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2023年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年终盘点

      2024, 33(5):669-6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1

      摘要 (160) HTML (204) PDF 859.62 K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作为全球发病例数第一的恶性肿瘤,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23年,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局部治疗方面,如何评估腋窝肿瘤负荷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是研究焦点。SOUND研究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与无腋窝手术对于术前腋窝超声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在术前超声对腋窝淋巴结筛查结果明确的情况下可避免SLNB。SENOMAC研究提供证据支持低负荷前哨淋巴结患者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可能性。OPBC05研究指出新辅助治疗后残留孤立肿瘤细胞(ITCs)的患者中ALND不改善长期生存,暗示豁免ALND的可行性。NSABP B-51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ypN0)患者的局部淋巴结放疗(RNI)并未显著改善主要研究终点。这些研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为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和后续治疗提供重要指导。在系统治疗方面,早期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疗及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但约30%的中高危患者仍面临复发和转移风险。MoHER2narchE和NATALEE研究证实了CDK4/6抑制剂(CDK4/6i)在早期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乳腺癌患者中的效果。此外,有关免疫治疗的研究,如KEYNOTE-756和CheckMate 7FL试验,探讨了PD-1单抗联合NAC在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降低高危患者复发风险中的潜力。晚期HR(+)乳腺癌的标准治疗已从单一内分泌治疗发展为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但仍存在耐药问题,新型药物如ADC药物、PI3K/Akt/mTOR抑制剂正在被探索以提供更多治疗选项。TROPiCS-02和TROPION-Breast01研究验证了TROP2靶向ADC药物在治疗耐药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同时,INAVO 120和Capitello-291研究突显了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对PIK3CA突变患者。在早期HER-2(+)乳腺癌治疗方面,PHERGain研究表明,基于18F-FDG PET/CT和根据pCR调整的降阶梯化疗在早期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有效。APTneo研究发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新辅助治疗的pCR率提升有限,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在晚期HER-2(+)乳腺癌方面,PHILA和HER2CLIMB-02研究展示了TKI药物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的有效性。DESTINY-Breast系列研究证明了德曲妥珠单抗(T-DXd)对HER-2(+)转移性乳腺癌各年龄段患者都有效且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同时其对经治/稳定和未经治/活动性脑转移患者均有显著的疗效。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研究重点在于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KEYNOTE-522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及其作为后续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pCR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物管理局已批准其用于高危早期TNBC的治疗。然而,IMpassion030研究表明,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可能并非所有早期TNBC患者的有效选项。对于晚期TNBC,KEYLYNK-009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与帕博利珠单抗加化疗相比,并未显著改善预后,但在具有tBRCA突变的患者群体中,该联合疗法显著提高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表明其可作为这一患者群体的晚期一线维持治疗。BEGONIA研究的结果表明,Dato-DXd和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治疗显示出高反应率和较长的PFS,可能为晚期TNB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综上,2023年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不仅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突破,也在治疗理念上进行了革新,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乳腺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

      2024, 33(5):683-6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2

      摘要 (261) HTML (118) PDF 1.40 M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肝转移是导致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腹腔镜手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已成为乳腺癌肝转移(BCLM)综合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在BCLM外科治疗实践中存在差异。国际上的研究多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治疗效果的提升,而国内研究则更侧重于手术方法的优化、新兴治疗技术的探索,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能性。这些研究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在医疗资源、技术水平和治疗理念上的多样性。既往BCLM的外科治疗研究主要依赖于回顾性分析,这些研究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研究结果间的显著差异,其可信度遭受限制。鉴于此,近年来国际与国内的研究领域已开始积极转向实施前瞻性研究,这一变革象征着BCLM外科治疗研究正朝着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发展。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规模仍显不足,亟需扩大研究范围并与国际研究水平同步,以确保获得更加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焦点应集中在深入理解BCLM的生物学机制,进一步开展液体活检、分子分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应用,为BCLM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以及通过网络和远程医疗提升手术治疗的可获得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尽管BCLM外科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多学科合作的深入,外科治疗有望为BCLM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BCLM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乳腺外科专题研究
    • 腋窝入路与侧方入路腔镜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根治切除加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的疗效比较

      2024, 33(5):697-70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3

      摘要 (203) HTML (136) PDF 1.58 M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腔镜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根治切除(NSM)加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的开展逐渐增多。腔镜手术的入路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是腋窝入路与侧方入路,然而目前对两种入路手术效果的比较研究仍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对腋窝入路与侧方入路行腔镜NSM加假体重建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腔镜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6年1月—2022年10月152例行腔镜NSM加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腋窝入路组(78例)与侧方入路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方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腋窝入路组(211.50 min vs. 250.00 min,P<0.001),引流量少于腋窝入路组(300.50 mL vs. 504.50 mL,P<0.001),腋窝入路组行胸肌前假体植入比例明显高于侧方入路组(24.4% vs. 6.8%,P=0.003),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感染、积液、乳头乳晕或皮瓣坏死、包膜挛缩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乳房外形、生活质量情况及术后满意度(腋窝入路:91.0% vs. 侧方入路:9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腋窝入路和侧方入路NSM加假体植入乳房重建的两种入路方式均安全有效,美学效果无差异。腋窝入路适合进行胸肌前假体植入,侧方入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利于保留胸肌筋膜,可进行免补片的胸肌后假体植入。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HER-2 0表达与HER-2低表达早期乳腺癌的长期预后与分子特征比较

      2024, 33(5):707-71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4

      摘要 (202) HTML (81) PDF 1.45 M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为包括HER-2低表达在内的乳腺癌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目前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及预后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主要比较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特征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揭示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及更精准地选择ADC药物获益人群。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1 245例经手术治疗的Ⅰ~Ⅲ期早期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0表达、低表达、过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分析患者的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差异,筛选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比较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特征及免疫微环境差异。结果 1 245例患者中,HER-2 0表达395例(31.73%)、HER-2低表达562例(45.14%),HER-2过表达288例(23.13%)。与HER-2 0表达患者相比,HER-2低表达患者淋巴结分期更高、激素受体(HR)阳性比例更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更多,Ki-67水平较低(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患者的OS与DFS均明显低于HER-2 0表达患者与HER-2低表达患者(均P<0.05);HER-2 0表达和HER-2低表达患者的OS和DFS无论在整体上还是不同淋巴结状态或不同HR状态分层患者中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Cox风险模型结果提示,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ER状态、HER-2表达水平、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分子特征方面,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在分子突变负荷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免疫浸润方面有一定差异,HER-2 0表达乳腺癌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更为活跃。结论 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乳腺癌的预后结局相似;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具有异质性,但与HER-2 0表达乳腺癌的分子特征不具有显著特异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将HER-2低表达作为新的乳腺癌分子分型。

      • 0+1
      • 1+1
      • 2+1
      • 3+1
    •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初诊Ⅳ期乳腺癌手术获益的预测模型与验证

      2024, 33(5):719-7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5

      摘要 (146) HTML (102) PDF 1.55 M (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外科手术对初诊Ⅳ期乳腺癌(dnMBC)患者的预后价值一直存有争议,部分患者能从局部手术治疗中获益,但目前尚缺乏能有效识别手术获益人群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分析局部手术与dnMBC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和探讨手术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获取2010—2019年经病理诊断的dnMBC病例资料,根据乳房原发灶是否接受手术将患者划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1∶1匹配均衡两组间的基线特征,匹配后病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乳腺癌特异生存(BCSS)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时间依赖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在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度验证。根据预测模型计算患者的预后风险评分,并将患者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患者手术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匹配后2 034例患者纳入分析,中位年龄56(48~63)岁,其中训练集1 441例、验证集593例。中位随访27(11~48)个月,发生乳腺癌相关死亡963例(47.35%)。手术患者和未手术患者估算的3年BCSS率分别为53.7%(95% CI=50.3%~57.3%)、63.1%(95% CI=59.9%~66.5%),生存分析显示,手术能明显提高dnMBC患者的BCSS(HR=0.72,95% CI=0.63~0.82,P<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种族、组织学分级、肿瘤T分期、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肝转移、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局部手术及化疗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进行模型验证。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分别为0.707(95% CI=0.685~0.728)和0.705(95%CI=0.672~0.738);时间依赖的AUC值均在0.7~0.8之间;训练集和验证集的1、2、3年校准曲线显示预计生存率和实际生存率之间吻合度较高;DCA显示预测模型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根据预测模型将患者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组,生存分析显示,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手术可改善BCSS(训练集:P<0.000 1;验证集:P=0.003 8),中、高风险组手术治疗未见改善预后。结论 根据dn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资料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对患者预后进行分层并评估局部手术的潜在获益。该预测模型需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甲状腺外科专题论坛
    • 无充气单侧腋窝入路全腔镜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对侧处理改进三步法(附视频)

      2024, 33(5):732-74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6

      摘要 (236) HTML (257) PDF 2.37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镜甲状腺手术也得以广泛应用,目前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常见入路有经胸乳、经口、经腋等,其中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受到众多从事甲状腺外科医生的高度认可。该技术能够满足患者的美容需求,同时能够利用颈前肌肉的自然间隙进行手术达到微创的目的。虽然目前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操作越来越成熟规范,但是在无充气单侧腋窝入路全腔镜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GUA-ETT)过程中,切除对侧叶时,如何避免气管的遮挡、顺利暴露对侧喉返神经并保证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等都是需要直接面对的困难。本中心针对单侧叶切除后行对侧叶全切除术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出对侧处理改进三步法。为了更方便甲状腺外科医生掌握该技术,笔者就该GUA-ETT中对侧处理改进三步法的手术方法、技术特点、操作技巧及细节与操作重点、难点及操作经验进行详细阐述及分享。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无充气腋窝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场景式”扶镜技巧与质量控制

      2024, 33(5):742-7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7

      摘要 (145) HTML (78) PDF 2.33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及推广,该手术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和患者接受,但因其操作空间相对腹腔镜和胸腔镜更狭小,且镜头和主刀的操作器械共用空间,两者相互干扰及视角显露等问题,常成为影响手术的难点。为解决该问题,笔者从扶镜手的视觉角度出发,引入场景式的概念,通过三个部分规范无充气腋窝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中扶镜手的操作要点及质量控制。第一部分为规范术前准备及扶镜手操作区域的划分;第二部分为扶镜操作要点:“眼关六路、三个平面、进退展转”的十二字扶镜质量控制;第三部分为三层递进镜下视野场景的扶镜质量控制:将手术区域分为喉返神经区、甲状腺上极区、气管前区,借此来规范扶镜手在不同场景的扶镜要点和视角引导。通过扶镜技巧与质量控制,手术过程中的视野显露更充分、清晰,视觉引导更流畅,镜头、器械之间的相互干扰更小,术中平均擦拭或浸泡镜头次数显著减少,甚至手术过程中无需二次擦镜,保证操作的连续性,节省了手术时间。笔者就以上要点、操作技巧及细节进行阐述。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甲状腺外科专题研究
    • 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疗效

      2024, 33(5):753-76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8

      摘要 (163) HTML (113) PDF 1.19 M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甲状腺微创外科的发展,目前应用最多是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但其高昂的设备成本限制了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开展。因此,本研究探讨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5月—2023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11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图迈 ?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国产机器人组),169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平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与术后相关指标。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均未中转开放手术。PSM前,两组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按1∶1进行PSM后,两组各纳入41例患者,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达芬奇机器人组比较,国产机器人组平均总手术时间、助手准备时间、术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93.68 min vs. 138.85 min, P=0.00;43.32 min vs.37.9 min, P=0.00;150.37 min vs. 100.95 min, P=0.00),淋巴结清扫数量减少(10.41枚 vs. 8.32枚, P=0.03)。两组患者的淋巴结阳性数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美容效果满意度及主刀医师评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有选择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给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 0+1
      • 1+1
    • 示踪剂米托蒽醌和纳米炭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4, 33(5):762-7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09

      摘要 (153) HTML (102) PDF 1.15 M (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作为一种新型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应用于甲状腺癌的示踪剂,目前相关报道较少,尚存在较大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比较MHI和纳米炭两种示踪剂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对淋巴结清扫及甲状旁腺保护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示踪剂选择。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应用MHI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应用纳米炭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示踪数和示踪率,比较两组患者Ⅵ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数目、手术前后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甲状旁腺误切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和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体表注射点是否遗留印记,分析两种示踪剂效果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9例患者,失访7例,最终92例完成试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Ⅵ区淋巴结示踪率分别为97.1%(95% CI=95.7~98.5)和96.4%(95% CI=94.9~9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Ⅵ区淋巴结示踪率差值为0.7%(95% CI=1.2%~2.8%),研究组的Ⅵ区淋巴结示踪率非劣于对照组(95% CI下限≥-10%);研究组和对照组Ⅵ区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557枚和630枚(Z=-0.388,P=0.698),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25枚和92枚(Z=-1.443,P=0.149);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6个月PTH和血钙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甲状旁腺误切1例,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照组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术后两组均有1例患者遗留体表印记,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患者表示印记已消失,对照组患者仍存留,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使用MHI可取得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相近的淋巴示踪和甲状旁腺保护效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粗针穿刺活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

      2024, 33(5):772-77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0

      摘要 (204) HTML (126) PDF 724.41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主要方法,其缺点是取材不足,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粗针穿刺活检术(CNB)可弥补FNAC的不足,但其缺点是增加了疼痛和创伤。因此,本研究比较FNAC与CNB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诊断效能及各自特点,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55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检查,并依次行FNAC与CNB,穿刺1周内行患侧甲状腺切除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术前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及术后常规病理结果,以术后常规病理为金标准,分析FNAC及CNB诊断效能。结果 总体上,FNAC与CNB对甲状腺结节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8.7% vs. 91.4%,P=0.283;90.6% vs. 97.4%,P=0.226;85.3% vs. 89.1%,P=0.058);对滤泡性肿瘤的良恶性判别,CNB优于FNAC(P=0.024)。当结节直径≤2.0 cm时,FNAC与CNB诊断效能基本无差异;当结节直径>2.0 cm时,CNB的敏感度明显高于FNAC(95.0% vs. 79.2%,P<0.001),联合二者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敏感度至99.2%。对于钙化结节、囊性变结节、富血供结节的诊断,CNB的敏感度与准确率均高于FNAC(91.0% vs. 88.7%、91.0% vs. 84.8%、92.8% vs. 85.1%;93.2% vs. 88.8%、91.7% vs. 84.8%、93.3% vs. 85.2%),除对钙化结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缺乏血供结节的诊断,FNAC的敏感度与准确率均高于CNB(92.7% vs. 90.2%,P=0.004;96.2% vs. 90.5%,P=0.005)。结论 CNB与FNAC对直径≤2.0 cm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相当,但CNB在滤泡性肿瘤的判别方面有一定优势。CNB对直径>2.0 cm、钙化结节、富血供及囊性或囊实性结节甲状腺结节诊断效能优于FNAC,对具备上述特征的结节联合FNAC与CNB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 胸锁乳突肌缝线定位联合肌间隙注水分离在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2024, 33(5):780-78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1

      摘要 (150) HTML (105) PDF 1.07 M (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较为常用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入路主要有经腋窝入路、经胸乳入路及经口入路等。经腋窝入路相较于其他术式,其利用颈部肌肉的自然间隙建腔,在颈前带状肌深面显露甲状腺并进行手术操作,对颈部功能影响较小,而且无需充CO2,对心脑血管影响较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接受。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寻找胸锁乳突肌肌间隙是该术式的一大难点,在此步骤中较多初学者不能准确定位肌间隙,进而增加了手术时间及创伤。为此,笔者中心对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作了一定的改进,降低术中寻找肌间隙的难度。本研究对该改良术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5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改良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观察组),另23例接受常规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在胸锁乳突肌胸骨部与锁骨部之间的间隙内注水分离,扩大肌间隙,然后缝线定位胸锁乳突肌胸骨部后缘,准确进入肌间隙后,按照常规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方法实施手术。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5.6 min vs. 87.2 min,P<0.05),而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腋窝皮下血肿,经抽液、包扎后改善,余患者均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手足麻木、饮水呛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颈部疼痛评分及颈部损伤指数、吞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行个体化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胸锁乳突肌缝线定位联合肌间隙注水分离操作方便、实用,便于术中寻找肌间隙,降低了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整体手术难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0+1
      • 1+1
    • 经颏下口腔前庭联合腋窝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6例报告

      2024, 33(5):788-79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2

      摘要 (151) HTML (93) PDF 1.34 M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各种颈部无痕的甲状腺手术逐渐成熟,经口腔前庭入路全内镜甲状腺手术(TOETVA)由于其路径短、清扫淋巴结方便彻底、体表无痕,逐渐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然而,在笔者团队前期开展的TOETVA患者中发现,部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颏部麻木感、下唇运动功能减退、水肿变形、颏部瘢痕增生变硬等不适,于是团队后期采用5 mm内镜进行经口腔甲状腺手术,并加入腋窝通道辅助手术和取出标本,即经口腔联合腋窝入路全内镜甲状腺手术(AcaTOETVA),当面对颏骨过于突出的患者,口腔观察孔隧道比较难建立时,采用颏下5 mm切口建立观察孔隧道,行经颏下口腔前庭联合腋窝入路内镜甲状腺手术(SaAcaTOETVA)。本文通过总结行该术式的有限病例,初步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20年9月—11月完成SaAcaTOETV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例行甲状腺左侧腺叶切除术+左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例行甲状腺右侧腺叶切除术+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例行甲状腺右侧腺叶近全切除术,1例行甲状腺双侧叶近全切除术,手术时间100~155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术后住院时间3 d,患者无喉返神经损伤,无皮下血肿、颏神经损伤、颏部及嘴唇麻木、颏部肿胀、低钙血症、吞咽困难、CO2气体栓塞、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出现颏部小范围瘀青,为操作孔穿刺所致,于1周内恢复。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颏下切口愈合良好,正常站立位时,切口隐藏于颏下及腋窝,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患者对颏下及腋窝切口满意,术后复查未发现肿瘤种植、复发或转移。结论 采用SaAcaTOETVA安全可行,是AcaTOETVA的特殊情况的重要补充,具有切口较隐蔽、美观的特点,但5 mm内镜的清晰度问题以及初始建腔空间较小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该术式的推广应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础研究
    • lncRNA FOXP4-AS1通过miR-507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4, 33(5):796-8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3

      摘要 (122) HTML (88) PDF 4.12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通过结合mircoRNA(miRNA)来间接调控下游mRNA的转录及降解,从而调控肿瘤发生与发展。lncRNA FOXP4-AS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笔者前期研究发现,FOXP4-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呈低表达,发挥抑癌作用。此外,笔者通过数据库预测miR-507可与FOXP4-AS1互补结合。因此,本研究探讨FOXP4-AS1通过调控miR-507及其下游靶mRNA抑制PTC细胞的生长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miR-507在甲状腺癌(T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TC中的临床意义。qRT-PCR检测PTC细胞系(TPC-1、K1)和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3-1)中miR-507的表达水平,以及过表达及敲低FOXP4-AS1后检测miR-507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FOXP4-AS1与miR-507靶向关系。分别在FOXP4-AS1过表达及敲低稳转株上转染miR-507的模拟物、抑制物,并分别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功能的变化。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507下游靶点并用qRT-PCR验证。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miR-507在TC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TC患者与临床病理分期、T分期、腺外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均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Nthy-ori3-1细胞比较,miR-507在两种PTC细胞中呈高表达,且过表达和敲低FOXP4-AS1后,两种PTC细胞中miR-507的表达水平随之反向改变(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FOXP4-AS1与miR-507靶向结合,并抑制miR-507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及功能回复实验显示,FOXP4-AS1过表达后,PTC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加入miR-507的模拟物后,PTC细胞以上功能回复(均P<0.05);敲低FOXP4-AS1后,PTC细胞的增殖活力、迁移能力和抗凋亡能力明显升高,同时加入miR-507的抑制物后,PTC细胞以上功能回复(均P<0.05)。数据库预测与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iR-507下游可能涉及CAMK4,qRT-PCR验证结果显示,CAMK4的表达水平随FOXP4-AS1表达水平的上调、下调呈同向改变,且其表达水平随miR-507模拟物和抑制物的加入而反向改变(均P<0.05)。结论 FOXP4-AS1可以靶向结合miR-507,并可能通过海绵作用抑制miR-507表达水平调控PT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凋亡。CAMK4可能是FOXP4-AS1/miR-507通路发挥抑癌作用的下游靶点之一。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文献综述
    • Ⅱ型脱碘酶在甲状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3(5):815-8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4

      摘要 (194) HTML (118) PDF 673.14 K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Ⅱ型脱碘酶(D2)是一种重要的含硒蛋白酶,负责将甲状腺素(T4)的外环去碘化,形成生物活性更高的三碘甲状腺素(T3),从而调节体内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能量平衡。D2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自身甲状腺激素水平、cAMP途径、泛素化、内质网应激以及环境等。D2不仅与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调节细胞增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认为可能是有用的癌症标志物。此外,Ⅱ型脱碘酶基因(DIO2)Thr92Ala多态性已被证实是甲状腺疾病的相关因素,了解这种多态性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预测个体患病的风险,还有望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综述重点介绍D2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甲状腺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DIO2 Thr92Ala多态性在疾病发展中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浆细胞性乳腺炎物质交换通道转运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3(5):822-83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5

      摘要 (125) HTML (99) PDF 769.56 K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目前关于PCM的病因不明,临床采用抗生素、抗结核、激素、手术等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欠佳,且药物副作用、术后外形损伤、复发等给女性患者的身心造成重创。逐步完善PCM发病机制研究,实现精准有效治疗,减少复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多数学者认为PCM乳腺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会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多种炎细胞浸润。乳腺导管分泌物堆积可能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物质交换异常有关,最终引起上皮细胞坏死。物质交换通道实现细胞间物质转运的同时维持内环境稳态,新的研究表明物质交换通道与炎症和免疫密切相关。离子通道通过调节离子-水平衡和免疫启动等多种机制参与乳腺生理及病理反应,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作为机械力相关慢性炎症中的力传感器,探究机械力损伤和僵硬环境诱导促炎因子分泌和炎细胞迁移,对PCM外伤后出现的乳腺局部炎症反应有提示意义。水通道蛋白(AQP)动态调节水和溶质的转运,PCM乳腺局部病变组织迅速红肿、液化,可能由AQP介导的快速水流变化,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参与的炎症反应所导致;部分具有甘油转运能力的AQP作用于脂肪分解和脂质沉积,也可以为PCM乳腺导管内大量脂质样分泌物堆积的机制提供参考。细胞外囊泡(EV)包围并携带各种生物分子,保护它们不在恶劣的细胞外环境中降解,从而实现短距离和长距离的信息传递的功能。当内容物具有促炎性时,EV传播破坏性炎症的能力可用于解释PCM乳腺局部炎症同时出现发热、咳嗽、下肢结节性红斑等全身炎症反应的原因。PCM患者乳腺导管内分泌物聚集,管腔高度扩张,导管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因脓肿内含有大量坏死的细胞及组织碎片,若治疗延误,反复不愈者可形成瘘管。本文从离子通道、AQP和EV等物质交换通道障碍角度探讨PCM的发病机制,希望能为后续PCM关键病理机制和干预靶点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转移的外科诊疗策略进展

      2024, 33(5):832-8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6

      摘要 (143) HTML (83) PDF 820.21 K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髓样癌(MTC)有时可发生上纵隔淋巴转移,虽仍属区域转移,但是病期较晚的表现之一,容易漏诊漏治。对于常见的PTC和MTC,彻底清扫中央区、颈侧区和少见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SMLNM)显著提高了无病生存率。在解剖学上,甲状腺有着广泛的引流淋巴管网,其中腺内淋巴网通过甲状腺峡部连同两侧腺叶,而腺外淋巴则引流至纵隔淋巴结。目前尚无专门的成熟的甲状腺癌SMLNM分区,因此参考借鉴肺癌分区成为一种常见做法。甲状腺癌SMLNM最常见的区域为2R、2L区,而4R、3a区则相对少见。SMLNM的发病率从不等幅的0.7%到48.1%,PTC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12%,而MTC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可高达18%左右。临床上,SMLNM往往无明显症状,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肿瘤标志物检测发现。超声检查难以发现SMLNM,颈胸部增强CT的典型表现为强化、钙化、囊性变、外侵等;增强MRI、PET、131I显像也能协助诊断。对于甲状腺癌SMLNM患者,进行安全、规范和彻底的手术仍然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手术原则包括尽可能一期完成R0切除,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彻底清扫,以达到解剖治愈和生化治愈。手术方式可以包括经颈部开放手术、劈胸手术、腔镜辅助手术以及胸腔镜下手术等。其中多数可通过颈部入路完成清扫;低位广泛转移或严重侵犯周围大血管等则需要劈开胸骨,有时可借助腔镜辅助或/和胸腔镜完成手术。在手术后应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大血管撕裂、气管和食管损伤等。鉴于上纵隔解剖结构复杂、从颈部难以显露,手术风险较大,甲状腺或头颈外科医师相对陌生和困难,往往需要多科协作。虽然甲状腺癌转移至上纵隔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采用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手术入路及方案,联合胸心外科,进行上纵隔转移灶的彻底清扫,仍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对甲状腺癌SMLNM的外科诊疗进行综述,以期为甲状腺外科医师诊疗提供参考。

      • 0+1
      • 1+1
    •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免疫调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 33(5):840-84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7

      摘要 (179) HTML (104) PDF 791.20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不同于传统的核受体,是第三种独立作用的雌激素受体,它属于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成员。雌激素通过GPER介导G蛋白信号通路活化从而在正常生理及多种异常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GPER表达于多种免疫细胞中,通过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或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同样,GPER还可参与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近期研究进一步揭示GPER不仅参与正常免疫系统的维持、异常免疫性疾病及炎症性病变,而且在肿瘤免疫调节中或有重要价值。笔者研究团队前期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证实GPER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发现GPER在乳腺癌和肝癌的肿瘤微环境中可能通过能量代谢重塑调节肿瘤免疫,以及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靶向GPER有协同抗肿瘤药物的正向作用。综合现有研究发现,GPER可通过多样化的调节方式参与多种癌症的肿瘤免疫过程,包括乳腺癌中GPER通过调节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影响肿瘤免疫逃逸;肝癌中GPER调节免疫微环境和免疫细胞浸润,增加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影响肿瘤免疫调节;结直肠癌中GPER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和促进免疫细胞的细胞毒杀伤能力;血液肿瘤中GPER影响不同免疫细胞之间的“交叉对话”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等。因此,GPER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尽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GPER作为新靶点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的研发充满了临床潜力。本文综述当前GPER相关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0+1
      • 1+1
    • >简要论著
    • 无充气后入路经锁骨下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

      2024, 33(5):848-8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8

      摘要 (126) HTML (89) PDF 1.18 M (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无充气后入路经锁骨下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切口隐蔽和术后吞咽障碍轻的优点,已被患者广泛接受。但中央区淋巴结后界的清扫仍存在不少的困难。笔者采用后入路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显露并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本文通过累积和分析法(CUSUM)分析手术时间,探讨该术式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8月连续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甲乳外科接受无充气后入路经锁骨下腔镜甲状腺手术的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USUM拟合学习曲线,并依此结果比较不同阶段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随着手术例数增加呈前期下降,后期趋于平稳的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增加至33例时到达顶点,以此为界将学习曲线分为学习阶段和熟练阶段。学习阶段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熟练阶段[(151.85±39.46)min vs. (93.88±19.04)min,P<0.01]。两个阶段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随访过程中无复发。结论 无充气后入路经锁骨下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行,中央区显露良好,学习曲线短,适合推广开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日间手术实施效果评价

      2024, 33(5):856-86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19

      摘要 (147) HTML (65) PDF 583.10 K (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需求的提升,日间手术逐渐成为甲状腺结节治疗的重要选择。因此,本研究评价甲状腺结节患者日间手术的实施效果,为临床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946例行甲状腺结节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患者作为日间手术组,实施住院手术模式的患者作为非日间手术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为日间手术组在非日间手术组中以1∶1匹配到最接近的样本,确保两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麻醉分级、手术级别、TI-RADS分级、结节直径、结节涉及范围、病理类型)均衡可比,然后对匹配后的样本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匹配前946例患者中,日间手术组102例,非日间手术组844例,两组的年龄、结节直径、TI-RAD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1∶1的比例在非日间手术组匹配102例后,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匹配后的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日间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伤口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优于非日间手术组(均P<0.05);与非日间手术组比较,日间手术组总住院费用(18 657.21元 vs. 24 664.35元)、检查费用占比(14.50% vs. 19.34%)、药品费用占比(10.42% vs. 12.69%)及住院时间(2 d vs. 4 d)均明显降低,但劳务价值占比(31.14% vs. 28.53%)和耗材费用占比(31.2% vs. 26.87%)更高(均P<0.05)。结论 对于符合日间手术准入标准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日间手术安全性好,可有效降低甲状腺结节患者住院费用,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患者满意度。

    • 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2024, 33(5):861-86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5.020

      摘要 (139) HTML (73) PDF 675.59 K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与目的 传统的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受胸锁乳突肌的阻挡,暴露甲状腺不充分,为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近年来将该手术改良为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本研究比较该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进行充气式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行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改良入路组),另39例行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3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满意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颈部恢复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入路组(均P<0.05)。改良入路组术后1、3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均P<0.05)。改良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传统入路组1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入路组(89.74% vs. 66.67%,P<0.05)。结论 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更容易,可以改善手术状况,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疼痛感低,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满意程度也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