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2023, 32(7):967-9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1

      摘要 (255) HTML (569) PDF 851.96 K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由德国Hans Schlitt教授在2007年首创,即通过Ⅰ期手术时结扎肝脏荷瘤侧肝叶的门静脉分支,同时分隔荷瘤侧和健侧肝组织,使健侧肝脏在1~2周内快速再生,待健侧肝脏增生足够时,Ⅱ期手术切除荷瘤侧肝脏,可使相当一部分原本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重新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ALPPS效果显著,相对于门静脉栓塞可更快速地诱导肝脏再生,并且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和外科技术的改良,ALPPS术后并发症率明显降低,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脏肿瘤的治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等。ALPPS自创立以来,其临床改良术式不断涌现,包括基本手术技术和技巧的改进、肝脏分隔的微创改进、门静脉结扎的微创改进、手术入路的微创改进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补救性ALPPS等。ALPPS诱导肝再生过程中肝脏免疫微环境可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关键免疫组分的作用、肝再生的空间起源、分布及其亚群特征等仍有待明确。目前,ALPPS对肝脏肿瘤的具体影响及其机制并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探索和证实。ALPPS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相关机制研究的转化也有望为临床主动诱导肝再生和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专题研究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中晚期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3, 32(7):977-98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2

      摘要 (890) HTML (196) PDF 1.33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三维(3D)可视化技术借助计算机对CT和(或)MRI的检查图像进行3D立体重建,可直观、清晰地将肝脏、胰腺、胆道、血管及肿瘤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等进行展示,这对于明确肝脏脉管系统的解剖变异、准确计算残余肝体积以及手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术前肝脏3D可视化评估在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Ⅲa期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NLC Ⅱ~Ⅲa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接受的评估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影像学评估组和3D可视化评估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共有11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NLC Ⅱ~Ⅲa期HCC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常规影像学评估组74例,3D可视化评估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甲胎蛋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大血管侵犯情况、CNLC分期、预防性介入治疗和辅助靶向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影像学评估组和3D可视化评估组的90 d病死率分别为2.8%(1/36)和4.1%(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3D可视化评估组的OS率和RFS率均明显优于常规影像学评估组(P=0.024;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3D可视化评估是OS和RF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5;P=0.010)。结论 术前3D可视化评估可显著改善中晚期HCC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在中晚期HCC外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 0+1
      • 1+1
      • 2+1
    • 三维重建辅助腹腔镜超声引导激光消融在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2023, 32(7):986-9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3

      摘要 (356) HTML (523) PDF 1014.61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激光消融(LA)提高了肝肿瘤消融的精度,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可能性,已成为肝脏恶性肿瘤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关于应用三维(3D)重建辅助腹腔镜超声技术引导L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3D重建辅助腹腔镜超声引导下L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2年3月行3D重建辅助腹腔镜超声引导下L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变化,术后随访期间肿瘤总缓解率(ORR)和复发率。结果 共纳入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6例、胰腺癌肝转移2例、肺癌肝转移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6.3±2.8)min,术中出血量为(15.9±12.4)mL。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包括1例胸腔积液和2例术后发热,未发生围术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患者术后出现转氨酶与总胆红素升高的情况,经常规保肝治疗后,术后1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3个月AFP较术前明显降低(8.2 ng/mL vs. 5.3 ng/mL,Z=-3.269,P=0.001)。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增强CT,显示肿瘤ORR为100%。术后6个月再次复查增强CT,治疗的53个癌灶中2个出现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8%(2/53),再次接受LA。结论 有选择性利用3D重建辅助腹腔镜超声引导的L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治疗精准,侵袭性小,疗效满意的优点。尤其,对于肝脏难以定位的较小病灶、靠近重要结构的以及其他复杂情况,选择该治疗方法有利于患者。

      • 0+1
    • 血清白细胞介素34与肝癌肝移植临床预后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2023, 32(7):994-100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4

      摘要 (459) HTML (361) PDF 1.29 M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肝移植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临床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旨在分析白细胞介素34(IL-34)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肝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93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中IL-34表达情况,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L-3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34检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取雄性5~6周龄NOD/SCID小鼠建立人源性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IL-34(5、10、35 μg/kg)(干预组)及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1次/d,共2周。比较10周后各组小鼠总体生存率、移植瘤体积与质量、肺组织转移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Ki-67与PCNA)、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MP-2与MMP-9)、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结果 经5年随访,93例肝癌肝移植受者中肿瘤复发27例、转移9例、死亡45例。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中IL-3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未复发和未转移患者(均P<0.05);IL-34低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血管侵犯呈负相关(均P<0.05);IL-34低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IL-34高表达患者(均P<0.05)。IL-34低表达、肿瘤复发与转移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IL-34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与0.79,优于甲胎蛋白(AFP)。与对照组比较,3个IL-34干预组小鼠总体生存率增加,移植瘤体积与重量减少,肺组织转移率和转移灶数量降低,移植瘤中Ki-67、PCNA、MMP-2、MMP-9、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E-cadherin表达水平增加,且均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结论 血清IL-34低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受者不良预后、肿瘤复发与转移密切相关。IL-34具有对抗肝癌生长与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EMT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肝切除与微波消融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术后异时性肝寡转移的疗效比较

      2023, 32(7):1004-10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5

      摘要 (314) HTML (424) PDF 837.50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根治术后发生的异时性肝转移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指南共识。因此,本研究比较肝切除术(LR)与微波消融(MWA)治疗PDAC根治术后异时性肝寡转移的疗效,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PDAC根治术后发生异时性肝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7例行LR治疗(LR组),28例行MWA治疗(MWA组),9例仅行姑息性化疗(保守治疗组,与前两组作生存获益对比)。基于临床随访资料,比较LR组和MWA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分析影响PDAC患者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LR组与MWA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R组与MWA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0个月(95% CI=21.5~28.5)和23.0个月(95% CI=19.2~26.8),而保守治疗组的中位OS为11.0个月(95% CI=8.9~13.1)。LR组和MW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7.0个月(95% CI=14.7~19.3)和15.0个月(95% CI=11.7~18.3)。生存曲线比较结果显示,LR组与MWA组的OS率与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χ2=0.488,P=0.48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3% vs. 78.6%,χ2=0.569,P=0.451),LR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WA组(48.6% vs. 14.3%,χ2=8.405,P=0.004)。LR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WA组(9.0 d vs. 5.0 d,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未行化疗及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是PDA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R和MWA两种方式治疗PDAC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均能使患者取得生存获益,且远期疗效相似,但MWA术后严重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未联合围术期化疗和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的PDAC患者预后较差。

      • 0+1
    • 肝癌切除术序贯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2023, 32(7):1014-10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6

      摘要 (226) HTML (213) PDF 812.42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SRHCC)是肝癌严重并发症之一。针对SRHCC治疗,首选简单有效的方法快速止血,然后在全身及局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治疗,以期挽救患者生命及延长患者生存。本研究探讨肝癌切除序贯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在SRH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溪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5月1日—2021年12月1日期间收治的102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肝切除术序贯HIPEC治疗(观察组),54例行单纯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主要手术指标、术后病理、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管术后留置时间、Clavien-Dindo 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复发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总费用、术后累积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切除序贯HIPEC能降低SRHCC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率,改善术后无瘤生存率及累积总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具有费用较高的缺点。

      • 0+1
    • mRECIST与iRECIST标准评价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对比研究

      2023, 32(7):1023-10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7

      摘要 (271) HTML (538) PDF 897.26 K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肝细胞癌(HCC)患者新的全身治疗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肯定,但是其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仍在不断摸索中,并且影像学评估能有效为临床确定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主要临床终点提供充足的证据。本研究分析对比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iRECIST)和修订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对HCC免疫治疗疗效的评价,以期找到更适合HCC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便于临床医生制订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行PD-L1单抗免疫治疗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女性9例。CT或MRI动态增强扫描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2、4个月3个时间点。分别采用iRECIST和m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对比检测两种疗效标准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 PD-L1单抗免疫治疗后2、4个月复查,两种标准疗效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评估方法差异主要体现在客观缓解率(ORR),两次复查结果,mRECIST标准ORR所占比例均明显大于iRECIST标准的ORR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部分mRECIST标准评估为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采用iRECIST标准评估为稳定;这两种不同的评估方法均有50%左右患者在初次评定为进展的情况下继续治疗而达到稳定状态或者部分缓解状态。结论 mRECIST标准测量时避开液化坏死区,以“存活肿瘤”对靶病灶进行疗效评价的方式更加客观、科学,避免因肿瘤大小变化不明显但肿瘤负荷明显减少而低估治疗效果。而iRECIST标准提出了未确认的疾病进展和确认的疾病进展的概念,更适用于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假性进展等特有反应,故建议在采用mRECIST标准评估“存活肿瘤”的同时应该借鉴iRECIST标准的循环持续评估的模式,对使用mRECIST标准初次评估为进展的患者在进行下一周期治疗后再次评估,尽量避免轻易提前终止治疗,从而可能使更多的患者临床获益,对临床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0+1
      • 1+1
      • 2+1
      • 3+1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313与miR-342-3p/膜联蛋白A2轴在肝细胞癌细胞中的作用与机制

      2023, 32(7):1032-10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8

      摘要 (752) HTML (334) PDF 1.47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是造成癌症相关性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调控微小RNA(miRNA)的表达,进而通过抑制靶mRNA翻译或促进mRNA降解来参与肿瘤发生及进展过程。LINC00313作为一种具有致癌活性的lncRNA参与肿瘤发生及进展过程;膜联蛋白A2(ANXA2)在包括HCC的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促进恶性表型的发生,并可能受上游miR-342-3p的调控。因此,本研究探讨LINC00313、miR-342-3p、ANXA2在HCC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人肝实质细胞及HCC细胞系(Li-7、HuH-7、Hep3B2.1-7)中LINC00313、miR-342-3p及ANXA2表达。将体外培养的Li-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无处理)、LINC00313 siRNA组(转染LINC00313 siRNA)、miR-342-3p模拟物组(转染miR-342-3p模拟物)、共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siRNA序列与阴性miRNA序列)、共转染组(转染LINC00313 siRNA及miR-342-3p抑制物),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LINC00313、miR-342-3p及ANXA2表达;MTT实验及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进行TUNE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Transwell侵袭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侵袭数目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Bcl-2关联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Li-7细胞中LINC00313对miR-342-3p、miR-342-3p对ANXA2的靶向调控。建立皮下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验证LINC00313沉默对Li-7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结果 与人肝实质细胞比较,Li-7、HuH-7、Hep3B2.1-7细胞的LINC00313、ANXA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miR-342-3p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LINC00313 siRNA组、miR-342-3p模拟物组细胞ANXA2 mRNA及蛋白表达、增殖率、集落生成率、侵袭细胞数目、viment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miR-342-3p表达、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Bax/Bcl-2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LINC00313 siRNA组比较,共转染组细胞ANXA2 mRNA及蛋白表达、增殖率、集落生成率、侵袭细胞数目、viment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miR-342-3p表达、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Bax/Bcl-2比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Li-7细胞中,LINC00313可靶向下调miR-342-3p表达,miR-342-3p可靶向下调其ANXA2表达(均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无处理的Li-7细胞移植瘤比较,LINC00313敲低的Li-7细胞移植瘤的体积与质量均明显降低,肿瘤组织中LINC00313、ANXA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miR-342-3p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LINC00313在HCC细胞中的表达上调,LINC00313可能通过抑制miR-342-3p而增加后者靶基因ANXA2的表达,进而促进HCC细胞的恶性表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对乙酰氨基酚活化巨噬细胞HO-1/ROS途径诱导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2023, 32(7):1045-10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09

      摘要 (386) HTML (471) PDF 1.49 M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退热镇痛抗炎药,但过量使用会迅速引发急性肝损伤和肝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或需要进行肝移植。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维持肝脏稳态以及调控急慢性肝损伤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在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组(APAP组,600 mg/kg APAP灌胃)、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巨噬细胞清除剂氯膦酸盐脂质体(CL)组(APAP+CL组,APAP灌胃前12 h尾静脉注射CL)。APAP灌胃3 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与血红素氧化酶1(HO-1)表达。将RAW246.7细胞分别用APAP和APAP+HO-1抑制剂锌原卟啉Ⅸ(ZnPPⅨ)孵育后,以无处理的RAW246.7细胞为对照,观察细胞ROS水平与HO-1表达的变化。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PAP组肝脏出现明显肝损伤病理改变,血清ALP、ALT和AST明显升高,肝组织ROS水平与HO-1表达明显升高;APAP+CL组以上指标的变化均被明显抑制,所有定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APAP孵育后,RAW246.7细胞的ROS水平与HO-1表达明显升高,而同时用ZnPPⅨ孵育,APAP诱导的ROS水平与HO-1表达升高被明显抑制(均P<0.05)。结论 APAP可能通过诱导HO-1表达促进巨噬细胞ROS生成,从而导致急性肝损伤,对该途径的干预是临床急性肝损伤防治的新思路。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LBH与肝纤维化进展及肝内免疫细胞分布的关联研究

      2023, 32(7):1053-10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0

      摘要 (250) HTML (405) PDF 1.35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发现,肝内免疫调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在肝纤维化中与免疫细胞相关联的关键基因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肝纤维化中的关键基因与疾病进展以及肝内免疫细胞分布的关联。方法 基于公共数据库中的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肝组织(GSE162694和GSE49541),对转录组测序RNA-seq测序数据进行差异表达比较,以正常肝样本作为对照;通过相对表达丰度排秩(REO)算法结果获得相关逆转稳定基因对;分析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关键基因。构建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Masson染色鉴定病理组织学改变,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关键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xCell工具分析关键基因与免疫细胞、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结果 分析测序数据获得两个肝纤维化相关的交叠的逆转基因对(THBS2>RHDE及LBH>LRRC19);其中THBS2、LBH均在肝纤维化组织中差异上调,并且LBH表达与肝纤维化分级、组织学评分和炎症评分明显相关(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中LBH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均P<0.05)。基于LBH表达中位值,将肝纤维化芯片GSE162694、GSE49541中的样本分为LBH高表达组与LBH低表达组,xCell分析显示,CD4+记忆T细胞、中央记忆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aDC、cDC等免疫细胞富集水平及免疫细胞评分在LBH高表达组中均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 转录辅助因子LBH可能参与调节肝内免疫细胞分布并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

      • 0+1
      • 1+1
      • 2+1
      • 3+1
    • >临床研究
    • 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3, 32(7):1061-107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1

      摘要 (292) HTML (292) PDF 1.39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侵袭性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临床预后差。目前HC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现出促癌作用。然而,PITPNC1是否在HCC发展中发挥作用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探讨PITPNC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招募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肝切除手术的HCC患者116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组织标本,并进行规律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PITPNC1蛋白的表达,分析PITPNC1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LCCLD数据库分析PITPNC1在人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包装小RNA干扰PITPNC1在高侵袭转移性HCC细胞系MHCC97H中表达,利用集落形成和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ITPNC1表达与HCC生长的关系,并对皮下移植瘤行油红O染色。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TPNC1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PITPNC1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在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7%(88/11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1.5%(2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TPNC1高表达与卫星结节(P=0.041)、血管侵犯(P<0.001)、肿瘤分化(P=0.027)、BCLC分期(P=0.009)、TNM分期(P=0.02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ITPNC1高表达HCC患者总体生存(OS)率与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1);PITPNC1表达是OS率与R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R=11.775,95% CI=1.462~4.082,P=0.006;HR=1.928,95% CI=1.306~4.889,P=0.004)。PITPNC1沉默后,MHCC97H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均明显抑制(均P<0.05)。油红O染色显示,PITPNC1表达下调后,皮下移植瘤的脂质积累明显减少(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ITPNC1过表达涉及脂质代谢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活性。结论 PITPNC1是HCC新的癌基因和不良预后标志物。PITPNC1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途径而在促进HCC生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0+1
      • 1+1
      • 2+1
      • 3+1
    • 基于H2O自动化机器学习的肝硬化患者死亡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3, 32(7):1071-10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2

      摘要 (474) HTML (303) PDF 795.12 K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晚期肝硬化患者往往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死亡风险增加。因此,尽早识别肝硬化死亡高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利用H2O平台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L)框架,建立预测肝硬化患者入院30 d死亡模型,以期为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以及肝硬化临床管理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肝硬化住院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利用H2O AutoML框架建立针对死亡结局的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建立混淆矩阵来评价模型效力,同时对重要变量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 最佳模型为梯度提升机(GBM),Gini值0.994,R2为0.775,LogLoss为0.120。模型中重要变量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肌酐、白细胞及年龄。变量SHAP特征图及部分依赖图呈现了重要变量与模型整体预测的相关性。局部可解析性算法(LIME)可视化显示变量在个体预测的作用。最佳模型GBM在验证集中特异度为0.950,敏感度0.67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优于基于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四个算法模型,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结论 所建立的预测短期死亡机器学习模型对肝硬化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筛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其可靠性仍需多中心的外部验证进一步评估。

      • 0+1
      • 1+1
      • 2+1
      • 3+1
    • >文献综述
    • 环状RNA对肝细胞癌的血管生成、免疫细胞和能量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2023, 32(7):1079-10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3

      摘要 (817) HTML (474) PDF 804.21 K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肝癌患者总数的75%~85%。HCC的发生发展与编码RNA和非编码RNA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其中环状RNA(circRNA)代表了一类新的内源性非编码RNA。circRNA也是一种共价闭环RNA,它通过对前体mRNA的反向剪接环化形成。与线性RNA相比,circRNA没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 A尾巴结构,可以调节哺乳动物中的基因表达。circRNA的结构保守且稳定,对核酸外切酶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在HCC中,circRNA已被证明可以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死亡抵抗力。它们在调节血管生成、基因组不稳定、免疫监视和代谢转换方面的作用正在显现。但circRNA在HCC中所涉相关机制的细节仍然难以解析,尤其在调控HCC的血管生成、调节HCC细胞躲避免疫细胞的监测与攻击和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为HCC细胞供能,从而引发HCC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方面。研究在HCC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circRNA,针对其靶向治疗能有望提高HCC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笔者就HCC中异常表达的circRNA,以及circRNA对HCC的血管生成、免疫细胞和能量代谢的调控做一综述。

      • 0+1
    • 常温局部灌注在受控心脏死亡肝移植供体中的应用

      2023, 32(7):1087-10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4

      摘要 (565) HTML (557) PDF 1.14 M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全球器官移植领域所面临的仍是供体短缺的主要问题。由于受体需求量和标准供体的数量的严重不平衡,外科医生们将目光转移到心脏死亡供体(DCD)。相比于脑死亡供体(DBD),DCD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历更长的热缺血时间(WIT),以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尤其是胆道并发症。受控心脏死亡供体(cDCD)是指在符合患者或家属意愿的情况下有计划地退出维持生命的治疗,在一段“无接触”时间后(通常为5 min),宣布患者大脑循环永久缺失,同时快速进行器官恢复。由于使用常规器官保存方法保存的DCD移植物的移植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常温灌注技术所展现出的优势在移植过程中愈发明显,逐渐引起外科医生和科学家们的关注。与活体肝移植以及DBD肝移植不同,DCD在宣布死亡前无法取出移植物。而在常温局部灌注(NRP)中,外科医生们能够在宣布死亡后阻断流向大脑的血液,并通过体外膜氧合启动器官的热灌注,在供体体内恢复供体肝脏的功能,使肝脏产生胆汁并清除乳酸。这一过程为供体肝脏离开供体和移植前的各项指标监测和优化提供宝贵时间。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NRP作为一种原位器官修复技术能够使cDCD供体肝脏的移植效果与DBD供体相近。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开发了多种灌注技术的联合应用,包括NRP与机器灌注(MP)以及双低温氧合机灌注(D-HOPE)的联合使用,均展现出良好的移植效果,为肝移植供体保存提供更多可能性。虽然许多学者认为NRP是一种获取更多高质量器官的保存方法,但有研究者质疑该技术的伦理问题。他们认为该技术违背死亡捐赠规则,NRP灌注程序中所涉及的操作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确保患者的循环以及呼吸的永久性不可恢复状态以及在NRP期间确保脑部循环的缺失尤其重要。鉴于NRP在移植领域的重要性,笔者对NRP技术在cDCD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 0+1
      • 1+1
      • 2+1
    • Hippo-Yap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3, 32(7):1097-1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5

      摘要 (377) HTML (439) PDF 711.89 K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马(Hippo)信号通路最初作为一种抑制果蝇组织生长的通路被发现,主要由MST1/2、LATS1/2和Yap/TAZ三种激酶级联组成。随着研究的进展,在哺乳动物中Hippo信号通路的同源基因也得到了证实,并且在控制器官大小和其他生理功能当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Hippo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调控Yap的核移位发生相应的作用。当Hippo信号通路的上游激酶失活时,Yap/TAZ被去磷酸化并且能够作为转录共激活因子进入细胞核,与相应的转录因子结合发挥作用。既往Hippo-Yap信号通路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命运、新陈代谢、肿瘤发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肝脏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升高,Hippo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笔者从多种临床常见相关肝脏疾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肝纤维化以及肝癌)阐述Hippo-Yap信号通路在其中所发挥作用。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手术治疗进展

      2023, 32(7):1105-11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6

      摘要 (554) HTML (471) PDF 729.45 K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NAFLD与代谢因素联系紧密,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主要肝脏表现,常合并有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紊乱等疾病。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其发病机制,2020年国际肝脏专家小组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迄今为止,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无明确理论可以阐明,其典型特征是肝细胞的过度脂质蓄积。随着肝细胞的损伤和纤维化的产生,NAFLD将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肝病。早期NAFLD的治疗主要提倡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药物治疗主要以发病关键环节及相关代谢紊乱为靶点,但仍然缺乏特效药。肥胖相关的NAFLD以及NAFLD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病率逐年递增。这些患者对饮食变化和运动无反应,或无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重,从而导致疾病的恶化,因此手术治疗成为此类患者的新选择。减重手术可以改善肝脏组织学、降低转氨酶水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等。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袖状切除术(SG)、可调节胃束带术(ABG)以及Roux-en-Y胃旁路术(RYGB),其中SG是NAFLD相关肝硬化患者最常用的术式。但减重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患者耐受程度、术者的技术水平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等,需要慎重考虑,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使其适用于NAFLD患者。肝脏移植术是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和免疫抑制剂的成熟发展,肝移植术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中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但在NAFLD患者的治疗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边缘供肝的使用、等肝期的延长、移植术前评估与管理以及移植术后复发均影响着移植物存活率及患者生存率。本文主要综述了NAFLD的概况、一般治疗及手术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罕见Schnelldorfer D型多囊肝合并多囊肾1例并文献复习

      2023, 32(7):1113-11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7

      摘要 (353) HTML (150) PDF 708.44 K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多囊肝(PLD)属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早期一般无特殊临床症状,随其病程进展可以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归纳PL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对指导PLD诊治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笔者报告1例Schnelldorfer D型PLD合并多囊肾(PKD)患者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病例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PLD合并PK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PL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查阅国内外有关PLD的文献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 患者为38岁女性,既往多次多胎妊娠史。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Schnelldorfer D型PLD合并PKD。目前认为囊肿形成原因是先天性胆管上皮过度扩增和分泌过多液体,女性、雌激素、多胎妊娠是该病进展的危险因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影像学检查是PLD诊断和分型的主要手段;治疗方式有手术和药物治疗。患者诊断明确,因经济原因未住院继续治疗,予以保肝、对症处理。结论 PL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进展缓慢,大多数PLD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女性、多次多胎妊娠及雌激素作用可能是其发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腹部彩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增强CT和增强MRI是进一步明确分型及鉴别诊断的检查方法。目前尚无相关权威指南或统一标准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基于病例特征和文献报道总结的PLD诊疗流程可供临床医生日常工作参考,但其规范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 0+1
      • 1+1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动脉瘤合并脐静脉开放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7):1118-1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8

      摘要 (299) HTML (296) PDF 849.63 K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脾动脉瘤(SAA)合并脐静脉开放在临床极为少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导致SAA与脐静脉开放的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SAA伴脐静脉开放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等,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SAA并脐静脉开放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此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为56岁女性,因突发意识障碍12 h入院。计算机断层扫描(CT)门静脉成像提示:所见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增粗,宽度为28 mm,侧支循环开放,考虑门静脉高压;腹部CT平扫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并侧支循环形成,伴脾大及少量腹水。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脐静脉栓塞术治疗。而后复查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门静脉高压,并发SAA。经皮介入下SAA栓塞治疗,无不良并发症,术后顺利出院。结论 SAA合并脐静脉开放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其诊断需综合患者临床表现、腹部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经皮介入微创治疗是有效手段。

      • 0+1
      • 1+1
    • 光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2023, 32(7):1122-11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7.019

      摘要 (211) HTML (352) PDF 1.18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乳腺肿瘤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准确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是精准治疗的前提,本文旨在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行光谱CT双期增强扫描的25例乳腺肿块患者(31个病灶)资料,比较良、恶性组双期40 keV虚拟单能量图(VMI40 keV)CT值及强化增值(?CT)、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光谱曲线斜率(K)、有效原子序数(Zeff)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各参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动脉期VMI40 keV ?CT及双期VMI40 keV CT值、IC、NIC、K、Zeff均大于良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脉期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静脉期,其中动脉期VMI40 keV ?CT的AUC最大,AUC为0.899(95% CI=0.737~0.978),阈值为35.75 HU时,其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1.8%、75.0%、100.0%。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可有效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动脉期诊断效能高于静脉期,其中VMI40 keV ?CT的诊断能力最佳。

      • 0+1
      • 1+1
      • 2+1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