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解读
    • 《靶向免疫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24, 33(1):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1

      摘要 (229) HTML (291) PDF 756.62 K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是肝细胞癌(HCC)高发国家,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多数HC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靶向免疫联合(靶免联合)治疗及靶免联合局部治疗是近年来中晚期HCC治疗的热点,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中晚期HCC患者的疗效。但是不同医疗机构方案和经验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共识及全程管理的模式可供参考。近期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学分会、免疫学分会以及靶免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牵头制定并发布了《靶向免疫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对HCC行靶免联合局部治疗的定义、适用人群及管理、治疗方式的选择、转化为可根治性治疗的策略、肿瘤进展的治疗策略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管理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笔者对该共识中要点进行解读,并对共识如何适应当前的研究或实践的背景进行展望。

    • >专题研究
    • 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与胆道狭窄的关系及诊疗策略分析

      2024, 33(1):9-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2

      摘要 (290) HTML (178) PDF 1.12 M (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相对少见,但AMR是移植后移植物失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肝脏移植术后AMR的发生情况,以及AMR与胆道狭窄的关系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10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的脑死亡捐献肝移植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3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20例,其中AMR 7例、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TCMR)13例;发生胆道狭窄18例。发生急性排斥的患者中,6例(30.0%)发生胆道狭窄,未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中,12例(6.6%)发生胆道狭窄,前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2)。AMR患者中5例(71.4%)发生胆道狭窄,其中诊断急性AMR时3例患者合并胆道狭窄并处理,2例患者在AMR治疗好转后1年随访过程中出现胆道狭窄;TCMR患者中仅1例(7.7%)于术后3年发生胆道狭窄,AMR患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CMR患者(P=0.007)。7例AMR患者中,1例在移植术后2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在1周内快速出现肝功能恶化,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因肝功能衰竭并颅内出血死亡;其余6例在处理胆道狭窄(发生胆道狭窄的患者)并针对AMR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术后AMR增加胆道狭窄风险,对于急性AMR合并胆道狭窄的患者,除通畅胆道引流治疗外应尽快考虑AMR诊断和对应治疗。

      • 0+1
      • 1+1
      • 2+1
      • 3+1
    • 肝门部胆管癌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肝脏切除、异体肝移植术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附视频)

      2024, 33(1):18-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3

      摘要 (322) HTML (162) PDF 1.11 M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及肝总管上段,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肝门区结构复杂,肿瘤与门静脉、肝动脉等紧邻,故肝门部胆管癌容易出现血管、神经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加之位置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往往因出现黄疸等晚期症状才会就诊。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有效治疗方式,但对肝胆外科医生而言,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仍然是最为困难的挑战之一。笔者报告1例肝门部胆管癌侵犯胃、十二指肠、胰腺的患者施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全肝脏切除、异体肝移植术的治疗经过,以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共同完成治疗的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结果 患者为51岁男性,有乙型肝炎病史,因腹腔积液就诊。剖腹探查(肿块为涉及肝脏、胰头、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一个完整无法分离的区域)与PET/CT检查(肝右叶稍低密度伴FDG代谢增高,伴门静脉主干及右支累及可能,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均考虑恶性肿瘤,但术前穿刺活检未能诊断。经讨论后对患者实施了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肝脏切除与异体肝移植术(术前CT提示门静脉、肝动脉已闭塞或肿瘤侵犯,因此,术中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与供体门静脉吻合,用脾动脉翻转后与供体的肝固有动脉吻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示:肝门部中-高分化胆管癌,侵犯十二指肠及胃组织,侵犯胰腺,多处神经侵犯,未见明确脉管癌栓,切缘未见癌累及。术后8个月因消化道出血、感染死亡。结论 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移植是一个可以实现R0切除,提供潜在治愈机会的选择。然而,目前联合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报道仍然较少,该病例的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今后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 0+1
      • 1+1
      • 2+1
      • 3+1
    • 整合评分法(aCTA评分)对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预测价值

      2024, 33(1):27-3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4

      摘要 (224) HTML (130) PDF 771.89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有多种评估系统可用于肝癌预后指标的评估,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而联合评估可能提高预测效能。因此,本研究探讨由年龄校正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肿瘤负荷评分(TBS)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构建的整合了合并症情况、形态学特征、肝功能的联合评分(aCTA评分)对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236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周是否出现肝功能衰竭,分为PHLF组(19例)和非PHLF组(217例)。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通过Framingham研究中心Logistic模型建立积分系统的方法构建PHLF的加权风险评分。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该评分的临床实用性。 结果 236例肝癌肝切除患者中19例(8.1%)发生PHLF。Logistc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CCI( OR=1.557,95% CI=1.014~2.391, P=0.043)、TBS( OR=1.214,95% CI=1.022~1.442, P=0.027)、ALBI( OR=5.387,95% CI=1.844~15.733, P=0.002)是肝癌患者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aCCI、TBS、ALBI及三者联合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62、0.733、0.768、0.822。以aCCI、TBS、ALBI为基础,联合构建的aCTA评分系统(最高分为10分)的C指数为0.828(95% CI=0.732~0.925);AUC为0.809( P<0.05),表明该评分的区分度较好。该评分的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接近,表明该评分预测的准确度较好;DCA显示,患者均能从aCTA评分模型中产生净收益,表明该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aCCI、TBS、ALBI是肝癌患者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aCTA评分对高风险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0+1
      • 1+1
    • 临界可切除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肝动脉栓塞术转化治疗的疗效

      2024, 33(1):36-4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5

      摘要 (212) HTML (160) PDF 1.23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对于临界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仍是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外科手术切除或系统抗肿瘤治疗。当前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转化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具体转化治疗方案尚在探索中。本研究探讨临界可切除肝癌行FOLFOX方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肝动脉栓塞术(TAE)局部转化治疗的真实世界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2年2月采用FOLFOX方案的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的22例临界可切除(CNLC分期Ⅱ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析转化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标本的病理缓解率以及转化治疗后手术与未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HAIC联合TAE治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上腹痛、低热、短期的肝功能损害等,但没有发生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转化治疗后,肿瘤ORR、DCR分别为63.6%、86.3%,但有3例(13.6%)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转化治疗结束后14例患者行肝癌手术切除,转化手术切除率为63.6%,手术顺利,均能达到R0切除,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有10例(71.4%)为主要病理缓解(MPR),但无1例能达到完全病理缓解(CPR)。14例手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平均为14.7个月;手术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未手术患者(22.7个月vs. 13.2个月,P=0.018)。结论 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对于临界可切除肝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安全可行的,能取得较高ORR、DCR和转化手术切除率。虽然大多数术前转化治疗后能达到MPR,但CPR较低,手术切除仍是肝癌转化治疗后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

      • 0+1
      • 1+1
      • 2+1
    •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肝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 33(1):44-5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6

      摘要 (213) HTML (91) PDF 1.50 M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肝血管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误治。笔者报告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患者为46岁女性,因“全身皮肤黏膜出血1个月余,血小板减少1 d”入住血液内科。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计数4.0×109/L,凝血功能正常,骨髓穿刺活检提示巨核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少见,高度疑似ITP。经激素等治疗后皮肤黏膜出血好转,血小板升高至59×109/L。上腹部增强CT提示右肝巨大血管瘤,转至肝胆胰外科行肝血管瘤切除,术后术区渗血明显,阴道流血,血小板逐步降低至3.0×109/L,右侧胸腔大量积液,但凝血功能正常。经止血、输血、调节免疫、抗感染、胸腔穿刺引流处理后逐步恢复。术后第13天患者血小板升高至220×109/L。随访32个月,患者皮肤黏膜不再出血,血小板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成人ITP,需警惕合并肝血管瘤,处理血管瘤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需做好围术期管理以使患者顺利恢复。

      • 0+1
      • 1+1
      • 2+1
      • 3+1
    • 基于入院指标的细菌性肝脓肿液化成熟度贝叶斯统计预测模型构建

      2024, 33(1):52-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7

      摘要 (247) HTML (192) PDF 768.38 K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和目的:脓肿的液化成熟度是影响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早期治疗、有创引流及预后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疾病早期能够有效诊断PLA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估与治疗是临床诊疗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的诊疗策略是通过增强CT、MRI检查及手术情况确定脓肿性质,缺乏快速确定脓肿性质的手段。本研究利用入院常规检查指标,通过采用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PLA液化成熟度的预测模型,为PL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PLA患者资料。根据增强CT、手术情况明确的脓肿成熟度,将患者分完全液化组(59例)与未完全液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常规检查指标和临床特征。对原始资料进行二分类,经筛选后得出诊断价值较大的指标。采用贝叶斯统计法建立PLA液化成熟度预测模型,并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1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诊的23例PLA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并生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本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筛选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血清降钙素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平扫CT值等因素与PLA的脓肿液化成熟度明显相关(均P<0.05);经ROC曲线验证,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贝叶斯统计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4.6%、正确率为87.3%。结论 所构建的PLA液化成熟度贝叶斯统计预测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明确脓肿性质。在疾病早期根据体征不排除PLA时即可根据入院常规检查指标和临床特征进行使用,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0+1
      • 1+1
    • >基础研究
    • 跨膜蛋白20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与作用机制

      2024, 33(1):61-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8

      摘要 (216) HTML (248) PDF 4.24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发现跨膜蛋白(TMEM)家族基因与肿瘤关系密切,TMEM201是TMEM家族的一员,其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MEM201在HCC中的表达与作用,并预测其在HCC中可能作用的通路,进而探讨机制。方法 在TIMER中分析TMEM201在泛癌中的表达。下载TCGA与GEO数据库中HCC患者数据,并收集106例HCC患者的手术标本与临床信息,分析TMEM201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分析TMEM201表达与HCC患者的预后关系。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判断HCC相关危险因素。根据TCGA与临床数据,分析TMEM201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String和GeneMANIA数据库绘制与TMEM201及其相关基因的网络图谱。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TMEM201与免疫细胞的关系。通过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与TMEM201相关的共表达基因,并对共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与KEGG通路预测。结果 泛癌分析结果显示,TMEM201在绝大部分肿瘤中呈高表达。多数据库及临床HCC标本免疫组化分析显示,TMEM20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且TMEM20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单因素与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提示TMEM201的表达是HC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蛋白质互作网络、GeneMANIA数据库分析显示,TMEM201与SUN1、SUN2、LMNB1、EMD等基因存在明显相互作用。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TMEM201表达与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细胞、Th2细胞等明显有关。此外,功能富集分析显示,TMEM201与共表达基因参与了许多HCC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和作用通路。通路结果及相关性热图提示TMEM201与细胞周期高度相关。结论 TMEM20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MEM201在HCC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浸润的调节、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肝癌铜死亡相关基因及其与预后、免疫浸润的关系分析

      2024, 33(1):74-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09

      摘要 (324) HTML (116) PDF 2.97 M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铜死亡是一种铜依赖、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继发于铜过载诱发的线粒体功能受损。铜死亡在多种肿瘤中扮演重要作用,但其与肝癌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铜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肝癌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肝癌和正常肝脏组织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和突变分析。采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LASSO、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基因并构建风险因子图。使用R包“rms”构建列线图。使用UALCAN数据库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验证。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性。采用TIMER2.0数据库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浸润的相关性,采用TISDB数据库分析CDKN2A和DLAT表达与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浸润丰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9个铜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癌中表达显著升高,CDKN2A突变频率最高。铜死亡相关基因主要参与蛋白质脂酰化、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等生物过程。基于LASSO、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OS)的基因CDKN2A和DLAT,并以此构建风险因子图,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CDKN2A、DLAT、T分期和肿瘤状态是影响肝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测和实际观察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UALCAN数据库分析发现CDKN2A、DLAT与肝癌临床分期、肿瘤分级有关,且GEO数据库、HPA数据库及肝癌细胞中的验证结果与之一致。相关性分析显示,CDKN2A和DLAT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表达相关;TIMER2.0数据库分析显示,DLAT表达与CAF浸润明显正相关;TISDB数据库分析显示,CDKN2A和DLAT表达与MDSC浸润丰度无相关性。结论 铜死亡相关基因CDKN2A、DLAT可能是肝癌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文献综述
    • 肝癌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024, 33(1):88-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0

      摘要 (239) HTML (186) PDF 835.44 K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癌是全球第六高发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尽管目前肝切除术仍然是根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其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是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PHLF的发生与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不足密切相关,因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评估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慢性肝病的进展会引起肝功能储备的变化,肝脏不同区域功能存在差异,给术前准确评估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常见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评分系统、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影像学以及核医学肝胆闪烁显像(HBS)等。其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评分系统是常用的肝功能不全筛查工具,成本低、易获取,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ICG清除试验已纳入国内各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但评估的仍是整体肝功能。钆塞酸二钠(Gd-EOB-DTPA)是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其不仅能够提供肝脏解剖信息,还能够对局部肝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与ICG清除试验相比,Gd-EOB-DTPA增强MRI在预测PHLF方面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然而,由于高昂的成本、长时间的检查过程以及复杂的扫描序列参数调节等因素,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持续推进,三维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指导手术精细操作、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AI辅助下三维重建能大幅缩短处理时间并且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三维成像技术是基于肝脏容积的整体评估,残肝体积和残肝功能并未完全对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成像因广泛的扫描范围、高空间分辨率和准确的血流测量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肝功能评估工具。然而,由于CT辐射暴露与重复性差等限制,导致该技术无法常规应用。弹性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间接实现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HBS的优势在于可评估整体性及区域性肝功能、可结合SPECT/CT行体积评估,并且考虑到肝段间功能差异性和潜在病理情况。然而,目前国内应用仍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临床价值。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仍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都存在不同的局限性。本文就肝癌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2024, 33(1):100-10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1

      摘要 (165) HTML (140) PDF 750.18 K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高致死率的癌症之一。目前,根治性肝切除术依然是早期和部分中晚期HC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影响HCC患者长短期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HLF是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病因,术前及时发现高危PHLF患者是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传统肝功能评估方法应用广泛,能够区分出PHLF高危患者,但其预测准确性相对不高。近些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级算法纳入更全面危险因素的模型被应用于PHLF预测领域。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类统计学方法构建了新式PHLF相关预测模型,并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前期大量文献检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PHLF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方便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各类型的PHLF预测模型。

      • 0+1
      • 1+1
    • 肝移植围手术期甲状腺功能变化与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4, 33(1):108-1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2

      摘要 (173) HTML (151) PDF 578.69 K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脏是甲状腺素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场所,肝移植(LT)围手术期必然伴随着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而TH对包括肝细胞在内的所有细胞的正常代谢率调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与LT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此,笔者对LT围手术期甲状腺功能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在慢性肝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3(1):114-1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3

      摘要 (245) HTML (191) PDF 704.23 K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胃肠道、胰腺、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表达。PCSK9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的肝细胞内外分子靶点众多,在肝脏中主要通过与肝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靶向溶酶体降解,升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既往PCSK9在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肿瘤等疾病中得到广泛关注,并促进PCSK9抑制剂的快速研发,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PCSK9研究的深入及慢性肝病发病率的逐渐提高,PCSK9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也逐渐被揭示。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阐述PCSK9在多种临床常见慢性肝脏疾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癌)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治疗策略

      2024, 33(1):122-1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4

      摘要 (200) HTML (212) PDF 706.64 K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20%的患者伴有同时性肝转移,另20%患者在疾病的发展中也出现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切除仍然是患者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最佳治疗选择,其中微创切除更是兼具微创的优势与根治的效果,长期的肿瘤学疗效也与开放手术相当。但受限于肿瘤大小、位置分布等解剖因素、患者的肝脏功能以及一般状态等因素,只有少数患者在初诊时适合手术切除。其他微创治疗策略包括消融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单纯系统治疗的生存率。消融治疗对于选择性的患者兼具有微创与类似手术的根治性效果,对于深部肿瘤也更具优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消融困难或复发病灶的重要替代选择。Y90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更是兼具肿瘤控制与增大余肝的双重作用,在转化治疗时代其地位也不断上升。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化与技术的进步,CRLM的微创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在精准、个体化与转化治疗时代微创治疗策略如何合理地联合或序贯使用等。在选择微创治疗策略时,应该根据多学科团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评估和综合治疗,尽可能实现R0切除或无疾病证据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本文就近年来CRLM的微创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

    • PITPNC1调控肿瘤细胞脂质代谢与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2024, 33(1):131-1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5

      摘要 (103) HTML (194) PDF 656.97 K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质代谢介导铁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热点和难点。目前肿瘤相关调控脂质代谢和铁死亡的关键调节分子仍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转移蛋白(PITP)家族的成员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特异性结合并转移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酸,促进细胞膜脂质转运,介导脂质代谢。新近发现,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促癌基因,在乳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肺癌和胰腺癌中高表达,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过程。笔者就PITPNC1介导脂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对肿瘤细胞铁死亡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肿瘤细胞铁死亡以及脂质代谢的认识,为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简要论著
    • 肝癌免疫治疗后神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 33(1):138-1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6

      摘要 (96) HTML (83) PDF 1.45 M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疗效的同时,因其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分享2例神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n-irAEs)患者的诊疗经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知水平。方法 收集并整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例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n-irAEs的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肝细胞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6岁与58岁。在行ICIs治疗后分别出现手足颤抖、失语、惊厥及四肢痛觉过敏等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临床症状,立即停药并予以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治疗,病例1停止免疫治疗改为仑伐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接受肝中叶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有微血管侵犯(M1),术后行辅助性TACE 1次,口服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维持辅助治疗,患者拒绝放疗,行抗病毒联合口服瑞戈非尼治疗,患者现术后生存19个月,随访至今生活状态良好,无免疫性脑炎复发。病例2接受治疗20 d后肢体触痛消失,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出院前患者可自主站立约3~5 min,步行约30 m。出院后行电话随访,无n-irAEs复发,患者因肿瘤进展于2023年1月死亡。结论 n-irAEs在临床十分少见,但致死率高,因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呈多样性,且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征象,在肝癌的系统治疗中需警惕该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一旦发生应尽早诊治。

      • 0+1
      • 1+1
      • 2+1
      • 3+1
      • 4+1
    • 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 33(1):145-1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1.017

      摘要 (90) HTML (84) PDF 1.15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寄生于肝脏。肝棘球蚴病常见的病原类型有两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其中以单种棘球蚴绦虫感染者较为常见,而两种棘球蚴绦虫同时感染者少见,仅占肝棘球蚴病患者的0.92%。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最终疾病的确诊需进行病理学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1例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晚期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例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39岁藏族女性,因出现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细粒棘球蚴病、腹壁脓肿,术中与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多房棘球蚴病混合感染,行多肝段联合切除术+腹壁窦道切除手术治疗。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患者术后长期规律口服阿苯达唑治疗,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肝两型棘球蚴同时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肝棘球蚴病,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该病呈浸润式增殖,不仅可以直接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还可以经淋巴及血运转移到腹膜后和远隔器官如脑、肺等部位,故有“虫癌”之称,出现症状时多达中晚期;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者的诊治共识,就目前国内外对于单种棘球蚴病诊治指南中,对于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切除病灶并长期口服阿苯达唑治疗,防止复发。

      • 0+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