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

2025, 34(2):183-1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57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与肥胖症关系密切。近年来,减重代谢手术在改善肥胖症合并PCOS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外科学专家工作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制定,基于最新的国内外指南和临床研究证据,结合专家意见,提出了PCOS的诊断标准、术前评估、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随访等方面的推荐意见,旨在为肥胖症合并PCOS患者的减重代谢手术治疗提供规范化指导。
2025, 34(2):190-20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61
摘要:肠梗阻是普通外科最常见且最棘手的急腹症之一,其防治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肠梗阻导管的出现为肠梗阻的治疗、预防及辅助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还在预防肠梗阻复发和辅助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肠梗阻导管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该治疗方法,但在肠梗阻导管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疗效评估及外科干预时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肠梗阻导管的规范化应用仍缺乏权威参考标准,且国内外尚无相关指南或共识对其临床实践进行规范,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和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肠梗阻分会的倡议下,国内该领域专家共同组建编审专家组。专家组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广泛参考国内外研究的核心成果和结论,制定了《肠梗阻导管在防治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旨在为普通外科、消化内科、介入科及相关专业的医师提供权威指导和参考,推动我国肠梗阻导管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2025, 34(2):202-21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82
摘要:意外胆囊癌(IGC)是因胆囊良性疾病接受胆囊切除术后,通过术中或术后病理发现的胆囊癌。由于胆囊癌常伴随胆囊结石和息肉等良性病变,且常规经腹超声对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有限,导致IGC占所有胆囊癌病例的2/3以上。为提高早期诊断率,术前应对高危患者进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并结合影像组学和分子标记物应用减少误诊、漏诊。大部分IGC患者处于早期阶段,残余病灶发生率高,延迟根治术可有效改善预后。然而,局部进展期患者不宜盲目实施根治术,转化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延迟根治术的最佳时机为初次手术后2~8周内,具体手术时机应基于急性炎症消退后肿瘤分期和转移评估。对于T1b~T2期患者,建议进行肝Ⅳb/Ⅴ段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以确保根治效果。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手术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效果得到验证,越来越多肝胆外科医生支持微创治疗。此外,吲哚菁绿引导的荧光腹腔镜技术能够精确进行淋巴结清扫和肝切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面对IGC患者肝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区的复杂解剖,实施3D腹腔镜下PH路径(基于门静脉和肝动脉为解剖轴心)延迟根治术,有助于避免器官损伤和肿瘤播散。本文综述了IGC的外科治疗现状,并探讨了PH路径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25, 34(2):215-22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04
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隐匿生长、快速进展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5年总体生存率仅5%。近年来的靶向和免疫治疗虽不断涌现,但在胆囊癌的治疗中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方法。手术的主要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病灶,并进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以降低复发的风险。得益于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围手术期管理的不断优化,接受扩大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有所下降。然而,胆囊癌复杂的扩散和转移机制导致确定手术切除的最佳范围十分困难。不同国家的临床指南和各肝胆外科中心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肝切除的合理范围、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及是否应常规进行肝外胆管切除等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未来仍需要开展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来为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当前,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外科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术前检查结果、术中所见以及冷冻切片的病理评估,在根治与安全和有效之间寻求平衡,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同时重视多学科协作体系的建设,根据肿瘤的准确分期,在术后结合有效辅助治疗,方能在改善患者的预后方面继续取得进展。
2025, 34(2):222-228.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16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阶段,错失根治性手术机会。外科治疗是ICC治疗的主要手段,但ICC术后早期复发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治疗及放射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等局部治疗在ICC中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ICC已进入系统治疗新时代。随着治疗效果的改善,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然而,随着临床诊疗实践的深入,一系列错综复杂且悬而未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探讨,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尚未形成明确的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规范化诊疗流程。本文旨在全面综述ICC新辅助及转化治疗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争议焦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5, 34(2):229-2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44
摘要:胆道外科的历史悠久,胆道狭窄作为其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主要包括良性狭窄、恶性狭窄以及不明原因的狭窄。胆道狭窄的性质直接决定治疗方式,对于CT和MRCP/MRI难以明确性质的狭窄,ERCP、超声内镜及其相关技术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二代测序等技术的兴起丰富了胆道狭窄的诊治手段。同时掌握内镜技术和外科手术的内镜外科医生或诊疗团队,在处理复杂解剖结构、可切除胆道肿瘤等胆道狭窄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尽管胆道外科近年来在内镜技术、外科手术等诊疗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胆道狭窄的内镜外科诊治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2025, 34(2):238-24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33
摘要:肝内胆管结石因易残留与复发,是其难以根治的原因,应提高对其规范性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无法真正实行解剖性肝切除和有效纠正胆管狭窄是结石易残留与复发的根源。精准全面的术前评估是规范性治疗的前提,应重点评估结石的分布、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的功能,以及肝动脉、胆管和门静脉的解剖变异,为此,笔者提出了肝内胆管结石LHO分型与肝动脉CRL分型用于指导决策。高质量的精细手术是规范性治疗的核心,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和全程规范的术后随访是规范性治疗的保证和延续。综合运用包括围肝门外科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真正贯彻“祛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的十六字原则,规范治疗,才能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残石率与复发率。
2025, 34(2):245-25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61
摘要:胆囊结石是胆道外科诊治的主要良性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其检出率逐年提高,其中大部分为无症状或轻症胆囊结石。目前,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主要为观察、保守治疗或行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但对于该类患者的临床处理尚存一定争议。主要是对于无症状或轻症胆囊结石,如何把握胆囊切除的适应证是学术界及临床一线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围绕胆囊结石的临床处理、胆囊切除适应证的把握等有关争议,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2025, 34(2):253-25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02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起病隐匿、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常因血管侵犯和转移,导致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肝中静脉(MHV)毗邻左右肝静脉和第二肝门,是肝脏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CC侵犯MHV的患者在治疗上面临较大的挑战,且相关治疗决策常存在较多争议。转化治疗为最初不可切除的IC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尤其对于ICC侵犯MHV的患者而言,转化治疗的需求尤为迫切。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笔者团队的临床经验,探讨ICC伴MHV侵犯在转化治疗中存在的若干难点问题,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 34(2):260-271.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05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侵袭性的肝脏恶性肿瘤,起病隐匿、进展快,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总体预后较差。如何将初始不可切除ICC通过多模式的综合治疗转化成可切除ICC,对延长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在晚期ICC中应用,以及外科手术、放射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的技术改进,结合治疗策略和理念的更新,使得部分初始不可切除ICC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将肿瘤降期后获得手术切除,为提高转化切除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ICC转化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争议,包括尚无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总体转化成功率有限、缺乏长期的随访数据证明转化切除后的生存获益、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是否需要切除或是观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鉴于目前ICC转化治疗研究大多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或个案报道,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且绝大多数研究纳入了多种类型的胆道癌,未考虑到不同部位胆道癌的异质性,相关研究结果对ICC转化治疗策略选择的借鉴意义有限。当前,迫切需要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探索起效快、高客观缓解率和安全性良好的ICC转化治疗的优选方案,识别不同治疗方案的潜在优势人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转化成功率,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针对不可切除ICC转化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 34(2):272-283.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52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胆道肿瘤的80%~95%。该类肿瘤预后差,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GBC预后评价的有效工具。因此,本研究探讨GB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160例GBC患者的临床数据与随访资料。分析G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进行计算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式GBC患者总生存(OS)差异;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GB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女性113例,男性4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2岁,以腹痛/腹胀(55.63%)、黄疸(40.63%)、食欲缺乏(30.62%)和体质量减轻(19.38%)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别有58.75%、30.63%、30.00%、20.63%的GBC患者伴有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CA724升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GBC患者有139例(86.87%),T3/T4期132例(82.5%),N1/N2期患91例(56.87%),M1期54例(33.75%)。GBC的病理分型以腺癌(92.50%)为主,分化程度为中分化(19.38%)、中-低分化(34.37%)和低分化(24.37%)。分别有29.37%和21.25%的GBC患者伴有神经浸润和脉管浸润。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黄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标记物(CA19-9、CA125、CEA、CA724、CYFRA 21-1)水平、临床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或神经的浸润、手术治疗和手术外的其他治疗(化疗、免疫、靶向、中药等)与GBC患者预后明显有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CA125升高、TNM分期是影响G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化疗为主的药物治疗是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糖尿病、CA125、TNM分期以及治疗方式与GB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制定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并尽可能的采用手术治疗或以化疗为主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宋祥林,施晓冬,刘红枝,曾建兴,周伟平,程张军,楼健颖,郑树国,毕新宇,王剑明,郭伟,李富宇,王坚,郑亚民,李敬东,程石,黄尧,曾永毅
2025, 34(2):284-29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87
摘要: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地区增长显著。尽管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治疗手段,但ICC的高复发率和术后总生存(OS)率低仍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挑战。术后辅助治疗(AT)和新辅助治疗(NAT)作为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OS的重要手段,已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然而,NAT和AT联合应用在ICC治疗中的具体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回顾性分析,评估NAT联合AT在改善ICC患者疗效方面的价值,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2017年12月全国13家医疗单位576例接受根治性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NAT+AT组、AT组和非NAT/AT组。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PSM),平衡患者基线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OS和无病生存期(DFS),并根据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最终共纳入395例ICC患者,其中NAT+AT组42例(10.6%),AT组62例(15.7%),非NAT/AT组291例(73.7%)。PSM前,组间CA19-9、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分化程度、血管侵犯、ECOG评分、淋巴结清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组间所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的分析结果显示,NAT+AT组的中位OS和DFS明显优于AT组与非NAT/AT组(均P<0.05),而AT组和非NAT/AT组的OS和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TNM Ⅰ期患者中,NAT+AT组的DFS明显优于非NAT/AT组(P<0.05),但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 Ⅱ期和Ⅲ期患者中,NAT+AT组和AT组的OS和DFS均明显优于非NAT/AT组(均P<0.05),且NAT+AT组的DFS在TNM Ⅲ期患者中明显优于AT组(P<0.05)。结论 NAT联合AT能为局部晚期ICC患者提供更佳的生存和获益,但早期ICC患者治疗获益有限。然而,本研究的回顾性设计和样本量限制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未来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陈家璐,唐玥,覃德龙,李宗龙,巩鹏,朱红,刘建华,张俊晶,耿智敏,张玉斌,徐新建,汤朝晖
2025, 34(2):298-30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487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治疗胆囊疾病的常见手术方式,但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可能对LC术后消化不良症状具有改善作用。本研究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探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在LC术后消化不良症状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多中心、优效、开放标签、平行对照设计,纳入2023年1月—2024年5月7家中心LC术后消化不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米曲菌胰酶片+熊去氧胆酸片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服药前、服药后14 d和28 d评估胃肠症状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成本效益比(CER)。结果 最终纳入30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50例,对照组153例。服药前,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服药后,观察组14 d和28 d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7% vs. 29.4%;98.0% vs. 73.9%,均P<0.05);观察组服药后14 d和28 d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症状积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各症状积分改善率与治疗有效率单独分析,结果显示,除14 d腹痛/腹部不适外改善情况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外,观察组14 d其余症状改善情况和28 d所有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观察组14 d和28 d的CER为283.78元/有效率、128.57元/有效率,对照组为729.93元/有效率、290.22元/有效率。结论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LC术后消化不良症状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体现了较高的成本效益。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结果为LC术后消化不良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未来需开展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2025, 34(2):310-31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466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以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少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然而,术中胆囊管扩张、胆道镜置入、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探查仍是技术难点。本研究探讨程序化改良LTCBDE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4年1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苏州九院248例接受程序化改良LT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策略与治疗效果。同时,收集同期913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的患者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与术后并发症。结果 通过程序化手术步骤、创新“隔膜”切开技术及胆道探条的改良应用,共244例(98.4%)患者成功完成LTCBDE,4例因无法将4.9 mm胆道镜经胆囊管插入胆总管转为LCBDE。术后,1例(0.4%)发现胆道结石残留,后经T管窦道取石成功(该例术中转为LCBDE);另有1例胆汁漏及1例腹腔感染(各0.4%),经保守治疗恢复。术后未见腹腔出血、胆道狭窄或胆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程序化改良LTCBDE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LCBDE组相当(85.2 min vs. 88.0 min,P=0.398),但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LCBDE组(6.2 d vs. 8.3 d,P<0.001),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 vs. 4.7%,P=0.044)。结论 程序化改良LTCBDE步骤规范、操作安全且疗效显著,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5, 34(2):318-32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08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临床中复杂的结石性胆管炎常合并Vater壶腹部狭窄,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若只取除胆管内结石而不处理壶腹部狭窄问题,后期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既往大多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入路导丝顺向引导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后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方式处理。然而,ERCP在处理复杂情况时仍有一定局限性。为此,笔者团队首创了一种新型经腹腔入路治疗结石性胆管炎合并Vater壶腹部狭窄的方法。本研究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与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21—2023年因胆囊结石、胆管结石伴Vater壶腹部狭窄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并顺势从切开的胆管中插入导管逆向引导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同时处理胆囊、胆管结石及Vater壶腹部狭窄;对照组行传统ERCP入路乳头切开、胆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12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两组在胆道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白细胞计数、黄疸缓解时间及胆汁漏、腹膜后出血/感染、重症胰腺炎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98.67 min vs. 110.8 min,P<0.05;3.81 d vs. 5.61 d,P<0.05),并且观察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或)高脂肪酶血症、轻型胰腺炎发生率均明显更低(1.67% vs. 25.00%,P<0.001;0 vs. 10%,P=0.027)。结论 新型经腹腔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ERCP入路,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和(或)高脂肪酶血症的风险更低,并且胆管取石成功率不劣于ERCP入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王楚望,周建大,向艳莲,李珮婷,王少华,陈佳,陈舒悦,熊武,刘钰,符晓
2025, 34(2):327-337.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50037
摘要:背景与目的 目前,慢性皮肤溃疡仍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负担的重要疾病,其组织内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可能破坏微环境内的平衡,从而阻碍正常的皮肤修复进程,导致溃疡迁延不愈。其发生发展机制及诊断标志物尚无相关研究。单细胞测序是近年来新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对单细胞分辨率下的基因测序,精准地揭示疾病的机制,在多种疾病中均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检测慢性皮肤溃疡组织细胞异质性,以期阐明慢性溃疡难以愈合的潜在分子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通过scRNA-Seq技术,比较慢性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在细胞亚群及基因表达层面的差异。使用微流控平台对单细胞进行分选,并构建cDNA文库,随后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scRNA-Seq分析揭示了慢性溃疡组织的显著免疫-代谢重塑特征:溃疡组织中B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较对照正常组织增加2.1~3.5倍,同时伴随胶原合成基因(COL1A1/COL3A1)的广泛激活与免疫调节因子(如颗粒酶家族GZMA/GZMB/H)的协同抑制。跨细胞亚群的功能网络分析显示,HIF-1信号介导的缺氧应答与PI3K/Akt通路异常形成正反馈环路,加剧炎症因子(CXCL3/8,TGFBI)的分泌失衡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代偿性上调。结论 慢性皮肤溃疡在细胞异质性和基因表达方面有显著差异,提示慢性溃疡不仅是单纯的组织缺损,更是由长期炎症和免疫失调主导的复杂病理过程。慢性溃疡微环境中多细胞亚群的协同失调,其持续性炎症反应与代谢异常通过HIF-1/TNF/MAPK通路网络相互关联。颗粒酶基因家族下调及组蛋白修饰异常可能共同导致免疫清除缺陷,为开发靶向表观调控或线粒体功能的新型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2025, 34(2):338-34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45
摘要:背景与目的 腹壁肿瘤切除术后腹壁巨大缺损的重建修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研究总结笔者团队在多学科协作下,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联合人工材料技术修复腹壁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腹壁缺损的经验,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4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7例采取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联合人工材料技术一期修复腹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腹壁缺损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7例患者的腹壁肿瘤切除术与一期腹壁重建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死亡。所有患者修复后的创面均一期愈合,无外科部位感染、皮瓣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54个月,2例术后肿瘤复发,其中1例死亡(具体原因不详),1例继续抗肿瘤治疗,其余5例均无瘤存活。1例患者出现腹壁膨出,所有患者无明显切口疝形成。结论 对腹壁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腹壁巨大缺损,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联合人工材料技术进行修复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修复方式。
2025, 34(2):346-355.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96
摘要:背景与目的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作为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对个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严重威胁。中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暴露场景与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因而更容易引发公共卫生问题,且已经被广泛认为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重构性影响。本研究探讨中低剂量电离辐射对PT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旨在揭示这类辐射暴露事件对PTC患者的潜在危害。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并下载了包含RNA-seq数据及相应临床病例资料的两个数据集(GSE29265和GSE35570)。这两个数据集均源自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而暴露于电离辐射的甲状腺癌患者以及散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样本。通过数据清洗、合并及去批次效应后,利用R语言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免疫细胞浸润分析以及肿瘤微环境分析。结果 在肿瘤样本中,辐射暴露组相较于散发组有3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27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功能上,包括趋化因子活动、多种免疫细胞趋化作用及肿瘤免疫等。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在正常样本中,辐射暴露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有限;但在肿瘤样本中,辐射暴露组的免疫评分和ESTIMATE评分均明显低于散发组。进一步分析发现,辐射暴露组中总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B细胞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水平明显低于散发组。结论 尽管中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PTC肿瘤微环境中,辐射暴露显著降低了多种免疫细胞亚型的浸润程度,这可能对疾病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2025, 34(2):356-36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24
摘要:胆管癌(CCA)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该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诊断通常较晚,且预后差。近年来,CCA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笔者就CCA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重点分析了根治性切除、肝移植、姑息性疗法(包括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和化疗的应用与效果。此外,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进展,CCA的治疗方案正在逐步优化。尽管目前治疗手段不断创新,但对于中晚期患者,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改善早期诊断技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并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手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2025, 34(2):365-374.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71
摘要:胆道损伤可分为医源性和非医源性两大类,其中非医源性胆道损伤包括免疫性、感染性、血管性及缺血性、遗传性、特发性和肿瘤性损伤等。损伤后的胆管上皮会经历炎症修复、上皮再生修复、纤维修复等一系列紧密关联的病理过程,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与炎性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协同调控修复过程,以维持胆道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若缺乏有效干预,胆道损伤可导致胆汁漏、胆道狭窄,甚至进展为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胆道损伤的治疗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外科手术,还包括免疫调节、胆汁酸调节和肠道微生态调节等非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类器官技术以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组织工程支架等新型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并有望成为未来胆道损伤的有效治疗选择。本综述重点阐述胆道损伤的病因、修复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梳理现有及潜在的治疗手段,为未来胆道损伤的研究和诊疗提供参考。
2025, 34(2):375-382.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290
摘要:背景与目的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胆道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微创手术理念的推广,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也趋于微创化。本研究探讨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疗效,以期为该病微创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3年8月期间9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内取石术(LC+LTCBDE组),3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术+胆总管Ⅰ期缝合术(LC+LCBDE+PD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94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以及死亡病例。LC+LTCBDE组1例患者完全经胆囊管取石,未放置腹腔引流管;LC+LCBDE+PDC组患者均放置腹腔引流管,其中1例患者为胆囊切除术后状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C+LTCBDE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LC+LCBDE+PDC组(85.7 min vs. 99.89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LC+LCBDE+PDC组(10.22 mL vs. 14.21 mL)、平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LC+LCBDE+PDC组(1.97 d vs. 2.77 d)、平均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短于LC+LCBDE+PDC组(1.15 d vs. 1.47 d)、平均住院时间短于LC+LCBDE+PDC组(5.49 d vs. 7.24 d)、平均治疗费用低于LC+LCBDE+PDC组(16 352.28元vs. 18 945.6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凡是符合LC+LTCBDE准入条件者,均应行该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相较于LC+LCBDE+PDC,该术式保证了胆总管壁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术后胆管狭窄的出现,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少、术后胆汁漏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若LC+LTCBDE操作难度大或操作失败,则术中可转行LC+LCBDE+PDC,两种术式均安全有效。
2025, 34(2):383-389.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646
摘要:背景与目的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RFA)是两种常用的肝细胞癌(HCC)微创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问题,单一使用TACE或RFA可能无法完全控制疾病进展。质子束放疗(PBT)作为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因其精确的剂量分布和较少的副作用,逐渐被引入到HCC的综合治疗中。本研究探讨RFA与TACE分别联合PBT治疗HC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3年6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行TACE联合PBT治疗(TACE+PBT组),另49例行RFA联合PBT治疗(RFA+PBT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后,TACE+PBT组在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均高于RFA+PBT组(75.51% vs. 53.06%;61.22% vs. 40.82%,均P<0.05);TACE+PBT组的甲胎蛋白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3水平的降低程度大于RFA+PBT组(均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CE+PBT组随访1年的复发率低于RFA+PBT组(32.65% vs. 55.10%),而生存率高于RFA+PBT组(63.27% vs. 42.86%)(均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癌栓、肿瘤血管侵犯均较治疗前减少,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RFA联合PBT,TACE联合PBT能显著提高HCC的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可能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和较低的复发风险,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王涛,叶林,罗纪光,刘俊宏,张雄汉,周应杰,李仁健,岳婉蓉,喻亚群
2025, 34(2):390-396. doi: 10.7659/j.issn.1005-6947.240592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microRNA(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断被发掘,有望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反应预测因子。本研究探讨miR-510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表达及功能,以期为胰腺癌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qRT-PCR方法检测10对PDAC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以及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TERT-HPNE)和4种PDAC细胞系(PANC-1、MIA PaCa-2、BxPC-3和ASPC-1)中miR-510的表达。用PDAC细胞系构建miR-510过表达及敲低模型,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试验以及Transwell实验观察PDA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miR-510在PDA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在PDA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均P<0.05);功能实验结果显示,miR-510过表达的PDAC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增强,而敲低miR-510的PDAC细胞上述功能则呈反向变化(均P<0.05)。结论 miR-510在PDAC中呈高表达,并促进PDA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编:王志明
创刊: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947
国内统一刊号:CN 43-1213
国内邮发代号:42-121