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3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指南解读
    • 2024版欧洲心脏病学会《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指南》解读

      2024, 33(12):1941-19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1

      摘要 (16) HTML (7) PDF 850.43 K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4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2024版《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指南》,对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PAAD)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指南内容包括PAAD的评估和筛查,流行病学、治疗、随访建议等。由于不良健康生活方式流行以及老龄化问题加重,动脉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此版指南中详细的建议可与国内指南相结合,共同为广大血管外科医师提供可行的、最佳的临床实践方案。本文将总结此版指南重点内容及更新要点,为国内学者提供参考。

      • 0+1
    • CSCO与NCCN最新胃癌诊疗指南浅读与比较

      2024, 33(12):1950-19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2

      摘要 (8) HTML (8) PDF 1.38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癌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胃癌在所有癌症中病死率位列第3位,严重威胁着民众的健康。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是指导临床胃癌诊疗工作的重要工具,涵盖诊断、手术、围术期治疗、术后随访等相关内容,每年依托最新的临床数据进行更新,给予相应的循证推荐,指导诊治并提供标准化治疗建议,以期帮助医生在复杂病例中做出更优的决策。两部指南在晚期胃癌治疗药物推荐、重视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推荐晚期胃癌应用免疫治疗等方面意见保持一致,但在围术期治疗策略、术前新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方案、术后辅助治疗、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的推荐意见存在差异。CSCO指南更侧重于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综合治疗策略,并提供了更详细的注释部分,更新了一些新的抗体药物;而NCCN指南则更多依赖国际数据,治疗推荐更为统一,并提供了更多的治疗药物选择和更细致的营养监测管理。总体而言,两部指南在推动胃癌治疗标准化和个性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指导。胃癌早期诊断和筛查的挑战、治疗耐药性问题是指南中需要持续关注的方面,未来对于胃癌的研究也将继续关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两部指南的比较学习,医疗工作者可以为胃癌患者提供更规范、个性化的优化治疗方案,积极开展相关临床试验,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率。

    • >述评
    •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预留肝叶储备功能的评估与改善

      2024, 33(12):1958-19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3

      摘要 (15) HTML (12) PDF 695.53 K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PHCC)是目前最常见胆管癌类型,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PHCC常伴随着胆汁淤积,肝小叶中肝细胞代谢异常,肝脏各种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肾脏、肠道等全身器官也受到影响,导致对此类患者施行肝切除手术风险较高。目前,临床现有方法无法准确地评估此类患者的区域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策略还有很多问题至今尚未厘清和解决。另一方面,肝切除术前促进预留肝叶增生策略及疗效存在争议。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逐一讨论,阐述其定义、特点及进展。

    • >血管外科专题研究
    • 多中心近10年(2013—2022年)161例破裂腹主动脉瘤临床分析

      2024, 33(12):1967-19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4

      摘要 (9) HTML (5) PDF 746.80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需要快速诊断、紧急手术,且手术难度极大,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国内针对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的报道极少,给rAAA的防治带来了诸多困难。本研究收集了多中心、大样本量rAA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资料,分析近10年国内rAAA手术的现状与趋势,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五家大型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161例rAAA病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50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3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31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例)的临床与随访资料。结果 161例患者中,男性124例(77.02%),女性37例(22.98%);平均年龄68.27岁;男性与女性的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70岁与71岁。全组平均动脉瘤直径为7.11 cm,其中男性为7.72 cm、女性为6.8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冠心病。超过8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腹痛,以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占比为15%,有8例患者因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就诊。161例患者中,行传统开放手术(OSR组)86例,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组)75例,EVAR占比在逐年增加,近5年接近70%,且70岁以上患者中高达90%。所有OSR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而EVAR组20例采用局部麻醉,55例采用全身麻醉。此外,OSR组与EVAR组患者在手术时间(231.77 min vs. 162.49 min)、术中输血量(1 578.56 mL vs. 843.87 mL)、住院时间(21.21 d vs. 15.34 d)、ICU住院时间(8.28 d vs. 5.49 d)、住院费用(10.85万元 vs. 13.28万元)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AR组与OSR组在总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围术期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呼吸循环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92例患者术后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142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OSR组与EVAR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 2)。结论 rAAA是一种少见的高风险疾病,男性与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EVAR手术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但EVAR在改善长期生存率方面较OSR无明显优势。

      • 0+1
      • 1+1
    • 规范急诊流程下破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的近、中期疗效

      2024, 33(12):1975-19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5

      摘要 (12) HTML (5) PDF 1.15 M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主动脉瘤破裂(rAAA)是腹主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极其关键,目前腔内治疗作为一线选择。本文分析探讨规范急救流程下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rAAA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4年10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EVAR的22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67.2±10.0)岁,瘤体最大径(70.6±9.2)mm,均为肾下型rAAA,瘤颈角度(107.9±54.3)°。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全主动脉+冠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所有患者在规范急救流程下行EVAR。收集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1周与1、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CTA资料,分析瘤腔血栓化率、支架形态、内漏形式及发生率、髂分支通畅率等。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支架植入后造影发生Ⅰ型内漏6例,通过球囊扩张、植入短支架及弹簧圈+生物蛋白胶填充瘤腔等技术处理,再次造影内漏消失或明显减少。平均手术时间(162.1±63.6)min,输悬浮红细胞(736.4±532.3)mL,术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8.76±1.0)h,平均住院时间(8.1±4.5)d。术后30 d死亡6例,2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CTA发现少许Ⅱ型内漏,未予特殊处理,术后1个月复查内漏减少,术后3~6个月,内漏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2年发生Ⅰb型内漏,遂二次干预,内漏消失;其余患者支架无内漏,无髂支闭塞,瘤腔血栓化程度满意。结论 规范急救流程下EVAR治疗rAAA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对于Ⅰ型内漏可借助球囊扩张、植入短支架及弹簧圈+生物蛋白胶填充瘤腔等技术予以处理,疗效安全可靠。

      • 0+1
      • 1+1
      • 2+1
      • 3+1
    • 顺行与逆行入路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2024, 33(12):1983-199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6

      摘要 (16) HTML (5) PDF 861.59 K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急性期可继发急性肺栓塞(PE)和肢体肿胀,慢性期出现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早期行机械血栓清除术可恢复静脉通畅及缓解症状,降低PTS的发生率。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具有血栓清除快速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中获得广泛应用,但对PMT治疗入路选择,国内、外尚无规范化指南推荐。本研究通过比较顺行与逆行入路AngioJet PM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效果及对静脉瓣膜功能影响,探讨急性下肢DVT清除手术的合理选择。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96例,按照操作与瓣膜开放方向不同分为顺行入路(顺行组)和逆行入路(逆行组),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手术效果与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术后3个月深静脉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最终入组92例患者,其中顺行组47例(51.1%),逆行组45例(48.9%),入组病例均使用AngioJet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行组滤器血栓拦截14例(29.8%),有效滤器血栓拦截7例(14.9%),4例(8.5%)新发PE或PE加重;逆行组滤器血栓拦截18例(40.0%),有效滤器血栓拦截8例(17.8%),5例(11.1%)新发PE或PE加重,两组间以上指标及其他安全性指标与术后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行组术中手动抽吸血栓比例高于逆行组(68.1% vs. 26.7%,P<0.001),顺行组与逆行组血栓Ⅲ级清除率(61.7% vs. 68.9%)和3个月深静脉通畅率(93.6% vs. 91.1%)及其他围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可能影响两组3个月深静脉通畅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顺行组的即刻静脉通畅率(OR=3.043,95% CI=0.993~1.209)、辐射剂量(OR=0.868,95% CI=-0.001~0.000),逆行组的即刻静脉通畅率(OR=2.333,95% CI=0.655~0.980)与3个月深静脉通畅率的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将两组组内影响通畅因素分别与VCSS评分、Villalta评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顺行和逆行组即刻静脉通畅率与VCSS评分和Villalta评分的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顺行与逆行入路方式行AngioJet PMT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性与有效性相当,但术中血栓脱落风险均较高,建议放置腔静脉滤器预防致死性PE。对于即刻静脉通畅的患者要加强术后的规范治疗与随访,防止PTS的发生。

      • 0+1
    • Denali和Octoparms下腔静脉滤器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2024, 33(12):1995-200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7

      摘要 (6) HTML (5) PDF 869.79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Octoparms滤器是新上市的国产伞状可取出下腔静脉(IVC)滤器,经多中心、平行对照试验验证显示,其非劣效于Celect滤器。本研究将Octoparms滤器与Denali滤器放置和取出病例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5月—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置并尝试取出了289枚Denali滤器(Denali组)和78枚Octoparms滤器(Octoparms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比较两种滤器倾斜、贴壁、穿透静脉壁等发生率、滤器取出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 PSM后,Denali组和Octoparms组各纳入77例患者,除Octoparms组的放置费用明显低于Denali组外(P<0.05),两组患者的其他资料(性别、年龄、手术指征、滤器置入入路、IVC直径与角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nali组的平均滤器留置时间长于Octoparms组(58 d vs. 47 d,P=0.004);Denali组与Octoparms组的平均滤器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 vs. 4.8°,P=0.71);滤器头端贴壁或明显倾斜在Octoparms组中更常见,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滤器回收技术成功率均为100.0%,滤器回收过程中均无滤器断裂、血管破裂等并发症;两组其他回收方面的指标(手术入路、回收时长、回收技术及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Octoparms作为新上市的国产滤器,与Denali滤器有相似的稳定性、取出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滤器选择。

      • 0+1
      • 1+1
    • 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PAD患者慢性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2024, 33(12):2003-20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8

      摘要 (6) HTML (3) PDF 1.03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覆膜支架和人工血管等移植物已广泛应用于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治疗,但移植物慢性血栓、下肢动脉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不断增加,如何清除慢性血栓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PAD患者慢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10例PAD慢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0.4±8.6)岁;5例人工血管、1例覆膜支架、4例自体动脉;闭塞部位包括髂动脉2处、股浅动脉7处、腘动脉4处;血管闭塞中位时间5.5(3~38)个月。通过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联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恢复下肢血流通畅,统计减容成功率、手术成功率、血红蛋白(Hb)变化、踝肱指数(ABI)变化。术后3、6个月门诊随访彩超检查、Rutherford分级、ABI。结果 10例患者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术减容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手术中位时间150(120~270)min。所有患者血栓减容后均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6例患者共放置9枚支架,其中5枚支架置于闭塞段远端,3枚支架置于闭塞段近端,1枚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段。10例患者术前Hb为(131.30±24.55)g/L,术后为(114.20±25.2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3,P=0.002);10例患者术前ABI为0.46±0.15,术后为0.95±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28,P<0.001)。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远端动脉栓塞、动脉损伤、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完成率100%,6个月随访完成率80%。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彩超检查中目标血管通畅,Rutherford分级8例0级、2例1级,ABI为0.84±0.17;6个月随访2例患者失访,8例患者彩超检查中2例目标血管中度狭窄、6例通畅,Rutherford分级4例0级、4例1级,ABI为0.76±0.16。结论 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PAD患者慢性血栓形成是安全可行的。

      • 0+1
      • 1+1
    •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 33(12):2011-202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09

      摘要 (6) HTML (7) PDF 980.97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支架植入术和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仍是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该术式具有良好的短期通畅率,但是由于支架对血管内膜的持续刺激,使得支架内极易发生再次狭窄。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发展,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应用为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本研究探讨ELA联合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7例患者接受ELA联合DCB治疗(ELA+DCB组),42例患者接受POBA联合DCB治疗(POBA+DC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9例患者手术入路均真腔开通,ELA+DCB组和POBA+DCB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6%(25/27)和90.5%(3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靶病变血栓是ELA联合DCB术中远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695,95% CI=1.061~574.904,P=0.046)。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1、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LA+DCB组术后12、18、24个月ABI优于POBA+DCB组(均P<0.05)。两组术后全因死亡与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ELA+POBA组2年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81.5% vs. 57.1%,P=0.044)和2年血管通畅率(77.8% vs. 52.4%,P=0.031)优于POBA+DCB组。ROC曲线分析显示,术中激光导管直径/参考血管直径(TD/RVD)预测ELA联合DCB术后2年血管通畅率的截断值为0.47(AUC=0.825,95% CI=0.619~1.000),特异度为66.7%;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HR=0.033,95% CI=0.002~0.661,P=0.026)、膝下动脉开通数(≥2)(HR=0.022,95% CI=0.001~0.808,P=0.038)、TD/RVD≥0.47(HR=0.002,95% CI=0.000~0.403,P=0.022)是提高ELA联合DCB术后2年血管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复杂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治疗,ELA联合DCB相较于POBA联合DCB在安全性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前者远期疗效方面更令人满意。术中处理和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会影响ELA联合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中远期疗效。

      • 0+1
      • 1+1
      • 2+1
      • 3+1
    • AngioJet吸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压迫的疗效

      2024, 33(12):2023-20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0

      摘要 (2) HTML (5) PDF 736.72 K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予以治疗,可致使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增加死亡风险。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为目前常用的血栓清除方法,其典型代表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AngioJet吸栓与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结合,为DVT合并IVCS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探讨AngioJet吸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治疗DVT合并IV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20例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行AngioJet吸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观察组),另60例行置管溶栓联合支架植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结果(血栓清除等级、溶栓时间、静脉通畅评分、住院时间、尿激酶剂量、大腿周径差异、小腿周径差异)、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illalta评分、不良事件(胸闷、轻度肺栓塞、留置管处渗血、肾功能轻度损害)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33% vs. 86.67%,P=0.015)。两组血栓清除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尿激酶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脉通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大腿周径差与小腿周径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Villalta评分随时间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均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3.33%,P=0.143)。结论 采用AngioJet吸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用于治疗下肢DVT合并IVCS患者能够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溶栓药物剂量,且疗效更好更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 >基础研究
    • ATP柠檬酸裂解酶在急性胰腺炎胰腺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

      2024, 33(12):2030-20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1

      摘要 (4) HTML (10) PDF 2.16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被证实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Acly在急性胰腺炎(AP)胰腺损伤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AP模型,观察Acly对AP小鼠胰腺损伤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12只C57BL6/J品系AclycKO(胰腺Acly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与12只Aclywt(胰腺存在Acly基因)小鼠随机分为AP组(腹腔注射100 μg/kg雨蛙素,6次/d,间隔1 h,连续4 d)与对照组(相同方式注射生理盐水),每组AclycKO小鼠与Aclywt小鼠各6只。在造模完成后24 h收集胰腺组织标本,观察胰腺病理学改变,检测胰腺组织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与中性粒细胞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以及核因子NF-κB p65、Toll样受体4(TLR4)与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P组小鼠胰腺出现明显胰腺病理改变,且AclycKO小鼠胰腺病理损伤较Aclywt小鼠更严重,胰腺组织炎症与坏死评分较Aclywt小鼠明显升高(均P<0.05)。AP组中,AclycKO小鼠胰腺组织CD68、MPO表达均较Aclywt小鼠增强(均P<0.05);AclycKO小鼠胰腺组织NF-κB p65核阳性比例及TLR4、TNF-α、IL-1β表达均较Aclywt小鼠升高(均P<0.05)。结论 Acly有抗AP胰腺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削弱炎症反应有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临床研究
    • 甲状腺未分化癌治疗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2024, 33(12):2038-20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2

      摘要 (8) HTML (8) PDF 2.20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最具侵袭性的甲状腺癌,5年生存期约为0%,疾病特异性病死率接近100%。尽管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正努力深入研究ATC治疗,但在ATC治疗领域内,缺乏对其趋势、主要作者和研究焦点的可视化分析。因此,本研究通过对ATC治疗相关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其研究热点与趋势。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CC)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利用CiteSpace、VOSviewer和Pajek软件,对发文国家/机构合作情况、共被引期刊共现、作者共现和共被引作者、参考文献共被引和时间线图、关键词共现和引用爆发等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从WoSCC和Scopus数据库中获得的影响因子(IF)和H指数。结果 共纳入1 434篇文献,包括7 408位作者,来自267个国家/地区,1 545家机构,发表在427种期刊,文献共引用了来自4 032种期刊合计25 724位作者的36 460篇论文。分析发现,美国的出版量领先(485篇,33.82%),其次是中国(317篇,22.11%)和意大利(188篇,13.11%)。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期刊Thyroid在论文产出和引用方面都是领先的贡献者。Cabanillas Maria E成为最多产的作者,在该领域贡献了30篇出版物,并拥有高达51的H指数。共被引参考文献分析发现,Kebebew Electron发表在Cancer上的论文“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Treatment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被引用次数最多,共被引用241次;共被引参考文献的时间线图提示近5年研究领域主要围绕靶向治疗、新药探索、临床试验以及指南等。关键词聚类分析指明了近5年来ATC研究的热点为Akt信号通路、靶向治疗和肽mRNA纳米颗粒;关键词的突发检测显示,研究热点从过去的手术、化疗逐渐转移到靶向治疗(2018—2023),BRAF(2020—2023),协会指南(2020—2023),放射性碘(2020—2023)。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精准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与纳米材料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结论 ATC治疗领域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美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对于ATC分子生物标志物和特定靶点的探索仍需要不断前进,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CAR-T、纳米材料的应用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观点与争鸣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和腰动脉预防Ⅱ型内漏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2024, 33(12):2051-20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3

      摘要 (3) HTML (6) PDF 711.00 K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类具有较高致死率的扩张性主动脉疾病,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但内漏可在术中或数年后发生,因此必须进行终身监测。Ⅱ型内漏(T2EL)是EVAR的主要并发症,主要源于肠系膜下动脉(IMA)、腰动脉(LA)等侧支血管的反流血持续灌注动脉瘤囊。T2EL的发生与患者的解剖因素(如侧支血管的直径、数量和通畅情况)、手术相关因素(如支架移植物与动脉壁的贴合程度)以及高血压等密切相关。持续的T2EL可能导致动脉瘤囊增大、破裂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预防性栓塞IMA和LA在降低T2EL发生率、瘤囊增大率和再干预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优势,对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笔者检索了2002年1月—2024年7月间发表的有关EVAR术后内漏的流行病学、EVAR术中栓塞IMA和LA预防T2EL的相关文献,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T2EL高风险患者预防性栓塞IMA、LA的临床价值。

    • 关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预防性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析与探讨

      2024, 33(12):2058-20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4

      摘要 (4) HTML (11) PDF 522.23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重要手段,但术后Ⅱ型内漏(T2EL)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T2EL主要由肠系膜下动脉(IMA)和腰动脉(LA)等侧支血管的反流血持续灌注动脉瘤囊所致。尽管T2EL可能导致瘤囊增大甚至破裂,但其总体危害较小,大多数病例可通过观察或微创手术进行有效处理。目前,预防性栓塞IMA和LA在降低T2EL发生率方面的效果尚不明确,且可能增加手术时间、辐射剂量和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重要的是,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未推荐EVAR术中常规进行IMA和LA的预防性栓塞。针对T2EL高风险患者是否应进行预防性栓塞仍存争议,且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或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证据级别有限。本文结合现有研究,从T2EL的危害性、预防性栓塞的效果及其临床指南推荐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EVAR术后T2EL的个体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文献综述
    • 人工智能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4, 33(12):2062-206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5

      摘要 (4) HTML (13) PDF 615.23 K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死亡和截肢的风险较高,但很多PAD患者没有症状或临床症状不典型,普遍存在低知晓率和低诊断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的流行,PAD负担会增加。人工智能(AI)是指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并执行人类任务的机器和算法,涵盖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AI在PAD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前景是巨大的。本文总结目前AI在PA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局限性。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合理化手术阈值探讨

      2024, 33(12):2069-207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6

      摘要 (5) HTML (6) PDF 653.35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极高,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和开放修复术(OR)。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EVAR已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法。然而,EVAR与OR在手术原理及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目前EVAR仍沿用为OR制定的手术指征,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VAR的优势发挥。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将AAA破裂风险和手术风险进行赋分量化后再比较,显然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4, 33(12):2077-20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7

      摘要 (6) HTML (4) PDF 608.53 K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病死率低等优势,已经成为腹主动脉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再干预率均高于开放手术。EVAR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入路血管损伤、植入后综合征、支架移位、内漏、内脏分支动脉闭塞及下肢缺血和支架感染,这些也是造成再干预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关EVAR各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临床医生完善手术方式和术后监测,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笔者就目前EVAR后的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式作一综述。

    • 固有免疫细胞参与腹主动脉瘤免疫与炎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 33(12):2083-209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8

      摘要 (5) HTML (2) PDF 644.46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大血管疾病,免疫与炎症相关机制与AAA疾病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AAA发展过程中,固有免疫细胞在免疫介导的炎性浸润和主动脉壁破坏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固有淋巴样细胞及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等。虽然多种免疫细胞在AAA的研究过程中被逐步发现,但它们的激活机制和功能仍需要进一步了解。本文通过总结固有免疫细胞在AAA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并讨论这些免疫细胞活化在该疾病中的调节机制,为AAA的疾病进展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药物涂层球囊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4, 33(12):2091-209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19

      摘要 (0) HTML (6) PDF 705.80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与器具的不断进步,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工具,在下肢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LEASO)是下肢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DCB技术的重要适应证之一。尽管DCB在股腘病变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其在下肢动脉某些特定病变,如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支架内再狭窄等的疗效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评估DCB在LEASO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参考。

    • >简要论著
    • 顺行针刺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4, 33(12):2099-210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20

      摘要 (3) HTML (2) PDF 1.28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通常选择经肱动脉逆行入路行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但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角度与主动脉弓部形态变化较大,部分患者选择经肱动脉入路可能无法满足置鞘要求,造成开窗困难。本文报告笔者近期采用经股动脉入路顺行针刺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初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2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经股动脉顺行入路针刺原位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用于TEVAR的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血管通畅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行锁骨下动脉顺行针刺原位开窗均取得成功,分支支架贴合满意,无内漏及血管损伤发生;经过短期随访,未见内漏发生且分支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顺行针刺原位开窗技术在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安全可行,导管引导定位下穿刺,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 0+1
      • 1+1
      • 2+1
      • 3+1
    • CAR、PLR对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

      2024, 33(12):2105-21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12.021

      摘要 (4) HTML (15) PDF 744.70 K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漏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找到合适的预测指标,准确预测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以便早期预防和干预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本文评估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医科大学附属红旗医院普外二科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共纳入137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15例(10.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漏组),122例(89.1%)术后未发生吻合口漏(非吻合口漏组)。术后1~4 d内,吻合口漏组患者CAR呈上升趋势,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之后缓缓降低;非吻合口漏组患者CAR则在术后第2天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术后第3~7天,吻合口漏组患者CAR均高于非吻合口漏组(均P<0.05)。术后第2、3天吻合口漏组患者PLR均高于非吻合口漏组(均P<0.05)。手术后第4天CAR>4.06时,预测手术吻合口漏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85.7%;术后第2天PLR>190.07时,预测手术吻合口漏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80.6%;两者均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结论 CAR、PLR预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好,排除其他感染性并发症后,该两项指标可以为临床医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性措施提供参考。

      • 0+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