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2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2023, 32(11):1629-16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1

      摘要 (684) HTML (438) PDF 848.05 K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近年来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修饰组、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化了对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多维度异质性的解析,而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使得靶向其中一些关键信号通路以实施精准治疗成为可能。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富有前景的治疗新手段,针对肿瘤内在靶点以及微环境特点为早、晚期TNBC患者提供治疗机会。基于TNBC的内在特点以及治疗现状,本文笔者从TNBC内部异质性和治疗方式两方面进行探讨其精准治疗进展。

    • 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2023, 32(11):1639-16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2

      摘要 (321) HTML (548) PDF 1.32 M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器人手术系统于2007年首次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其整合了腔镜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优点,进一步促进了甲状腺微创外科的发展。2014年,笔者单位首先在国内开展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为3 200余例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截至2023年7月国内共完成11 931例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其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且常用入路的操作及肿瘤学安全性数据也随着开展数量及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更新,为国内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开展,提供了经验指导。新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也同样促进了国产机器人的研发与实践。未来,将会有更多国产机器人投入临床,进一步降低手术成本,使其像腔镜技术一样得以在临床普及。在此,笔者对相关情况作一概述,以便国内同行进一步了解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 0+1
      • 1+1
      • 2+1
    • >指南解读
    • 《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解读

      2023, 32(11):1648-16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3

      摘要 (559) HTML (416) PDF 771.57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年轻乳腺癌患者并不罕见,且具有独特的医疗需求。随着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共识指南的发布,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为了规范和优化中国年轻乳腺癌的诊疗,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共识专家组发布了《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2022)》。现笔者对该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 >甲状腺外科专题论坛
    • 经腋窝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单中心实践经验总结

      2023, 32(11):1657-166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4

      摘要 (666) HTML (355) PDF 1.21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十几年来,国内机器人甲状腺手术飞速发展,腋窝入路手术的安全性、肿瘤治疗的根治性和美容性不断得到验证,其比例正在快速增长。在此,笔者从入路选择、适应证与禁忌证、器械的改进、切口选择、建腔、术中技巧和并发症等方面对本中心实施的经腋窝机器人辅助腔镜甲状腺手术进行总结和分享,旨在为该手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 0+1
      • 1+1
      • 2+1
    • 无充气经腋窝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2023, 32(11):1663-16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5

      摘要 (239) HTML (619) PDF 3.67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韩国首次开展无充气单侧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GUA-ET)至今已有20年历史,这是一种美容且微创的甲状腺手术术式。由于切口藏于腋窝皮纹,无须切开颈部皮肤、颈阔肌和颈白线,保证了颈部皮肤、颈阔肌、胸骨甲状肌与颈白线的完整性,避免了颈部疤痕与吞咽联动等颈部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美容效果。另外,空间建立在锁骨下皮肤与胸大肌锁骨部之间、胸锁乳突肌锁骨部与胸骨部之间的自然筋膜间隙,不切断肌肉等正常组织结构,虽然看似远程手术,实则能达到微创目的。但是,因远程操作,手术器械与锁骨头区域形成的杠杆作用,自带吸引器在拉钩外等因素导致手术垂直空间缩小,甲状腺悬吊不理想引起喉返神经显露不清,从而出现中央区胸腺后方淋巴结或ⅥB区淋巴结清扫不彻底现象。同时,颈外静脉属支、锁骨上神经、颈血管鞘、甲状腺中静脉等结构是空间建立的必经之地,容易出现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且,对侧手术、部分胸锁乳突肌锁骨部与胸骨部肌腱融合紧密等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基于上述因素,该术式的手术质量控制与手术安全也受到部分业界同行的质疑。不容置疑的是,自2017年郑传铭教授将此技术引进国内后,短短7年时间,该术式在国内众多医疗机构纷纷开展,受到众多从事甲状腺外科工作医师们的高度认可,并于2022年发布了这一领域的国内首部专家共识,让该术式的推广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可见,技术日趋成熟后,该术式的优点逐步显现,避免了传统颈部切口疤痕疙瘩、颈部联动的并发症,避免了经口术式可能导致的嘴唇周围麻木感,相较国内最成熟的胸乳入路,单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和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变得更容易。毫无疑问,严格掌控手术适应证,坚守“根治疾病第一,功能保护第二,兼顾美容第三”的肿瘤治疗原则,做好手术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才能更加科学、规范地推广这一术式,甚至不断扩展这一术式在甲状腺外科的适应证。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和笔者团队在设备改良、细节管理方面的经验,对该术式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做一阐述。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甲状腺外科专题研究
    • 机器人辅助超精细被膜解剖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附1 045例报告

      2023, 32(11):1677-16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6

      摘要 (411) HTML (225) PDF 1.46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由于机器人手术设备的3D视野以及灵活的内关节器械,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外科的应用扩展了腔镜手术的适用范围。本研究对笔者单位应用机器人辅助超精细被膜解剖(SMCD)技术实施的甲状腺癌(TC)根治术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应用机器人实施SMCD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22年5月应用机器人辅助SMCD技术完成TC根治手术的1 04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 0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手术,其中,214例(20.5%)行单侧腺叶切除+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42例(32.7%)行甲状腺全切+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17例(30.3%)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57例(15.0%)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单侧侧方清扫,15例(1.4%)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双侧侧方清扫。除了进行侧方清扫的172例(16.5%)患者采用经双侧乳晕和腋窝(BABA)入路外,其余873例(83.5%)均采用经单侧腋窝双侧乳晕(UABA)入路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51.74±59.62)min。行甲状旁腺移植38例(3.6%),336例(32.2%)患者术后行131I治疗;术后发生了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45例(23.4%),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7例(0.7%);术后发生了暂时性声音嘶哑4例(0.4%);术后发生局部复发3例(0.3%)。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手术切除范围是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HR=1.51,95% CI=0.90~2.49,P<0.001;HR=1.20,95% CI=1.00~1.43,P=0.049)。结论 机器人TC手术安全彻底,UABA入路能够胜任机器人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清扫,而BABA则是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更适合的选择。同时机器人辅助下SMCD的应用有助于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减少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甲状腺手术疗效单中心649例分析

      2023, 32(11):1687-1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7

      摘要 (337) HTML (370) PDF 1.28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机器人系统在甲状腺外科的应用已逐渐扩展,但目前国内外针对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BABA)的甲状腺手术大样本报道尚不多见。因此,笔者对所在中心所完成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BABA甲状腺手术病例的治疗结果与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回顾性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2020年4月—2023年8月开展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行BABA甲状腺手术64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649例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570例;年龄13~64岁,平均(35.1±9.2)岁;单侧恶性464例、双侧恶性107例、单侧良性64例、双侧良性14例。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30(110~150)min。571例恶性病变患者中央区淋巴结(CLN)清扫总数2 628枚,平均(4.60±3.59)枚;CLN阳性总数489枚(18.6%),平均(0.86±1.65)枚。术后第3天无痛及轻、中、重度疼痛比例分别为52.2%、30.5%、17.3%、0。术后中位住院时间3(3~3)d,中位住院费用为5.05(4.81~5.67)万元。术中出现喉返神经(RLN)肌电信号降低7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RLN损伤17例;暂时性饮水呛咳4例,暂时性音调降低10例;暂时性低钙血症145例。术后中位随访期6个月,整体满意度94.6%,无永久性并发症。学习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于第26例时出现明显降低,随后趋于稳定,不同术式间学习曲线相似。结论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BABA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且微创美容效果较好。应用过程中需遵循相应的学习曲线,对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是制约手术进程的关键。

      • 0+1
      • 1+1
    • 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的安全性与效果分析

      2023, 32(11):1697-17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8

      摘要 (292) HTML (329) PDF 994.66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中采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技术识别与保护甲状旁腺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其临床实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在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TORTVA)使用与不使用ICG荧光显影技术病例资料的对比分析,探讨TORTVA术中应用ICG荧光显影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2月—2021年11月行TORTVA患者的病历资料,经筛选后纳入80例患者,其中45例术中采用ICG荧光显影技术(ICG组),35例未使用ICG荧光显影技术(对照组),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消除两组间混淆偏差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PSM后,两组各纳入24例患者,两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ICG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0),但ICG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23 min vs. 251 min,P=0.032)。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及淋巴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术后甲状旁腺素与血清钙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G组3例(12.5%)、对照组6例(25.0%)出现并发症,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1);两组均无术中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患者,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结论 TORTVA术中利用ICG荧光显影技术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具有可靠的安全性;TORTVA术中利用ICG荧光显影技术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甲状旁腺,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 0+1
    • 无充气经锁骨下腔镜甲状腺右叶切除+右侧中央区清扫1例视频报告

      2023, 32(11):1705-17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09

      摘要 (473) HTML (548) PDF 1.32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笔者团队经临床探索后从手术切口定位、手术路径及手术器械三方面对传统的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故撰写本文,以供同行参考。方法 结合手术视频,汇报笔者团队实施的1例无充气经锁骨下腔镜甲状腺右叶切除+右侧中央区清扫手术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与讨论。结果 手术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总手术时间65 min,出血量约5 mL。术后恢复可,术后2 d拔管出院,总引流量100 mL,术后住院2 d。结论 改良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行,中央区清扫彻底,切口隐蔽性好,操作难度低,有临床应用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以锁骨上窝特殊脂肪组织为标记指引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附视频)

      2023, 32(11):1713-17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0

      摘要 (537) HTML (363) PDF 847.32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GUA-ET)逐渐被广泛采用,但建腔因其分离皮瓣时存在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的可能性而一直是该手术的重难点。笔者中心近年发现位于锁骨上窝的脂肪团(笔者将其命名为freedom脂肪,简称F脂肪)在GUA-ET手术中有示踪颈外静脉及属支、锁骨上神经和皮下神经分支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以F脂肪为指引标记在GUA-ET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5月—2022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乳甲外科二病区接受GUA-ET手术的17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93例术中采用F脂肪作为指引标记(观察组),84例术中未采用F脂肪指引标记(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初始建腔时间、建腔出血例数、中转开放以及皮肤烧灼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GUA-ET手术初始建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12.84±2.218)min vs.(30.49±5.871)min,P<0.05];观察组建腔过程中出血4例(4.3%),对照组6例(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术中出血转开放及皮肤烧灼伤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术中出血转开放与皮肤烧灼伤各1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以F脂肪为标记指引GUA-ET手术可避免因保护颈外静脉及其属支等结构而进行的分离与暴露,从而有效缩短初始建腔时间,并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0+1
      • 1+1
      • 2+1
    • 纳米炭在甲状腺手术中使用方法的全国百名专家10年经验问卷调查报告

      2023, 32(11):1719-17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1

      摘要 (236) HTML (381) PDF 815.26 K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以下简称纳米炭)作为一种淋巴结示踪剂,已广泛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快速识别甲状旁腺,避免手术误伤。然而,目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手术中的纳米炭具体使用方法、标准技术流程尚未统一。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国内外科医师在PTC手术中使用纳米炭的技巧、体会和经验,以期为临床规范化使用纳米炭提供依据。方法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纳米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使用方法”专家调查问卷表,分发给从事甲状腺外科的高年资、高手术量的外科医师填写,回收问卷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7份,返回的有效问卷共计105份,来自26省78家三级甲等医院。91位(86.7%)专家每年使用纳米炭数量在100~1 000支。调查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53位(50.5%)专家认为注射纳米炭后甲状腺腺叶呈现地图样斑驳均匀染色为最佳,在甲状腺腺叶切除和全部切除术中,超过90%的专家认为术中注射纳米炭为最佳时机,超过50%的专家认为纳米炭每点注射最佳剂量为0.05~0.1 mL,注射后需等待1~5 min;腺叶切除只需注射1个位点,全切只需要注射2个位点;注射后1~5 min甲状旁腺负显影和中央区淋巴结染色。超过70%的专家推荐在颈侧方淋巴结清扫、腔镜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中采用术中直视下纳米炭注射。总结避免术中纳米炭渗漏的应用技巧包括:适当稀释、细针刺入、包膜完整、少量注射、把控深度、负压拔针、常规压迫、凝闭针孔、术野清洁。结论 本研究首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外科医师使用纳米炭的情况,为纳米炭使用的技术方法做出了经验性的总结与归纳,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为以后纳米炭合理、正确地使用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指导基础。

      • 0+1
    • 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与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2023, 32(11):1729-17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2

      摘要 (362) HTML (517) PDF 1.45 M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病(CK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体内钙磷平衡紊乱导致甲状旁腺激素(PTH)代偿性过度分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展成为难治性SHPT,外科切除增生的甲状旁腺是目前治疗SHPT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手术、麻醉双重风险较高,术后可发生感染、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瘢痕增生等潜在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热消融治疗SHPT成为研究热点,但尚缺乏统一诊疗规范,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促进诊疗标准化的制定。因此,本文通过比较超声引导下热消融与传统甲状旁腺切除术(PTX)治疗SHPT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热消融术在难治性SHP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超声介导的热消融与传统开放式PTX治疗CKD继发的难治性SHPT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1月30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使用Reve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为术后3、6个月的血清PTH与血清钙水平、住院时间、低钙血症与声音嘶哑的发生率。结果 最终纳入12项研究,共1 060例患者,其中热消融组510例,PTX组550例。与PTX比较,热消融组术后3、6个月PTH水平(MD=18.18,95% CI=-21.19~57.55,P=0.37;MD=-5.35,95% CI=-32.59~21.90,P=0.70)、血钙水平(MD=-0.09,95% CI=-0.28~0.10,P=0.35;MD=-0.10,95% CI=-0.29~0.10,P=0.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热消融组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PTX组(18.5% vs. 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7,95% CI=0.38~0.84,P=0.005),两组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9,95% CI=0.55~1.45,P=0.64)。热消融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TX组(MD=-3.97,95% CI=-5.68~-2.27,P<0.000 1)。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治疗SHPT可能是PTX的一种替代技术,具备安全、有效、可重复性高、并发症少等特点,但其最终的优越性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乳腺外科专题研究
    • 腔镜与开放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2023, 32(11):1743-17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3

      摘要 (533) HTML (483) PDF 1.07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发病率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保乳手术(BCS)是早期乳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我国保乳率低,传统开放保乳术后切口疤痕仍明显。目前,具有术后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的腔镜微创技术已应用于乳腺外科BCS治疗,但因其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定位难等,导致其在国内开展少,研究数据有限。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腔镜BCS与开放BCS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探讨腔镜B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9年1月—2022年12月681例0~Ⅱ期单侧乳腺癌并接受BCS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9例接受腔镜BCS(腔镜组),602例接受传统开放BCS(开放组)。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PSM前,两组间基线资料存在明显差异(部分P<0.05);PSM后,两组各79例,均衡组间差异后,组间各项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Z=-5.415,P<0.001),住院费用增加(Z=-6.042,P<0.001)。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0 d并发症中,两组在术中副损伤、出血、感染、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总并发症发生率腔镜组少于开放组(P=0.043)。Breast-Q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腔镜组患者在对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以及身体健康、性健康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均P<0.05)。结论 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BCS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还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 0+1
      • 1+1
    • HER-2低表达与零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3, 32(11):1752-17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4

      摘要 (414) HTML (380) PDF 1.47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临床上将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乳腺癌均被归类于HER-2阴性乳腺癌,并认为无HER-2靶向治疗条件。然而,近期的新型抗HER-2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仍可从抗HER-2治疗中获益,使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乳腺癌患者之间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反应与预后方面的差异备受关注。因此,本研究探讨HER-2低表达与HER-2零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 002例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M0)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HER-2低表达组(409例)与HER-2零表达组(593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差异。结果 与HER-2零表达组比较,HER-2低表达组浸润性导管癌比例更高(93.4%),且病理分化等级多表现为Ⅱ级(78.7%);HER-2低表达组TNM分期中处于T1的比例低于HER-2零表达组,而T2分期的比例高于HER-2零表达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R-2低表达组激素受体(HR)阳性率为87.5%,在199例检测了雄激素受体(AR)的患者中,AR阳性率80.9%,两项数据均高于HER-2零表达组(均P<0.05)。HER-2低表达组Ki-67表达量明显低于HER-2零表达组(P<0.05)。同时,两组间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HR阳性患者中(均P<0.05),而HR阴性患者中以上数据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无论HR表达状况,HER-2低表达组与HER-2零表达组的总生存(OS)期和无病生存(DFS)期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此外,HER-2低表达患者中,AR表达状态对OS与DFS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 HER-2低表达与零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尽管两者的预后未见明显差异,但HER-2低表达患者的较高的HR与AR阳性率,以及较低的Ki-67表达水平,提示可能与内分泌治疗的敏感度相关。

      • 0+1
      • 1+1
      • 2+1
    • 胚系BRCA突变年轻乳腺癌术式选择对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2023, 32(11):1761-17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5

      摘要 (333) HTML (143) PDF 987.76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携带胚系BReast CAncer基因(gBRCA)突变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同时具有年轻与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风险。目前对于g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可行保乳治疗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gBRCA突变的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有人种差异。方法 检索多个国外数据库,收集比较g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术预后差异的临床研究,对无复发生存(RFS)、无转移生存(MFS)、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总生存(OS)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研究(中国2篇,欧美4篇),共2 140例gBRCA突变患者,中位年龄38~47岁。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gBRCA突变患者行保乳手术较全乳切除术复发风险增高(RFS:HR=1.91,95% CI=1.03~3.54,P<0.05),但两种术式的MFS、BCS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人群中,gBRCA突变患者行保乳手术较全乳切除术复发风险增高(RFS:HR=1.63,95% CI=1.10~2.41,P<0.05),两种术式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欧美人群中,两种术式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欧美人群,保乳手术不是gBRCA突变早期年轻乳腺癌术后预后的风险因素;但在中国人群中,gBRCA突变早期年轻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可能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需在术式选择的医疗决策时充分告知。

      • 0+1
      • 1+1
      • 2+1
      • 3+1
    • >基础研究
    • 白藜芦醇对小鼠甲状腺乳头癌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3, 32(11):1770-17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6

      摘要 (410) HTML (189) PDF 1.33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其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但是其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白藜芦醇对甲状腺乳头状细胞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裸鼠背部皮下接种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悬液建立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白藜芦醇(2.5、5、10 mg/kg)治疗组,每组10只。白藜芦醇各剂量组裸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白藜芦醇,模型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21 d。记录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21 d后处死各组小鼠,称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行肿瘤组织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形态和凋亡情况;用qRT-PCR法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的移植瘤生长速度均被抑制,21 d后的移植瘤质量均明显减小,且抑瘤率随白藜芦醇剂量的增加而加大(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癌细胞呈片状,形态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核大,可见核分裂象,极性紊乱;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减少、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固缩、核分裂较少、不同程度片状坏死。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增加;E-cadherin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N-cadherin、vimentin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降低,切割型cas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且以上变化在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均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逆转EMT过程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文献综述
    • 甲状腺手术中荧光显像技术保护甲状旁腺的应用进展

      2023, 32(11):1778-17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7

      摘要 (472) HTML (437) PDF 794.64 K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方法多为肉眼识别,术者根据术中观察到的甲状旁腺的形态及血供情况,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自体移植。然而,由于甲状旁腺在术中与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在形态和颜色上较为接近,这对肉眼的识别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甲状腺手术中急需一种帮助术者快速有效识别甲状旁腺的方法。近年来,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外科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应用该技术在术中对甲状旁腺及其血供进行显像,为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荧光显像技术可分为自体荧光显像(NIRAF)和外源性荧光显像两种方式,不同的荧光显像方式其所涉及的原理、运用的设备及术中实时显像的效果各不相同。目前NIRAF多用于术中对甲状旁腺的识别,该技术可以提高术者对甲状旁腺的识别率,但其显像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血钙浓度、甲状旁腺的位置及其周围组织情况等。外源性荧光显像依赖于荧光显像剂的应用,荧光显像剂主要包括吲哚菁绿(ICG)、低剂量亚甲蓝(MB)和5-氨基乙酰丙酸(5-ALA)。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荧光显像剂是ICG,当其与血中脂蛋白特异性结合后,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以对甲状旁腺及其周围血供进行显像,有助于术者对甲状旁腺进行识别,并判断其周围血供情况。随着甲状腺更多术式的不断开展,ICG近年来也逐渐在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得以应用。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对甲状旁腺进行识别的结果存在着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且术者在对甲状旁腺周围的血供情况进行判断时,易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他外源性荧光显像方法,如低剂量的MB和5-ALA的使用,尽管同样可以对甲状旁腺进行荧光显像,但因有文献报道其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广泛。由于目前荧光显像对于甲状旁腺的保护在国内外研究中仍处于初步阶段,不同技术其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都尚存争议。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文献,就荧光显像技术与甲状旁腺保护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

      • 0+1
      • 1+1
    • 甲状腺外科手术中甲状旁腺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2023, 32(11):1787-17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8

      摘要 (484) HTML (523) PDF 836.87 K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全切是目前该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甲状旁腺位于左右两叶甲状腺背面中部和下部(或埋在其中),是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的关键腺体,其功能减退会导致血钙浓度降低,手足抽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由于甲状旁腺体积较小且分布位置因人而异,使得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定位识别和功能保护极具难度,极易造成甲状旁腺损伤,导致其功能减退,引起人体血钙浓度降低等术后并发症。因此,为降低甲状腺外科手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笔者对甲状旁腺术中定位识别的几种主流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主要包括基于染色法的甲状旁腺术中定位识别技术、基于光学方法的甲状旁腺术中定位识别技术和基于甲状旁腺素监测的甲状旁腺术中定位识别技术等,分析对比了各项方法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详细介绍了各方法的适用场景及其技术局限,以期推进甲状腺外科手术中甲状旁腺识别技术进一步发展,为甲状旁腺的术中快速精准识别及功能保护奠定相关技术基础。

    •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2023, 32(11):1797-18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19

      摘要 (229) HTML (218) PDF 782.49 K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呈惰性进展且预后良好,但其易在早期即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LNM),与术后复发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高分辨率超声、CT扫描、细针穿刺针吸活检是术前判断是否存在颈部LNM及转移范围的常用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TC预后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有望为术前精准评估颈部LNM、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提供新的无创且准确的评价方式。在此,笔者结合目前临床的研究总结并探讨分子标志物与DTC颈部LNM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在价值。

      • 0+1
    •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微流控芯片检测研究进展

      2023, 32(11):1804-18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20

      摘要 (541) HTML (514) PDF 764.79 K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不可预测的转移性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复发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定义为从原发肿瘤处脱落并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研究证实,CTC的检测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检测对象之一,CTC能够简单地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来收集。然而,大多数CTC在循环中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并侵犯远处器官。数量上的稀缺、CTC的异质性以及血液中复杂成分的干扰使得CTC的准确检测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CTC的生物和物理特性开发的各种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在检测前对CTC进行分离和富集,但吸附、洗脱和转移等预处理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CTC的损失,而耗时、操作复杂、设备昂贵等问题也限制了CTC的临床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检测技术。以微加工结构为特征的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微米级的流体和细胞,因而成为一种特别适合检测稀有CTC的方法。微流控芯片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低耗材、高通量、实时检测等优势,其小型化的特点可将多种检测技术集成于微尺度中,为CTC的分离、鉴定和表征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有助于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与治疗。最近,三维(3D)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提供了更高效、个性化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微流体器件制作方法步骤复杂、耗时等问题。逐层打印出的3D结构将促进微流控芯片实现更高效率和更高通量,并将推动实验室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为肿瘤的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开辟新视野,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本文中,笔者分析了近年来CTC的不同检测手段的特点,阐述了微流控技术在乳腺癌CTC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3D打印微流控芯片技术前沿,并对3D打印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乳腺癌CTC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简要论著
    • miR-204-5p/TNFRSF12A轴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2023, 32(11):1813-18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11.021

      摘要 (166) HTML (175) PDF 1.12 M (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前期,笔者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验证发现miR-204-5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呈低表达,并可能是PT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分子。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miR-204-5p对PT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miR-204-5p过表达和敲低对PTC细胞系TPC-1细胞的侵袭能力影响;通过miRDB网站预测miR-204-5p下游靶基因,并采用Western blot实验、Transwell实验、GEPIA数据库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结果 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04-5p的TPC-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而miR-204-5p抑制的TPC-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miRDB网站预测显示,TNFRSF12A可能为miR-204-5p下游靶基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04-5p的TPC-1细胞TNFRSF12A表达下调,而miR-204-5p抑制的TPC-1细胞TNFRSF12A表达上调;过表达TNFRSF12A的TPC-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TNFRSF12A抑制的TPC-1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TNFRSF12A可逆转miR-204-5p对TPC-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均P<0.05)。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TNFRSF12A在PTC组织中高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TNFRSF12A是miR-204-5p的靶基因。结论 miR-204-5p可靶向结合TNFRSF12A mRNA的3'UTR抑制TNFRSF12A的表达,而PTC细胞中miR-204-5p表达下调,削弱了其对TNFRSF12A表达的抑制,从而导致PTC细胞侵袭能力增强。

      • 0+1
      • 1+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