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3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与共识
    • 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中日韩专家上海共识(2024版)

      2024, 33(10):1547-15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1

      摘要 (68) HTML (76) PDF 1.02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态肥胖及其伴随疾病已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严重公众卫生问题之一,而减重代谢手术到目前为止仍是长期控制体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在所有的减重术式中,袖状胃切除术(SG)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但它并不是完美的术式。术后可能加重原有或出现新发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一直是这种术式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关于SG患者GERD的诊治方面还缺乏高级别临床试验的证据。因此,由国内四家减重手术中心发起,来自中日韩三国的41位在减重代谢手术及GERD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Delphi法来达成SG患者GERD诊治的共识。本共识中共59个征询问题,其中44个达成共识。期待本共识不仅能作为临床诊治的参考依据,也能为未来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可能的方向。

    • >述评
    • 机器人手术在前肠外科中的应用前景

      2024, 33(10):1567-15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2

      摘要 (54) HTML (73) PDF 562.34 K (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肠外科是近年来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备受关注,主要指的是以胃、食管良性疾病为主的外科,主要涉及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减重代谢手术等,但国际上也有不少医院将食管癌、胃癌等恶性疾病纳入前肠外科领域之中。机器人手术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机器人手术系统独特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使医生能够更加精准、精细化地操控手臂器械,从而减少对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机器人手术正逐渐成为前肠外科领域的一大热点,但目前国内仍存在设备及维护费用高昂,对操作人员资质、操作场地要求高等局限性。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前肠外科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提高手术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 荧光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2024, 33(10):1572-15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3

      摘要 (43) HTML (60) PDF 709.02 K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荧光成像技术最初用于肝储备功能评估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等,随后此方法在肿瘤外科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得到广泛认可。荧光腹腔镜技术,将荧光成像技术优势和微创优势相结合,这一技术在结直肠癌(CRC)的辅助诊断及治疗方面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在腹腔镜CRC手术中,吲哚菁绿-近红外成像技术可增强肿瘤病灶的可视化效果、进行淋巴结示踪及评估吻合口血供等。近年来,荧光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但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微创外科专家通过总结现有临床经验,制定了一系列专家共识,为指导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提供了指南,但关于吲哚菁绿注射剂量、浓度、给药方式及时间、注射部位及学习曲线等尚无完全统一标准。因此,未来仍需在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致性指南,推动该技术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规范、广泛的应用。笔者对荧光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手术中的发展背景、应用进展、技术争论以及展望进行介绍。

    • 人工智能在疝与腹壁外科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2024, 33(10):1580-15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4

      摘要 (45) HTML (75) PDF 669.52 K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出现为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相较于AI在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AI在疝与腹壁外科领域的应用仍非常有限。目前AI在疝与腹壁外科主要应用于术前危险因素分析、疾病辅助诊断、手术复杂性预测、影像学分析、机器人以及非机器人术中辅助、术后并发症与复发预测及教育培训与管理等方面,对于进一步提高疝与腹壁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目前AI在疝与腹壁外科领域的应用场景,介绍了国内外AI在疝与腹壁外科应用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促进疝与腹壁外科的进步提供参考。

    • 腹壁缺损修补中腹壁重建方式的发展与思考

      2024, 33(10):1588-159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5

      摘要 (45) HTML (62) PDF 622.40 K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壁切口疝、创伤性腹壁疝以及腹壁恶性肿瘤切除后造成的腹壁缺失等类型的腹壁疝或缺损唯一的治愈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腹壁修复重建。修复重建技术方法较多,经历过多次技术革新,出现如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腹横肌分离技术以及腹腔镜肌后、腹膜前组织结构分类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但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外科医生的技术经验和材料学等诸多原因,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腹壁缺损的修复重建,尤其是复杂腹壁疝的修复重建,目前仍然是疝与腹壁外科领域面临的棘手问题。材料学作为疝与腹壁外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修复重建方式的选择应与材料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近些年来材料学的研究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单一的结构组织修复逐步向追求腹壁结构功能统一的最终目标发展,对于材料本身性能的要求也从开始的机械强度逐步过渡到向功能性再生的方向发展。对于技术革新的不断追求依然是疝与腹壁外科医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

    • 基于疝外科理念的肠造口还纳策略

      2024, 33(10):1594-15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6

      摘要 (41) HTML (73) PDF 565.86 K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造口还纳术通常在临时性肠造口术后3~6个月施行,用于恢复肠道的连续性。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疝(SSIH)的高发生率问题不容忽视,SSIH一旦形成,不仅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也明显增加医疗风险和社会负担。因此,降低SSIH的发生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最根本的策略是根据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8岁、结肠造口、BMI≥25 kg/m2、恶性肿瘤、急诊手术、已形成造口旁疝、合并中线切口疝和术后伤口并发症等准确识别高危患者,提前进行预防。由于造口肠管造成的腹壁缺损类似于切口疝时肠管疝出的状态,对于腹壁切口疝形成的高危患者,在进行肠造口还纳术时,按照切口疝的修补理念,在关闭腹部切口时预防性置入补片,进行腹壁的闭合和加强,将有助于预防切口疝的发生,且不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及手术部位不良事件。但对于肠造口还纳术中应该使用何种材质的补片仍然存在争议。总之,造口还纳术与普通腹部切口不同,用疝外科理念来关闭此类切口,将成为预防SSIH形成的关键措施。

    • >专题论坛
    •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关键技术和焦点问题

      2024, 33(10):1600-161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7

      摘要 (63) HTML (110) PDF 1.03 M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RC)历经30余年的发展,其肿瘤学疗效已被众多高质量研究验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在保证肿瘤学获益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手术质量安全水平。基于术中解剖理念、解剖层面、解剖变异、切除范围等手术质控相关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相关操作流程已趋于标准化与同质化。但是,LRC术中完成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如何更好实现横结肠与回肠消化道重建尚存较多争议。目前,回结肠消化道重建按吻合技术可分为手工缝合与器械吻合;按吻合口形态可分为侧侧吻合、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按吻合操作部位可分为经辅助切口的体外吻合以及在腹腔内行体内吻合。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与手术器械的革新,通过吻合器行体内侧侧吻合似乎愈发受到外科医生的欢迎。但目前,器械吻合尚无法完全取代手工缝合,关于两种吻合技术优劣的争论仍在持续;不同术者在吻合口形态选择上各有偏好,尚无法统一;关于体内与体外吻合利弊的研究愈发丰富且深入。虽然已有关于上述部分问题的高质量研究发布,但部分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冲突。本文基于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较系统阐述了LRC术中涉及的不同吻合技术优劣;不同吻合口形态的技术特点与选择依据;体内与体外吻合在术中操作、术后并发症、肿瘤学获益、医疗成本等方面的利弊;系膜裂孔是否关闭等焦点问题,旨在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宜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优化手术质量以及探索临床研究新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专题研究
    • 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手术后预防性临时造口永久化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 33(10):1613-16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8

      摘要 (45) HTML (78) PDF 730.27 K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预防性临时造口作为一种简单有效减轻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严重程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手术中,但部分预防性临时造口患者因各种因素不能还纳,从而转变为永久性造口。目前,造口永久化仍然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不良后果,其发生原因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单中心的连续性手术样本,探讨形成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行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手术联合预防性临时造口且完成超过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永久性造口的发生情况,比较永久性造口患者与造口还纳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永久造口定义为造口超过12个月未能还纳。结果 共纳入299例患者,其中268例(89.63%)如期还纳(造口关闭组),31例(10.37%)未还纳(永久造口组)。与造口关闭组比较,永久造口组初诊时远处器官转移发生率更高(7.5% vs. 25.8%,P=0.003),同时,T3与T4期、N2期以及临床分期Ⅳ期比例更高(均P<0.05);术后总并发症(19.0% vs. 41.9%,P=0.003)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1% vs. 9.7%,P=0.016)升高,吻合口漏发生率也升高(4.9% vs. 19.4%,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合并远处器官转移(OR=5.41,95% CI=1.80~16.27,P=0.003)和吻合口漏(OR=4.44,95% CI=1.15~17.09,P=0.030)是形成永久性造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目前仍有部分患者的预防性临时造口无法还纳而形成永久性造口。永久性造口与肿瘤位置过低、初诊时存在远处器官转移和出现吻合口漏密切相关。

    • 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4, 33(10):1623-163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09

      摘要 (80) HTML (77) PDF 836.90 K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手术仍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而新辅助治疗能够将最初不可切除的病变转化为可切除的病变,改善患者预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否将贝伐珠单抗常规用于潜在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患者接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吉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胃腹部肿瘤外一科行联合应用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的LAR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26例行XELOX(奥沙利铂联合卡培宾)+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化疗+贝伐珠单抗组),19例行放疗同步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序贯治疗的新辅助方案(放化疗+贝伐珠单抗组)。术前影像学评估显示,两组患者肿瘤缓解率分别为84.61%和94.74%,疾病控制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CEA、CA19-9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手术及术后病理评估中,化疗+贝伐珠单抗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Dixion切除+D2淋巴结清扫,其中的10例患者进行了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病理显示,平均淋巴结清扫18.3枚,转移淋巴结2.1枚;肿瘤退缩分级(TRG)0级2例(7.69%)、1级8例(30.77%)、2级10例(38.46%)、3级6例(23.08%)。放化疗+贝伐珠单抗组中15例患者实施了Dixion切除+D2淋巴结清扫,2例患者实施了Miles手术,1例患者因困难骨盆且盆腔粘连严重无法实施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盆底粘连严重术中探查无法切除,15例进行Dixion手术的患者均实施了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术后病理显示,平均淋巴结清扫18.5枚,转移淋巴结1.6枚;TRG 0级2例(10.53%)、1级7例(36.84%)、2级6例(31.58%)、3级2例(10.53%)。两组患者的手术标本显示,肿瘤上下切缘及环周切缘均为阴性,无肿瘤残留。全组共55例次经历了新辅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所有的不良反应评估均为1~2级,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 对于LARC患者,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有效,治疗中可以选择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同时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进行放疗或不进行放疗,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概率,增加了保肛机会。

      • 0+1
    • 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7例疗效分析

      2024, 33(10):1633-16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0

      摘要 (58) HTML (73) PDF 1.28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保留功能的近端胃切除和重建是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方法,但尚无统一的手术方式,且各类新术式的近远期效果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分析早期胃癌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收治的7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的患者临床数据及随访资料。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6个月吻合口反流和狭窄情况及相关营养指标,并将该组患者术后1年的营养相关指标与同期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的11例早期胃癌患者比较。结果 7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手术时间(212.9±20.6)min,其中吻合时间(54.7±1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8.6±9.0)mL。住院期间均无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反流症状,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症状。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血红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总蛋白浓度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患者术后1年的体质量、第三腰椎(L3)骨骼肌面积、L3内脏脂肪面积、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百分比均低于同期早期胃癌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的患者(均P<0.05)。结论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单肌瓣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早期胃癌手术方式,抗反流效果确切,但需避免吻合口狭窄发生。此手术方式对早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影响低于全胃切除。

      • 0+1
      • 1+1
    • 术前肌肉减少症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其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024, 33(10):1642-165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1

      摘要 (43) HTML (56) PDF 802.70 K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术前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骨骼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相关的综合征,被认为与多种术后不良结局相关。胃癌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或持续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该并发症是否与肌肉减少症有关联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前肌肉减少症对接受根治性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长期预后的影响,重点并分析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肌肉减少症的关系,以期为胃癌患者的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L3骨骼肌指数、握力及步速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组和非肌肉减少症组。分析肌肉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肌肉减少症对胃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和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分析患者发生POCD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20例胃癌患者,其中59例(18.44%)诊断为肌肉减少症,与非肌肉减少症组比较,肌肉减少症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更低,年龄≥60岁、NRS 2002评分≥3、合并肺疾病及开腹手术的比例更高(均P<0.0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均衡两组基线资料后(每组各59例)的分析结果显示,肌肉减少症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肌肉减少症组(54.24% vs. 32.20%,P=0.016),其中肌肉减少症组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Ⅱ~Ⅳ级并发症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肌肉减少症组(27.12% vs. 5.08%,P=0.001;33.90% vs. 15.25%,P=0.019);肌肉减少症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肌肉减少症组(12.54±4.7 vs. 7.68±3.8,P=0.005);肌肉减少症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与无进展生存(DFS)率均低于非肌肉减少症组(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肌肉减少症、肿瘤pT分期、肿瘤pN分期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OS及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PSM后的118例患者中,术后诊断为POCD共34例(28.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肉减少症以及术前合并症数量、麻醉时间≥2 h是术后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预防POCD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术前肌肉减少症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术后不良结局以及POCD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应重视术前肌肉减少症的检测,进行积极的术前干预及术后管理,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长期生存率。

      • 0+1
    • >基础研究
    • 纳米颗粒递送siRNA联合声动力疗法协同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

      2024, 33(10):1654-16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2

      摘要 (64) HTML (63) PDF 3.24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声动力疗法(SDT)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利用低强度超声(US)激活声敏剂,促使其产生细胞毒性的活性氧(ROS)杀伤细胞。本研究尝试开发一种包含声敏剂与肿瘤相关基因RRS1小干扰RNA(siRRS1)的新型纳米颗粒(NPs),并观察其对结肠癌的抗癌作用,以期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在TCGA与GEO数据库下载RRS1 RNA-Seq数据,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80例临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RRS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观察结肠癌细胞转染siRRS1后的增殖与凋亡情况。将声敏剂四(4-羧基苯基)卟啉(TCPP)、基因载体DSPE-PEI、siRRS1组装成TCPP@DSPE-PEI-siRRS1 NPs(T@D-siRRS1 NPs),在体外对T@D-siRRS1 NPs进行结构表征,以及其细胞摄取与ROS生成能力检查后,进行体外细胞实验与在体荷瘤鼠实验观察T@D-siRRS1 NPs对结肠癌的抗癌作用。结果 数据库分析与临床标本检测均显示,RRS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并且高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HR=1.88,95% CI=1.27~2.79,P=0.00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RRS1 mRNA表达是结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54,95% CI=1.447~2.215,P=0.031)。敲低RRS1后,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明显增加(均P<0.05)。结构表征结果显示颗粒粒径均一,稳定性好;T@D-siRRS1 NPs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TCPP在超声的辐照下可以产生单线态氧(1O2)。随后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均显示,转染携带siRRS1或TCPP(T@D-对照siRNA、T@D-siRRS1)+US的NPs后,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T@D-siRRS1 NPs+US的作用最强(均P<0.05)。此外,T@D-siRRS1 NPs+US治疗小鼠的重要器官无明显损伤。结论 T@D-siRRS1 NPs+US集SDT与基因治疗于一体,对结肠癌细胞可产生有效的协同杀伤作用,且T@D-siRRS1 NPs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生物兼容性,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在可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FAM49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验证

      2024, 33(10):1667-167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3

      摘要 (25) HTML (62) PDF 1.81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胃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极为普遍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之高使其成为全球癌症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序列相似性家族49成员B(FAM49B)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大多数肿瘤中显著上调,但FAM49B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角色,目前仍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探讨FAM49B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基于TCGA和GEO数据库,进行FAM49B的表达、生存分析、免疫浸润评估、基因集富集及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收集胃癌临床样本,采用免疫组化、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AM49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体外实验分析FAM49B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采用CCK-8、EdU、Transwell和流式细胞术分析FAM49B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AM49B基因在胃癌的肿瘤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同时FAM49B的高表达与M1/M2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密切相关,FAM49B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好;富集分析显示,FAM49B高表达组富集于p53信号通路,而低表达组富集于ERBB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显示,FAM49B与FAM49A、ACTN1、THSD4、RAC3、EGFR等蛋白有高度相互作用。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FAM49B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5);FAM49B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胃癌的浸润深度呈反向关系(均P<0.05)。敲除FAM49B基因后,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明显增强,而过表达FAM49B后则成反向变化(均P<0.05);敲除FAM49B的胃癌细胞G1期比例明显降低,S期升高,伴随cyclin E1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而过表达FAM49B的胃癌细胞G1期百分比升高,S期和G2期百分比降低,伴随cyclin E1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此外,敲除FAM49B后,胃癌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及c-myc表达上调,p53表达下调,而过表达FAM49B后,胃癌细胞中这些蛋白的表达呈反向变化。结论 FAM49B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但其发挥了抑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上皮-间充质转化以及p53通路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miR-199b-3p与CRIM1在胃癌细胞中的靶向关系及其功能

      2024, 33(10):1679-16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4

      摘要 (43) HTML (33) PDF 1.43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发现,miR-199b-3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而半胱氨酸丰富跨膜BMP调节因子1(CRIM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目前miR-199b-3p在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与CRIM1之间是否有关联也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是否miR-199b-3p与CRIM1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对胃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iR-199b-3p和CRIM1的表达。以胃癌MGC803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过表达miR-199b-3p(miR-199b-3p模拟物)与敲低CRIM1(si-CRIM1)后,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迁移能力以及凋亡率的变化;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199b-3p和CRIM1的靶向关系,并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miR-199b-3p表达水平降低,而CRIM1增加(均P<0.05);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CRIM1在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呈阴性表达。过表达miR-199b-3p或敲低CRIM1后,MGC803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迁移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均P<0.05)。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199b-3p与CRIM1存在靶向关系;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转染miR-199b-3p模拟物后,CRIM1表达降低(P<0.05)。结论 CRIM1是miR-199b-3p的靶基因,miR-199b-3p能够通过靶向调控CRIM1的活性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miR-199b-3p/CRIM1通路可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进一步研究。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临床研究
    • A型肉毒毒素联合术前渐进性气腹在巨大切口疝中的临床应用

      2024, 33(10):1688-1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5

      摘要 (56) HTML (55) PDF 863.65 K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巨大切口疝修复是疝的治疗难点,关闭切口疝的巨大缺损可能会产生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A型肉毒毒素(BTA)可以暂时性松弛腹壁肌肉,利于缺损的修补,术前渐进性气腹(PPP)可以扩大腹腔容积,缓解疝内容物重新回纳所导致的腹腔内高压。两者联合用于巨大切口疝修复的术前准备可能起到互补作用。本文目的在于探讨BTA联合PPP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5年12月—2019年12月诊治的213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接受BTA联合PPP治疗2周后,采用CT测量双侧腹壁肌肉的变化情况、腹腔粘连情况、腹围变化情况、腹腔容积变化、疝囊容积比变化,并记录术中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BTA联合PPP治疗后,CT显示213例患者的双侧侧腹壁肌肉长度均向中线延长,其中左侧平均延长2.45(1.53~3.29)cm、右侧平均增加2.54(1.68~3.40)cm;双侧侧腹壁肌肉厚度减少,其中左侧平均减少0.84(0.64~1.00)cm、右侧平均减少0.82(0.62~1.05)cm;内脏与腹壁的距离为平均(7.52±1.78)cm,腹围增加6.1(4.2~6.9)cm;腹腔容积平均增加1 802(1 494.98~2 316.26)mL,疝囊容积比平均减少了9%(6%~12%),以上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P治疗后CT显示,18例(8.45%)患者无腹腔粘连;195例(91.55%)患者腹腔粘连,其中39例(18.31%)片状粘连,156例(73.24%)为点状、线状及片状粘连构成的混合性粘连。粘连物以网膜和肠管组织混合型为主,占59.15%。BTA联合PPP过程仅出现Ⅰ级并发症43例(20.19%),其中合并腹痛28例、肩膀疼痛9例、皮下气肿6例、呼吸困难3例。3例呼吸困难患者予以吸氧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其余患者无须特殊处理。213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术中无中转开腹病例,术中无脏器组织切除等减容情况,筋膜完全闭合209例(98.12%),4例(1.88%)未完全关闭缺损。术中平均手术分离粘连时间为28(11.00~44.50)min,平均总手术时间178.0(132.50~255.00)min,平均出血量20(10~30)mL。患者术后中位腹腔内压力(IAP)10(9.00~12.00)mmHg之间,其中47例(22.07%)IAP>12 mmHg的患者,采取积极利尿、通便等降低腹腔内容物处理措施后,IAP均下降至12 mmHg水平以下。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后未发现皮瓣坏死、ACS等严重并发症。30 d内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6(16.50~33.00)个月,13例(6.10%)发生手术部位事件,其中手术部位感染5例(2.35%)、血清肿7例(3.29%),血肿1例(0.47%),无疝复发。结论 BTA联合PPP治疗不仅可帮助识别腹壁粘连区域,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入路,增加了手术安全性,还可明显增加腹腔容积、延长侧腹壁肌肉,利于巨大切口疝的腹壁缺损关闭,减少术后ACS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0+1
    • 补片两点标识引导下腹腔镜Sugarbaker造口旁疝修补术单中心120例分析

      2024, 33(10):1697-17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6

      摘要 (50) HTML (58) PDF 961.22 K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造口旁疝是结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是目前治疗造口旁疝的主流术式,但相较于其他腹壁疝修补术,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后的造口旁疝复发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复发性造口旁疝手术后的复发率远高于初次手术后的复发率,其中侧方位补片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分析采取两点标识引导下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治疗末端结肠造口旁疝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疝与肥胖外科120例接受补片两点标识引导下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治疗的末端结肠造口旁疝患者临床数据。根据欧洲疝学会分型对纳入的造口旁疝进行分型,分析补片两点标识引导下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术后患者的症状学复发率和影像学复发率,及复发与未复发患者肠梗阻、造口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中,2例(1.7%)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8(6~96)个月。术后症状学复发率为5.1%(6/118),影像学复发率为6.8%(8/118)。复发患者(n=8)与未复发患者(n=110)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疝环缺损面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患者手术时间长于未复发患者(P<0.05)。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0/118),其中造口皮肤黏膜分离3例,造口感染2例,迟发性肠梗阻2例,早期肠梗阻、疝囊积液、疝囊腔肠管迟发瘘各1例,按Clavien-Dindo分类标准,Ⅱ级6例,Ⅲa级3例,Ⅳ级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与无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性别、BMI、疝环缺损面积、手术时间和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年龄大于无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 补片两点标识引导下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的应用降低了造口旁疝的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0+1
    • >国际动态
    • 2024年韩国国际胃癌周(KINGCA WEEK 2024)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报道

      2024, 33(10):1705-171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7

      摘要 (33) HTML (97) PDF 670.66 K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4年9月26日—28日,作为国际胃癌领域的权威学术会议,2024年第11届韩国国际胃癌周(KINGCA WEEK 2024)在首尔举行。该会议由韩国胃癌协会主办,共设置1个主会场,18个分会场,16个专题研讨会,包含100个受邀专题汇报和4场全体大会主旨演讲,吸引了来自全球788名胃癌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外,本次会议还设定16个会议主题,收到了来自韩国、中国、日本、美国等24个国家的425项投稿。经过评审,最终接收投稿365项,包括8项全体大会口头报告、78项口头报告以及279项壁报展示。本次会议热点众多,涵盖胃癌诊疗各领域,与外科手术相关的主要包括转移性胃癌的治疗策略、Ⅳ期胃癌转化治疗国际共识会议、韩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未来研究方向、外科手术新器械新设备研发,微创胃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切除及重建的关键问题等。此外,笔者团队也受邀进行了两项有关“胃癌微创手术人工智能”的大会口头报告。笔者团队在此详细报道上述胃癌外科治疗相关的动态和热点,以期为国内外科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 >文献综述
    • FTO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2024, 33(10):1714-172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8

      摘要 (87) HTML (37) PDF 801.80 K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肠道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尤以胃癌(GC)及结直肠癌(CRC)多见,其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多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高复发率和低生存率依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N6-甲基腺苷甲基化(m6A)是mRNA中最丰富的内部修饰,在调控RNA转录后修饰和RNA的下游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肪肥胖相关蛋白(FTO)是首个被发现的m6A去甲基化酶,可以去除m6A动态可逆的修饰。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FTO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调控肿瘤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放化疗后的治疗敏感性和耐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FTO在绝大部分类型的GC中表达上调,并提示预后不良。高表达FTO通过增强G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对化疗的耐药性、增强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抑制凋亡来促进GC进展。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数研究表明FTO在CR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高表达FTO通过促进CR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对化疗药物抗性以促进肿瘤进展;此外,低表达FTO可提高CRC细胞质mRNA中的m6Am水平,促进CRC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瘤体形成,增加耐药性,高表达FTO则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另外,FTO也在其他消化道肿瘤如胰腺癌、食管癌中表达上调,高表达FTO促进其进展,且均提示预后不良。FTO对肝胆恶性肿瘤既有促进作用,又通过某些机制抑制其进展。随着更多的研究证明FTO在胃肠道中广泛致癌作用,FTO抑制剂及相关药物的研发也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增添了新途径。目前已经鉴定的CS1、奥美拉唑及莫匹罗星(mupirocin)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FTO以达到抑制CRC及GC进展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肿瘤还可通过FTO介导的免疫机制以逃避免疫监视。因此,阻断FTO介导的免疫逃避、抑制FTO介导的免疫通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也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选择。靶向调控FTO联合免疫治疗来抑制GC和CRC生长、转移和减弱耐药性,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 0+1
      • 1+1
    • 肠道菌群与肝胆胰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4, 33(10):1724-173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19

      摘要 (50) HTML (52) PDF 707.25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通过影响肠道稳态、肠道代谢、免疫功能等方面促进肿瘤尤其是肝胆胰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胆胰肿瘤发展和进展中的作用,可能为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机会。本文针对近几年肠道菌群在肝胆胰恶性肿瘤发展和进展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 >简要论著
    • 复杂小肠高流量空气瘘行经皮穿刺结肠造瘘消化液回输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 33(10):1731-17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20

      摘要 (38) HTML (85) PDF 1.87 M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肠瘘是指胃肠道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腔外存在异常通道,胃肠道内容物由此通道流向其他脏器、体腔或体腔外,并继发感染、体液丢失、内环境稳态失衡、器官损害、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的疾病。肠瘘的处理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病死率较高。消化液的收集与回输、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等技术的开展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疾病预后。对于高流量小肠瘘患者的消化液经盲肠回输目前国内罕有相关报道。本文报告1例经结肠镜辅助经皮穿刺结肠造瘘消化液回输患者的诊疗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结肠消化液回输技术及结肠重吸收功能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10月收治的1例复杂小肠高流量空气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经皮穿刺结肠造瘘消化液回输技术联合分段式肠内营养支持技术治疗复杂小肠高流量空气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患者因肠系膜动脉栓塞致小肠坏死在外院行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发生小肠空气瘘转入我院。患者入院时合并恶病质,全身和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钠血症),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伴有间断发热、切口局部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双下肢浮肿。患者给予抗感染、肠外营养联合经鼻空肠营养管分段式肠内营养治疗14 d,输液量4 500 mL/d。因消化液高流量外漏,上述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于第14天联合结肠镜辅助经皮穿刺结肠造瘘消化液回输治疗。治疗第21天上述临床表现明显好转,输液量2 500 mL/d,经盲肠造瘘回输消化液1 000 mL/d,经鼻空肠营养管输注百普利1 000 mL/d。治疗第28天,患者恶病质改善,感染、电解质、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均恢复正常,并且无发热、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双下肢浮肿,切口局部肉芽新鲜。输液量1 000 mL/d,经鼻空肠营养管输注营养液1 000 mL/d。患者随后行肠切除术+腹壁重建术,术后顺利出院。结论 经皮穿刺结肠造瘘消化液回输技术联合分段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技术是复杂小肠高流量空气瘘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0+1
      • 1+1
      • 2+1
      • 3+1
      • 4+1
    • 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胃切除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骨骼肌的影响

      2024, 33(10):1740-174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21

      摘要 (24) HTML (75) PDF 903.96 K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骨骼肌减少在接受胃癌根治术尤其是全胃切除术(TG)的患者中很常见,且与感染升高、术后并发症增加相关,最终导致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降低。本文评估新辅助化疗联合TG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骨骼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2016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接受新辅助化疗(希罗达+奥沙利铂)联合TG的5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与腹腔镜TG后3个阶段的第三腰椎(L3)骨骼肌质量指数(SMI)数据,以及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和生化指标,分析患者SMI的变化以及各项指标与患者SMI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的SMI平均值高于女性(48.77 cm2/m2 vs. 36.52 cm2/m2P<0.001),而肿瘤分期、手术史与合并症以及相关营养、生化指标与SMI之间无明显关系(均P>0.05);男性年龄与SMI呈负相关(rpearson=-0.31,P<0.05),而女性的年龄与SMI之间无明显相关(rpearson=0.08,P>0.05);体质量指数与SMI呈正相关(P<0.05)。患者新辅助化疗前SMI为(43.96±8.33)cm2/m2,在新辅助治疗联合TG后,SMI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TG术后,分别为(43.18±8.33)cm2/m2、(40.76±8.52)cm2/m2,后者较新辅助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的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与SMI变化趋势相似。此外,新辅助化疗对患者血象、肝肾功能均有明显影响。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TG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骨骼肌含量有不良影响,SMI可作为重要的营养评估指标,临床可通过CT影像学诊断肌肉减少为特定人群的营养和护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0+1
      • 1+1
    • 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对腹部外科手术后乳糜漏的治疗效果

      2024, 33(10):1747-17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0.022

      摘要 (51) HTML (58) PDF 533.75 K (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术后乳糜漏(CA)是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之一,治疗棘手。营养干预是促进CA愈合的关键措施,但缺乏规范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价CA患者专用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对腹部外科手术CA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腹部外科手术后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含中链脂肪酸组件的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进行营养干预(观察组),另外25例采用无脂饮食,未使用该营养制剂(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3 d CA的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37.16 mL vs. 455.59 mL,P=0.018),且观察组CA首次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7.32 d vs. 9.31 d,P=0.037)。对照组1例(4.0%)CA首次缓解后复发。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出现了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前白蛋白下降,而观察组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上升,仅有39.1%(9/23)及30.4%(7/23)的患者出现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4.39 d vs. 16.76 d,P=0.047),对照组有1例(4.0%)带管出院,观察组患者均拔除腹腔引流装置后出院。结论 CA患者专用特殊全营养配方制剂可减少CA漏出,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