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与共识
    • 胆管癌光动力治疗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2023, 32(4):475-4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1

      摘要 (769) HTML (498) PDF 1.01 M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有效的肿瘤微创治疗手段,可联合胆管支架、胆道外引流、化疗等全身治疗方法治疗胆管癌,主要适用于不可手术切除胆管癌的治疗和术后肿瘤残留或局部复发的辅助性治疗,可有效控制肿瘤局部进展、解除胆道梗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微创、精准及可重复等优点。目前用于胆管癌PDT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有限,缺乏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和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其适应证、禁忌证、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处理等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旨在为PDT在胆管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专题研究
    •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辅助诊断结直肠癌微卫星状态的研究

      2023, 32(4):488-4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2

      摘要 (700) HTML (651) PDF 1.21 M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微卫星不稳定(MSI)已经成为结直肠癌(CRC)临床诊断、辅助治疗和预后指导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MSI往往伴随DNA错配修复蛋白(dMMR)的缺失。目前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诊断主要依靠4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病理免疫组化的结果,而且MSI已经成为CRC免疫治疗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然而MSI精准预测模型和新型特征基因的研究很少。随着人工智能(AI)在医学的发展,精准预测和数据挖掘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MSI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和挖掘新型MSI特征基因。方法 将3个CRC的GEO数据集(GSE39582、GSE29638和GSE75315)作为模型训练集,将1个TCGA CRC数据集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集。基于数据集测序数据和芯片数据,使用差异分析,随机森林算法和弹性反向传播算法建立CRC MSI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K-临近算法(KNN)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MSI传统机器学习网络模型。用混淆矩阵,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训练集中,共纳入787例,其中微卫星高不稳定(MSI-H)111例(14.10%),微卫星低不稳定(MSI-L)/微卫星稳定(MSS)676例(85.90%)。在验证集中,TCGA数据集最终纳入389例,其中MSI-H 67例(17.22%),MSI-L/MSS 322例(82.78%)。通过差异分析计算出与MSI的相关基因100个,其中上调61个,下调39个。通过差异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前30个贡献最大的MSI的特征基因。基于MSI相关基因的表达矩阵,建立了基于23个基因表达矩阵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敏感度0.993,特异度0.973,诊断符合率0.990,AUC为0.991)和验证集(敏感度0.950,特异度0.828,诊断符合率0.933,AUC为0.922)模型均体现出精准的预测能力。此外,对比神经网络模型和机器学习的其他模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MSI方面更加准确。结论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合组织深度测序可以较好地辅助临床医生诊断CRC的MSI状态,为肿瘤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决策依据。同时,所鉴定的MSI的特征基因为深入研究相关的功能及机制提供了线索和方向。

      • 0+1
      • 1+1
      • 2+1
      • 3+1
    • 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短中期疗效单中心、单外科医生经验

      2023, 32(4):497-5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3

      摘要 (880) HTML (736) PDF 767.70 K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在过去的10年里,结肠全系膜切除术(CME)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期望尽量减少右半结肠癌的复发,机器人技术能够克服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但其是否有明确的优势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比较机器人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联合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69例行右半结肠CME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由一名外科医生完成,其中,61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CME(机器人组);108例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CME(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机器人组的手术中转开腹率明显低于腹腔镜组(0 vs. 6.5%,P=0.042),腹腔镜中转的主要原因为严重的腹腔粘连(4例)与肿瘤巨大影响手术视野及操作(3例)。机器人组总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组(221.1 min vs. 186.0 min,P<0.001)、总住院费用明显高于腹腔镜组(90 371.5元vs. 65 136.3元,P<0.001)。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结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1(1~65)个月,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无病生存率(82.6% vs. 82.8%,P=0.722)、总生存率(87.9% vs. 84.3%,P=0.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CME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尽管手术耗时较长、费用较高,但在处理腹腔严重粘连及体积巨大肿瘤时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 0+1
    • 腹部无辅助切口机器人taTME术式治疗“困难骨盆”的低位直肠癌:附3例报告

      2023, 32(4):506-5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4

      摘要 (759) HTML (773) PDF 1.21 M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腹部无辅助切口机器人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NOSES R-taTME)治疗“困难骨盆”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经验尚缺乏。因此,本研究对3例行该术式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估短期结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2年5月3例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OSES R-taTME治疗“困难骨盆”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短期预后。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59岁;BMI为24~34 kg/m2;坐骨结节间距离为8.0~9.5 cm;肿瘤距肛缘距离为4~5 cm;直肠系膜脂肪面积为23.1~30.7 cm2。3例中有1例行新辅助化疗;2例肿瘤位于直肠前壁。机器人对接时间为9~20 min,经肛门操作时间为40~70 min,总手术时间为200~290 min,估计出血量为50~100 mL,淋巴结检出总数为15~20枚。3例均为R0切除,切除直肠系膜分级均为完整。术后病理I期2例,Ⅲ期1例。术后住院时间为7~11 d。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无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次住院。随访3个月,未见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NOSES R-taTME治疗“困难骨盆”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然而,该结论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0+1
    • 经肛视角直肠中动脉的出现率与解剖学特征分析

      2023, 32(4):514-5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5

      摘要 (630) HTML (471) PDF 1.10 M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手术的推广,对直肠周围血管以及经肛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不同角度的辨别与再认识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从经肛门视角对直肠中动脉(MRA)的发生和解剖位置进行分析,为taTME手术经肛操作部分进行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MDT讨论后行taTME手术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MRA的发现率以及术中MRA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将86例行taTME的患者纳入分析,taTME术中共发现MRA 61例(70.9%),其中双侧MRA 49例(57.0%),均行走于直肠侧韧带中。在对直肠侧韧带解剖分离过程中,在61例存在MRA的病例中共发生出血10例(16.4%),其中8例为双侧病例,2例为单侧病例。10例出血病例中,使用电钩操作8例,超声刀2例;9例通过电钩电凝或超声刀止血,仅1例选用Hemoloc止血。结论 MRA走行于直肠侧韧带中,经肛门视角对MRA发现更为精准。这一解剖学定位既可保证更好地根治肿瘤,也可对周围正常组织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 0+1
      • 1+1
      • 2+1
    • 直肠黏膜渗液游离亚铁血红素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 32(4):520-5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6

      摘要 (323) HTML (634) PDF 783.34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游离亚铁血红素(FH)检测在恶性肿瘤筛查中表现出较好的筛查效果,然而,目前针对结直肠癌FH检测的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小,代表性较差。因此,本研究以较大的样本量进一步评价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为分析FH检测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效能以及其普适性或特殊性,将2019年4月—2020年8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胃肠外科行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疑似胃肠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均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将患者区分为胃肠组(所有疑似胃癌与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右半结肠组(疑似右半结肠癌患者)、左半结肠组(疑似左半结肠癌患者)、直肠组(疑似直肠癌患者),比较FH检测以及粪便隐血试验(FOBT)、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单独或与FH联合检测对各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将3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疑似结直肠癌291例,疑似胃癌54例。FH检测结果显示,除右半结肠组外,FH检测的阳性率在胃肠组、结直肠组、左半结肠组、直肠组的恶性肿瘤中均高于同组的良性疾病(均P<0.05)。以病检结果为金标准,FH检测对胃肠癌、结直肠癌、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0.72%、47.49%、17.39%、57.89%、7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分别为80.65%、78.57%、84.62%、73.33%、7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右半结肠组后,FOBT、CEA、CA19-9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在胃肠组、结直肠组、左半结肠组、直肠组的恶性肿瘤中均高于各自组的良性疾病(均P<0.05),但它们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种不同的联合检测中,结合敏感度与经济性考虑,FH+FOBT为最佳联合检测,其对胃肠癌、结直肠癌、左半结肠癌、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4.86%、85.42%、92.45%、97.22%,特异度分别为64.91%、57.78%、57.14%、60.00%。结论 FH的检测结果具有肿瘤发生位置的特异度,可用于左半结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而对胃癌于右半结肠癌的价值不大。FH联合FOBT检测具有经济、简易、高敏感度等优点,为较好的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方法。

      • 0+1
    • >基础研究
    • 鼠李糖乳杆菌代谢物吲哚-3-乳酸拮抗SP3/TNF-α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2023, 32(4):529-5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7

      摘要 (910) HTML (470) PDF 1.62 M (1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众所周知,肠道系统的微生物群是调节肠道健康与否的重要微环境。拥有平衡的微生物群有助于预防疾病,特别是与胃肠系统有关的癌症。鼠李糖乳杆菌(L. rhamnosus)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探讨L. rhamnosus对人结直肠癌(CRC)细胞凋亡的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 将人CRC细胞HCT-116、HT-29以及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用L. rhamnosus的培养上清液(LRCS)或大肠埃希菌(E. Coli)的培养上清液(ECCS)处理后,检测细胞活力、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分布。使用3 kDa超滤管将细菌培养上清液分为低分子量组分(<3 kDa)和高分子量组分(>3 kDa),分析这两个组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非靶向LC-MS/MS以鉴定LRCS有效组分中的抗CRC细胞的代谢物,并使用5 μmol/L浓度的上述代谢物筛选影响凋亡的关键代谢物。细胞凋亡通路siRNA筛选鉴定关键代谢物的作用靶标。分子对接分析关键代谢物与靶标分子的相互作用位点。结果 LRCS呈浓度依赖性降低CRC细胞的活力,且明显促进CRC细胞的凋亡(均P<0.05),而ECCS无上述作用(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仅LRCS低分子量能产生上述作用。非靶向LC-MS/MS鉴定以及验证实验表明,吲哚-3-乳酸(I3L)影响CRC细胞凋亡的L. rhamnosus关键代谢物。通过siRNA筛选,将CRC细胞的特异性蛋白3(SP3)敲除后,I3L对CRC细胞的凋亡水平、TNF-α的表达与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分子对接发现,I3L与SP3的K551、E551和E552存在相互作用。将SP3敲除CRC细胞分别转染SP3野生型过表达质粒和SP3突变型过表达质粒,I3L可以促进前者的细胞凋亡水平和TNF-α分泌水平(均P<0.05),但对后者无此作用(均P>0.05)。结论 L. rhamnosus能促进CRC细胞的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代谢物I3L通过结合SP3的K551、E551和E552位点,增加TNF-α的转录和分泌有关。

      • 0+1
      • 1+1
      • 2+1
      • 3+1
    • 环状RNA KIF4A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2023, 32(4):538-5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8

      摘要 (668) HTML (274) PDF 955.08 K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环状RNA KIF4A(circKIF4A)被发现在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circKIF4A在结直肠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circKIF4A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qRT-PCR检测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以及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ircKIF4A的表达;用siRNA敲低结直肠癌SW620细胞中circKIF4A的表达后,分别检测细胞生长、克隆形成及侵袭能力以及细胞内总谷胱甘肽(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例与铁死亡抑制蛋白SLC7A11表达的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和分析circKIF4A的目标microRNA(miRNA)以及下游的靶基因并验证。结果 与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及癌旁组织比较,circKIF4A在不同直肠癌细胞系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5);敲低circKIF4A后,SW620细胞的生长、克隆形成、侵袭能力、细胞内T-GSH/GSSG比例及SLC7A1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circKIF4A序列上存在miR-515-5p结合位点,SLC7A11是miR-515-5p的下游靶基因;验证结果显示,在不同处理中,过表达miR-515-5p同时抑制circKIF4A对SW620细胞SLC7A11蛋白的表达的抑制最为明显(P<0.05)。结论 circKIF4A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升高,circKIF4A能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与侵袭,其机制可能与circKIF4A-miR-515-5p-SLC7A11轴介导的铁死亡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不同材质补片固定大鼠膈肌后的炎症反应、粘连及补片皱缩情况对比研究

      2023, 32(4):548-5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09

      摘要 (783) HTML (537) PDF 1.55 M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食管裂孔疝是外科常见病症,临床上多采用补片以无张力修补的方式进行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补片修补中补片的选择及其应用效果方面的实验数据仍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大鼠食道裂孔处膈肌组织上分别固定聚丙烯补片和复合补片,比较两种材质补片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以及自身皱缩情况,为临床食管裂孔疝补片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雄性SD大鼠在分离胃部与肝脏相连接组织显露胃食道裂孔后,分别用单丝缝线将轻量聚丙烯补片(聚丙烯补片组)或复合补片(复合补片组)固定于食道裂孔处膈肌组织,或不进行补片固定(假手术组)。分别在术后7、15、30 d时记录每组每只大鼠的体质量和饮食量。观察30 d后处死大鼠,分析补片皱缩程度、粘连强度以及膈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手术前后的体质量及每天进食量均无明显的变化(均P>0.05)。复合补片组膈肌组织与补片的粘连范围及粘连程度分值均明显低于聚丙烯补片组(均P<0.05);两组补片均出现皱缩,但复合补片组术后补片面积明显大于聚丙烯补片组,皱缩率明显低于聚丙烯补片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聚丙烯补片组和复合补片组膈肌组织出现局部肌纤维萎缩,同时观察到其局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反应;复合补片组的膈肌组织纤维包裹层显得更厚,但其粘连菲薄,很容易和腹腔脏器粘连相分离。与假手术组比较,聚丙烯补片组和复合补片组膈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及T淋巴细胞标志物(CD3)的阳性表达明显上升,但复合补片组膈肌组织中CD68及CD3的阳性细胞表达比例明显低于聚丙烯补片组(均P<0.05)。结论 复合补片在粘连、炎症反应,以及自身皱缩方面均优于聚丙烯补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推荐临床使用。

      • 0+1
      • 1+1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肠腺癌预后微小RNA的鉴定与预后预测模型构建

      2023, 32(4):557-56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0

      摘要 (1324) HTML (695) PDF 1.29 M (1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结肠腺癌(COAD)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预测COAD患者预后,评估COAD生存风险因素尤为重要。微小RNA(miRNA)通过靶向下游mRNA广泛参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调控,已成为具有应用研究前景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COAD预后miRNA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为COAD预后判断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COAD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及miRNA-seq数据,获取差异的miRNA。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关键预后miRNA,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风险评分计算公式。利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高、低风险评分患者的生存状态;ROC曲线评估风险评分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且从样本中随机抽取50%的病例做内部验证。采用预后风险模型列线图模型确定COAD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风险评分。使用Targetscan及miRDB数据库对预后miRNA模型进行靶基因预测以及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 差异表达分析获得320个miRNA,其中167个上调,153个下调。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差异的miRNA进行分析,发现miR-503-5p、miR-335-3p、miR-185-5p、miR-4436b-5p、miR-125b-2-3p为COAD患者关键预后miRNA。结合风险评分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评分患者预后明显差于低风险评分患者(P=0.005 6),在随机抽取的内部验证组中也得到验证(P=0.014)。1、3、5年风险评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6、0.724、0.707,内部验证组分别为0.681、0.699、0.703。Cox回归分析显示,建立用于预测COAD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的一致系数为0.836。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在建模组及内部验证组中风险评分是COAD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miRNA靶基因预测获得87个靶基因。蛋白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获得10个蛋白质互作的关键基因。结论 所建立COAD预后miRNA模型以及基于年龄、AJCC分期、T分期、放化疗以及风险评分等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将较准确地预测COAD的风险,对鉴定高或低风险患者、精准预测预后及评估患者生存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临床研究
    • 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进展期胃癌原发灶不同区域HER-2评估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

      2023, 32(4):566-5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1

      摘要 (788) HTML (355) PDF 1.41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胃癌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全面地评估患者的HER-2状态有利于发现抗HER-2治疗的潜在受益者。人工智能(AI)辅助显微镜可以通过大量读片以综合判断HER-2的状态,并减少人为评估的视觉误差。本研究旨在探讨AI辅助显微镜在胃癌原发灶多区域HER-2评估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6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标本同一区域HER-2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分别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视觉评估、AI辅助显微镜两种方法进行评估,评价AI辅助显微镜在胃癌HER-2评估中的准确性;并使用AI辅助显微镜对上述胃癌患者原发灶的其他区域的HER-2表达进行评估,将两个区域HER-2评分较高者作为最终判读结果,并进一步分析HER-2过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视觉评估、AI辅助显微镜与金标准三者之间HER-2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I辅助显微镜相较视觉评估与金标准具有更高的一致性(κ=0.86 vs. κ=0.81,P<0.05)。使用AI辅助显微镜对胃癌原发灶两个不同区域的HER-2评估结果显示,两个区域HER-2评分不一致者为55例,不一致率为20.8%。其中区域1 HER-2过表达率为29.9%,区域2 HER-2过表达率为31.0%,综合评估两个区域取较高评分的HER-2过表达率为35.2%。综合评估两个区域HER-2表达得出的HER-2过表达率高于单独判读一个区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胃癌原发灶HER-2异质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明显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进展期胃癌患者3年中位OS时间为23个月,3年OS率为33.4%;HER-2非过表达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年中位OS时间为29个月,3年OS率为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辅助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胃癌原发灶不同区域HER-2评估实用可靠的工具,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地评估胃癌的HER-2表达状态,提高HER-2过表达检出率。中低分化及Lauren分型为非肠型的胃癌患者更易出现HER-2异质性表达,HER-2过表达可能是可切除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 0+1
      • 1+1
      • 2+1
      • 3+1
    • 拓展胃后间隙在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23, 32(4):575-5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2

      摘要 (425) HTML (474) PDF 1.16 M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在处理胃短血管时易造成出血和脾脏损伤,尤其在一些脾脏上极脾胃韧带较短的肥胖患者。笔者团队前期采用胃后间隙预先拓展的手术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腹腔镜下预先拓展胃后间隙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和常规的近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探讨预先拓展胃后间隙的手术方法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间196例接受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9例采用腹腔镜下预先拓展胃后间隙的近端胃癌根治术(研究组),97例行常规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手术方式、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相同,无中转开腹。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平均时间明显缩短[(100.3±25.8)min vs.(130.7±43.2)min,P=0.000]、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35.0±5.7)mL vs.(44.9±4.7)mL,P=0.000]。对照组术中发生脾脏上极损伤5例(5.2%),研究组无术中脾损伤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预先拓展胃后间隙的手术方法在腹腔镜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降低医源性脾损伤的优点,因此,推荐临床使用。

      • 0+1
      • 1+1
      • 2+1
    • 过去30年间关于短肠综合征研究的全球趋势文献计量分析

      2023, 32(4):583-5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3

      摘要 (448) HTML (504) PDF 2.27 M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短肠综合征是一类因广泛小肠切除而引起的罕见疾病,近年来逐渐引起学者关注。然而目前却暂无该病文献计量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这一方法描述近30年来短肠综合征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CC)数据库检索1991—2021年间与短肠综合征相关的出版文献,并以纯文本格式导入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数据使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处理,对作者、国家、机构、高被引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 439篇文献,包括12 457位作者,2 557家机构,74个国家/地区和779种期刊,文献共引用了来自8 713种期刊合计43 194位作者的64 834篇文章。其中,美国的贡献最为卓越,Wales PW是产出最多的作者,多伦多大学是发文最多的机构,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Short Bowel Syndrome、Intestinal Failure、Children、Parenteral Nutrition是高频关键词,目前研究的重点逐渐开始聚焦于此病的分类、治疗和管理。结论 近30年来,短肠综合征的发文数量逐渐增加,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短肠综合征的分类、治疗、管理已成为潜在的热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文献综述
    • 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可切除结肠癌中的应用进展

      2023, 32(4):594-6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4

      摘要 (359) HTML (1172) PDF 782.06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辅助化疗(NACT)是指针对潜在可根治切除的肿瘤患者,以消除微转移、降低肿瘤分期和手术难度、改善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等为目的,在肿瘤手术切除或放疗之前,先予以全身化疗,待手术或放疗之后继续完成全程化疗的综合方案。结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肿瘤根治性切除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是临床潜在可根治切除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虽然这种治疗模式较前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仍是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因素。近年来NACT方案开始被引入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和原发灶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等潜在可根治切除结肠癌患者的治疗。然而,结肠癌患者是否适合NACT及其方案的选择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就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可切除结肠癌肝转移等在NACT中的进展与争议,以及影像学检查对NACT的作用作一综述。

    • 肠系膜下动脉解剖学研究进展

      2023, 32(4):604-6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5

      摘要 (666) HTML (586) PDF 1.04 M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腹腔镜下的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上。在腹腔镜下左侧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肠系膜下动脉(IMA)是最重要的解剖标志之一,其处理也是手术过程中重要步骤,对手术质量、患者术后恢复及患者预后有影响。术中不恰当的处理IMA会造成术中血管损伤,出血会污染手术视野,延长手术时间,血管的不恰当结扎有可能会导致手术部位结肠缺血,进而增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在左侧结直肠癌手术中,对血管解剖的准确理解是一台成功的肿瘤根治手术的基础。IMA的解剖结构变化很大,通过各种方式如解剖学、血管造影或者外科研究所得到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又因人种甚至地域不同存在解剖差异,有必要进行总结归类。虽然IMA的起源变异较小,但在分支类型、分支的数量和某些分支的存在与否方面在不同个体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在IMA的解剖分型上,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但相似之处都包括3个主要的分支类型,即左结肠-乙状结肠共干、直肠-乙状结肠共干以及三支血管同时从IMA上发出的类型。从结直肠肿瘤疾病手术治疗角度考虑,对术前通过影像检查及手术过程中记录的IMA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归纳既往文献报道的解剖类型及不同分支之间的相对关系,对IMA的正常和变异的解剖结构进行描述,包括相关胚胎学的简要概述,并引入一种新的分型系统来评估概括IMA的解剖结构,为外科医生在术前和术中评估肠系膜下血管系统,提高手术总体质量,达到充分合理肿瘤根治范围,优化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PD-1/PD-L1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发生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023, 32(4):615-6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6

      摘要 (344) HTML (883) PDF 679.02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TAMs又主要分为抗肿瘤作用的M1型和促肿瘤作用的M2型,而肿瘤组织中浸润的巨噬细胞主要以M2-TAMs为主。近年的研究进展主要为PD-1/PD-L1轴抑制TAMs的抗肿瘤作用,TAMs分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外泌体等参与调节PD-1/PD-L1的表达等方面。笔者就PD-1/PD-L1与TAMs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也对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归纳,探讨靶向调控TAMs的功能对PD-1/PD-L1单抗治疗肿瘤效果的影响。

    • >简要论著
    •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4):622-6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4.017

      摘要 (396) HTML (313) PDF 934.67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HPCD)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易栓症,分为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HPCD临床极为罕见,当发生门静脉栓塞,导致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成,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H)并发症常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总结1例杂合子型HPCD在内镜下成功止血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病例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重视该病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杂合子型HPCD患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CTPV、临床特点、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37岁男性,既往基因检测确诊杂合子型HPCD。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入院,属于再次发生AUGH。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在内镜下成功止血。术后调整患者抗凝方案为(华法林2.5 mg口服,1次/d;3.75 mg口服,1次/d,交替服用),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左右,随访5个月,患者未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不良事件。结论 杂合子型HPCD是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一旦确诊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CTPV可以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安全有效内镜下止血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0+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