栓、11例(20.4%)为下腔静脉血栓、17例(31.5%)为股髂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在局麻下行经腘静脉或股静途径Straub Aspirex机械血栓清除手术(PMT),术中联合导管取栓(MA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统计技术成功率、即刻临床成功率(症状缓解率)、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及术后滤器取出率。术后随访1年,超声评价目标静脉通畅率及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结果 54例患者中,3例(5.6%)行单纯机械血栓清除手术,17例(31.5%)行血栓清除联合导管取栓术,3例(5.6%)行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术,18例(33.3%)行血栓清除联合导管取栓及置管溶栓术,12例(22.2%)行血栓清除联合导管取栓及髂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1.9%)行血栓清除联合导管取栓及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及即刻临床成功率均为100%。12例(22.2%)血栓III级清除,33例(61.1%)为II级清除,9例(16.7%)为I级清除,血栓清除成功率为83.3%。围手术期1例(1.9%)出现脑出血,给予停止溶栓及抗凝,2周复查头颅CT见血肿吸收,无后遗症;2例(3.7%)出现鼻出血及穿刺点血肿,给予压迫后缓解,无症状性肺栓塞及死亡等发生。滤器留置时间为(61.4±84.8)d,51例(94.4%)患者尝试行滤器取出,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术后无血栓复发,术后1年PTS的发生率为33.3%,目标静脉通畅率为75.9%。结论 对于创伤后急性髂股及下腔静脉DVT患者,应用Aspirex机械血栓清除疗效显著,较为安全可靠,与导管吸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结合应用可改善静脉通畅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AngioJet清除急性下腔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 31(6):744-7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6

      摘要 (890) HTML (105) PDF 1.21 M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常继发于IVC滤器置入术后,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和肺栓塞(PE),慢性期表现为IVC狭窄、闭塞及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临床上推荐早期清除急性IVC血栓,减少并发症发生。AngioJe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清除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对急性IVC血栓清除的方法及清除效果研究极少。本文旨在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IVC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行AngioJet治疗的58例急性IVC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安全性、PE发生率、血栓清除效果、滤器取出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血栓治疗费用增加。结果 58例患者均放置了可回收型滤器,术后56例(96.6%)成功取出,2例(3.4%)3个月后失访未取出。行AngioJet治疗后,III级清除10例(17.2%),II级清除34例(58.6%),I级清除14例(24.1%);联合使用导管吸栓或导管溶栓后(CDT)血栓III级清除14例(24.1%),II级清除36例(62.1%),I级清除8例(13.8%);2例(3.4%)发生IVC阻塞,3个月随访通畅率96.6%;术前存在PE 16例(27.6%),术后出现PE或PE加重2例(3.4%),其余患者无变化或PE减轻,手术前后PE情况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升高,但均未达到急性肝损伤和肾损伤诊断标准。单纯应用AngioJet共22例(37.9%),术后住院时间增加(1.45±0.51)d,增加医疗费用(27 248±78)元;AngioJet联合导管吸栓和(或)CDT共36例(62.1%),术后住院时间增加(2.22±1.22)d,增加医疗费用(30 607±1 13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ngioJet清除急性IVC血栓治疗安全有效,未明显增加患者症状性PE风险,使用导管吸栓和CDT导管溶栓等治疗可增加血栓清除效果,但会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并增加血栓清除相关医疗费用。

      • 0+1
      • 1+1
    •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附3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2022, 31(6):753-7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7

      摘要 (982) HTML (342) PDF 661.93 K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PE)患者的治疗策略均存在增加包括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的风险。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ART)在高压脉冲注射溶栓药溶解、粉碎血栓的同时,允许在段级肺动脉分支上进行抽吸,对于急性PE理论上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但其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估。本研究回顾3例采用ART治疗急性PE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ART治疗急性PE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2021年6月─202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3例行ART治疗的急性PE患者病例资料,比较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PE相关数据,分析ART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结果 ART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ART后收缩期肺动脉压、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室内径/左室内径、血氧饱和度、B型利钠肽水平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3例患者均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所有患者围术期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因“冠心病、感染中毒性休克、缺血缺氧性脑病”于术后36 d死亡,2例随访3个月,期间患者肺动脉压力、右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 ART对于急性高危和中高危PE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为了减少ART相关并发症,应在术中动作轻柔,严格把控抽吸时间,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必要时吸栓后追加使用低剂量溶栓药物,同时围术期充分水化,减少造影剂应用,以减少肾脏负担,避免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

    • 高压电烧伤合并肢体血管损伤治疗10年回顾性分析

      2022, 31(6):760-7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8

      摘要 (629) HTML (609) PDF 1.31 M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高压电烧伤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潜在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受损比火焰灼伤更加隐匿,危及肢体的缺血和迟发破裂出血会导致肢体功能丧失、致残甚至致死。高压电烧伤后的肢体血管损伤尚无明确的发生率,也没有诊疗指南的推荐,各个中心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全国烧伤抢救中心,每年要收治大量的烧伤患者,其中高压电烧伤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屡见不鲜。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高压电烧伤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诊治方案,试图从中分析出此类患者与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差异,归纳出此类患者的诊疗特点,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本中心2010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由于高压电烧伤导致肢体血管损伤的患者94例,患者的血管修复方式包括直接局部修补、自体血管重建和人工血管重建。分析术后血管血栓形成、迟发破裂出血、感染、截肢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对比数据间的差异。结果 94例患者中,男8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4±20.1)岁。7例来院时肢体毁损严重,行截肢术。87例完成血管修复,29例行局部修补术,53例采用自体血管重建,5例采用人工血管材料重建,技术成功率100%。局部修补患者术后2周内血栓形成3例,假性动脉瘤2例,均再次手术行自体血管重建。自体血管重建患者中,术后2周内血栓形成7例,切开取栓后血运改善,发生迟发破裂出血4例,切开止血再次重建1例,腔内介入置入覆膜支架3例,术后感染或软组织严重坏死截肢3例。人工血管材料重建患者中,术后2周内血栓形成1例,切开取栓后恢复血运,发生迟发破裂大出血1例,腔内介入置入覆膜支架。75例患者获随访3~6个月,血管通畅率89.3%(67/75)。结论 高压电烧伤后的血管损伤远超肉眼可见的损伤范围,不同于一般创伤导致的相关损伤;血管重建前应充分评估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条件,在充分清创的前提下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均可成为良好的重建材料;高压电烧伤导致的血管损伤会随时间推移而进展,应该警惕血栓形成和迟发破裂出血,一旦发生迟发破裂需再次切开止血重建或腔内介入治疗,这样才能保全患肢。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2022, 31(6):767-7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09

      摘要 (877) HTML (537) PDF 896.20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各类高能量冲击性外伤如车祸、高空坠落等对主动脉造成的损伤往往较为隐匿而难以发现,且使病情更为复杂。在手术治疗严重的外伤前,对损伤的主动脉进行修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得以广泛开展,为避免耽误多发伤的专科治疗提供较大帮助。本研究通过分析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的病变特点,并比较TAI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的疗效,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5年11月—2020年12月内行TEVAR治疗的20例TAI患者(TAI组),以及同期行TEVAR治疗的50例非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非TAI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I组高血压患者比例低于非TAI组(40.0% vs. 74.0%,P<0.05)。TAI组的局限型撕裂、第一破口多位于主动脉峡部的比例高于非TAI组(80.0% vs. 34.0%;70.0% vs. 24.0%,均P<0.05),而破口数量≥2、弓上受累及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15 mm的比例低于非TAI组(30.0% vs. 78.0%;10.0% vs. 52.0%;40.0% vs. 72.0%,均P<0.05),TAI组支架放大率大于非TAI组(P<0.05)。TAI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TAI组(16.80 d vs. 11.20 d,P<0.05),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TAI组(20.0% vs. 4.0%,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存活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TAI组假腔体积变化率及血栓吸收率均高于非TAI组(95.0% vs. 72.0%;90.0% vs. 58.0%,均P<0.05)。结论 TAI因不同机制的多发伤使得病情急、重且复杂,故而修复血管时应根据损伤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时机的选择、支架的长度、支架放大率、锚定区的判断及考虑LSA是否保留或封闭等。TEVAR术后,TAI患者的假腔体积变化率及假腔血栓吸收情况明显优于非TAI患者,反映了TAI中期主动脉重塑良好,进而说明TAI行TEVAR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探寻。

      • 0+1
      • 1+1
    • 开放手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的临床分析

      2022, 31(6):775-7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0

      摘要 (894) HTML (671) PDF 976.52 K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肾腹主动脉闭塞属于主髂动脉闭塞的极端情况,治疗相对棘手。尽管腔内治疗适用于此类患者,开放手术治疗仍有其适应证所在。本研究分析近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总结经验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7月—2022年5月期间行开放手术治疗的10例近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主动脉阻断方式、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并发症、症状缓解程度及随访结果。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420 min,中位手术时间为265 min;术中出血200~1 200 mL,中位出血量375 mL。3例行膈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其中1例同时行右膝上截肢术;1例行膈下腹主动脉-双髂总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同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5例行肾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行腋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并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膈下腹主动脉阻断4例,肾上肾下序贯腹主动脉阻断1例,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例。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时间14~20 min,中位阻断时间20 min。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肾功能障碍及人工血管感染发生。10例患者术后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症状均消失,双侧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均可扪及。10例患者获随访4~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期间桥血管均通畅、吻合口无狭窄、无下肢及肠道缺血表现。结论 近肾腹主动脉闭塞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桥血管远期通畅率高,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 0+1
      • 1+1
      • 2+1
      • 3+1
    • 髂动脉分支支架拓展应用保留单侧髂内动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2022, 31(6):782-79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1

      摘要 (966) HTML (488) PDF 2.10 M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对于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IIAA)的患者,髂动脉分支支架(IBD)是目前保留单侧髂内动脉(IIA)首选治疗方式,但商业化的IBD因个体化解剖差异而应用受限,难以满足所有患者情况,因此,本研究探讨IBD拓展应用保留单侧II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中采用不同方法拓展应用G-iliacTM IBD保留单侧IIA的3例主-髂动脉瘤合并双侧IIA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0岁;腹主动脉瘤(AAA)最大直径29~56 mm,保留侧IIA主干有效腔管径及扩张处最大直径分别为10~11 mm和17~20 mm。保留侧髂总动脉(CIA)及髂外动脉(EIA)直径分别为15~28 mm和13~18 mm,栓塞侧IIA主干扩张处最大直径25~37 mm。3例患者均接受EVAR,采用G-iliacTM IBD保留IIAA相对较小的一侧,弹簧圈栓塞IIAA较大一侧,技术成功率100%。保留单侧IIA拓展策略包括:将IIA桥接支架锚定于其主干相对健康管腔处,以及利用球扩式覆膜支架远端后扩放大特性,加强支架与扩张IIA远端密封性。围手术期无心梗、脑梗、出血及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保留侧IIA来源Ib型内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出现肠系膜下动脉来源II型内漏,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1例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栓塞侧IIA分支来源II型内漏,术后3个月内漏消失。均未出现臀肌跛行症状,无支架断裂、移位、血栓等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样扩张的主-髂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策略,拓展IBD应用以保留单侧IIA短期内可行、安全,其中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治分析:附8例报告

      2022, 31(6):792-7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2

      摘要 (992) HTML (785) PDF 1.47 M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肠系膜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动脉瘤已出现破裂大出血,病情危重,治疗风险大。本文回顾性分析肠系膜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该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例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8例患者行腹部CTA或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为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术;1例因腔内治疗失败后选择行开放手术;1例首选开放手术。8例患者均抢救成功,3例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出现腹痛腹胀,药物保守治疗好转;1例患者开放手术术后出现创伤性胰腺炎,予以药物治疗治愈。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再出血、肠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与再次手术。8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患者正常饮食后无腹痛腹胀不适,无再次出血;复查腹部增强CT或CTA提示动脉瘤栓塞良好,血肿明显吸收。结论 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出血疾病的认识和警惕,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手术治疗方案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安全和有效,术前应根据患者病情、瘤体位置和形态决定具体手术方案。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础研究
    •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活化cofilin诱导小动脉舒张的机制研究

      2022, 31(6):799-8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3

      摘要 (758) HTML (106) PDF 876.82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循环系统的调控作用已获得大量研究,并证实AMPK可以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游离Ca2+浓度来调节小动脉舒缩。前期研究发现,AMPK可通过增加cofilin活性导致细胞骨架链状肌动蛋白(F-actin)降解为单体肌动蛋白(G-actin)而扩张血管,本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探讨AMPK活化cofilin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C57BL6/N小鼠肠系膜上动脉的II、III级分支,在压力myograph模型上,检测离体动脉血管对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取收缩率>30%且舒张率>90%的血管用于实验;然后将血管分为两组,在预处理及高钾MOPS溶液预收缩后分别加入AMPK激活剂PT1(PT1组)和溶剂DMSO(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管的扩张情况。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法与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动脉组织中磷酸化AMPK(p-AMPK)及AMPK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所有实验动脉血管活性均符合要求,且两组血管之间的收缩与舒张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动脉血管直径在预处理及预收缩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应的处理后,PT1组血管逐渐扩张,而对照组无明显扩张,60 min后,PT1组血管扩张至(196.6±11.5)μm,而对照组直径为(136.1±8.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比较,PT1组血管组织中p-AMPK、G-actin水平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3.25±0.52)倍、(2.26±0.64)倍,而磷酸化cofilin(p-cofilin)水平降低,为对照组的(0.48±0.1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热休克蛋白20(t-HSP20)无明显变化(P>0.05),但磷酸化HSP20(p-HSP20)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2.45±0.5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HSP20参与协助了AMPK对cofilin的活化,机制可能为活化的AMPK通过增加p-HSP20水平,竞争结合p-cofilin位点,促进其去磷酸化,增加cofilin活性,从而降低细胞骨架actin稳态,致血管舒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临床研究
    • 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会诊与治疗体会

      2022, 31(6):806-8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4

      摘要 (724) HTML (162) PDF 666.73 K (1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要长时间输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静脉治疗通道,然而,随着PICC在临床上的普及,血栓、感染、静脉炎、导管脱落、移位等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尤其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严重干扰肿瘤相关科室的诊疗活动,同时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患者CRT的会诊意见及处理结果,探讨肿瘤患者CRT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3日—2020年1月10日由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会诊的92例放疗科CR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无症状74例(80.4%),感染症状9例(9.8%),血栓症状9例(9.8%)。会诊的主要问题包括:拔管时机及能否续用;是否进行抗栓治疗;是否需要制动等。结果 48例(52.2%)建议直接拔除导管(无症状者43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2例);30例(32.6%)建议继续使用导管(无症状者23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4例);14例(15.2%)建议延迟拔管并暂停使用导管(无症状者8例、感染症状者3例、血栓症状者3例)。32例(34.8%)建议行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的抗栓治疗(无症状者20例、感染症状者4例、血栓症状者8例),另外60例(62.5%)未建议受抗栓治疗。共4例(4.3%)建议行患肢制动(感染症状者1例,血栓症状者3例),余88例(95.7%)未建议患肢制动或会诊中未提及。所有92例患者遵照会诊意见处理,无症状性或致死性肺栓塞发生,无血栓新发或加重事件等发生。在74例无症状患者中分析显示,是否行抗栓治疗以及患肢是否制动均对该类患者肺栓塞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均χ2=0,P>0.05)。结论 无症状CRT患者可直接拔管或继续使用导管,并适当活动患肢,抗栓治疗无明显临床获益。合并感染患者应个体化处理,感染较重者,可适当抗凝、制动;感染较轻,不推荐抗凝,并可适当活动患肢。症状性CRT患者建议按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诊疗规范及相关指南行规律抗凝及制动等处理。

    • 医院获得性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2022, 31(6):813-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5

      摘要 (726) HTML (634) PDF 820.71 K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有关医院获得性肺血栓栓塞症(HA-PTE)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来自单一病种的调查研究,对于全院范围内HA-PTE的调查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对全院范围内HA-PTE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以期为HA-PTE防治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确诊HA-PTE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验数据,并根据性别、年龄、入院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等级、是否接受外科手术及手术等级,按1∶1匹配同期非HA-PTE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HA-PTE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危险因素及有价值的预测指标等。 结果 2018年度122 942例住院患者中确诊新发HA-PTE患者68例(0.55‰),无HA-PTE相关死亡病例。42.65%(29/68)的HA-PTE患者同时合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HA-PTE患者主要分布在神经内科(14/68,20.59%)、普通外科(11/68,16.18%)和呼吸内科(8/68,11.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及入住ICU的比例高于较对照组(OR=4.60,95% CI=1.75~12.10,P=0.002;OR=2.38,95% CI=1.04~5.43,P=0.040;OR=11.00,95% CI=1.42~85.20,P=0.022),总住院时长与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OR=1.11,95% CI=1.05~1.18,P<0.005;OR=1.01,95% CI=1.00~1.03,P=0.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对照组(OR=1.11,95% CI=1.03~1.20,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校正OR=3.58,95% CI=1.32~9.71,P=0.012)和入住ICU(校正OR=11.38,95% CI=1.38~93.54,P=0.024)是HA-P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入住过ICU的患者为HA-PTE的高危人群,神经内科、普通外科和呼吸内科是HA-PTE的高危科室,HA-PTE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长和医疗费用显著增高。FDP水平对于HA-PTE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0+1
      • 1+1
      • 2+1
      • 3+1
    • 静脉瓣功能障碍致假性Kaposi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2022, 31(6):822-8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6

      摘要 (882) HTML (129) PDF 1.16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假性Kaposi肉瘤,又称肢端血管性皮炎,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本文通过报告1例静脉瓣功能障碍致假性Kaposi肉瘤病例,结合文献回顾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假性Kaposi肉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假性Kaposi肉瘤的病因、分型、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及治疗。结果 患者男性,37岁。长期从事站立性体力劳动,两踝关节内侧下方数个暗紫红色瘀斑,近1个月久站后皮损处疼痛。结合病史、病理切片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假性Kaposi肉瘤”。经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抗凝、改善循环后,双下肢皮损处无明显疼痛,皮损较前无明显扩大或增多。结论 静脉瓣功能障碍与假性Kaposi肉瘤发生发展相关,较为罕见且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需结合皮损特点、病理及血管影像特点综合考虑,目前无特异性治疗。

      • 0+1
      • 1+1
      • 2+1
      • 3+1
    • 术前常规胃镜检查对拟行减重手术患者临床应用价值

      2022, 31(6):829-8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7

      摘要 (915) HTML (149) PDF 672.78 K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减重手术在中国逐渐普及化,术前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显得至关重要。目前,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或腹腔镜胃旁路术(LRYGB)术前是否常规行胃镜检查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拟行减重手术的患者术前消化系统症状和胃镜结果的关系,及术前消化系统症状是否可能成为改变手术方式的依据,并比较术前胃镜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间的差异,由此探讨术前常规胃镜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减重中心行减重手术且行术前胃镜检查的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术前消化系统症状、术前胃镜结果与改变手术方式的关系;判断胃镜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458例患者,平均年龄(31.3±9.3)岁;平均BMI(38.9±7.5)kg/m2。103例(22.5%)存在术前消化系统症状,371例行LSG,87例行LRYGB;其中82例(17.9%)术中改变手术方式,在原计划LSG或者LRYGB的基础上加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间质瘤切除术、胃底切除术和胃底折叠术。胃镜结果异常的有456例(99.6%),且均有胃部病变(100.0%),包括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十二指肠相关病变53例(11.6%),主要为炎症和溃疡;食管相关病变117例(25.7%),以食管炎居首位(94.0%)。患者术前胃镜结果是否异常与有无消化系统症状无明显关系(P>0.05);消化系统症状与手术方式的改变明显有关(P=0.008),其中主要是因行LSG患者的手术方式的改变与消化系统症状有关(P=0.008),而行LRYGB患者手术方式的改变与消化系统症状无明显关系(P=1)。将371例行LSG患者的术前胃镜结果与术后病理结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两者诊断不一致(κ=0.072,P=0.000)。结论 在无消化道症状患者中开展术前胃镜检查可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术前消化系统症状可一定程度作为改变手术方式的依据。

    • 2021年减重代谢外科英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 31(6):836-8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6.018

      摘要 (909) HTML (369) PDF 1.71 M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减重代谢外科发展迅速,新的术式不断涌现、理念不断更新,同时,由此所产生的大量文献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减重外科领域的英文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进展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临床与科研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21年收录的减重代谢外科领域英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数量、机构来源、发表期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 335篇文献进行分析,发文量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意大利;发文量前三的机构为哈佛医学院(n=204)、密歇根大学(n=141)和圣保罗大学(n=135);发文量前三的期刊为Obesity Surgeryn=510)、Surgery for Obesity and Related Diseasesn=221)及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n=157);美国是对外合作最多及最广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发文量位列世界第二,但在对外合作方面仅位列第十二;哈佛医学院(90次)、梅奥诊所(70次)及密歇根大学(41次)是世界对外合作量排名前三的机构;2021年减重外科研究方向除侧重于外科手术外,还包括了与心血管、营养学、癌症等方面相关的研究;引证网络分析中“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是2021年减重外科领域中最高被引文献(202次)。被引网络分析“Bariatric surgery versus inten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diabetes-5-year outcomes”为2021年该领域被引网络中被引用次数最高文献(179次);Obesity Surgery(1 526次,发文量510),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 355次,发文量2),Surgery for Obesity and Related Diseases(1 246次,发文量221)等为该领域最高被引期刊。关键词共现网络中显示“Gut Microbiota”、“Glucose”是目前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共被引分析网络图中Sj?str?m L(277次),Schauer PR(274次),Buchwald H(223次),为该领域的高被引作者。结论 在2021年美国发文量仍居世界第一,中国虽位居第二,但在外合作及学术影响力方面仍相对较弱。除外科手术外,心血管、营养、癌症等同样是该领域的研究侧重点。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及相关代谢疾病的关系,以及减重手术对血糖的改善情况及作用机制仍然是目前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31+1
      • 32+1
      • 33+1
      • 34+1
      •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