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2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单孔+1”荧光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在胰头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2023, 32(9):1287-12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1

      摘要 (957) HTML (557) PDF 1.57 M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对十二指肠壶腹部解剖的认知深入,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得以出现。而伴随着微创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单孔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得以发展,但因操作难度巨大,“单孔”与“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始终难以结合,故而笔者团队力求进行简化与改进,尝试单孔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SILDPPHR)基础上通过在左肋缘下增加1个12 mm Trocar辅助操作,即SILDPPHR+1。本文主要为探讨荧光显影导航SILDPPHR+1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5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行荧光显影导航SILDPPHR+1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SILDPPHR+1的基本特点为:基于传统5孔法腹腔镜DPPHR、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基础与技巧和吲哚菁绿胆道导航技术等较为成熟可行的技术进行融合、改良;合理运用缝线悬吊、交叉牵拉等方法以较少的操作空间做到最优暴露;重点关注胰十二指肠动脉弓、胆道胰腺段、十二指肠的保护,结合胰胃吻合技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 8例接受荧光显影SILDPPHR+1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改行5孔腹腔镜或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360±68)min,术中出血(84±26)mL,术中均未输血。手术切除病理诊断5例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为浆液性囊腺瘤、2例为慢性胰腺炎。8例病例均实现了根治性切除,且术后未出现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平均5 d开始经口进食,术后住院时间为(9±2)d。随访(7.8±4.6)个月,8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均未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术后未出现胆汁漏、十二指肠缺血坏死,2例出现A级胰瘘,1例出现胆道狭窄。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在经验较丰富的肝胆胰外科中心开展荧光显影导航SILDPPHR +1是安全可行的。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小肠自体移植式扩大胰腺癌根治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附2例报告

      2023, 32(9):1296-13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2

      摘要 (512) HTML (423) PDF 1.49 M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治疗方法在不断更新,且随着血管重建技术与自体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血管侵犯的LAPC的手术根治率也极大提高。本文探讨小肠自体移植式扩大胰腺癌根治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肠系膜根部受侵的2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66岁和58岁,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钩突恶性肿瘤,肿瘤侵犯并包绕肠系膜上动脉(SMA)及空肠动脉分支。2例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可,均有十二指肠梗阻表现而未实施化疗,术前心、肺、肝、肾功能经评估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实施小肠自体移植式扩大胰腺癌根治术。手术的关键是将小肠连同肿瘤标本一并切除至体外,再迅速移除标本,后遵循“先动脉、后静脉”的顺序进行SMA/肠系膜上静脉(SMV)重建。结果 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实施,患者1使用脾动脉翻转与SMA进行重建,SMV与门静脉(PV)对端吻合,小肠热缺血时间为24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低分化腺癌。患者2使用SMA端端吻合重建,SMV与PV对端吻合,小肠热缺血时间为18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胆管型壶腹癌。2例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没有出现动静脉血栓,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 d和21 d。截至2023年8月1日,2例患者分别已在门诊随访12个月与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除患者2血糖控制尚不平稳外,2例均未见复发或转移证据。结论 从对2例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看,对于侵犯肠系膜根部的LAPC患者采用小肠自体移植式的扩大根治术可以安全成功实现,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以获得解除病痛、增加生存机会的治疗选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分析:附111例报告

      2023, 32(9):1305-13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3

      摘要 (663) HTML (238) PDF 708.05 K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起源于胰岛内分泌细胞的上皮源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部分肿瘤分泌过量激素,从而引起特定的内分泌综合征。本研究旨在分析pNETs的临床特征、CT及超声内镜(EUS)基本特征,以及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6年1月1日─2023年5月1日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11例p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或活检病理确诊。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分析pNETs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确诊的111例pNETs患者中,男性53例(47.7%),女性58例(52.3%);平均年龄为(50.54±13.38)岁,其中非功能性pNETs(NF-pNETs)61例(55.0%),功能性pNETs(F-pNETs)50例(45.0%)。临床特征分析显示,中晚期组(Ⅲ/Ⅳ期)患者病理分级更高、肿瘤多无功能以压迫或转移等症状为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更高,治疗方式因出现转移则以化疗、生物制剂治疗等非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理分级,CT特征分析显示,与低级别组(G1/G2)比较,高级别组(G3/NEC)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欠清以及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P<0.05);EUS特征分析显示,高级别组期患者肿瘤长径大于低级别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回访率为78.37%,共纳入87例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手术vs.非手术:HR=0.232,95% CI=0.056~0.969,P=0.045)、病灶形态(不规则vs.规则:HR=7.038,95% CI=2.028~24.427,P=0.002)、NSE(阳性vs.阴性:HR=3.584,95% CI=1.029~12.481,P=0.045)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是pNETs的首选治疗方式,F-pNETs手术率高于NF-pNETs。CT及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EUS-FNA)为诊断pNETs较为敏感和准确的方法。病灶的形态、治疗方式、NSE有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潜能。因此,分析pNETs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有助于综合评估病情,监测疾病进展情况,制定相应诊疗方案,改善预后。

    •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5在胰腺癌中的预后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2023, 32(9):1313-13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4

      摘要 (358) HTML (230) PDF 2.79 M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家族的成员ABCA5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ABCA5在胰腺癌中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临床样本验证,探讨ABCA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对ABCA5在胰腺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使用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ABCA5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BCA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及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TIMER、STRING和Gene MANIA数据库对ABCA5与免疫细胞浸润、蛋白互相作用网络(PPI)和基因-基因互作网络进行分析。利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和相关性分析对ABCA5在胰腺癌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通过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DSC)分析ABCA5与治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在TCGA和GEO数据集中,ABCA5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均P<0.05)。在TCGA和GSE62452数据集中,ABCA5低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ABCA5的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58,P=0.001;HR=0.439,P=0.017)。65例临床病例分析显示,ABCA5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处于低表达水平,且ABCA5低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ABCA5的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327,P=0.032)。TIMER数据库结果显示,ABCA5表达与免疫浸润密切相关。PPI蛋白互作网络显示,有14个与ABCA5相关的互作蛋白;基因-基因互作关系网络图得到20个与ABCA5相关的互作基因。基因富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BCA5在胰腺癌中可能与细胞周期和铁死亡有关。ABCA5高表达患者对5种治疗药物的IC50明显低于ABCA5低表达患者(均P<0.05)。结论 ABCA5在胰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其表达水平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ABCA5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免疫调节和铁死亡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胰腺肝样腺癌腹腔多发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9):1324-13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5

      摘要 (376) HTML (415) PDF 1023.75 K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肝样腺癌(PHC)是一种罕见的易发生于胰腺体尾部的具有肝细胞癌(HCC)样分化特征的特殊类型腺癌,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早期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疾病发展快,预后较差。PHC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但多数患者可高表达甲胎蛋白(AFP),为其诊断提供一定依据,而最终疾病的确诊需进行病理学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1例PHC并腹腔多发脏器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PHC的认识,并不断完善疾病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例PHC并腹腔多发脏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63岁男性,因出现腹胀腹痛伴乏力、纳差3个月余入院,检查提示肝脏、胰腺、脾脏、胃等多脏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排,后行姑息性减瘤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PHC,实性型,组织学分级3级。术后3个月出现肝内转移灶,行奥沙利铂130 mg+氟尿嘧啶200 mg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后病灶转移至肺,于术后10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HC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具有HCC样分化特征的特殊类型腺癌,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该病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出现症状时多达中晚期,已丧失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HC发病机制不详,但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HCC样分化,可高度表达AFP及HCC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PHC的诊治共识,对于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切除病灶,改善预后;而对于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可采取辅助治疗,目前认为放疗对其无效,而化疗是疾病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在化疗方案上仍存在争议;因此,有条件者可取材活检明确诊断后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不能明确诊断者可参照消化道系统疾病治疗方案处理。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PCAT19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23, 32(9):1333-134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6

      摘要 (229) HTML (352) PDF 961.78 K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 PCAT19(lncRNA PCAT19,简称PCAT19)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且与恶性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PCAT19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功能及作用机制尚无研究报道。笔者前期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PCAT19可与miR-195-5p互补结合,因此,本研究探讨PCAT19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与靶基因和相应miRNA的调控关系。方法 用qRT-PCR检测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NE)和胰腺癌细胞系(PANC-1、SW1990、HS766T、CFPAC-1)中PCAT19及miR-195-5p的表达。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PCAT19与miR-195-5p的靶向结合作用。将PANC-1细胞分别转染PCAT19沉默序列si-PCAT19(si-PCAT19组)、阴性对照序列(si-NC组)、miR-195-5p抑制序列+si-PCAT19(共转染组)后,用MTT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测定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胰腺癌细胞系中PCAT19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HPNE细胞,而miR-195-5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HPNE细胞(均P<0.05)。双萤光素酶实验显示miR-195-5p是PCAT19的靶miRNA。与si-NC组PANC-1细胞比较,si-PCAT19组PANC-1中miR-195-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均P<0.05),而共转染组以上各项指标与si-N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AT19在胰腺癌细胞中表达升高,其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95-5p并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circZMYM2/miR-29a/PUMA轴对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3, 32(9):1341-134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7

      摘要 (397) HTML (341) PDF 881.89 K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腺泡细胞凋亡在急性胰腺炎(AP)炎症反应和病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腺泡细胞的凋亡机制及相关通路有助于为AP特异性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探讨锌指蛋白基因ZMYM2转录环状核糖核酸(circZMYM2)、微小RNA-29a(miR-29a)与p53上调凋亡调节因子(PUMA)在AP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将大鼠胰腺腺泡细胞AR42J用雨蛙素诱导AP体外模型(AP组),或先通过pcDNA3.1-si-ZMYM2转染,敲低circZMYM2后再用雨蛙素诱导AP体外模型(si-circZMYM2组),以无处理的AR42J细胞作为对照组。3 h后分别用ELISA法检测细胞淀粉酶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与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UMA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细胞circZMYM2与miR-29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P组与si-circZMYM2组淀粉酶水平均明显升高、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或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UM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但si-circZMYM2组以上指标的变化程度均明显低于AP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circZMYM2表达水平在AP组明显升高,在si-circZMYM2组明显降低,而miR-29a表达水平在AP组明显降低,在si-circZMYM2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circZMYM2在AP的腺泡细胞中表达升高,其可能通过与miR-29a内源性竞争作用,抑制miR-29a的表达,从而上调PUMA表达水平,促进腺泡细胞凋亡和AP进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芍药苷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相关性肾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2023, 32(9):1349-13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8

      摘要 (517) HTML (318) PDF 1.88 M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芍药苷是传统中药抗炎的重要药物,其具有广谱抗炎作用,而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相关肾损伤中其是否发挥抗炎作用从而保护肾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芍药苷对ANP相关肾损伤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NP模型组(ANP组)、ANP模型+芍药苷处理组(芍药苷组),ANP模型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的牛磺胆酸钠诱导,芍药苷在造模后通过股静脉注射。首先观察不同剂量芍药苷(50、100、150 mg/kg)对ANP大鼠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芍药苷的最适剂量。随后采用最适剂量的芍药苷进行干预,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3、6、12 h)各组大鼠胰腺与肾脏组织病理变化、血清炎性指标水平、AMY与LIPA及尿素氮(BUN)与肌酐(Cr)水平。在各组造模后12 h肾脏组织中,用免疫组化检测NF-κB与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38与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结果 量效关系分析结果,100 mg/kg为芍药苷的最适剂量。后续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ANP组与芍药苷组造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ANP与肾损伤病理变化(病理评分增加)、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血清酶学指标(AMY、LIPA)以及肾功能指标(BUN、Cr)升高,且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加剧,但芍药苷组的各项指标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ANP组(均P<0.05)。在造模后12 h肾脏组织中,ANP组与芍药苷组NF-κB与caspase-3表达、凋亡细胞数、p-p38/p38比例均明显升高,但芍药苷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ANP组(均P<0.05)。结论 芍药苷有明显抗ANP相关肾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在于抑制ANP本身的进展,另一方面可能通过降低p38通路活性抑制NF-κB相关炎症因子所致的级联瀑布反应从而减轻ANP相关肾损伤。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TMEM117调控TGF-β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3, 32(9):1358-136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09

      摘要 (387) HTML (426) PDF 2.83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跨膜蛋白(TMEM)是一种跨越整个脂质双分子层的蛋白质。TMEM117是TMEM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员,以往研究发现TMEM117主要在调节血糖、预防心肌肥厚、参与内质网应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TMEM117在胃癌(GC)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索TMEM117在GC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MEM117在泛癌中的表达情况,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胃上皮细胞与不同GC细胞系中TMEM117 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用qRT-PCR检测TMEM117在GC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分别在不同GC细胞系中对TMEM117进行敲低或者过表达,然后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TMEM117对GC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通路蛋白水平以及加入相关抑制剂分析TMEM117对GC细胞产生影响的机制。最后,观察敲低TMEM117对GC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TMEM117在多种癌症组织中表达升高,TMEM117在G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TMEM117高表达GC患者的预后较差(P<0.05)。q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C细胞中TMEM117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胃上皮细胞,GC组织中的TMEM117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敲低TMEM117的G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而过表达TMEM117的GC细胞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敲低TMEM117的GC细胞中TGF-β的表达明显下调,而过表达TMEM117的GC细胞中TGF-β的表达明显上调;使用TGF-β抑制剂LY2157299可以部分逆转过表达TMEM117对GC细胞恶性表型的促进作用(均P<0.0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敲低TMEM117的GC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被明显抑制。结论 TMEM117在GC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促进GC进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活化TGF-β信号通路促进GC细胞的增殖及侵袭与迁移能力有关,TMEM117有可能是治疗GC的有效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临床研究
    • 1977—2021年文献333例胰管出血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3, 32(9):1370-13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0

      摘要 (425) HTML (392) PDF 724.01 K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管出血(HP)是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目前尚无公认的诊疗标准。本研究总结近40年来文献报道的HP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加深对HP的认识,提高早期识别与诊断的能力,为临床规范诊疗策略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977年1月—2021年12月公开发表关于HP的相关文献,分析HP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文献151篇,共333例患者,其中男性267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约为4∶1;年龄3~94岁,平均45.9岁。病因以胰腺炎(82.3%)最常见,其中慢性胰腺炎占89.1%,其次为胰周动脉瘤(6.0%)和胰腺肿瘤(5.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黑便(74.2%)和腹痛(53.8%)。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内镜、腹部增强CT及腹腔相关动脉造影,282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共140例(49.6%)可以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204例行腹部CT检查,其中假性动脉瘤120例(58.8%)、假性囊肿46例(22.5%)、胰腺肿瘤15例(7.4%)、胰周动脉瘤13例(6.4%)、胰管结石4例(2.0%)。193例患者行腹腔相关动脉造影检查,112例(58.0%)显示阳性结果。最常见出血源是脾动脉(41.2%),其次是胃十二指肠动脉(16.7%)、囊壁出血(9.9%)、胰十二指肠动脉(9.6%)。36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180例患者尝试了介入治疗,147例(81.7%)患者成功;1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9例患者选择其他治疗方式。21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197例(91.4%)无复发性出血,13例(6.0%)再出血,5例(2.3%)死亡。结论 HP确诊较为困难,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重复的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治疗以针对病因为主导的综合治疗为主,同时根据疾病的临床进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早期胰管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疗效:附57例报告

      2023, 32(9):1379-13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1

      摘要 (396) HTML (346) PDF 1.05 M (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病情复杂多变,病理进展迥异,继发感染时病死率可达20%~30%。目前对于ANP的治疗主要是早期给予禁食、补液、镇痛、抑酸、抑酶等对症治疗,后期形成并发症时,进行外科干预的升阶梯治疗。而ANP后期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相关研究表明,胰管高压和胰管梗阻在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P合并胰液渗漏的概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本研究探讨早期胰管支架置入治疗AN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1日—2021年12月30日期间入院后48 h之内行胰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AN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中度重症34例,重症23例。所有患者入院到手术等待时间为8(3~21)h,均成功完成胰管支架置入。18例患者在手术中可见胰管蛋白栓,其中中度重症8例(23.53%)、重症10例(43.48%)。患者手术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入院48 h后,白细胞、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血糖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首次经口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72(48~144)h和9(6~16.5)d。进一步分析显示,中度重症转入ICU患者数量、首次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CT严重程度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重症患者(均P<0.05)。大部分患者入院时有严重的胰周渗出,胰管支架置入后,胰周渗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后期形成感染性坏死8例、包裹性坏死7例,其中5例通过胰管支架引流后治愈,其余10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未进行开腹清创等其他外科干预。结论 早期胰管支架置入治疗ANP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降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后期反复的外科干预,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 0+1
      • 1+1
    • >文献综述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非手术诊疗进展

      2023, 32(9):1387-13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2

      摘要 (716) HTML (613) PDF 759.84 K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内分泌肿瘤,占胰腺恶性肿瘤的约9.9%。然而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临床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尤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依然是治愈pNET的唯一方式,传统治疗方式如放、化疗虽然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生存期,但是其治疗效果始终不如人意。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治疗方式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表观遗传药物治疗等手段的出现,让许多无法手术且对传统治疗方法不敏感的患者从中获益。笔者围绕pNET近年诊断、非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胰腺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2023, 32(9):1396-14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3

      摘要 (622) HTML (368) PDF 676.72 K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有很高的远处转移率、复发率及致死率。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的肿瘤干细胞(CSC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以及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CSCs标记物对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分析有潜在价值,并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胰腺癌预后不良可能由胰腺CSCs的存在引起的,因此,对胰腺CSCs的研究与鉴定将有助于胰腺癌发病机制的认识与新疗法的推出。

    • 超声造影在胰腺囊/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2023, 32(9):1402-14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4

      摘要 (440) HTML (406) PDF 726.07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声造影(CEUS)是一种操作相对简便,可重复进行,实时动态,安全性好且可高度敏感反映病变微循环灌注的超声检查新手段,成为目前超声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笔者对近年来CEUS在胰腺囊/实性病变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更全面了解CEUS在胰腺囊/实性病变定性分析的诊疗优势及面临的困难,进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腹膜粘连无创评估手段的进展

      2023, 32(9):1410-14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5

      摘要 (549) HTML (264) PDF 631.63 K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膜粘连是指手术、创伤、腹腔感染、腹膜透析等病因导致的腹腔脏器和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异常的纤维连接。腹部手术是腹膜粘连的最常见原因,绝大多数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膜粘连。腹膜粘连可以导致患者出现长期的腹痛、诱发肠梗阻,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粘连带的卡压而出现急性肠坏死。而在女性中,腹膜粘连增加了女性不孕的风险。除此之外,腹膜粘连可以使二次手术变得困难,术中容易出现副损伤。通过无创手段来评估腹膜粘连的程度,筛查腹膜粘连的高危人群,评估药物和屏障材料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检查、磁共振电影成像和人工气腹CT能够对腹膜粘连进行精准评估。除此之外,体质量指数、炎症标志物以及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等指标也对粘连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笔者对目前的腹膜粘连无创评估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3, 32(9):1415-142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6

      摘要 (385) HTML (354) PDF 690.09 K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拥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但ERCP术后胰腺炎、胆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164例行ERCP的患者资料,其中31例术后发生胰腺炎及胆管炎,133例未发生胰腺炎及胆管炎。采用单变量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胆总管结石、插管困难、胰腺显影、低白蛋白血症、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狭窄是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插管困难、胰腺显影、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狭窄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临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插管困难、胰腺显影、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狭窄、低白蛋白血症预测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AUC分别为0.629(95% CI=0.515~0.744)、0.642(95% CI=0.528~0.755)、0.667(95% CI=0.562~0.771)、0.650(95% CI=0.538~0.762)、0.896(95% CI=0.840~0.952),与Az=0.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插管困难、胰腺显影、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总管狭窄及低白蛋白血症是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在ERCP术前详细评估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降低胰腺炎及胆管炎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 0+1
      • 1+1
    • 胰管盆式内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23, 32(9):1421-142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7

      摘要 (359) HTML (140) PDF 833.39 K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有多种,但治疗效果常常难以保证。笔者单位创新采用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该方法的治疗效果与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3年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治疗的4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中,45例顺利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液+胰周外引流术。术后出现生化漏38例,予适当延长拔管时间均愈合,未出现B、C级胰瘘、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1例出现上腹疼痛不适,复查CT提示慢性胰腺炎改变,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47例患者未出现腹痛复发,未增加糖尿病例数。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CT,未见胰腺结石增加。结论 胰管盆式内引流术能有效缓解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防止复发,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有效的胰腺组织,从而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0+1
      • 1+1
      • 2+1
      • 3+1
    • 抗血栓治疗对大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

      2023, 32(9):1426-14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8

      摘要 (334) HTML (362) PDF 620.55 K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抗血栓治疗被认为是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然而,抗血栓治疗对大结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抗血栓治疗及其相关因素对大结肠息肉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以期提高医生对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因大结肠息肉(>10~20 mm)行EMR的患者资料,根据EMR期间是否接受抗血栓治疗、使用抗血栓药物类型、术前是否停用抗血栓药物,分别将患者分为抗血栓组(n=51)与非抗血栓组(n=106)、抗凝组(n=33)与抗血小板组(n=36)、停药组(n=35)与未停药组(n=41)。比较各组间术后迟发性(24 h至30 d内)出血发生率及出血时间点的差异,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间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结果 抗血栓组与非抗血栓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 vs. 5.66%,χ2=7.32,P=0.01);抗血栓组的出血时间点明显早于非抗血栓组(t=2.17,P=0.047);抗血栓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抗血栓组(χ2=6.18,P=0.01)。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4% vs. 27.78%,χ2=0.11,P=0.74),两组在出血时间点、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χ2=0.13,P=0.72)。停药组与未停药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9% vs. 29.27%,χ2=3.97,P=0.046),未停药组在出血时间点方面明显早于停药组(t=3.03,P=0.01);停药组术后30 d累积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停药组(χ2=4.36,P=0.04)。结论 抗血栓治疗可能导致大结肠息肉EMR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升高,但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与抗血栓药物类型无明显关系。术前适当停药可能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有效策略。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腺苷酸基琥珀酸裂解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3, 32(9):1433-143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19

      摘要 (395) HTML (384) PDF 1009.39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腺苷酸基琥珀酸裂解酶(ADSL)是嘌呤从头生物合成的必需酶,参与调控肿瘤嘌呤核苷酸、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重要功能。然而,它在胃癌(GC)中的表达与作用仍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ADSL在GC组织中的表达与作用以及与局部晚期GC新辅助化疗的关系。方法 利用TCGA队列中的配对GC和正常组织表达数据,通过TNM plot、人类蛋白图谱、UALCAN、STRING数据库,分析ADSL表达及临床意义。用荧光定量PCR检测24例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SOX方案5例、XELOX方案7例、FLOT方案12例)的局部晚期GC患者的组织标本中ADSL表达。结果 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胃组织相比,GC组织中的ADSL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性增加,且ADSL过表达患者与预后较差。ADSL表达与磷酸核糖甲酰基甘氨脒合酶、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等呈明显正相关。ADSL表达涉及p53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iroRNA(microRNA)调控以及细胞周期调控。行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后的GC组织中ADSL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各自的癌旁组织,相对另两种方案,行FLOT方案的患者临床客观缓解率较高,GC组织ADSL mRNA表达较低。结论 ADSL在G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ADSL有望成为局部晚期GC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标志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初诊胆道蛔虫的罕见胆总管变异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3, 32(9):1439-14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3.09.020

      摘要 (344) HTML (175) PDF 1.03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临床上,胆道系统尤其是胆囊的变异比较常见,但是胆总管变异却罕见。本文报告1例初诊为胆道蛔虫的罕见胆总管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以期提高对胆总管变异的认识和诊治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初诊为胆道蛔虫的罕见胆总管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结果 患者为60岁老年女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痛伴巩膜黄染20 d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后结合外院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诊断为“胆道蛔虫”。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与胆道蛔虫经典的剑突下钻顶样疼痛不符,且患者上腹有压痛,结合入院后的B超检查结果未提示胆总管内有异常回声等,不排除胆总管其他异常情况可能。为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为患者施行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ERCP检查确诊为罕见的胆总管变异,后经护肝、护胃、增加胃动力、解痉止痛、通便等治疗后治愈出院。电话随访3年半患者未再出现黄疸等不适。结论 对不典型的胆总管情况需警惕罕见胆总管变异的可能,以提高对胆总管疾病的准确诊治。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