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T2期胆囊癌最佳肝切除范围的Meta分析

      2022, 31(8):987-9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1

      摘要 (872) HTML (604) PDF 843.91 K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占全球胆道恶性肿瘤的80%~95%,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OS)率仅为10%~25%。目前,根治性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GBC的方法,但对于T2期GBC的肝切除范围各指南推荐不一。因此,本研究对T2期GBC最佳肝切除范围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使用NOS评分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4版软件分析评估各组患者1、3、5年的生存差异。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8篇文献均纳入T2期GBC,其中2篇文献纳入T2a期和T2b期GBC。Meta分析结果显示,T2期GBC行距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术及肝IVb+V段切除术,R0与R1切除的1、3、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 CI=0.45~1.09,P=0.12;OR=1.10,95% CI=0.79~1.53,P=0.58;OR=1.18,95% CI=0.89~1.56,P=0.25);R0切除的1、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 CI=0.49~1.44,P=0.53;OR=0.89,95% CI=0.64~1.25,P=0.51),而3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6,95% CI=1.03~2.07,P=0.03);T2a期和T2b期GBC行距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术及肝IVb+V段切除术,R0切除的术后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55,95% CI=0.18~1.64,P=0.28;OR=0.99,95% CI=0.49~2.00,P=0.97)。结论 T2期GBC可行距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术或肝IVb+V段切除术,以达到R0切除为目的。

      • 0+1
      • 1+1
      • 2+1
      • 3+1
      • 4+1
    • 手术治疗对胆囊小细胞癌患者预后价值的SEER数据库分析

      2022, 31(8):997-10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2

      摘要 (960) HTML (626) PDF 984.95 K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小细胞癌(SCCG)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癌,目前缺少针对该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手术治疗的预后价值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数据库分析评价探讨手术治疗在SCCG中的价值。方法 提取SEER数据库中2000—2018年期间,经病理确诊的SCC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共纳入116例,依据是否接受手术将患者划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比较两组间肿瘤特异生存(CS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并分析患者CSS与OS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病例的中位年龄64岁(IQR:54~75岁)。其中男35例(30.17%),女81例(69.83%)。手术组63例(54.31%),非手术组53例(45.69%)。中位随访9个月(IQR:3~19.5个月)。手术组63例中,共死亡45例(71.43%),其中肿瘤相关性死亡42例(66.67%)。非手术组53例中,共死亡48例(90.57%),其中肿瘤相关性死亡44例(83.02%)。估算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年OS分别为62.40%和23.70%;估算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1年CSS分别为64.81%和26.0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5、χ2=8.53,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转移情况、放疗、手术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肝转移情况、放疗、手术是CS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手术治疗能提高患者OS(HR=0.54,95% CI=0.33~0.89,P=0.017)和CSS(HR=0.52,95% CI=0.31~0.87,P=0.014)。进一步根据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分析显示,手术治疗提高年龄60岁以下(HR=0.14,95% CI=0.05~0.38,P<0.001)、女性(HR=0.45,95% CI=0.25~0.81,P=0.008)、未婚(HR=0.41,95% CI=0.17~0.94,P=0.037)、无肝转移(HR=0.16,95% CI=0.04~0.67,P=0.012)、未接受放疗(HR=0.56,95% CI=0.32~0.96,P=0.037)、接受过化疗(HR=0.33,95% CI=0.17~0.63,P<0.001)患者的OS。手术治疗提高年龄60岁以下(HR=0.14,95% CI=0.05~0.38,P<0.001)、女性(HR=0.43,95% CI=0.23~0.80,P=0.008)、未婚(HR=0.31,95%CI=0.12~0.79,P=0.013)、无肝转移(HR=0.13,95% CI=0.02~0.69,P=0.017)、未接受放疗(HR=0.51,95% CI=0.29~0.90,P=0.022)、接受过化疗(HR=0.35,95% CI=0.18~0.67,P=0.002)患者的CSS。结论 手术治疗能提高SCCG患者的OS和CSS。尤其是年龄<60岁、女性、未婚、无肝脏转移、未接受放疗和接受化疗的SCCG患者。

      • 0+1
      • 1+1
    • 不同部位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 31(8):1006-101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3

      摘要 (730) HTML (683) PDF 733.11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胆管癌(CCA)的首选治疗仍为外科手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患者生存率低。对CCA患者术后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优化手术策略,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部位CCA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3月133例行手术治疗的CC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肝内胆管癌(iCCA)58例,肝门胆管癌(hCCA)30例,远端胆管癌(dCCA)45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生存的关系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i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1.38%、22.41%、8.62%、3.45%,单因素分析显示,i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合并胆道结石、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凝血酶时间、CEA、CA125、CA19-9、Child-Pugh分级、肿块最大直径、是否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LB水平、凝血酶时间、CA19-9、Child-Pugh分级、肿块最大直径及是否R0切除是i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3.33%、20.0%、6.67%、3.33%,单因素分析显示,h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术前CEA水平、是否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块最大直径、是否侵犯门静脉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行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侵犯门静脉及肿块最大直径是h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d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22%、31.11%、17.78%、14.29%,单因素分析显示,d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R0切除是d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dCCA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优于iCCA和hCCA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部位CCA有大致共同的预后影响因素,通过评估这些因素有助于预测CCA预后,完善对CCA患者的分层标准,优化术前和术后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0+1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T管、双J管引流与单纯一期缝合的应用比较

      2022, 31(8):1017-10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4

      摘要 (762) HTML (227) PDF 936.77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以“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成为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甚至是一线推荐方案。但LCBDE后是否需引流胆汁及不同胆汁引流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诸多争议,如传统的LCBDE+胆道外引流管(T管)引流适应证的探讨、单纯一期缝合(PDC)是否导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道内引流是否优于外引流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取回顾性研究,比较T管、胆道内引流管(双J管)与PDC在LCBDE中的临床应用,并就其相应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2018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63例行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T管组(128例)、双J管组(115例)和PDC组(120例)。比较三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肝功能、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胆源性胰腺炎、胆汁漏、胆管狭窄、引流管脱落、残余结石)发生率等。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C组平均手术时间(75.5 min)明显短于T管组(98.5 min)与双J管组(90.5 min),PDC组与双J管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8 d与5.4 d)均少于T管组(7.8 d),PDC组与双J管组平均住院费用(18 489 元与20 157元)均低于T管组(24 034 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PDC组胆汁漏发生率(3.3%)高于另两组(均P<0.05),且患者均为多发胆管结石(>1枚),其中3例结石嵌顿于Oddi括约肌,2例胆管直径<10 mm;双J管组术后胆源性胰腺炎发生率(4.3%)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其中2例患者由于结石嵌顿致十二指肠乳头水肿,2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例乳头炎性狭窄。结论 虽然PDC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方面有优势,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T管引流与双J管引流也有各自优势与适应证。是否需要引流及引流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经济情况,结合术前检查,术中腹腔镜及胆道镜对胆道情况的评估进行综合判断,“个体化”选择,以期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 0+1
    • 肝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22, 31(8):1024-10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5

      摘要 (136) HTML (411) PDF 650.70 K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感染是肝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将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造成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腹腔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收治的54例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8例(14.8%)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χ2=7.091,P=0.008)、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5 g/L(χ2=7.858,P=0.005)、术野冲洗水量<2 L(χ2=6.291,P=0.012)与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有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25)、术前低ALB水平(P=0.044)、术野冲洗水量<2 L(P=0.019)是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高龄(≥60岁)、术前低ALB水平(<35 g/L)、术野冲洗水量不足(<2 L)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改善术前ALB水平及术中充分冲洗术野有利于预防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

    •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治疗I型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运用

      2022, 31(8):1031-10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6

      摘要 (1003) HTML (543) PDF 1.15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Mirizzi综合征(MS)是胆囊炎和慢性胆石症的罕见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I型MS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行治疗,而术中胆道损伤仍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能否在术中准确辨别胆管是减少胆道损伤的关键。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目前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运用,该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肝脏门静脉流域,在肝脏解剖性切除中发挥重要作用。ICG在代谢过程中通过肝细胞摄取进入胆汁通过胆道排入十二指肠,能对整个胆道系统解剖结构进行导航示踪。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ICG在LC治疗I型MS中胆道识别导航作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1月收治的67例行LC的I型M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ICG荧光导航下LC(荧光导航组),32例行常规LC(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手术组比较,荧光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74.66 min vs. 93.0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43 mL vs. 57.34 mL)、中转开腹率(0 vs. 12.5%)均明显降低(均P<0.05);平均术后第1天引流量(25.43 mL vs. 36.63 mL)、平均拔管时间(1.29 d vs. 1.91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8 d vs. 3.66 d)、平均总住院费用(11 349.43元 vs. 12 907.41元)均明显减少(均P<0.05)。术后荧光导航组发生腹部切口感染2例,常规手术组发生胆管损伤2例,胆汁漏2例,腹部切口感染4例,荧光导航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5.7% vs. 25.0%,P=0.039)。结论 ICG荧光导航可实时显示胆道系统、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中转开腹、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预防胆道损伤。

      • 0+1
      • 1+1
      • 2+1
      • 3+1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2022, 31(8):1039-10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7

      摘要 (1047) HTML (647) PDF 1.69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 MCM3AP-AS1(MCM3AP-AS1)在原发性肝癌、乳腺癌及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肿瘤中发挥癌基因功能,然而MCM3AP-AS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功能及作用机制尚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观察MCM3AP-AS1在胆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胆管癌细胞株(CCLP、RBE、9810、HuCCT1)及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C)中MCM3AP-AS1的表达。将胆管癌细胞转染MCM3AP-AS1 siRNA后,以转染无义序列的胆管癌细胞为阴性对照,分别用MTT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JAK/STAT3信号通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最后,用JAK/STAT3通路激动剂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行功能拯救实验验证。结果 所有胆管癌细胞系中MCM3AP-AS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IBEC(均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CLP细胞转染MCM3AP-AS1 siRNA后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均P<0.05);JAK1/2与STAT3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均P>0.05),但p-JAK1/2与p-STAT3表达量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EMT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升高、vimentin表达降低(均P<0.05)。功能拯救实验结果显示,同时加入LIF后,MCM3AP-AS1沉默对CCLP细胞后的以上作用均被取消,与阴性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胆管癌细胞中MCM3AP-AS1表达上调,MCM3AP-AS1可能通过活化JAK/STAT3通路与EMT过程而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内胆管癌差异表达基因谱中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2022, 31(8):1048-10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8

      摘要 (460) HTML (715) PDF 3.90 M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是指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ICC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因此预后极差。寻找I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影响IC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进行筛选。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2个ICC转录组数据集(GSE107943、GSE119336)。用R语言的edgeR包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中的MCODE插件发掘出关键调控基因。分析关键调控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UALCAN、GEPIA数据库进行验证。通过UCSC XENA数据库分析关键调控基因在泛癌中的表达。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关键调控基因共表达基因。采用UALCAN、GEPIA数据库分析关键调控基因与患者预后、肿瘤分级、分期、淋巴转移的关系。使用R语言GSVA包计算关键调控基因表达与免疫浸润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关键调控基因对ICC的预测能力。采用细胞实验验证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结果 共筛选出1 094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同上调的基因为567个,共同下调的基因为527个,主要参与小分子分解代谢、有机酸生物合成、碳代谢等过程。通过PPI网络挖掘出3个关键调控基因Polo样激酶1(PLK1)、羟基酸氧化酶2(HAO2)、纤维胶凝蛋白(FCN2),其中PLK1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明显上调,HAO2和FCN2基因在肿瘤组织明显下调,通过UALCAN、GEPIA数据库验证发现3个基因表达与分析结果一致。通过UCSC XENA数据库分析发现PLK1在28种肿瘤中表达显著增高,HAO2在24种肿瘤表达显著降低,FCN2在27种肿瘤表达显著降低。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PLK1与CCNA2、GTSE1等基因共表达,HAO2与MTTP、CPS1等基因共表达,FCN2与FAM99A、GDF2等基因共表达。UALCAN数据库分析发现3个基因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淋巴转移有关,其中PLK1高表达、HAO2、FCN2低表达提示肿瘤分期更高、分化更差、更易出现淋巴转移。相关性分析发现PLK1表达与Th2 cells浸润呈显著正相关,FCN2表达与aDC浸润呈显著负相关。绘制ROC曲线显示这3个基因都可以很好地诊断ICC,其中HAO2的诊断能力最好。细胞实验结果发现PLK1在RBE中表达明显升高,HAO2、FCN2在RBE中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PLK1、HAO2、FCN2可能是影响ICC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这3个基因可能成为ICC诊治的新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RUNX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与TGF-β/SMAD4信号通路的关系

      2022, 31(8):1064-10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09

      摘要 (832) HTML (120) PDF 904.89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4信号传导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可能发挥抑癌作用。但RUNX3的作用与TGF-β/SMAD4通路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UNX3与SMAD4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收集9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RUNX3和SMAD4蛋白的水平,qRT-PCR检测SMAD4 mRNA的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将人结直肠癌细胞SW480分别转染RUNX3过表达载体(RUNX3组)、SMAD4过表达载体(SMAD4组)、RUNX3+SMAD4过表达载体(RUNX3+SMAD4组),以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SW480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Western blot与qRT-PCR检测各组细胞RUNX3与SMAD4表达的变化;用CCK-8实验与Transwell实验分析各组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RUNX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而SMAD4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与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0.511,P=0.004;r=0.487,P=0.009)。与对照组比较,RUNX3组的RUNX3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但SMAD4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SMAD4组的RUNX3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SMAD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RUNX3+SMAD4组的RUNX3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MAD4 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不明显(均P>0.05)。RUNX3组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SMAD4组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RUNX3+SMAD4组的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介于RUNX3组与SMAD4组之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UNX3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上调RUNX3的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4通路的活性有关。

      • 0+1
      • 1+1
      • 2+1
    • >临床研究
    • 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同时性肺转移患者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2022, 31(8):1071-10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10

      摘要 (966) HTML (1013) PDF 788.15 K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可切除肺转移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合并不可切除的肺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笔者单位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同时性肺转移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以期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0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行手术治疗的12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同时性肺转移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均按肿瘤根治原则行完整切除(R0/R1),其中31例行肺转移灶的根治性局部治疗(局部治疗组),96例肺转移灶未行局部治疗(非局部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生存时间(OS)、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并对非局部治疗组的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除局部治疗组肺转移灶直径大于非局部治疗组外(P<0.05),两组其余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34)个月,失访率3%。全组患者中位OS为41(4~118)个月,1、3年OS率分别为96.8%和59.7%,其中非局部治疗组中位OS为37(4~118)个月,1、3年OS率分别为95.8%和51.2%;局部治疗组中位OS为72(15~101)个月,1、3年OS率分别为100.0%和82.9%,局部治疗组的OS率明显优于非局部治疗组(P=0.001)。非局部治疗组中位RFS为8(1~37)个月,1、3年RFS率分别为30.8%和2.4%;局部治疗组中位RFS为10(3~67)个月,1、3年RFS率分别为38.7%和18.1%,局部治疗组的RFS优于非局部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非局部治疗组的96例患者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T4分期和RAS基因突变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合并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尽管生存逊于合并0或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均P<0.05),但中位OS也达到27(4~35)个月。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同时性肺转移的患者应该积极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以及肺转移的局部治疗。对于肺转移不可局部治疗的患者,无论合并危险因素与否,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也能带来生存获益。

      • 0+1
      • 1+1
    • 加速康复外科路径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完全腹腔镜食管-空肠π吻合的临床疗效

      2022, 31(8):1080-108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11

      摘要 (752) HTML (654) PDF 1.55 M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π吻合是一种新的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后全消化道重建方式,该方法与传统腹腔镜辅助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传统临床路径下的比较已有较多研究,但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路径下两者临床效果比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ERAS路径中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全腹腔镜食管-空肠π吻合术与腹腔镜辅助下Roux-en-Y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65例行胃癌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入ERAS路径,均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其中30例消化道重建采用完全腹腔镜食管-空肠π吻合术(π吻合组),35例消化道重建采用传统腹腔镜辅助下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Roux-en-Y吻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及随访的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π吻合组在切口长度、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Roux-en-Y吻合组(均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随访中,π吻合组4例、Roux-en-Y吻合组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与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π吻合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3.33%,Roux-en-Y吻合组为7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采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π吻合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ERAS路径中更有利于其优势的发挥。

      • 0+1
      • 1+1
    • >文献综述
    • 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2022, 31(8):1089-11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12

      摘要 (967) HTML (929) PDF 977.84 K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位于二级肝管与胆囊管开口之间的胆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瘤。手术是hCCA唯一潜在的治愈性方法。切缘性质是行切除手术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而作为胆管癌最常见的亚型,hCCA的病理学类型多为低-中分化腺癌,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无有效的检出手段,所以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丧失手术指征。虽然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原位肝移植已经被证实是部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hCCA的有效治疗方式,但纳入标准严格,肝源短缺,部分患者在等待肝源的期间肿瘤进展,失去移植条件,因此该治疗方式无法成为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案。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不可切除hCCA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其治疗效果始终有限。有研究表明新辅助放化疗能够将部分不可切除的hCCA降期为可切除,提高R0切除率,但相关数据较少且陈旧,缺乏可信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行放疗、放射粒子植入等在内的新型放疗技术和光动力疗法的出现,hCCA的局部治疗进入了更加精准的时代。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的发展和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抑制肿瘤进展是各种实体肿瘤研究的热门方向,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CTLA4抗体)层出不穷,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为不可切除的hCC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虽然在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hCCA治疗中的表现仍令人不满意。不可切除的hCCA的单一治疗效果较差,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不可切除的hCCA的治疗进展及新辅助治疗在实现R0切除方面的可行性,旨在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0+1
    • 初次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的研究进展

      2022, 31(8):1102-1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13

      摘要 (689) HTML (1026) PDF 1.32 M (1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最具技术挑战性的治疗性内镜操作之一,ERCP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胆管插管,常规标准胆管插管技术的成功率约为75%~85%,但仍有8.1%的患者出现胆管插管困难。目前关于插管困难的定义尚无统一的国际共识,大多数研究根据插管尝试次数和(或)插管时间来定义胆管插管困难。插管困难的发生取决于患者解剖结构(如憩室内乳头、粗而长的十二指肠乳头、胆胰管汇合异常等)、疾病特定因素(如十二指肠乳头或壶腹肿瘤、消化道重建术后的胆管取石等)以及操作者经验等不可控因素。插管困难与ERCP术后不良事件的增加密切相关,其中ERCP术后胰腺炎(PEP)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PEP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危险分层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具有临床实用性的PEP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当发生插管困难时,应用先进的辅助插管技术可将总体胆管插管成功率提高到95%,目前常用的基于ERCP的辅助插管技术主要有双导丝技术、胰管支架占据法导丝引导插管、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针刀乳头预切开术、针刀瘘管预切开术。这些先进的辅助插管技术也增加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并且技术的实施受限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解剖形态、导丝进入胰管的情况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不同因素。当应用上述先进的辅助插管技术仍导致插管失败时,可考虑及时终止手术,数天后行第2次ERCP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及较新颖的内镜超声引导(EUS)下胆道穿刺引流术、EUS引导会合术以及EUS引导顺行干预术等措施。本文旨在阐述胆管插管困难的定义、相关风险因素以及不良影响,对不同辅助插管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重点回顾比较,并从不同的胆管插管困难场景出发阐述不同辅助插管技术的选择应用。本文还介绍了初次ERCP胆管插管失败后的替代措施及选择依据,以期能对临床建立规范化ERCP插管程序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肠道菌群与胆石症病因的研究进展

      2022, 31(8):1113-11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14

      摘要 (1260) HTML (658) PDF 755.25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部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等因素,具体可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虽然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胆道结石形成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能与胆石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引起代谢变化,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胆石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也不甚清楚。笔者综述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 胃癌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2022, 31(8):1121-11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8.015

      摘要 (796) HTML (360) PDF 746.37 K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由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丧失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诱因包括运动缺乏、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增龄相关激素变化以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癌症中分别位居第二、三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多项研究表明,胃癌合并肌少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术后状态及生存期,在预测胃癌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并且,治疗胃癌的部分药物以及化疗会导致化疗相关性肌少症,对胃癌患者治疗的结局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肌少症对胃癌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笔者就肌少症发病机制、化疗相关性肌少症、肌少症预测胃癌预后的意义、胃癌合并肌少症治疗和预防予以综述,以期为胃癌患者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