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2023, 32(3):317-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1

      摘要 (777) HTML (849) PDF 803.71 K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其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11%。虽然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治愈胰腺癌,但仅约15%胰腺癌在首次确诊时为可切除性疾病。新辅助治疗使得有些原本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获得了R0切除的机会。LAPC新辅助治疗是基于目前治疗现状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逐渐为临床外科医生接受。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出现,使得20%~61%的LAPC经新辅助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例。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FOLFIRINOX)及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AG)明显提高了LAPC的手术切除率,是LAPC首选一线新辅助治疗方案。各医疗中心关于LAPC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选择、周期、评估指标、手术时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术前全身化疗不足以使肿瘤降期达到手术指征的LAPC患者,可将联合化放疗作为初始治疗。对于不能耐受系统性化疗的LAPC患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控制局部肿瘤进展。胰腺癌的治疗靶点包括KRASEGFRPARPNTRK等。NCCN指南建议对所有LAP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指导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及参与新药的临床研究。胰腺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T细胞治疗及肿瘤疫苗。帕博利珠单抗是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的实体瘤(包括胰腺癌)的二线治疗方案。目前过继性T细胞治疗仅限于转移性胰腺癌。肿瘤疫苗GVAX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免疫治疗与某些靶向药物(如抗血管生成因子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未来的免疫治疗应旨在联合多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以及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和/或局部消融治疗,针对肿瘤诱导的免疫逃逸机制产生作用。关于联合治疗,药物选择、给药顺序及剂量将是主要挑战。选择特定的LAPC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后实施手术是值得积极推荐的方法。通过影像学评估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的可切除性是困难的,CT无法准确区分肿瘤组织与纤维组织。18F-FDG PET判断胰腺癌R0可切除性较CT更加准确,但未来仍然需要高质量的证据进一步证实。其他对于新辅助治疗效果的评估包括肿瘤标志物血清学水平下降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液体活检技术(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及外泌体检测等)在确定微转移灶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方面显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切除的LAPC患者长期生存率有所提高。创新技术动脉外膜鞘剥离及自体小肠移植有助于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切除。笔者就LAPC新辅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等方面进行回顾和讨论。

      • 0+1
    • >专题研究
    • 可切除或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与优先手术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2023, 32(3):327-3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2

      摘要 (701) HTML (399) PDF 852.05 K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发展及精准医学的兴起,新辅助治疗(NAT)可以改善非转移性胰腺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由于缺乏结论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其在可切除及交界可切除患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可切除或交界可切除胰腺癌NAT后手术与优先手术两种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搜集关于可切除或交界可切除胰腺癌NAT与优先手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11月29日。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7个RCT研究,共计938例患者。其中NAT组466例,优先手术组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优先手术组比较,NAT组R0切除率增加(RR=1.65,95% CI=1.35~2.02,P<0.000 01),阳性淋巴结发生率降低(RR=0.67,95% CI=0.52~0.85,P=0.001),手术切除率降低(RR=0.91,95% CI=0.84~0.98,P=0.02),而中位生存时间(MD=4.95,95% CI=-3.26~13.15,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9,95% CI=0.97~1.46,P>0.05)。结论 对于可切除或交界可切除胰腺癌,NAT可增加R0切除率,降低阳性淋巴结发生率,降低手术切除率。关于NAT是否能提高可切除或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交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分析

      2023, 32(3):336-3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3

      摘要 (824) HTML (652) PDF 1.15 M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仅有大约20%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存活率不到6%。目前,胰腺癌的治疗策略已从传统以手术切除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综合多维治疗模式。术前新辅助化疗已成为交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首选和标准治疗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胰腺癌患者综合多维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讨胰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8月期间重庆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5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影像学评估和相关生化指标判定为BRPC或LAPC;行CT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确诊均为胰腺导管腺癌,经多学科诊疗模式决策给予3个周期的AG(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期间动态监测影像学、CA19-9、临床症状体征等变化情况,行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系统性疗效评估手术可切除性。结果 54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43例(79.63%)新辅助化疗后CA19-9下降,其中35例(64.81%)降低幅度>50%,13例(24.07%)降至正常范围内;42例合并腹部和(或)腰背部疼痛的患者中,29例(69.04%)新辅助化疗后疼痛明显缓解(NRS疼痛评分≤4分);13例(24.07%)经mRECIST评估为原发病灶直径较新辅助化疗前缩小>30%且无重要血管侵犯,影像学评估为可切除胰腺癌后均行R0切除。术后所有患者血清CA19-9水平控制良好,术后病理提示神经侵犯7例(53.84%)、脉管侵犯4例(30.77%),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确定为N0 9例(69.23%)、N1 4例(30.77%)、N2 0例。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B级胰瘘2例(15.38%),胃排空障碍1例(7.69%),肺部感染3例(23.07%),腹腔感染2例(15.38%),无腹腔内出血及胆瘘发生。术后90 d病死率为0。随访手术患者均健在且术后生活质量佳。结论 对于BRPC或LAPC患者,新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手术R0切除率,降低淋巴结阳性率,延缓肿瘤进展,有效缓解腹部和(或)腰背部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期,改善预后。

      • 0+1
      • 1+1
    •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胰腺癌手术患者预后价值的Meta分析

      2023, 32(3):346-3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4

      摘要 (530) HTML (615) PDF 1.22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缺乏症状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或晚期。因此,探索术前判断预后的标志物对临床制定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目前,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术前NLR与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获益之间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术前NLR值与胰腺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并纳入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利用Revman 5.4和Stata 16.0软件对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进行合并,并根据异质性选择对应的效应模型。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用Egger回归检验判断纳入文献是否存在显著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25项回顾性研究,4 796例研究对象。研究中有24篇文献报道了NLR与术后OS之间的关系,6篇报道了NLR与术后DFS之间的关系。纳入回顾性研究的NLR临界值和样本量分别为2.0~5.0和28~442例,纳入研究NOS评分均在6~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水平NLR的胰腺癌患者术后OS(HR=1.24,95% CI=1.16~1.33,P<0.000 01)与DFS(HR=1.39,95% CI=1.21~1.60,P<0.000 01)均明显缩短;基于不同NLR临界值的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术前高水平NLR的胰腺癌患者术后缩短的OS与DFS明显有关(均P<0.05)。敏感度分析结果如显示,OS和DFS的合并效应量无明显变化;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术前高水平胰腺癌NLR患者术后OS和DFS较术前低水平NLR患者缩短,术前NLR值是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及生存获益的潜在标志物。受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0+1
      • 1+1
      • 2+1
      • 3+1
      • 4+1
    • 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2023, 32(3):357-3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5

      摘要 (970) HTML (701) PDF 1.53 M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因其起病隐匿,早期常无典型症状,且肿瘤的侵袭性较强,故预后较差。随着对胰腺癌分子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免疫治疗已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新焦点。文献计量学是一种分析某一领域文献、直观地总结文献的趋势并预测研究热点的常用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胰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提取相关出版物从开始到2022年5月发表的有关胰腺癌免疫治疗的文献,使用CtieSpace和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参考文献和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2009—2022年发表与胰腺癌免疫治疗相关的英文文献2 230篇,自2016年文献数量每年都在稳定增长。这些文献的7 365位作者来自75个国家/地区的884个机构,共有7 943篇共被引参考文献。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n=964),其次是中国(n=552);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n=67)和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n=65);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Elizabeth M Jaffee(n=41)和Lei Zheng(n=31)。共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为“Genomic analyses identify molecular subtypes of pancreatic cancer”(n=161),共被引参考文献时间线图显示,聚类“肿瘤微环境”是从201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热点。关键词的突发检测揭示了胰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发展,最初的热点主要是“疫苗”,而近年来重点转移到“伊匹单抗”“检查点阻断”“上皮间质转化”“星状细胞”“巨噬细胞”“错配修复缺陷”和“肿瘤微环境”等。结论 与胰腺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呈持续上升趋势,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美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相关研究表明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可能是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且对放化疗不敏感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胰腺癌肿瘤微环境(TME)的致病机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聚焦于“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检查点抑制”等的研究较为普遍,现有的研究表明单一的治疗手段对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有限,免疫联合疗法或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是未来临床研究的趋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全球1999—2021年间关于胰岛素瘤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 32(3):366-37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6

      摘要 (422) HTML (344) PDF 2.16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岛素瘤是胰腺最常见的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然而很少有关于胰岛素瘤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这一方法描述近20年来胰岛素瘤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CC)检索1999—2021年间与胰岛素瘤相关的出版文献,并以纯文本格式导入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数据使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处理,对作者、国家、机构、高被引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 863篇文献,包括19 310位作者,3 268个组织,83个国家/地区和1 005种期刊,文献共引用了来自7 494种期刊合计55 619位作者的85 078篇文章。其中,相关研究主要在美国进行,Lernmark A是最高产的作者,华盛顿大学是最主要的贡献机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是胰岛素瘤领域发文的主要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目前重点主要集中在“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ENTS Consensus Guideline”“Marker”“Management”“Neoplasm”等,这表明胰岛素瘤的重点已逐渐从单纯的对此疾病的概述、诊断、临床表现、并发症等转为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这一大类的探索。结论 近20年来,胰岛素瘤的发文量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爆发的状态。美国在这一领域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外,新兴肿瘤标志物的效果及如何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将有助于预测胰岛素瘤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趋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基础研究
    • 胰腺癌关键基因CTTNBP2NL的筛选与功能验证

      2023, 32(3):378-3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7

      摘要 (1383) HTML (354) PDF 2.19 M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系统疾病,其难以诊断和治愈。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错过了手术机会,寻找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筛选与胰腺癌进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鉴定其影响肿瘤进展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GEO的GSE15471、GSE16515和GSE132956数据集,使用R语言“limma”包对3个GEO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筛选胰腺癌中差异基因并用Venn图取交集。通过Metascape富集分析差异基因的功能,KMPLOT生存分析差异基因与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性,GEPIA数据库验证差异表达情况。选择其中关键基因,用Linkedomics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信息的相关性,KEGG、GO富集分析其相互作用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用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并分析相关信号通路。随后在胰腺癌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中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验证其功能。结果 在3个GEO数据集中共筛选了177个基因上调,104个基因下调。Metascape富集分析发现上调基因富集在组织形态发生、血管形成、细胞运动和细胞增殖等过程,下调基因富集在代谢、胰腺分泌等过程。KMPLOT生存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中有6个因子(CTTNBP2NL、FGD6、ITGA2、KRT19、S100P、TMPRSS4)与胰腺癌明显相关,且都是胰腺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均P<0.05),GEPIA验证亦显示其均在胰腺癌中显著上调(均P<0.05)。其中,CTTNBP2NL在胰腺癌中的功能不明,故选择其为研究对象,其后,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CTTNBP2NL与胰腺癌TNM分型中的N分期明显相关,且随分期增加而上调。PPI分析得到17个与CTTNBP2NL互作蛋白,KEGG富集分析发现其相互蛋白与PI3K/Akt、TGF-β等通路相关,GO富集分析也发现其与细胞分离和凋亡相关。3个GEO数据芯片显示CTTNB2NL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且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系,CTTNB2NL的mRNA和蛋白表达也均上调(均P<0.05)。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沉默CTTNBP2NL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明显抑制,凋亡明显增加,同时,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明显抑制(均P<0.05)。结论 CTTNBP2NL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CTTNBP2NL可以作为胰腺癌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诊断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胰腺癌肝转移核心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2023, 32(3):390-3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8

      摘要 (773) HTML (398) PDF 1.88 M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约为11.5%,有将近半数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而肝转移则占到其中的37.0%~41.9%。探索新的胰腺癌肝转移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在胰腺癌肝转移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验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中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高通量测序数据集GSE151580(该数据集中包含胰腺癌肝转移病灶组织样本和原发病灶组织样本),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肝转移病灶组织样本和原发病灶组织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利用CytoHubba插件根据MCC拓扑分析方法,挑选MCC分数最高的前10位基因,确定为候选的核心基因。利用TCGA、GEPIA、UALCAN和HPA数据库的验证对候选的核心基因加以验证。结果 总共纳入分析基因数为46 512个,符合筛选条件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491个,其中上调162个,下调329个。挑选MCC分数最高的前10位基因后,通过候选基因经验证显示,APOB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P<0.05),其表达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免疫组化中等强度阳性。APOB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M分期有关,表现为该基因突变组中,M1患者构成比更大(P=0.022 1);而该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此外,APOA4基因表达产物也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免疫组化染色呈中等强度阳性。APOA4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TNM分期有关,表现为突变组中,TNM分期更早(P=0.018 3)。该基因低表达患者的DFS更高(HR=1.75,P=0.025),但与患者的OS无关(P>0.05)。结论 APOB基因可能与胰腺癌的肝转移相关,有望作为胰腺癌肝转移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APOA4基因与胰腺癌患者的DFS相关,有望成为新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评价患者预后,监测肿瘤复发,或作为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相关分子的筛选与验证

      2023, 32(3):400-4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09

      摘要 (348) HTML (568) PDF 2.34 M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脏疾病(CKD)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伴随着一系列的钙磷代谢紊乱、骨软化症与小肠吸收不良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效果不佳,尚未发现理想的靶点分子。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找SHPT的疾病相关分子,从而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收集2017—202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理科5例新鲜正常甲状旁腺组织,15例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其中2例正常甲状旁腺组织及5例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用于RNA转录组测序,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功能富集分析、构建PPI网络和拓扑算法识别出核心基因;分别用qRT-PCR法与Western blot法验证核心基因在其余正常甲状旁腺组织与SHPT甲状旁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心基因在36例SHPT甲状旁腺组织石蜡标本与16例甲状腺手术误切的正常甲状旁腺石蜡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RNA测序发现1 323个差异基因;构建PPI网络和拓扑算法,最终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其中,二肽基肽酶4(DPP4)因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而被用于进一步的验证。qRT-PCR结果显示,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中DPP4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甲状旁腺组织(P=0.005 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中DP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甲状旁腺组织(P=0.006 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PP4在SHPT患者甲状旁腺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旁腺组织(P=0.006 9)。结论 SHPT患者的甲状旁腺组织中,DPP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因此,DPP4可能参与SHPT的发生发展,或有望作为SHPT的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临床研究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

      2023, 32(3):408-41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0

      摘要 (849) HTML (448) PDF 1.38 M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其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PH)是一种局限性区域性的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PPH代偿较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存在脾大等情况,只需内科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即可;对于出现PPH相关症状的患者,目前推荐行脾脏切除术。然而SAP合并PPH的患者,其全身一般情况较差,炎性水肿和腹腔感染较重,行脾脏切除术有加重感染和出血的风险,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缺少一定的推荐及共识。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有症状的SAP合并PPH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处理的指征、时机和流程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4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SAP合并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采用PSE治疗PPH的临床诊疗经过及预后,观察患者PPH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是否有PPH症状再发。术后3 d与1、3、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术后1年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 15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肠内营养等治疗。患者行PSE至AP发病时间相差较大,中位时间为487 d。PPH相关的临床症状指:脾功能亢进、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5例患者中,5例仅有脾功能亢进,8例仅有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合并存在以上两种症状。患者脾脏栓塞面积的中位数为60%。7例患者存在脾功能亢进,术后外周血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6个月时,患者血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8例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呕血、黑便症状、胃底静脉曲张明显缓解。2例患者并发脾脓肿,予以抗生素治疗并行经皮脾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治疗后好转拔管出院。随访1年时间,15例患者均存活且未再发生相关临床症状及并发症,SF-36生活质量量表结果显示,患者出院1年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提高(均P<0.05);脾亢患者的三系基本恢复正常;既往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呕血、黑便的症状也未再出现。结论 对于SAP合并有症状的PPH患者,在合理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的前提下,PS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0+1
      • 1+1
      • 2+1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2023, 32(3):416-4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1

      摘要 (718) HTML (629) PDF 1.30 M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罕见胰腺炎,发病率约10.1/10万,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部分局灶性AIP与胰腺癌较难鉴别,也存在误诊为胰腺癌而采取手术治疗的情况。目前,AI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相关研究仍然缺乏。本文报告本中心近期收治的2例1型AIP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胆胰外科收治的2例1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决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头部占位,难以区分炎症及肿瘤。患者1血IgG4显著升高,伴有胰腺外器官受累的表现,诊断为1型AIP,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患者2相对不典型,无血IgG4和胰外器官受累等表现,超声内镜穿刺病理回报慢性炎症,为进一步诊治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可见胰头明显肿大,质地硬,与周围粘连紧密。术后病理呈典型的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LPSP),诊断为1型AIP,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对于胰腺占位可疑胰腺恶性肿瘤的患者,要时刻考虑到AIP的可能,完善免疫标志物等检查。典型病例一般诊断不难,而不典型病例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后才能最终诊断,对于中老年男性、肿瘤标志物正常或轻度升高、穿刺病理阴性的患者,良性占位的可能性大,应密切关注术后病理,如诊断为AIP,需告知患者尽早接受规范的内科治疗。

      • 0+1
      • 1+1
    • 急性胰腺炎早期胰液细菌培养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023, 32(3):424-43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2

      摘要 (1082) HTML (258) PDF 833.22 K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发生感染是导致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因素,但是严重的感染相关并发症多表现在发病2周之后,疾病早期的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使得早期的抗生素使用缺乏指导依据。盲目预防性用药可能面临真菌及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使病情雪上加霜。以往研究发现,在疾病早期已经存在细菌感染,肠道菌群通过各种途径迁移至胰腺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胰液细菌培养可能为疾病早期的抗生素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但目前相关的病原学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胰液细菌培养,寻找AP早期存在感染的证据,为AP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胰液细菌培养的AP患者,记录并分析细菌培养的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15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64例(41.03%)的胰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培养出9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8.51%)最多,其次是革兰阳性菌(38.30%)和真菌(3.19%)。胆源性AP、高脂血症性AP和特发性AP的胰液细菌分布及构成比相似。胰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APACHE Ⅱ评分及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胰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也明显长于胰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均P<0.05)。21例患者后期发生胰腺感染性坏死(IPN),其中19例早期胰液培养阳性,9例IPN患者进行了经皮穿刺引流,引流液培养与早期胰液培养结果一致率为100%(9/9)。在胰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非致病组的年龄明显大于致病组,并且非致病组胆源性AP占比也明显较大(均P<0.05)。在老年胆源性AP患者中,胰液培养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炎症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AP早期胰液中的细菌主要为肠道菌群,且与患者病情相关,若能针对性用药可能对病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老年胆源性AP患者应该综合评估、谨慎对待。

    • >文献综述
    • 铁死亡在胰腺癌中的作用研究及进展

      2023, 32(3):434-4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3

      摘要 (746) HTML (751) PDF 704.51 K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侵袭性强,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因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而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亦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故预后极差。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以细胞内铁过载、脂质过氧化物增多和活性氧异常蓄积为特征。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在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增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高化疗药物疗效,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笔者对铁死亡在胰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0+1
    • DNA甲基化修饰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2023, 32(3):441-4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4

      摘要 (740) HTML (818) PDF 909.15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与重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DNA甲基化最常见。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其相关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由于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引起的异常激活或抑制有关。DNA甲基化可能在体细胞突变前发生,且贯穿肿瘤的全过程,因此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被广泛研究。笔者对DNA甲基化的概念、作用方式、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上的前景作一综述,以期对胰腺癌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0+1
      • 1+1
    • 酒精性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3, 32(3):448-4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5

      摘要 (621) HTML (724) PDF 633.97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酒精性急性胰腺炎(AAP)是目前仅次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ABP)最严重的急性胰腺炎(AP)类型,其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多器官损害更明显。有研究表明,酒精使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危险度增加,AAP较ABP易发展成SAP。近年来AAP相关研究正成为热点,获得理想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AAP的发病机制,而目前针对AAP研究构建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却十分欠缺。故笔者就国内外AAP动物模型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AAP研究提供新思路。

    • 益生菌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3, 32(3):454-4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6

      摘要 (381) HTML (716) PDF 643.58 K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因胰腺中胰酶异常的激活而对胰腺自身以及周围器官产生消化而引起的,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导致器官障碍的急腹症。在AP的进展过程中,微循环障碍会导致肠道的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上皮的损伤,从而限制肠道菌群的平衡,影响基础的免疫系统。肠道屏障需要一个连续的细胞层以及基质连接。在AP发病过程中,这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破坏,引起肠道内菌群移位至其他器官以及有益菌的减少,对患者导致进一步伤害,从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过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减轻AP的发展日益关注,在AP患者治疗过程中,补充益生菌可以保护修复AP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同时减少患者发生菌群异位机会,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对A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简要论著
    • 内镜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感染伴结肠瘘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3):460-4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7

      摘要 (401) HTML (335) PDF 1.34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假性囊肿(PPC)形成是急性胰腺炎(AP)常见的局部并发症,PPC发生胰腺结肠瘘者少见。本文对1例PPC并感染致结肠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内镜干预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内镜下治疗AP后PPC并感染致结肠瘘1例患者病例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PPC发生胰腺结肠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内镜干预治疗选择。结果 患者为51岁女性,因“上腹痛1 d”就诊。术前CT扫描检查报告:AP征象并假PPC形成。超声内镜下经胃后壁穿刺入胰头部,脓肿腔内放置蕈型覆膜金属支架(LAMS)(10 mm×50 mm),引流通畅,但术后患者反复高热。再次经超声内镜下放置覆膜金属支架、双猪尾支架、经鼻脓肿外引流等方法处理胰腺周围坏死。使用内镜吻合夹闭的技术处置胰腺结肠瘘管,术后完全治愈。结论 内镜技术在治疗胰腺周围感染性坏死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结肠瘘中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势。

      • 0+1
      • 1+1
      • 2+1
    • 胰腺淋巴上皮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3):465-4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8

      摘要 (776) HTML (631) PDF 1.10 M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淋巴上皮囊肿(PLEC)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术前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与其他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有一定难度,其确诊仍然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迄今为止,PLEC作为胰腺良性肿瘤,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多建议保守治疗,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与恶性肿瘤鉴别不清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本文介绍1例PLEC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临床治疗路径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阅读,总结其临床特征,以期为提高PLEC的诊疗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1例PLEC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59岁男性,因体检意外发现胰腺肿物入院,增强核磁共振扫描可见胰腺颈部大小为2.6 cm×4.3 cm椭圆形异常信号。通过讨论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资料,认为有手术指征和条件,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间360 min,术中出血50 mL。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PLEC。术后患者未出现出血、胰瘘、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术后10 d拔除引流管,术后12 d出院。结论 PLEC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囊性良性病变,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有症状的胰腺囊性病患者通常需要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对于无法明确PLEC诊断的患者,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通常预后良好;无症状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和随访观察。

      • 0+1
      • 1+1
    • 腹腔镜治疗十二指肠旁疝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3):470-4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3.019

      摘要 (736) HTML (597) PDF 954.33 K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内疝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可导致0.6%~5.8%的小肠梗阻。腹内疝分为先天性腹内疝和后天性腹内疝,临床上先天性腹内疝少见且术前诊断困难,且梗阻性腹内疝发病急骤,患者短时间内可出现肠管的缺血绞窄、坏死、穿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死亡。故对于此类患者早期的诊断及干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先天性左侧十二指肠旁疝(PDH)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并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先天性左侧PDH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临床病历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 患者为49岁男性,因进大量宿食后出现脐周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全腹部CT平扫结果表现:左上腹局部肠管走行欠规则,肠系膜聚集、增厚伴腹腔渗出,考虑腹内疝。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左上腹小肠聚集成团,疝入Treitz韧带处的Landzert窝,肠管扩张水肿未坏死,疝环口约8 cm×4 cm大小,还纳复位后以倒刺鱼骨缝合线关闭疝环口。术后确诊左侧PDH。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结论 先天性PDH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诊断较为困难,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且此病发病急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故更加需要医师熟知其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一旦怀疑为PDH,应及时行手术探查治疗,解除肠管梗阻,以避免肠管发生绞窄性坏死。

      • 0+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