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24, 33(8):1199-120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1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原发性肝脏肿瘤,预后较差。近年来,有关ICC的研究呈井喷之势,PubMed数据库中有关ICC论文的发表数量逐年递增,但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分子机制和系统治疗领域,有关ICC的外科治疗进展相对缓慢。在传统的临床认知中,ICC被普遍当作单一疾病类别来看待,围绕ICC有相当多的争议,包括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而正确合理的分类是ICC研究的基石。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围绕ICC的有关争议,从多个方面对其异质性进行阐述。
2024, 33(8):1206-12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2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中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其解剖位置特殊,侵袭性强,手术难度极大。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微创外科理念的发展,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已在一些大型肝胆胰脾疾病医学中心开展,其较传统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腹腔镜与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1 036例患者,其中457例行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组),579例行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方面,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MD=0.61,95% CI=0.11~1.12,P<0.05)、R0切除率增高(OR=2.47,95% CI=1.47~4.14,P<0.05),但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延长(MD=51.39,95% CI=44.78~57.99,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MD=-75.29,95% CI=-92.46~-58.12,P<0.05)、切口长度缩小(MD=-10.25,95% CI=-19.12~-1.38,P<0.05),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缩短(均P<0.05)。结论 基于目前的证据表明,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和R0切除率,且创伤更小。鉴于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戴守方,张丽晓,王瑞锋,李蕾,王继涛,连晓静,尹永超,徐晓,陈威
2024, 33(8):1220-12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3
摘要:背景与目的 金属支架和125I粒子腔内照射是恶性胆道梗阻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但金属支架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导致其发生的因素尚不明确,且缺乏可靠的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探讨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建立其预测模型并验证性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初次接受金属支架和125I粒子腔内照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根据术后12个月内金属支架是否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采用单因素、LASSO回归初步筛选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特征变量,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以R语言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临床影响曲线分别评价所构建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预测模型的价值;另选同一中心不同时期的50例初次接受金属支架和125I粒子腔内照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采用κ检验比较列线图预测再狭窄与临床实际的符合率。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内共发生再狭窄58例。单因素分析,糖尿病、总胆红素(TBIL)、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胆系感染、胆结石、白蛋白、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可能与再狭窄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TBIL、CA19-9、术后胆系感染、胆结石、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是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基于Logistic回归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其C指数为0.83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6,P=0.803);所构建的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838(95% CI=0.762~0.913),绘制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在各个阈概率下,被所构建的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划分为高风险的人数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较高;采用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外部验证数据集进行预测显示,列线图预测再狭窄的发生率与实际情况符合率为94.00%,κ值为0.880。结论 TBIL、CA19-9、术后胆系感染、胆结石、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是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能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4, 33(8):1230-123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4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道损伤一旦发生,可能造成患者身心双重痛苦,丧失其微创治疗的真正意义。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却是胆道外科医师无法完全避免的不良事件。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修复LC术中胆道损伤的案例逐渐被报道,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部分学者质疑,因而成为具有争议的话题。笔者就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手术修复LC相关胆道损伤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于2019年3月—2023年3月11例行腹腔镜手术修复的LC相关胆道损伤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LC术中胆道损伤以可疑胆汁漏及术中胆道造影为判断依据,LC术后胆道损伤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腹部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及腹腔镜探查评估与确定。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患者胆道损伤分型采用Strasberg-Bismuth分型,其中C型3例、D型1例、E1型1例、E2型3例、E3型2例、E4型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损伤修复手术,其中7例行LC术中即时胆道损伤修复手术(6例应用完全腹腔镜下胆管对端吻合术或修补术、1例应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肝肠吻合术),4例行LC术后早期胆道损伤修复手术(1例应用完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肝肠吻合术)。11例患者平均修复手术时间(173.63±44.33)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90~140)mL。所有患者围术期无死亡,未见胆管吻合口或肝肠吻合口胆汁漏、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4.27±2.93)d。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8.09±17.23)个月,除外1例Strasberg-Bismuth C型胆道损伤于腹腔镜右肝管修补术后3个月合并右肝管狭窄再次行腹腔镜下右肝管空肠吻合术取得痊愈,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胆道狭窄、反流性胆管炎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具有相当腹腔镜技术的胆道外科中心应用腹腔镜技术修复LC相关胆道损伤是相对安全可行的,但应当针对胆管损伤Strasberg-Bismuth分型,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以合理的修复手术策略宜早实施。
徐国辉,黄国荣,蔡联明,王德进,汪志平,许岩,聂乐乐,邓彬,钟世洪,陈锦华,张长和,陈曦,姜家宝,魏小勇,李小军,饶荣生,周存才
2024, 33(8):1240-125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5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胆外科手术中可因各种原因发生胆管损伤、胆管缺损,如缺损较小可以直接行缝合修补,如缺损较大则往往需要行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Y吻合,后两种手术方式比较复杂,而且胆管对端吻合有可能由于吻合口的张力及血供问题出现胆汁漏、胆管狭窄,而胆肠吻合则改变了正常生理通道,并发症也较多,因此有必要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简便的胆管修补方法。本研究探讨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补胆管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23年3月6家医院13例采用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补胆管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40~68岁,平均55.6岁;胆囊结石2例、胃癌1例、胆管炎性狭窄4例、肝左内叶肝细胞癌2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术后有6例(46.2%)患者发生胆汁漏,经胆管引流及腹腔引流5例患者于术后7~27 d停止,1例患者于术后56 d停止,无围手术期死亡。7例患者行胆管造影检查,未见胆汁漏、胆管狭窄及胆管结石征象。2例患者行胆管镜检查,未见胆管黏膜与肝圆韧带浆膜之间存在分界。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至14年,1例患者出现左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考虑肝圆韧带修补的左肝管可能存在狭窄,其余12例患者修补处胆管无狭窄及囊状扩张。结论 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补胆管缺损疗效好,且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 33(8):1251-125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6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内瘘(CEF)属于胆囊疾病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其诊断困难且治疗复杂。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收治的胆石症合并CEF病例的总结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经手术治疗的21例胆石症合并CE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胆囊十二指肠瘘14例、胆囊结肠瘘3例、胆囊胃瘘4例,其中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在术前确诊。所有患者均按计划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完成腹腔镜手术11例,中转开腹10例。21例患者的瘘口大小0.15~3.0 cm,平均(0.75±0.70)cm;手术时间89~270 min,平均(169±50)min;术中出血量10~200 mL,平均(58±63)mL;术后住院时间1~90 d,中位时间7 d;术后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2~90 d,中位时间7 d;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1~15 d,中位时间3 d。腹腔镜手术与中转开放手术患者比较,前者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1例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行清创缝合处理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于ICU救治后痊愈,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11个月,无胆汁漏、肠瘘、胆道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在临床上怀疑为CEF的患者,结合患者病史,合理应用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等检查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术前确诊率;对于CEF的治疗,确切切除病变胆囊及瘘管并修补瘘口是其治疗原则,有选择性地行腹腔镜手术治疗CEF是安全可行的。
2024, 33(8):1258-126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7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肝内胆管癌(ICC)发病率不断增加,因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ICC患者就诊时多属中晚期,预后较差。ICC细胞系是一种有价值的体外模型系统,广泛应用于ICC的基础与临床研发。通过对相关细胞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及药物筛选,可望改善ICC患者预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面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建立的中国人源ICC细胞系数量不多,对这些细胞系的特性鉴定不充分,特别在细胞的超微结构方面。因此,本研究探讨ICC细胞系ICC-X1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建立的新型中国人源ICC细胞系ICC-X1进行培养及处理。分别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ICC-X1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的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以及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等胞内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ICC-X1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多角形及短梭形为主,其中单核细胞多见,细胞核大,细胞质少,核质比增加;营养充足的情况下细胞可出现叠层生长,失去接触抑制的特性。扫描电镜下,ICC-X1细胞周围可见丰富的微绒毛,微绒毛的粗细、长短比较均匀,且细胞有较长的伪足。透射电镜下,ICC-X1细胞内核大,核偏移,染色质电子密度不均,可见丰富线粒体及核糖体。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ICC-X1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详细资料,为探讨ICC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ICC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与思路。
2024, 33(8):1264-127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8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显示,microRNA-9(miR-9)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但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功能尚有待明确。笔者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Bcl-2相关永生基因4(BAG4)可能是miR-9的靶基因,并且发现BAG4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因此,本研究探讨miR-9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功能,及其与BAG4的关系。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与正常胃黏膜细胞中miR-9的表达水平。分别用miR-9模拟物和miR-9抑制物过表达和敲低胃癌细胞的miR-9后,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9和BAG4的靶向关系,并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9模拟物和si-BAG4的胃癌细胞中BAG4的表达,以及相关功能实验加以验证。结果 miR-9在胃癌组织(vs.癌旁组织)和胃癌细胞系(vs.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miR-9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miR-9高表达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miR-9低表达胃癌患者(P=0.028)。胃癌细胞过表达miR-9后,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而敲低miR-9后,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BAG4是miR-9下游的靶基因。转染miR-9模拟物或si-BAG4的胃癌细胞中BAG4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转染miR-9抑制物胃癌细胞中BAG4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转染si-BAG4的胃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同时转染miR-9抑制物可逆转si-BAG4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均P<0.05)。结论 miR-9在胃癌中表达降低,且其表达与胃癌的不良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负性调控BAG4的表达,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2024, 33(8):1274-128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09
摘要:背景与目的 择期结直肠手术术前常规开展机械性肠道准备(MBP)和预防性静脉注射抗生素的基础上是否应加入口服抗生素,目前仍有争论。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估口服抗生素联合MBP在择期腹腔镜结直肠癌(CRC)手术中降低术后吻合口瘘(AL)、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有效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23年1月—10月符合标准的择期腹腔镜CRC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肠道准备方案为口服抗生素联合MBP)与对照组(肠道准备方案为单纯MBP)。两组术前均常规静脉注射抗生素,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实施标准腹腔镜下CRC根治术。以术后30 d内AL与SSI发生率为主要指标,比较两种肠道准备方案的疗效差异,并行亚组(右半结肠手术亚组、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2例患者,每组各96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研究组的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饮水进食时间及术后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AL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 vs. 5.21%,P=0.718);研究组术后总体S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 vs. 27.08%,P<0.001),且差异主要来自浅表切口性SSI(2.08% vs. 11.46%,P=0.010)和深部切口性SSI(1.04% vs. 10.42%,P=0.005);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30 d内再入院率、再手术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1、3 d部分炎症指标优于对照组(均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接受右半结肠手术亚组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AL和总体SSI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亚组中,研究组总体S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 vs. 35.00%,P<0.001),且差异主要来自浅表切口性SSI(1.67% vs. 15.00%,P=0.008)和深部切口性SSI(1.67% vs. 13.33%,P=0.038)。结论 择期腹腔镜CRC手术前给予口服抗生素+MBP能够显著降低术后总体SSI的发生率及促进术后恢复,这种保护作用在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中尤为显著,在择期腹腔镜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前建议考虑采用该肠道准备方案。
2024, 33(8):1287-129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0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而肥胖作为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被认为与多种癌症相关。本研究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R)分析肥胖与胰腺癌之间因果关系,为胰腺癌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IEU数据库下载了8项与人体肥胖相关测量指标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并从芬兰R10数据库下载了一项胰腺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孟德尔随机化Egger法(MR Egger)和Cochran Q检验来评估数据的异质性。同时通过IVW、MR Egger、加权中值法、加权模式法、贝叶斯加权孟德尔随机化以及约束最大似然法来评估数据的潜在因果关系。此外,还使用MR PRESSO和留一法来识别并排除异常的SNP,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采用6种MR分析方法对潜在因果联系进行评估,发现胰腺癌与体质量指数(BMI)、基础代谢率、臀围、躯干脂肪量、躯干去脂质量、躯干预测质量和全身去脂体质量存在潜在因果关系(均P<0.05),且均未发现水平多效性和异质性证据。6种不同MR分析方法中β值的一致方向,进一步证实了BMI、臀围和躯干脂肪量的增加与胰腺癌风险增加呈正相关关系,为结果提供稳健性支持。结论 肥胖与胰腺癌存在因果关系,提示通过改善肥胖状态可以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2024, 33(8):1300-1310.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1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高发肿瘤,化疗耐药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调控CRC自噬可以改善肿瘤细胞耐药性,因此自噬成为CRC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探讨2011—2023年全球CRC自噬研究领域热点及趋势,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CRC自噬的相关文献,用RefWorks格式导出全记录和引文参考文献,将导出的数据导入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中,对2011—2023年CRC自噬研究领域发表文献的年度、国家、机构、作者、期刊、被引情况以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结果 2011—2023年共发表1 758篇文献,文献发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和意大利;发表文章数量前五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发表文献数量前五位的作者分别是Zhou Shufeng、He Zhixu、Yang Yinxue、Zhou Zhiwei、Zhang Xueji;共被引前五位的期刊分别是Autophagy、Cancer Research、Cell、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Nature;在CRC自噬相关研究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是2008年Beth Levine等发表的Autophag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CRC自噬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CRC自噬分子机制的研究,调控CRC自噬寻找化疗药物作用靶点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CRC自噬研究的新趋势是:非编码RNA、肠道微生态及肿瘤微环境与CRC自噬的相互作用。结论 CRC自噬主要研究的热点是相关信号通路对CRC生物学功能的作用,以及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调控CRC自噬从而提高CRC的治疗效果,探究非编码RNA、肠道微生态及肿瘤微环境与CRC自噬的相互作用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2024, 33(8):1311-131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2
摘要:胆管癌是一种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机会,只能采用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案。晚期胆管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但是该方案的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1.7个月,且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疲劳和贫血等不良反应。有Ⅱ期临床研究展现了紫杉醇(PTX)在改善晚期不可切除胆管癌的潜力,因此开启了PTX在治疗晚期胆管癌的新应用。PTX主要通过调控微管蛋白解聚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疗效显著,但因其溶解性差和毒副作用大而限制了临床应用。随着各种新型纳米载体的出现,PTX毒性和溶解度得到了极大改善,且已有产品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有研究证实,PTX纳米制剂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胆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其疗效优于临床常用化疗方案,展现出巨大的临床价值。本文总结了PTX的药理特性和应用壁垒,纳米制剂的研发现状,以及在胆道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并提出了PTX纳米制剂的研发方向和应用前景。
2024, 33(8):1320-132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3
摘要:胆道狭窄,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肝移植术引起的纤维化狭窄,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各种原因(如损伤、缺血、炎症和免疫疾病等)所致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上皮-间充质转化均可引起胆道纤维化,随后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管壁变厚、胆道内腔逐渐纤维化狭窄。胆道狭窄后胆汁流通不畅、淤积,可导致化脓性胆管炎、胆道硬化,甚至肝衰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总体生存率。TGF-β、Wnt及Notch信号通路等是引起胆道纤维化的重要机制,其中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的Wnt/PCP信号通路在胆管上皮细胞增殖和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最显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通过促进或抑制上述信号通路调控纤维化进程,且不同量的FGF对于纤维化过程的作用截然相反,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经皮经肝胆道造影下支架植入是胆道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下支架植入受限及难治性胆道狭窄的患者则选择手术治疗,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磁压榨吻合、胆管内射频消融、光动力疗法等。基于3D打印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仿生结构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可部分恢复或替代受损组织,实现胆道的再生修复,具有巨大应用前景。此外,胆道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等方面也为胆道纤维修复提供了新途径。然而,尽管研究者使用不同活性材料制备的“人工胆管”在动物体内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均停留在实验阶段,而且未充分探索合成材料及支架上负载生物活性因子对胆道纤维化分子机制的影响。本文主要就胆道纤维化狭窄的可能机制,及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胆道狭窄研究和诊疗提供借鉴。
2024, 33(8):1330-133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4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胆道疾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探查后取石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规手术方法需置入T型引流管,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具有相对优势。本研究探讨双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肝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门区人民医院诊治的104例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双镜下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另52例行双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比较两组应激反应、炎症因子、肝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T管引流组(均P<0.05)。术后一期缝合组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T管引流组(P<0.05)。两组炎症因子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一期缝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T管引流组(均P<0.05)。一期缝合组总有效率高于T管引流组(92.31% vs. 67.3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5.77% vs. 36.54%,P<0.05)。结论 双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改善围术期指标,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应激反应和肝功能,安全有效。
2024, 33(8):1337-134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5
摘要:背景与目的 新辅助化疗(NAC)是乳腺癌治疗有效的选择,但临床上对乳腺癌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仍有挑战。本研究探讨将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与其影像特点相结合预测NAC后pCR的价值。方法 收集并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90例接受NAC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以及MRI影像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乳腺癌患者分为pCR组(n=31)及非pCR组(n=59),分析临床资料以及MRI影像资料中NAC后pCR的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预测因素及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90例患者中,31例(34.4%)实现pCR,pCR组及非pCR组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乳腺癌分子分型、肿瘤内表观扩散系数(A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阴性状态(OR=7.203,95% CI=2.075~25.010,P=0.002)、痛经史(OR=0.324,95% CI=0.107~0.978,P=0.030)、乳腺纤维组织类型(OR=0.219,95% CI=0.055~0.866,P=0.042)及肿瘤内ADC(OR=4.847,95% CI=1.468~16.002,P=0.010)是NAC后乳腺癌完全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四个独立预测因素的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95,高于单一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9%、74.2%,Youden指数为0.471。结论 PR阴性状态、既往有痛经史、较低的乳腺密度以及化疗前较低的ADC值与乳腺癌NAC后高pCR率相关。因此,综合MRI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NAC后乳腺癌患者是否获得pCR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2024, 33(8):1343-134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6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病率迅速增长,该病总体预后良好,但仍有少部分具有高侵袭特征,是造成疾病进展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PTMC高侵袭性的评估与预测因素仍有待确定。因此,本研究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和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在PTMC高侵袭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两者与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突变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8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76例PTMC高侵袭患者与59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以及63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三组对象的Tg和TPOAb水平差异;分析Tg、TPOAb水平与PTMC高侵袭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测PTMC高侵袭患者的BRAF、TERT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两种突变与Tg、TPOA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Tg、TPOAb水平在健康体检者、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PTMC高侵袭患者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TPOAb水平与PTMC高侵袭患者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均P<0.05);76例PTMC高侵袭患者中,BRAF与TERT均突变患者17例(22.37%)。BRAF联合TERT突变率与PTMC高侵袭患者肿瘤最大直径>5 mm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MC高侵袭患者BRAF突变与Tg、TPOAb水平呈正相关性(r=0.635、0.491,均P<0.05)。结论 Tg和TPOAb水平在PTMC高侵袭患者中升高,且两者升高与患者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以及BRAF突变密切相关。
2024, 33(8):1350-135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024.08.017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期刊载文特征,对于期刊管理、把握正确办刊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影响程度,对其2017—2022年间的载文特征进行分析,为期刊发展和影响力提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获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022年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基金文献量、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等维度进行统计,并对期刊的海外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统计区间内,期刊发文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金文献量呈波动状态,但刊物基金文献比呈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主要来源于高水平医院。核心作者群有黄耿文、王志明、李新营、纪连栋等,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肿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等,有97篇文献在Web of Science中被116篇文献引用。结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已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作者群体,并得到了学科领域内重要研究机构的认可,期刊学术质量日益提升。建议在编辑加工过程减少论文中的无效关键词,提升论文被检索的频率和成果的利用率,避免核心作者群过于依赖同一单位,同时充分发挥海外编委作用,提升期刊国际化传播能力。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