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1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2022, 31(9):1129-113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1

      摘要 (424) HTML (466) PDF 646.22 K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是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一类急性胰腺炎(AP)。尽管其在AP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极高,是最为凶险的AP分型。目前,国内外文献对CAP的研究报道不多,临床的认识和实践亦不足。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并充分结合本中心的前期临床研究和实践,对CAP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以期引起胰腺外科同行的进一步关注,不断提高CAP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 0+1
      • 1+1
    • >专题研究
    • 肌肉减少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2022, 31(9):1135-11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2

      摘要 (787) HTML (586) PDF 891.24 K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肌肉减少症可导致机体四肢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关于肌肉减少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影响的研究较少,结论也不一致。本研究系统评价肌肉减少症对接受PD术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通过有效干预来改善临床结局。方法 利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计2 198例患者,其中肌肉减少症组737例,非肌肉减少症组1 461例,均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和伤口感染、尿路感染、胆汁漏、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非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比较,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术前BMI(WMD=-1.22,95% CI=-1.82~0.62,P<0.001)、术前白蛋白水平(WMD=-0.30,95% CI=-0.41~0.19,P<0.001)均较低;术中出血量较多(WMD=88.12,95% CI=6.94~169.31,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OR=3.53,95% CI=2.52~4.94,P<0.001)、Clavien-Dindo ≥3级并发症(OR=1.57,95% CI=1.17~2.12,P=0.003)、菌血症(OR=4.46,95% CI=1.42~13.98,P=0.01)、肺炎(OR=2.07,95% CI=1.31~3.25,P=0.002)、胰瘘(OR=1.34,95% CI=1.05~1.72,P=0.02)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延长(OR=3.18,95% CI=1.97~4.39,P<0.001),病死率增加(OR=3.17,95% CI=1.55~6.50,P=0.002)。结论 PD术患者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的比例较高。合并肌肉减少症对患者的临床结局有不利影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

      • 0+1
      • 1+1
      • 2+1
      • 3+1
    • 基于膜解剖理念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7例报告

      2022, 31(9):1145-11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3

      摘要 (857) HTML (614) PDF 1.25 M (1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发展迅速,但因该手术所涉及的解剖分离与吻合等关键技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笔者团队借鉴膜解剖理念在胃肠外科领域的成功应用,初步探讨膜解剖理念在L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9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17例胰头及壶腹部肿瘤术中行基于膜解剖理念的LPD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58(42~76)岁。术前平均体质量指数(22.95±2.73)kg/m2、CA19-9(147.59±23.04)U/mL、总胆红素(124.50±26.26)μmol/L。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平均手术时间为(324±58)min;中位消化道重建前手术时间160(120~320)min;平均出血量为(353±192)mL;病灶大小(2.75±0.21)cm。术后病理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胰腺癌7例,胆道壶腹癌5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1例;淋巴结清扫数目12(5~17)枚,淋巴结阳性7(0~11)枚。术后2例发生生化漏,无B、C级胰瘘;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经再置胃管并对症处理后,于术后10 d内恢复固体饮食;术后均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发生;17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1(9~21)d;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1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的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0~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7个月,无死亡、复发病例。结论 基于膜解剖理念的LPD术式,术中出血少,有利于保持术野解剖清晰,遵守外科手术“无瘤原则”,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住院时间,使得手术安全可行,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一定程度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 0+1
      • 1+1
    • 荧光显影导航3D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全胰头切除术4例报告(附视频)

      2022, 31(9):1154-11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4

      摘要 (1364) HTML (663) PDF 1.35 M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保留十二指肠全胰头切除术(DPPHR)胰头良性或低恶性占位病常见的术式选择,尽管腹腔镜胰腺手术已日趋成熟,但传统腹腔镜下进行该手术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近年来,3D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克服了传统腹腔镜的短板,使得腹腔镜手术更精细、更安全。本研究总结4例荧光显影引导的3D腹腔镜下行DPPHR的经验,以期为该术式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8月—2021年5月4例行荧光显影导航下3D腹腔镜DPPHR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荧光导航下3D腹腔镜DPPHR,手术时间370~510 min;出血量80~300 mL;均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术后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胃排空障碍,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等措施后治愈,2例患者发生A级生化漏,无十二指肠穿孔、胆汁漏、出血、二次手术等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在经验较丰富的胰腺外科中心开展荧光导航下3D腹腔镜DPPHR是安全可行的。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胰腺癌患者预后预测动态在线列线图的构建及应用

      2022, 31(9):1162-117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5

      摘要 (1293) HTML (684) PDF 1.49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具有高度侵袭性,患者的预后很差,与其他癌症不同,在过去的几年中,胰腺癌的发病率继续增加,存活率几乎没有提高。目前临床上使用的TNM分期系统来评估患者预后指标较为单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动态的在线列线图,用于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了2000—2018年病理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信息,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来确定预后风险因素,并使用R软件构建动态在线列线图。使用C-指数、与时间相关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列线图的临床效用。根据列线图再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共在SEER数据库中筛选出12 175例胰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手术、化疗和肿瘤大小是总生存期(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在训练队列中,与OS相关列线图的C-指数为0.759(95% CI=0.745~0.772),预测1、3、5年OS的AUC分别为0.828、0.842和0.849。在验证队列中,C-指数为0.756(95% CI=0.735~0.776),1、3、5年OS的AUC分别为0.820、0.831和0.842。校准图和DCA曲线显示了该模型在训练和验证队列中有良好预测性能。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验证集和训练集中,低风险组患者的总OS优于高风险组(均P<0.05)。结论 建立的动态在线列线图有良好预测性能,有助于个性化结合临床患者实际情况综合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并可能比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2022, 31(9):1173-118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6

      摘要 (721) HTML (170) PDF 1.24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感染性胰腺坏死(IPN)仍是SAP治疗公认的难点,也是影响SAP疗效的关键。本研究分析总结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治疗I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9例行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IPN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6.7±11.6)岁;5例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2例胆源性胰腺炎、2例酒精性胰腺炎;脓液细菌真菌培养阳性率为77.8%(7/9)。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手术,4例经左侧腹膜后入路、3例经腹腔小网膜囊入路及2例联合入路。胰腺炎起病到首次手术时间(47.2±10.1)d,术后住院时间(20.4±9.6)d,总住院时间(36.1±18.1)d,手术时间(151.7±55.2)min;清除坏死组织量(240.0±119.6)g;术中出血量(55.4±44.2)mL;放置引流管数量中位数4(3~6)根。8例患者一次手术治愈,1例患者术后再次行经皮胰周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和胆道镜手术治疗;术后2例患者出现主要并发症,包括1例腹腔出血、1例结肠瘘。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手术结合了多种微创技术优点,良好地平衡了清创效率和手术创伤之间的矛盾,在高效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的同时,也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 0+1
      • 1+1
      • 2+1
      • 3+1
    • >基础研究
    • 活血清解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2022, 31(9):1182-11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7

      摘要 (622) HTML (291) PDF 1.92 M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易并发肠道免疫屏障功能障碍,笔者前期发现活血清解汤可缓解SAP,但其作用是否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有关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活血清解汤对SAP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AP模型组(模型组)、SAP模型+活血清解汤治疗组(治疗组),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诱导,治疗组造模后给予活血清解汤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术后6、12 h处死动物,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的促炎因子TNF-α、抗炎因子IL-4、血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指标变化;HE染色检测胰腺及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iNOS及M2型标志物Arg-1的表达。将大鼠小肠巨噬细胞分别用牛磺胆酸钠、活血清解汤、牛磺胆酸钠+活血清解汤处理,以无处理的大鼠小肠巨噬细胞为空白对照,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F-κB、iNOS、TNF-α、IL-4、Arg-1、TIPE2和PPAR-γ的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术后的TNF-α、IL-4、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部分P<0.05),但治疗组TNF-α、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的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而IL-4升高的水平明显大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术后胰腺与小肠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但治疗组的损伤程度小于模型组,且随时间延长,模型组的损伤程度加重,治疗组则减轻,模型组与治疗组胰腺与小肠组织病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NOS蛋白与mRNA的表达在模型组小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在治疗组的小肠组织中明显降低(均P<0.05),Arg-1蛋白与mRNA的表达模型组小肠组织后期(12 h)明显升高,而在治疗组的早期(6 h)与后期(12 h)均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大于模型组(均P<0.05)。体外实验中,单独牛磺胆酸钠处理后的大鼠小肠巨噬细胞的NF-κB、iNOS、TNF-α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均P<0.05),而Arg-1、IL-4、TIPE2、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单独活血清解汤处理后,大鼠小肠巨噬细胞的Arg-1、IL-4、TIPE2及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而NF-κB、iNOS、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单独牛磺胆酸钠处理比较,牛磺胆酸钠+活血清解汤处理的大鼠小肠巨噬细胞的NF-κB、iNOS及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Arg-1、IL-4、TIPE2及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中药活血清解汤对SAP大鼠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肠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进而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膜联蛋白A5在胰腺癌中的预后意义及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 31(9):1194-12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8

      摘要 (967) HTML (440) PDF 1.41 M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诊断较晚、预后差的侵袭性疾病,对于胰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对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膜联蛋白A5(ANXA5)与人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但ANXA5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实验验证探讨ANXA5的表达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GSE15471、GSE16515、GSE21501)下载胰腺癌转录组及临床数据,利用R包分析GEO数据库中ANXA5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利用GEPIA在线网站分析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组织与GTEx数据库中正常组织ANXA5基因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分析ANXA5的表达水平对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影响,然后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判断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GSEA分析ANXA5在胰腺癌中可能的信号通路并分析其相关性。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NXA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及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数据库分析显示,在GSE15471与GSE16515数据集,以及TCGA数据库中ANXA5在胰腺癌组织中的均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在GSE21501数据集与TCGA数据库中ANXA5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TCGA中ANXA5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19,95% CI=1.058~3.126,P=0.03);ANXA5基因与胰腺癌TGF-β通路及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高度相关。胰腺癌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ANXA5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此基因高表达预示着较差的预后(P=0.008 2);ANXA5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06,95% CI=1.046~8.952,P=0.041);ANXA5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P=0.000 94)及淋巴结转移(P<0.001)明显相关。结论 ANXA5在胰腺癌中表达升高,其高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GF-β通路及EMT进程促进胰腺癌发展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机器学习的胰腺癌特征基因筛选初步研究

      2022, 31(9):1203-12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09

      摘要 (417) HTML (774) PDF 1.28 M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难治的癌症,9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胰腺癌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DEGs)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对胰腺癌DEGs进行筛选,以期为研究该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从公共基因GEO数据库中筛选胰腺癌基因表达谱,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软件包Limma对不同组的芯片进行差异性计算,归一化;使用R语言获得DEGs,对筛选出来的DEGs特征选择方法进一步进行筛选;基于获得的核心DEGs,采用AdaBoost和Bagging算法分别构建胰腺癌预测模型。用DAVID 网站对核心DEGs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再用STRING网站及Cytscape软件对核心DEGs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最后用GEPIA网站对预后相关的核心DEGs行生存分析。结果 通过特征筛选,得到了18个关键的DEGs;以该18个DEGs建立特征子集,结合AdaBoost算法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92.3%。通过对DEGs的GO和KEGG分析,发现CDK1、CCNA2和CCNB1有间接作用,对胰腺癌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生存分析显示,CDK1(P=0.000 8)、CCNB1(P=0.012)、CSK2(P=0.023)、CKS1B(P=0.001 3)的表达量与患者总生存期(OS)有相关性,它们的表达量越高,患者OS越短。结论 机器学习方法可较好地对胰腺癌特征基因进行筛选,对胰腺癌的诊治及相关的药物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临床研究
    • lncRNA NEAT1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Meta分析

      2022, 31(9):1210-1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0

      摘要 (923) HTML (671) PDF 980.48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本1(lncRNA NEAT1)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失调并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但其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之间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lncRNA NEAT1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线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10月18日,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lncRNA NEAT1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的队列研究,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20项研究,2 03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的NOS评分均在6~9分之间,其中16项研究报道了总体生存率(OS),5项研究报道了无病生存率(DFS),19项研究报道了临床病理学特征。Meta分析结果显示:NEAT1高表达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OS(HR=1.66,95% CI=1.41~1.97,P<0.001)和DFS(HR=2.0,95% CI=1.51~2.65,P<0.001)均低于NEAT1低表达或不表达患者。根据生存分析方法、NEAT1表达截取值、样本量和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EAT1高表达患者的OS均明显降低(均P<0.05)。此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NEAT1患者的肿瘤直径更大(OR=2.20,95% CI=1.73~2.79,P<0.001)、临床分期更晚(OR=3.10,95% CI=1.95~4.92,P<0.001)、淋巴结转移(OR=1.94,95% CI=1.30~2.90,P=0.001)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更高(OR=2.58,95% CI=1.88~3.54,P<0.001),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脉管浸润之间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 lncRNA NEAT1高表达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不利预后因素,且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有望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吲哚菁绿-近红外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2, 31(9):1220-12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1

      摘要 (623) HTML (649) PDF 1.15 M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是结直肠癌手术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吲哚菁绿(ICG)显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展现出良好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吲哚菁绿-近红外(ICG-NIR)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23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37例术中使用ICG-NIR显像技术(ICG组),197例行常规腹腔镜手术,术中未使用ICG荧光显像系统(非ICG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手术资料、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G组与非ICG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7 mL vs. 98 mL)、平均手术时间(195 min vs. 220 min)、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G组2例ICG荧光显像提示吻合口血运不佳,术中改变切缘再吻合,非ICG组无改变手术计划,两组非计划处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ICG组与非ICG组在中位首次排气时间(3 d vs. 3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10 d vs. 10 d)、吻合口瘘发生率(2.7% vs. 5.5%)、总并发症发生率(5.4% vs. 8.1%)及平均并发症综合指数(20.03 vs. 18.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G组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高于非ICG组(17.37枚vs. 14.29枚,P=0.002),但两组在平均阳性淋巴结数目(1.40枚vs. 1.45枚)、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32.4% vs. 39.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ICG显像技术安全可行,能指导淋巴结的清扫提升手术质量、实时评估肠管血流灌注,但其在降低吻合口瘘和总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未显示出优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磁压榨技术治疗直肠狭窄1例并文献回顾

      2022, 31(9):1229-12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2

      摘要 (804) HTML (231) PDF 3.07 M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内镜下球囊扩张是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然而当吻合口严重狭窄甚至闭锁时,内镜下治疗难以入手。本文介绍1例根据磁压榨技术(MCT)原理,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磁环,在内镜辅助下成功治愈的直肠癌术后直肠严重狭窄且狭窄段较长的患者的诊治经验,以期为直肠狭窄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直肠癌术后直肠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系66岁老年男性,直肠癌根治术后6个月拟行回肠造口还纳,行结肠造影检查提示直肠下段狭窄,当地医院实施内镜下球囊扩张失败,遂来我院行磁压榨直肠狭窄疏通术。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相关MCT治疗直肠狭窄或闭锁的文献资料并汇总分析。结果 该患者选用钕铁硼磁环,磁环表面氮化钛镀层处理。术中在内镜辅助下将磁环分别经回肠造瘘口和肛门置入狭窄段两端,因狭窄段较长,磁体难以有效相吸。遂改变操作路径,内镜操作下经回肠造瘘口置入斑马导丝,导丝穿过直肠狭窄段后经肛门引出体外。沿斑马导丝分别经回肠造口和肛门将组装式磁环置入直肠狭窄部位两端,磁体对位相吸,随着时间推移磁体间距离越来越小,术后6 d磁环经肛门自行排出体外。立即行结肠镜检查显示直肠通畅性建立,同时给予导管支撑。患者回当地医院按计划顺利实施了回肠造口还纳,随访至撰稿日已5个月,患者排便正常。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有报道利用MCT治疗直肠狭窄/闭锁的患者有4例,尽管这些病例操作路径和所用磁环有差异,但最终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直肠狭窄患者病因各不相同,狭窄程度及狭窄段长度差异较大,在将MCT技术作为治疗手段时,应充分考虑患者间病情的个体差异,选用最合适的操作路径及磁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CT作为一种新型吻合方式,联合内镜技术治疗直肠狭窄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确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巨大十二指肠错构瘤致慢性贫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9):1237-12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3

      摘要 (639) HTML (695) PDF 736.70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十二指肠错构瘤(BGH)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中比较少见的类型,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导致术前诊断困难,往往易被漏诊或误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巨大BGH的病例临床更是罕见。本文报告1例巨大BGH致慢性贫血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既往文献对本病特点进行复习,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BG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前期文献资料进行复习总结。结果 患者,女性,49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就诊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患者既往有慢性贫血病史,月经规律,偶有柏油样便。入院上腹部B超检查见胰头内侧十二指肠部包块;上腹部CT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肠壁弥漫性增厚,结构不清;上腹部MRI+MRCP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与邻近空肠分界不清,肠管明显扩张扭曲,肠壁分界不清,肠壁水肿明显,可见同心圆样改变。胃镜检查考虑十二指肠占位,并镜下活检提示符合胃黏膜异位。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十二指肠降段与水平段移行区近圆形充盈缺损,考虑良性占位可能性大。最终考虑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并引起梗阻,剖腹探查术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为BGH,免疫组化MUC5AC(+),术后恢复顺利出院。术后监测血常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逐渐恢复正常,随访12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诉不适,复查各项指标正常,继续随访。结论 巨大BGH致慢性贫血临床罕见,术前影像学检查往往很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胃镜下活检有助于诊断,但阳性率低,最后确诊需依靠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变较大时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文献综述
    • 胰腺星状细胞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2022, 31(9):1243-12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4

      摘要 (708) HTML (806) PDF 643.63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因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ME),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转移早、化疗耐药及无特殊靶向药物等特点。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胰腺的常驻脂质储存细胞,是TME的重要组成部分,靶向TME中的肿瘤-基质串扰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抗胰腺癌进展和转移的治疗策略。因此,笔者就PSCs在胰腺癌TME中的相互作用及靶向活化PSCs的潜在治疗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 胰腺导管腺癌微环境中星状细胞对肿瘤新生血管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2, 31(9):1249-125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5

      摘要 (657) HTML (542) PDF 609.56 K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诊断晚、转移早、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7%。虽然严重的间质纤维化以及乏血供为PDAC组织的重要特点,但肿瘤细胞周围常伴有大量的新生血管。许多细胞因子通过胰腺星状细胞(PSCs)这个“桥梁”直接或间接对肿瘤血管生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是很明确。同时也有实验结果显示,活化的PSCs分泌的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成正相关。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的特征之一,血管生成对于PDAC的持续生长、侵袭和转移至关重要。但目前对于PDAC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就PDAC微环境中PSCs对PDAC的血管生成影响展开相关论述,并探讨了靶向PSCs阻断其功能的潜在癌症治疗策略。

    • >简要论著
    • G3级胰高血糖素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 31(9):1255-12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6

      摘要 (675) HTML (347) PDF 967.86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高血糖素瘤是临床上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临床症状复杂,误诊率高,确诊时多伴有肝转移,给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带来不利影响,G3级胰高血糖素瘤更为罕见,国内外鲜有对于G3级胰高血糖素瘤的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于2例G3级胰高血糖素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对该病的特点进行总结,评价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20年7月—2021年8月收治的2例G3级胰高血糖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G3级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总结、比较。结果 2例患者均有典型的溶解游走性坏死性红斑、口周炎、糖尿病等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表现,曾多次误诊为湿疹并应用中药和激素反复治疗。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皮疹均明显消退,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术后均应用奥曲肽(30 mg/次,肌肉注射,1次/4周)治疗。其中患者1应用奥曲肽时有少量皮疹出现,CT提示肝转移瘤进展,2021年8月口服索凡替尼(300 mg/次,1次/d,连续28 d),2021年9月8日复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转移灶出现坏死区,但皮疹及口炎症状加重。2021年12月口服卡培他滨(1 500 mg/次,2次/d,连续14 d)联合替莫唑胺(100 mg/次,口服,2次/d,连续5 d),2022年5月皮疹及口炎症状再现。2022年6月1日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现仍反复出现坏死性红斑。患者2截至2022年5月无明显皮疹,肝脏病变无进展。结论 G3级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高转移性肿瘤,临床以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为表现,易误诊。腹部增强CT、MRI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对于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治疗有赖于手术及其他综合治疗手段。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治疗分析

      2022, 31(9):1261-12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2.09.017

      摘要 (369) HTML (699) PDF 564.35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原发性胃淋巴瘤(PGL)患者常因原发疾病或抗肿瘤治疗药物副作用导致消化道不适,进而出现营养不良,PGL患者营养治疗易被忽视。本文分析PGL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8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1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发病年龄47~80岁,中位年龄56岁。分析所有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营养治疗。结果 19例PGL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多见,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内镜下溃疡型多见,病变主要位于胃窦,组织学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I期7例,Ⅱ期7例,ⅡE期3例,Ⅳ期2例。19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相关指标恶化,其中4例存在营养不良,10例患者淋巴细胞低于正常值下限,12例患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下限,14例患者白蛋白低于正常值下限。19例患者中仅有4例在住院期间使用口服营养补充,7例患者给予肠外营养。结论 PGL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及营养相关指标的恶化,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